近日,随着以我国航母舰载机试飞事业为背景和题材的电视剧《海天雄鹰》热播,舰载机再度成为了热门话题。
航母舰载机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航空技术的进步,百余年航空发展史中,将舰载机送上蓝天的起飞技术迭代了很多次。从初期的弹簧弹射到现在的电磁弹射,虽然都叫作“弹射”,但从起飞辅助措施的材料和科技内涵,到舰载机的体量和速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地面机场不同,受到舰体结构和尺寸的制约,航母上可用的跑道距离特别短;因此舰载机通常在起飞阶段需要一些特殊的辅助措施。从现在的趋势来看,起飞辅助技术还将在很长的未来内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类技术从起源发展到今天,它的历史实际上和飞机一样久远,也在不同的方向上经历了大量的试错、淘汰、进化发展。
在人类研发飞机的最早阶段,由于动力不足、结构超重、气动设计升力表现差等原因,起飞艰难、甚至完全飞不起来,是所有飞机都面临的难题。借用外力帮助飞机进行滑跑阶段的加速就成为试验探索阶段中自然催生的解决思路。
飞机在出现以后,被迅速引入军事领域,而辅助起飞技术作为飞机的伴生事物也同样得到了重视。
1912年7月31日,美国海军中尉西奥多·戈登·埃利森(Theodore Gordon Ellyson)成为首个被美国海军弹射系统发射出去的人——当时美军尝试了基于压缩空气的弹射系统,并将其安装在了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的桑蒂码头。
但这首次尝试差点要了埃利森的命:当时飞机离开坡道时机头朝上,遇到侧风将飞机推入水中,但埃利森幸运地从残骸中逃生,并未受伤。
1912年11月12日,埃利森在一艘静止的煤驳船上再次尝试,成功进行了海军的第一次成功弹射起飞——至此,全球航母时代的序幕已经悄然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