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各种战事中,无人装备的发展趋势备受瞩目,体现在空中力量上,最为明显的趋势是全球各国、各大航空企业都在大力发展无人航空器。在近十年,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冲突中(例如俄乌冲突),无人机在实战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从军事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无人航空器确实能带来很多益处,但同时,在未来战场上,有人装备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略,而且以目前的科技和经济水平,有人装备的发展是无法偏废的。 航空器无人化在军事领域的意义 从军事发展上,航空器无人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无人装备的发展和装备能够帮助减少空勤人员的伤亡。 空勤人员,尤其是飞行员,甄选标准高,训练成长期长,如果在战事中遭遇大规模损失,难以快速得到高质量补充。二战期间,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与美军在制空权争夺中曾长期表现出很强的作战能力,但在中途岛战役等关键战役中,日军的精英飞行员消耗殆尽,日军战斗机群的作战能力随之出现了断崖式下降。有数据表示,从1942年10月至1943年3月的6个月内,日军有超过2300余名飞行员在战争中丧生,日本海军随之元气大伤,后期基本告别了太平洋战场。 这说明,一旦转入战时状态,一国空中力量的潜力和持续时间,首先取决于空勤人员的补充速度,其次才是飞机本身的产能。因此,航空器的无人化对于工业规模强大但飞行员(包括通用飞机和商用飞机飞行员)数量相对不多的国家尤其重要。 其次,设计和生产无人机能够减少飞行器的研制和运营成本。 以战斗机和攻击机等飞机为例,仅在机体平台的设计和生产中,就涉及到人机交互、环境控制和救生设计等多个领域,成本和性能代价较高。在日常服役中,一名飞行员为了维持其技能水平处于较好状态,至少需要进行年均一百小时的飞行训练,其中还涉及检查维护、备件消耗、油耗、机体结构寿命强化等部分,非常昂贵。 在无人化以后,航空器的飞行和战术决策能力不受人类生理条件的限制,仅取决于软硬件的升级和进步;同时机体设计可以更简单、廉价,日常维护、定检和抽检更简便,对于有人战机来说具有更大的成本优势。 因此,对于未来无人机在军事领域的角色和地位,全球各国从军事理论探索的角度来说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