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波音公司的“星际客机”(Starliner)飞船在未搭载宇航员的情况下,脱离国际空间站成功返回地球。此前,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出于安全风险顾虑,在“星际客机”多次出现姿态控制(RCS)发动机故障等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决定让原定将搭乘“星际客机”的两名宇航员搭乘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龙飞船”返回地球。对于正在航天领域展开激烈竞争的SpaceX和波音这两家公司而言,NASA作出的这一决策无疑是对两家公司现有技术实力的一次“投票”,这也几乎是历史上NASA首次毫无保留地支持波音之外的航天公司。而NASA作出这一决策是有理由的。根据波音公司的公开信息,“星际客机”的主结构分为服务舱和返回舱。返回舱只保留返回地面所必需的各种系统设备和结构,比如12台RCS发动机和隔热罩,并为人员提供生存空间。服务舱上则装载了较大的4台轨道机动与姿态控制(OMAC)发动机、28台较小的RCS发动机、氦气罐以及其他系统。在重返过程中,“星际客机”的服务舱将被抛弃,并在大气层中烧毁。而此次“星际客机”的主要故障部分正处于服务舱中。因此即使其安全返回地球,其遭遇的具体故障也已难以通过原有硬件被准确重现。这意味着,“星际客机”在后续发展中将难以重现、排除原有设计缺陷,令其未来发展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星际客机”是波音在载人航天业务中的核心平台。它被寄予厚望,除了承接来自NASA的任务之外,也担负着为波音开拓商业航天市场的重任。NASA对“星际客机”安全性的否定对波音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而这并不是波音在近年来遭遇的唯一困境。除了航天领域外,传统的军、民用飞机业务上,波音近年的发展也并不顺利。据央视新闻8月28日消息,当地时间8月27日,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在接收其10年来首架空客 A321neo的同时表示,未来几年将投资70亿欧元用于建设新机队,但将不再使用波音公司生产的飞机。该公司计划使用空客A321neo飞机取代目前服役的波音737客机,并用空客A350飞机取代现有用于长途飞行的波音飞机。显然,这与波音公司民机产品近年来质量表现不佳有关。在军机领域,KC-46加油机在交付之后问题不断。今年7月份,KC-46暴露出新的“一类缺陷”。美军描述中的“一类缺陷”一般指可能导致飞机毁损、人员伤亡或其他严重后果的问题。截至今年7月底,KC-46总计有7个一类缺陷尚未解决,涉及燃油泵振动引发引气管破损、燃油总管缺陷、辅助动力系统(APU)排水装置开裂等多个方面。由于长期延误、质量问题不断,波音在KC-46项目中损失已经超过70亿美元。一些外媒评论称,这样的问题和商业损失是业内人士都难以预料的。毕竟KC-46是基于波音自己设计制造的、成熟的客机平台改装而来,对于波音这样的航空制造业巨头来说,应该是“轻车熟路”。最糟糕的结果应该只是利润不及预期、服役初期小问题小故障较多而已。可以说,KC-46项目在管理、技术和利润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之多、之大,已经出乎业内人士的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