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的一项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国防开支为2.2万亿美元,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新高,欧洲地区国防开支上升至3880亿美元,达到冷战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此前的早读系列中,我们曾提到,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后欧洲各国政府陆续表示将提升军费预算,基本占到全国GDP的2%,但这些“承诺”中的预算,要转换为项目拨款到防务企业的银行户头上还需要一段时间……现在看来,时间差不多了。 据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的报道,欧洲地区的防务企业“七强”的订单积压总额升至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超过3000亿美元。欧洲航空航天和国防贸易协会(ASD)秘书长扬·皮伊(Jan Pie)也表示:“自冷战结束以来,这是国防领域最‘紧张’的时期,订单量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增长。” 从“不道德”到“明星企业” 不止于此,这些欧洲防务企业的“财运”,还体现在另一方面的嬗变中。 2023年1月初,在早读《是急公好义还是趁火打劫?美国资本正大举收购英国防务企业》一文中我们提到,英国防务企业一度被本国投资者视为“业务不干净”,“与制造环境污染的石油公司、贩卖死亡的烟草公司、进行动物试验的公司等无异,都是不道德的”,也因此在资本市场中遭到了边缘化的对待。 但时过境迁,英国BAE系统、罗罗,德国莱茵金属、意大利莱昂纳多等多家欧洲防务企业正成为欧洲国家新国防时代的“明星公司”“资本市场的宠儿”。 莱茵金属CEO阿明·帕珀格(Armin Papperger)表示:“几个月前,人们还想禁止我们,说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行业,是一个有害的行业……现在的世界则完全不同了。”该公司的股价已经上涨了三倍,预计到2026年总销量还会翻上一番。 不过,资本市场的青睐和纷至沓来的新订单并不能让这些防务企业立马建起厂房、购入设备、开足马力、迅速增产。 “不能”的原因有很多,一大关键是人力。《金融时报》报道称“全球国防工业公司正以冷战结束以来最快的速度招募员工,以求满足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的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