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犯罪有兩個層次:一是減少犯罪發生,二是幫助已犯罪的人改過自新。這不僅有助於社會安全,也能為刑事司法系統提供實務上的建議。
台灣的再犯率約為五成,不同罪種的再犯率差異很大,例如酒駕的再犯率高達九成多,而殺人犯的再犯率則相對較低。
酒駕的再犯率高是因為現行法律對酒駕的處罰越來越嚴格,但酒駕者往往認為自己沒有撞到人就沒有傷害,因此容易再次犯案。
毒品犯罪的再犯率難以降低是因為毒品對大腦的傷害是長期的,且許多吸毒者在監獄中並未接受治療,出獄後也未尋求醫療協助,導致再犯。
殺人犯的再犯率較低是因為其犯罪對象通常是特定的人,如情殺、仇殺或財殺,當這些對象消失後,殺人犯的再犯動機也隨之減少。
性犯罪的再犯率難以預測是因為這類犯罪通常隱晦且成功多次後才被發現,且法律對性犯罪的定義和舉證責任不斷變化,導致許多案件難以成案。
社會接納犯罪者能幫助他們順利回歸社會,減少再犯的可能性。然而,現實中社會對犯罪者的接納度有限,這也影響了他們的改過自新。
監獄型人格是指在監獄環境中,為了獲得更好的待遇或假釋機會,犯人會表現出乖巧、悔改和服從規範的行為,這種人格是因應環境而產生的。
假釋犯在假釋期間因為受到監督,再犯率較低,但一旦假釋期滿,其再犯率與一般服刑期滿的犯人幾乎一致,顯示出監督對行為的影響。
想知道自己是金耳、還是木耳嗎?KKBOX x Sony Taiwan 挑戰你的耳力帶你找到命定耳機,聽進音樂最深處即日起~2025.01.05完成測驗有機會獲得旗艦款耳機 🎧立即參加 https://fstry.pse.is/6t93lp)
—— 以上為 KKBOX 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本集金句 「有些犯罪需要的不是矯正,而是以治療的眼光看待」 「悔改不只需要個人的努力,也需要社會的支持與接納。」 「深入犯罪者的內心,才能參透他們在偽裝下的困難」 推薦閱讀:罪、罪犯與他們的產地 https://bit.ly/3y8F2t6) 本集重點 。《罪、罪犯與他們的產地》讀者問答特集 。研究犯罪到底有沒有用? 。從矯正可能性看再犯率? 。沒有害到人也變成罪犯? 。社會接得住回歸的犯罪者? 。犯罪者能真心悔改嗎? ❤️你的贊助可以讓哇賽更好:https://portaly.cc/onyourpsy/support)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7t2fz77qu7g0873ln5hz5cl/comments) 若你覺得我們節目不錯,請記得要訂閱哦。也歡迎來跟我們聊聊 https://portaly.cc/onyourpsy) -- 主談:蔡宇哲、戴伸峰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