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3. 林连玉纪念馆:槟华厅匾额

3. 林连玉纪念馆:槟华厅匾额

2022/5/18
logo of podcast 林连玉纪念馆:
518国际博物馆日——新旧交错的茨厂街社区

林连玉纪念馆: 518国际博物馆日——新旧交错的茨厂街社区

Shownotes Transcript

《槟华厅》匾额

当访客参观林连玉纪念馆第五展区,会看到刻有三个青色大字:《槟华厅》的匾额。这个匾额是由北马著名书法家兼教育家孔翔泰先生于1959年1月书写,颜色是青字黑底,在视觉上十分抢眼。在槟华厅匾额的下方,是一副镶在墙壁里的大理石碑文,题为“教总落成碑记”,由林连玉撰写,也是由孔翔泰所题的字。

这两件文物总能在视觉上吸引访客,驻足欣赏优美文体上的内容。而这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这一切得从教总成立经过谈起。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简称教总),成立于1951年,是一个由全马各地区华校教师公会以及州级华校教师公会联合会组成的教师组织。最初,教总的成立是为了反对英殖民政府颁布的《巴恩报告书》以及对母语教育种种不平等政策。第一任教总主席是槟城教师公会的代表,也是槟城钟灵中学的校长陈充恩。

林连玉自1953年起担任教总主席至1961年被吊销教师执照为止。在他任内,除了成功捍卫住华教,也完成了建设教总大厦的工程。当年,在教总的极力反对下,以《巴恩报告书》为蓝本的《1952年教育法令》宣告取消,这可以算是教总阶段性的争取成功。在一个欢迎会上,森美兰教师公会主席吴太山呼吁教育界同仁捐献教总经费,获得热烈回应,筹得五万多元。

而后,在1956年时,槟城各界人士,趁着农历七月中元普渡节,分14区,以演剧酬神点唱形式,在一个月内筹得十七万多元,捐献教总,再加上其他华人的捐献,总共二十三万元左右,而槟城华社的贡献,竟达总筹募款项的七成以上!于是决定建会所,以会养会。

为了感谢槟城人的好意,林连玉在槟城教师公会代表周曼沙陪同下于1956年9月9日搭乘飞机到槟城,出席筹募教总基金慰劳大会,发表致词感谢槟城社会人士的拥护和热情,并承诺准备在教总常年大会“提出建筑会所的动议,作为各界人士爱护教总的标志,留作永久的纪念,……对槟城方面有一种特别的纪念物,藉以答谢槟城人士的热情。”

经过一番寻觅与物色,教总最终以三万多元购下了位于吉隆坡市中心的端姑阿都拉曼路的地段,兴建五层楼大厦。

教总大厦建筑工程从1957年4月开始,隔年12月竣工,并迁入办公。教总大厦落成后,将四楼礼堂命名为“槟华厅”,是为了表扬槟城人士的仁风。这三个青色的大字,承载着槟城人士的隆情厚意,也见证着华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许多攸关华教的各项大大小小会议和重大决定都在槟华厅进行,如1973年华文独中复兴运动时,成立独中工委会等,那三个青色的大字,年复一年俯视着底下严肃的讨论、激昂的辩论及坚决的誓言,目睹众华教前辈如何跋涉在艰辛漫漫的民族教育道路上。

千禧年后,教总、董总、林连玉基金一一从教总大厦迁出。2016年,教总决定将整座建筑物出租。为了保护华教文物,不让历史淹没,林连玉基金与教总商议后,决定聘请专人,把墙壁上的碑文与槟华厅匾额拆卸,转移到林连玉纪念馆展示空间展示。

如今,“槟华厅”三个青色的大字于3月26日竣工的林连玉纪念馆第五展区正式重新展现在众人的眼前。在未来的日子,它将承载历史使命,继续向人们默默述说华教一路走来的历史。

文物介绍单位 | 林连玉纪念馆 活动预告 | 林悠悦 文物介绍 | 杨嘉俊

/

本节目可于Spotify、Apple Podcast 平台收听

联络我们:[email protected]

林连玉纪念馆脸书专页:https://www.facebook.com/llgmemorial

Music:

  1. 开场&结尾音乐:Trust Me (instrumental) – RYYZN from YouTube Audio Libra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ZoaU3rjIZo&t=43s

  2. 背景音乐:LIQWYD - Echoes from YouTube Audio Libra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l5omQtrhok&t=3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