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雷达技术在智能健康领域有诸多优势,如非接触式监测、高精度、无感舒适等。它可以用于监测心率、呼吸率、睡眠质量等生命体征,特别适用于老年人和新生儿等特殊人群。此外,毫米波雷达还可以与智能家居结合,提供更智能的健康监测解决方案。
毫米波雷达通过多普勒效应探测人体表面的微小振动,这些振动由心跳和呼吸引起。雷达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波,通过分析反射波的频率变化,可以计算出心跳和呼吸的频率及波形,从而实现非接触式的生命体征监测。
毫米波雷达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包括监测心率、呼吸率、睡眠质量等。具体应用如:在医院中监测重症病人的生命体征,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异常;在新生儿病房中监测婴儿的呼吸情况,提前发现呼吸暂停;在家庭中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毫米波雷达在睡眠监测中的优势包括:非接触式监测,不会影响睡眠质量;高精度,可以准确测量呼吸率和心率;多维度数据,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睡眠分析。与传统可穿戴设备相比,毫米波雷达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深睡、浅睡等睡眠阶段。
毫米波雷达通过监测新生儿的胸腔起伏,可以比传统的血氧仪更早地发现呼吸暂停。这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多时间来采取措施,避免新生儿因缺氧导致的严重后果。医院已经验证了这一技术的有效性,可以在呼吸暂停发生时提前 5 到 10 秒发出警报。
毫米波雷达技术可以与智能家居结合,提供更智能的健康监测和安全解决方案。例如,它可以用于智能灯的控制,检测房间内是否有人存在,从而自动开关灯;还可以用于宝宝监视器,监测婴儿的健康状态和睡眠质量,确保安全。
如果你关注手机领域,可能还记得 Google 曾在 Pixel 4 手机上使用过毫米波雷达,用来探测用户手势以实现一些非接触式的交互。在智能汽车领域,毫米波雷达也被广泛使用,用来探测汽车四周的车况和路况。而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要关注的是毫米波雷达一个尚且冷门但未来可期的应用场景——身体机能检测。我们和来自上海交大的顾昌展教授及他的团队成员凯丽进行了一场对话,了解到了当下毫米波雷达在智能健康场景的技术进程和应用前景。
🥳 少数派出品、知名主播婉莹、甜食制作的播客入门教程《100 小时后请叫我播客主理人)》已经上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你入门播客制作,轻松完成你的「第〇期」播客节目。
00:30) 开场,嘉宾自我介绍
04:46) 从 Google Pixel 和 Project Soli 谈起
17:37) 顾教授团队的研究方向:生命体征检测
29:04) 毫米波雷达的临床应用
38:16) 科研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化
48:57) 对未来应用前景的规划和想象
59:04) 小总结:值得关注的技术方向
老麦:少数派创始人
张奕源 Nick:少数派编辑部成员,少数派播客主播
顾昌展: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高级会员
凯丽:顾教授团队成员,主要负责技术落地及推广方向
有任何想对我们说的、听我们聊的,都欢迎写信至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