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幸与两位声音艺术家王长存(ayrtbh)和张安定(Zafka)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探讨了技术与音乐,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对音乐创作和传播的影响。这场对话远超我对技术与艺术关系的预期,引发了我对音乐创作、传播以及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的诸多思考。
技术并非目的,体验才是核心
我们首先谈及了技术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并非所有对技术的追逐都具有意义。许多人试图将新技术与音乐结合,却忽略了技术本身并非目的,更重要的在于技术带来的全新听觉体验和由此产生的情感反应。我以明治时代日本人初次体验电话的例子为例,强调了这种全新听觉体验带来的震撼和兴奋,这正是我们在音乐中所追求的。
技术演进与创作的变迁
王长存和张安定都分享了各自的创作经验,以及技术发展对他们创作和传播的影响。他们都同意,与十几年前相比,如今的艺术创作拥有更多元的发表渠道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网络技术带来的便捷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独特和怪异作品的减少,以及线上交流深度不如线下社群聚会。
张安定以其作品《雍和》为例,讲述了其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他强调,创作并非单纯的田野录音,而是对声音的重新想象和重塑。他认为,不同创作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实地录音是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而创作风格的转变源于对世界理解的转变。
王长存则分享了他对实地录音的理解,以及在新作《钝器》中技术运用的方式。他认为,技术在《钝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他刻意将其隐藏,避免技术喧宾夺主。他巧妙地运用流行音乐中常见的结构和手法,将技术成分融入其中,让听众关注的是音乐本身,而非技术手段。
实地录音的拓展与AI的挑战
我们还探讨了实地录音概念的拓展,以及AI技术对音乐创作的影响。挖掘和再版过去的录音作品,可以被视为实地录音的一种拓展,但这其中也存在对不同文化语境的理解问题。麦克风的普及化并未带来实地录音领域的显著进步,这主要是因为缺乏一个成熟的生产和流通体系。
关于AI作曲,我们认为,其价值并非在于对现有音乐风格的模仿,而在于其带来的全新听觉体验和可能性。AI模仿莫扎特或巴赫,从艺术角度来看,是缺乏意义的。真正值得期待的是AI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声音和音乐形式。
AI:工具与本能的平衡
王长存和张安定都对AI技术在声音处理领域的应用持乐观态度。AI技术在去除混响、分离人声和乐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极大地提高了音乐制作效率。然而,他们也强调了音乐的本质是人类的本能,其社会性和日常价值应被重视。对AI与音乐结合的盲目追求应被警惕,技术发展应与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反思相结合。
结语:回归本能,拥抱可能性
这场对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技术与音乐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工具与载体关系。技术是工具,但音乐的本质是人类的本能,是情感的表达,是与世界的沟通。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关注音乐的本质,回归音乐的本能,并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带来的可能性,创造出更多元、更具生命力的音乐作品。 王长存和张安定的新作,《钝器》和《念完这首秩序的诗》,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它们并非单纯的技术展示,而是艺术家对技术与艺术、本能与规则、传统与创新的深刻探索。
与两位声音艺术家王长存(ayrtbh)与张安定(Zafka)谈音乐和技术。
关于王长存的新项目《钝器》(Blunt Weapon)请留意 tcha.world 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TCHA」。《钝器》黑胶唱片已开售。
关于张安定与刘㔻(pī)即将出版的新专辑《念完这首秩序的诗》请留意微信公众号「好人神棍」。
《一天世界》在未来不会承接广告(更加不接受软文或「植入」)。我鼓励您成为会员,每月三十四元,让《一天世界》真正做到无所畏惧,并帮助我在后稀缺时代尝试写出别处没有的文字。年付会员还可参加不定期抽奖。入会信息请访问 member.yitianshijie.net(支持信用卡与支付宝)。
《一天世界》网站:https://yitianshijie.net 《一天世界》博客:https://blog.yitianshijie.net
[
](https://blog.yitianshij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