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思考了AI作曲的意义,以及它与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许多人热衷于AI作曲的低成本优势,但这忽略了一个关键点:音乐创作中,个人形象和商业力量的驱动作用同样至关重要。尤阿索比的爆红,并非单纯的音乐本身,而是商业力量的推波助澜,将音乐推送到大众面前。而大龙泳衣的音乐,我最初的接触则源于东京一家书店里摆放的书籍,这是一种AI音乐目前无法复制的偶然性与个人魅力的结合。
我自身缺乏母语的经历,以及对口语表达的不擅长,促使我深入关注口语文化。在《一天世界》播客中,我多次提及Walter Ong的《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这并非偶然,因为我是一个“第三文化小孩”,成长于80年代的深圳,在北方文化和粤港文化的交汇中,我始终在寻找身份认同,而语言,成为了我探索自我认同的关键。我的粤语带有浓重的口音,这让我意识到,口语表达并非我所擅长的领域。
然而,在日本的生活,让我对口语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松本隆、阿久悠等作词家在日本音乐界的地位,以及日本社会对“言灵”和“声挂运动”的重视,都体现了日本口语文化的高度发达。这与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中国并非口语文化弱国。“东北小伙狂骂30分钟”的网络视频,便是口语文化的一种极端体现,它展现了口语表达的能量和感染力。
Ong的著作中,我尤其关注口语文化的几个特点:言灵——语言的魔力源于声音;记忆力有限导致的重复——口语文化中,为了避免遗忘,人们倾向于重复已有的表达;保守传统——口语文化往往更倾向于保守和传统;冗余啰嗦——口语表达常常冗余且啰嗦,如《Curb Your Enthusiasm》中Leon的角色台词;渐进叠加式——早期文本中“and”的频繁使用,体现了口语表达的渐进叠加特点。
这些特点与日本文化中对**陈词滥调(cliché)**和模仿的高度接受程度有关。我以荷马史诗为例,米尔曼·帕里的研究表明,荷马史诗的创作过程更接近于流水线拼装,它大量使用了“荷马式套语”。这与日本和歌、排句的创作方式,以及木心“文本再生”事件,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都说明,经典作品的创作,也可能依赖于对既有表达方式的模仿和借鉴。
在AI时代,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口语文化中可能包含的好处,特别是个人声音的重要性。日本文化中现代性和土著性的并存,以及对个人声音的重视,值得我们借鉴。AI作为强大的记忆装置,将书面文化的特点推向极端,而口语文化更能唤醒民众对个体自由和个人权利的意识。 最终,我认为,在AI时代,守护个人声音,便是守护我们自身。 这不仅关乎艺术创作,更关乎我们对自身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思考。
欢迎收听 IPM 播客网络旗下的节目一天世界,一提斯卡今天是 2024 年 4 月 26 日一天世界的第 86 期我是李如意
一天世界的网址是一天世界的全拼点 net 另外我们还有博客的地址是 blog.一天世界.netblog.一天世界的全拼点 net 我们鼓励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是对第 84 期的一个延续不过巡历开始之前我们还是对听众反馈做一下回应
这个有点绕哈这次的反馈是针对我上次回应听众关于 AI 作曲的反馈的反馈简单来讲我也不打算读具体的反馈是什么了这次但简单来讲我就发现很多人把我上一期 85 期里对 AI 作曲提出的看法呢理解为我认为
AI 写出来的曲子的背后没有一个人的存在没有一个可辨识的人的存在所以这不是听他的理由
这个说法我觉得不完全错但是可能跟我的意思还是有一些区别因为比如说我看到有人讲说其实现在听音乐的人他也不太在乎背后是谁尤其是如果你在乎的是创作本身比如说我们听一首歌我们不一定知道应该说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词曲作者的名字但是我们知道歌手的名字所以那么有人就说
在 AI 作曲的情况下我可以找 AI 来作曲做词然后我找一个偶像派歌手来唱我们能够辨识到这个偶像歌手就可以了我们并不需要知道曲子是谁做的就像我们现在和以前一样也是不知道的这是没错的但是我想说的是现在首先我们为什么有人会提出来说一个
AI 作曲然后大家听 AI 作曲的世界是一个好的世界呢大部分说这种话的人就是当他非常 enthusiastic 的说这种话的时候基本上他都是一个你可以确定他是一个 AI 从业者所以就是说这不是说我想显得 synical 或者怎么样但是你从这个思路往下想的话
他因为是 AI 从业者他会这么说那么他会这么说的原因是他发现这可以大大的节省成本那其实有什么阻止他去进一步节省成本连那个偶像歌手都不顾呢当然我们都知道初音未来是什么东西而初音未来是诞生于一个就是这一波 AI 的热潮完全没有兴起的时代所以我觉得随着 AI 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到底有什么能够阻止 AI 业者去用 AI 来取代这个偶像歌手
他们难道真的会说哎呀不行啊我觉得还是要雇一个活人啊不然这个大家找不到理由听进音乐我觉得这不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说哦现在技术已经足够优秀了我现在终于可以不雇活人了但是我我还是用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我上一期的意思了就是比如说现在一个听日本音乐的人我们是说就是非日本人就是外国人
他们比如说他们听谁呢可能比较流行的或者说最流行目前当下最知名的可能是尤阿索比对吧如果大家有看新闻就是他是一个双人组合嘛那么好像他们最近是被邀请去了白宫还是怎么样就是这个本身并不太重要但只是为了说明就是他们现在的这个火的程度而已那你为什么听他是因为他热门
他热门的意思就是说你身边的朋友你的同学在听他或者你刷某一个社交网络上的时间线你很难不刷到他就是你就是说你已经向这个社交网络的算法说明了用你的行为不是用你的语言说明了你是一个对日本流行音乐感兴趣的人那么你很难不刷到尤阿索比的歌所以很简单的就是你会听这些歌是因为背后有商业力量在推动让这些歌出现在你面前
那当然还有别的情况比如说很多人他不太听现在的流行音乐他觉得现在流行音乐都很烂不如以前的流行音乐是吧比如说我大家可能知道我一直在研究大龙泳衣那我怎么会听大龙泳衣的呢我是 2017 年才知道这个人的在此之前虽然我也听和研究各种各样的音乐但是我不知道他是谁
而我 2017 年会遇到这个人是因为我当时刚好走进了一家东京的 Disc Union 书店不是唱片店唱片店和书店了因为当时其实我一开始看到的不是他的唱片而是那个书架上摆着一排他的书
书都很厚你看看封面的话封面都是典型那种 50 年代 Americana 的风格上面基本都是罗马字没有太多的假名和汉字的然后当时就很稀奇觉得说这到底是什么后来发现这是一个纯日本人是这些东西引起了我的兴趣
这就是我说的理由那这个是 AI 音乐目前做不到的而且根据我所观察的支持 AI 作曲的这些论述者他们的看法就是这恰恰跟他们的这个理念是违背的他们不认为音乐需要这么一个背后的这么一个面孔甚至他们会觉得说这种面这是一种非常 19 世纪的一种
对待艺术作品的一种看法就是所谓绝对音乐音乐就是音乐本身你不要管背后的人是什么钱仲书那句话不要管下蛋的母鸡这个话其实本来是我相信是钱仲书的一句玩笑话但是他在他的语境之外
收获了一种非常不应该的一种名声而且很多人用这句话来试图说明很多东西但是我认为其实说的是不对的就是你当然需要在乎母鸡是谁而其实 AI 业者想做的就他现在想告诉你你不需要
在乎而他真正的背后的动机是利润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他在论述这件事情的时候会采用一种来自 19 世纪的这种绝对音乐的理念认为所谓作品有他纯然的独立性他跟他背后的人可以不只可以而且应该切分开来看待这个是这件事是说不通的
好那我们现在进入正题今天的正题是刚才说过了是对第 84 期的回应所以我推荐大家如果还没有听过的话先去听一下第 84 期的《一天世界》我在那期里提到了 Walter Ong 的书 1982 年的著作叫《Orality and Literacy》就是《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这本书呢在 2008 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了简体中文版译名就叫《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
那我们在这期节目呢会沿用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这两个提法用来对应 orality 和 literacy 这两个词但是我没有看过中文版然后我手中也没有所以呢本期我们提到的这本书呢都是基于英文版并且是我如果有翻译的话是我个人的翻译而并不是北大版何道宽先生的翻译
首先我觉得这件事情需要怎么说事先做一些说明因为毕竟这是 1982 年的书怎么说呢那段时间其实是出现了不少这种媒介理论的反思因为这个 Neo Postman 他的有好几本很重要的书包括众人皆知的这个娱乐至死那本书都是在这前后出现的
我不知道这是纯粹的偶然还是有什么原因但是我每每发现那段时间的这些书呢它对于今天的世界是非常 relevant 非常有不好说指导意义吧但是
就你不会觉得旧有一些经典的书你现在看其实你是要进入进入当年的那种语境才有意义的他对现在的世界你会感觉其实没什么关系但是这些书不是他跟现在的关系世界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我首先想讲一下为什么我对这个 orality 口语文化这件事情有兴趣简单来讲就是因为我是一个没有母语的人
大家可能看过黄章进先生写过一篇叫《没有母语的人民》那篇文章呢主要讲的是就是我经常称之为共产中文的这个事就像我最近经常在一天世界的博客上讲就是说关于 COVID 关于这个新冠病新冠啊不是新冠
关于对于新冠病你不应该称之为疫情而应该称之为瘟疫或者疫病因为这才是正确的叫法因为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你对于灾难你就应该使用灾难性的叫法你不可以试图在这个言辞层面上把它美化而且事实上
疫情比如说我们知道舆情公民的舆论你把它综合起来看对它进行分析这样的一个整体的画面叫做舆情那疫情是有可能是从舆情这里来的但是其实我们提到 COVID 瘟疫的时候我们讲的并不是疫情因为我们并不是去分析这个这三年的瘟疫
的整体状况我们并不是做这样的事情的人我们是受害者所以我觉得管他叫疫情是非常奇怪的但黄江靖讲的就是在中国政府的这种官样文章的影响下
导致的就是庶民的语言遭到破坏以至于有很多可以感受到的东西已经失语了就没有办法很好的 properly 的表达出来的这样的一个现象而我说的没有母语呢其实可能是更没有那么宏大了更多就是因为我的成长经历有点像是一个所谓的叫 third culture kid 就是所谓 third culture kid 就是比如说你
中国父母在美国带孩子那么你家里的习惯有很多可能是中国式的但是你又生长在一个非中国式的一个环境之下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比如说他的身份认同我究竟是哪里人我觉得我是美国人但是我的班上的小朋友们都不觉得我是美国人或者觉得我不是纯正的美国人等等就是这样的问题
我的情况呢是因为我是我生于 1980 年而我在深圳长大大家当然知道 80 年代的深圳是非常荒芜的我们家里呢是从北方移居到深圳等于说我们和我的一些朋友的家庭其实是最早建设深圳的一代吧那由于我们的家庭文化是北方式的我很多朋友的家庭文化也是北方式的所以我们在小的时候呢我们是不太讲粤语的
这里也要做一个说明就是可能今天的住在深圳或者了解深圳的朋友会觉得今天深圳已经没有什么人讲粤语了我听说是这样因为我很久没有回深圳长期生活
但是在 80 年代以至于 90 年代深圳说粤语还是相当普遍的当然我们也会有那种意识我们知道我们的粤语和广州和香港相比起来我们的粤语不那么地道我们有我们的深圳口音但是说粤语还是一个很普遍的事情只不过由于我们家庭的背景是北方背景的
大家也知道在中国的这个文化版图上北方其实长期看不起南方对吧南蛮这样的说法那小时候年幼无知的我呢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受到了这不是有意识的但是我隐隐的也有这样的一种非常不公平的歧视
所以当时我们不愿意讲粤语但是等我大了一点之后我开始受到香港文化的影响其中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周星驰的电影可能像我们住在广东省的人看周星驰的电影当然看的是粤语版周星驰其实你知道他好像是 60 后他在电影里其实有用一些
不要说现在了哪怕当时可能都不太就慢慢变成死语的一些用法一些粤语的用法所以如果说我这种半生不熟的粤语里我居然能够掌握一些相对地道甚至老派的词的话可能是多多少少是受益于周星驰的电影但总之当我个人
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粤港文化变得越来越亲近之后呢我反过来就意识到我我更愿意把自己的身份认同视为粤港文化中的一份子而不是比如说北京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到那个时候其实已经晚了怎么说呢就是跟我用粤语交流过的朋友都知道我的粤语是有很重的口
是不是很重这个大家自己判断吧但我想说的是我用粤语表达的时候是有很多东西表达不出来的尤其是相对复杂和深入的一些东西我说起来会比较累我相信听的人也会比较累
所以虽然我情感上我偏向于粤港文化但是我只要一开口大家就会知道我不是一个粤港文化至少我不像一个地道的粤港文化里生长出来的人应该有的样子不是样子应该有的这个声音音声那当然我们也从小学英语然后现在又学日语但是最终造成一个结果就是我所掌握的四种语言普通话粤语
英语和日语里没有一种是我说的地道的因为英语日语不用说了它并不是我的母语而且我在 20 岁之前并没有在一个纯英语环境下浸泡过就跟今天的很多小朋友是不一样的所以口语文化对我来说其实是陌生的或者说我在一个纯口语文化的环境里我是很难生存的很好的最早开始做播客的时候我反复讲过就是说
如果说有什么大的目标的话我是想创造一种新的中文的论说方式其实这个多少也是想也是在试图给自己疗伤吧虽然说是伤的话有一点过分啊但就是说我想改变这点我意识到自己其实不太擅长说话之前听到不记得什么节目中文的一个节目里面就是有北京的说唱乐手小老虎参加然后我看到那个下面有评论说
小老虎听小老虎说话说话真是太让人舒服了我当时看到这句评论呢我我很羡慕就是我是就是我想了一下我有什么办法能够用某种方式说话然后让别人给予我这样的评价呢我觉得我做不到我并没有掌握说话并且让别人听着觉得说哇真是太舒服了这样的一种技能所以简单来说就是我会对口语文化感兴趣是因为我自己并不擅长口语可以这么讲
但是呢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我来到日本之后呢我其实感受到就是日本是一个口语文化非常发达的一个地方这个在后面会仔细的说但是先说几个几个简单的例子吧虽然都是个别的例子比如说一开始让我很惊讶的就是我在 2017 年刚来没多久的时候我在书店里看到 Music Magazine 这本杂志呢它的封面故事做的是松本龙
当时我不知道松本龙是谁但是后来我就知道他是在昭和流行音乐上这个地位非常崇高的一位作词家
我是没有想到一本音乐杂志会拿封面故事这么大的篇幅做一个作词家的专题而后来我发现这根本就不是孤立因为就是从本龙的地位简单来说你可以当他是比如说日本的林希了但其实可能他在日本的地位比林希要更高因为就是说日本对于歌词的这种重视就是我其实看到这个专题我意识到这点就是好像日本的流行音乐界特别重视歌词
不只是他还有和他齐名的也经常被拿来对比或者做对比研究的阿九优另外一位作词家也是这样但是后来我就发现在从 2017 年到现在的这么多年来我见过同一本杂志和其他杂志都做过好几次宋本龙的专题
因为我本身在来日本之前我就就是就是乐迷嘛但是以前的话我对歌词相对是不那么重视的然后我到了这边我发现了他们对歌词的重视当时对我是有一个小小的冲击的
然后就是在上一期还是前一期我们已经提过的日本的严陵文化还有这个所谓的声挂运动那上面也讲了就严陵我们知道就是他本来的意思是说语言是有是有魔力的但是呢很多人可能在在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可能没有足够重视的一点就是这里说的语言必须是你必须发出声音来
你写两个字因为我想在中国的语境里字多少也有魔力吧因为就是有那种符嘛就是应该是道家的传统比如你在一个符上写一些字然后把它贴在哪里包括比如说香港的打小人这个传统你只是把名字给他是吧他名字写在那里让他去打但是言灵是讲究的是声音你必须把这个那个有魔力的词读出来才会有魔力然后身挂运动更加是这样了就是
其实哪怕只是来日本旅游的人都会注意到这边的人讲你好早上好谢谢还有我吃完了还有包括可能看日剧也学会了的那句在吃饭之前要说的这句话所有这些好像大家都很重视讲起来一本正经的样子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讲也不是所有人都一本正经啊但是这些东西呢就是其实我觉得跟生挂运动多少有关的就是你在一些社区里你会看到那种就像中国我们今天看到社区贴了一些海报一样这个海报
他做的事情只不过是告诉你说小朋友你们要好好的讲要好好的讲这可能在其他文化的人看来是一个有点无谓就不知道为什么而做的一件事情但我觉得这个也是体现了日本对于口语文化的一种重视
所以简单来讲就是我来到日本之后我意识到了口语文化在这边的强势但是我必须强调一点的是中国它绝对不是一个口语文化弱国其实今天听完可能大家也会明白就是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这里不存在说因为现在其实怎么说呢除非比如说是真正的比如太平洋岛上的某些还没有文字还没有书写的部落
我们大部分人其实是真的是没有办法想象一个口语文化的世界的因为口语文化的世界其实是就没有书写的没有文字比如说当我说文字这个词的时候你可能脑中想到了文和字的写法我让你写你可以写出来但是在纯粹的口语文化里这些东西都是没有的而这种缺失它带来了很多很多的特性这个其实也是 Walter Ong 的书的一个核心的要讲的一件事情
但中国不是口语文化弱国就是听了我上面的对日本口语文化的描述之后有的人可能觉得你是不是要拿一个外国的好处来比中国的短处但是口语文化不是中国的短处
这里有一个最最有名的我相信大家就算没有实际看过也知道的一个东西就是所谓的东北小伙狂骂 30 分钟的影片不一定是 30 分钟啊可能更长就是我反正很多年前我看过一次但我相信就是之后也有很多别的就是
可能是一个在网吧里闲着没事干的一个人而且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事情总是发生在东北然后他就带着一个带有麦克风的一个耳机不知道是在网上打游戏还是跟别人聊天还是怎么就是一刻不停就是无间断的在骂人骂的是非常有想象力的我绝对做不到而且我相信大部分人听了都会觉得
非常的惊叹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可以叫口语文化的残留按照这个 Walter Ong 的说法他经常用这个词就是是一个 orality residue 是一个残留但是我想说的是中国的文化人比如说作家记者等等编辑就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他们就重视文字胜过口语
表面上听来就是一句废话因为他们做的是文字工作对吧他们是书写文字的人他们是编辑文字的人他们也是阅读文字的人这就涉及到刚才讲说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之间关系是复杂的比如说在日本我会觉得口语文化渗入书面文化的现象更加普遍举一个例子就是很多日本的人在写博客的时候他都会在开头加一句打招呼的话
就比如说こんにちは什么什么什么这是我的名字这是大家好我是谁是谁这句话就是在我看来我会觉得这是完全没有必要加在里面的但是我可以想象这就是因为你在日本生活的话你一定知道就是说在各种这种公众的场合这都是你要说的第一句话所以可能他在写博客的时候他想的是说我现在在面对一群我不认识的人在写作我在对他进行我在跟他说话我在进行 communicate
那我有习惯要这样这么说所以我在写文字的时候要这样但是如果一个人他持有书面文化的思维方式的话他可能不会这么写因为我们在美国和中国我们都没有看到谁写博客开头一定要这么加一句自我介绍的反正这个事实但是给我的印象也很深
返回中国的情况我刚讲说中国的文化人重视文字生活口语其实更准确的说我是觉得他们是忽略忽视口语文化的这个显然也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例子因为如果不是这个现象那么普遍的话就是在这种书面文化已经非常发达成熟的世界它不那么普遍的话 Walter Ong 可能也不会写那本书
因为很简单的讲,直到今天我想也是如此,大部分在书面文化里生活的人,他是看不起口语文化的。比如说上次我们介绍过最能够反映这个现象的一个汉语单词就是文盲,文盲其实就是生活在口语文化里的人。
如果我们要讲求政治正确的话就是一个极度具有歧视意味的词如果你今天用类似的词来描述另外一个社会群体的话这显然是会引起风波的但是对文盲我们长期以来用文盲来形容这样的人但是呢其实像 ONG 的这本书它能够给我们的启示呢就是在于说我们我相信就是收听这个节目的人我自己肯定也是了我们都是长期在书面文化里生存
我们也习惯了书面文化那么我们这里我们要去回头看口语文化的世界有没有什么好处这个书面文化的好处也是很显然的这里并不是这里你没有办法去评论优劣这两种文化但是就是说口语文化里有一些好处我们是不是是不是被我们忘了或者他能给我们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里再说另外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可以用来说明英语世界和中文世界对于 orality 的一个不同的看法当然我必须在前面要就我通常我不喜欢戴头盔我不喜欢加 disclaimer 在这里要戴一定头盔就是说这些例子都是个别的例子它有没有普遍意义这是很难说的但是我把它提出来的意思是在于向大家点出这并不是一件无中生有的事情
就是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的区别这个例子是什么呢就是说在中文里如果我们说比如说我们教别人写作你去上一堂写作课那人家会说你要写东西你要找到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我们会有时候会称之为文风有的时候我们还会用一种表达借用这个味觉我们说你的文字要有你的味道这篇文字很有它的味道但在英文里不是这么说的英文里用的词是 voice 就是你的声音
我记得那个 John Gruber 以前接受采访嘛就大家问他为什么 Darren Fireball 能这么成功他就归结为几点其中一点就是 voice 我记得他那个有一个公式是什么加 voice 等于 success 这个公式我认为是不成立的因为他的成功显然有很多其他的外部因素但是显然就是说英文里说比如你作为一个 author 你要找到自己的 voice
在这个例子里中英文采取了完全意志性的完全不一样的一种感官来描述文字的风格这也让我们想起就是我们自己小时候作为中国人在学英语的时候我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这样反正我以前一定是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就是说如果你在阅读一篇文章印刷出来的文章的时候你一边读一边内心在默默的念就说明你的英语还不够好
但是后来我就意识到就哪怕我在读 Walter Ong 这本书之前我也意识到这个说法显然是不对的就是你持这个说法的人其实就是否定了 voice 的存在其实他是或者说他是彻底的否定了 orality 否定了口语文化我记得 SeinfeldSeinfeld 真果然是世界上宇宙万物的一切的答案就是什么事情都可以找到一个例子
有一集里 George 他去他要读一本书但是呢他又懒得去读书嘛这是一个也是一个很典型的 stereotype 就美国人不读书对吧然后他就因为那段时间刚好出现了有声书 90 年代的时候有声书那是磁带他就买了磁带来听他觉得很爽他觉得你看我现在不用读书了但是这个
公司要我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我现在不需要读我去听演歌把这本书读完了很爽然后后来他渐渐的在后这个这集里面的后来的一个情节里他发现他已经丧失了阅读的能力因为他每次读那个书的时候啊
他都需要那瓶磁带因为他已经习惯了那些文字是由那个阅朗读者读出来的这一段剧情其实对于书面文化口语文化的关系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一个思考的出发点是很有意味的我觉得
刚才废话讲完现在就直接来归纳一下 Ong 在书里提到了这个提到的口语文化的特点有哪些第一点我觉得是很有趣的他也是提到了言灵他有讲到言灵就是这种类似这样的文化当然并不只是日本才有但是日本是最突出的一个例子言灵其实是一种很原始的一种信仰它需要能源它的原话是 Words are spoken, sounded, and hence power-driven
就是因为它是你要用嘴说有声音而且它是一个事件它是一个 event 对吧因为它有时间性我要读完一句话我可能需要两秒钟的时间把它读出来了但是你没有这两秒的时间你就读不出这句话但是如果这句话是印在纸上呢它就在哪了它的存在不基于时间但是但是语言的存在是基于时间的那一件事情它是一个 event 就说明什么呢说明它需要动力和能源我们都知道有时候我们形容一个人呃
生了很重的病我们会说他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这个力气就是能源也就是说说话是需要力气的它需要能源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说言灵必须是你把那个字读出声音来才有魔力你直接印那个字没有魔力为什么呢因为魔力魔术魔术本身也是一个事件而文字作为仅仅存在于纸面存在于一个平面的一种存在
它本身没有魔力它可以通过做法或者它里面包含着魔力但这种魔力需要通过做法把它召唤出来而做法这件事情它又是一个 event 而这种 event 里显然不可能没有声音的存在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一点了就是人类的记忆力有限上次也有提到过就是
如果一个社会或者一个文化没有书写系统的话那么首先你的词汇量会很小第二就是说你需要不停的重复一些既有的一些表达和说法不然你就会忘掉这里说的你不是指单一的个人而是指社会整体了因为你如果其实有了书写系统的话书写系统其实是可以作为一种记忆装置来存在有些东西你想出了一个比如说很新的表述你把它写到纸上你把它写到纸上
你忘了也没关系你下次拿出这张纸来看这样的例子我觉得其实长期写东西的人都会有你不一定要是正儿八经的作家包括像我这样写博客的人很多时候我看自己三四年前写的博客我会完全不记得自己曾经写过那样的话这个就是书面文化的一个好处所以就口语文化就决定了就是由于人的记忆力有限你要不停的重复那么这个呢就引来了很多其他的口语文化的特点其中他讲到一点就是说
往往口语文化社会呢会倾向于更保守更传统因为就是他讲说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你需要不停的重复语言你不然就会丢所以呢就是口语社会呢他会推崇那种那种所谓的智慧老人智慧老人什么意思呢就是他还记得很多以前的故事
呃这个点呢就可以跟我们在 84 期讲的那个本亚明的那个说书人联系到一起了本亚明说的说书人其实我相信啊我我的理解啊指的就是这种人当然本亚明本人他就是他所生活的年代 19 世纪 20 世纪交界那段时间呃
欧洲社会文化当然也完全进入了这个不能说完全啊就进入了以书面文化为主的这样的一个时代但是他所认为的他说就为什么说现在没有说书人了这个指的我相信指的就是这种来自口语文化社会或者说带有比较强的口语文化残留的社会的这样的讲故事的人
与此相关的他总结的一个口语文化的特点呢是就说白了就是啰嗦他用的词是 redundant or copiers 说白就是冗余然后其实就是啰嗦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啊就是在当代的一些这种影视作品里呢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某一类族群的这种
比如说我们下面的这个例子是为了喜剧效果对于黑人族群进行了这种刻板印象的这样的一种呈现这个例子呢就是 Leon 这个黑人角色在 Carburethusiasm 里面的他有很多在整个这部剧 20 年的这个历史因为他最近第 12 集刚刚终结以后不会拍了嘛就已经这个剧已经结束了在他是大概第第 6 集出现的吧总之他在
这个剧的历史里就经常扮演这样的一种角色每次都非常的搞笑我们下面来一起听一段这个是这个剧情是什么呢就是等于说 Larry 被人欺负了然后这个时候他又他觉得那个欺负他的人好像又就比较强悍他又不敢正面的去跟他对抗然后就有点像缩头乌龟的一样回来了然后他就跟 Leon 讲这件事情然后 Leon 就说你怎么能这样呢你要
你要去迎擊啊然後他就講了下面這段話來告訴 Larry 你應該怎樣的去回擊對方我該怎麼做?我該死嗎?你以為我叫你個臭小子嗎?你給我那隻屁股,Larry 你懂我意思嗎?你給我那隻屁股,Larry 你到底在幹什麼?你今天讓那個男人滑下來你必須馬上給你那隻屁股你把那隻屁股打開,走進那隻屁股,關上門後面,拿著噴霧機,對吧?Larry 在這裡
你把 Larry 沃斯在这里洗了我 这些东西都给他打了他整个脸都打了他把手机包装好 把纸巾放在桌子上把纸巾放在桌子上把整个脸都打了 你知道吗你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 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遍打他一
我不知道大家听了刚才这段口白怎么想反正我听到 Leon 的这样的这种说话方式我是无比的羡慕
虽然我可能平时我不这么说话但是我觉得如果我有这样一种能力该多好这其实就是一个更靠近口语文化的人他所具有的而我们这些在书面文化里进行的人所不具有的一种能力下一个口语文化的特点 Walter Ong 总结的是渐进叠加式这什么意思呢就是我想直接读他给的两个例子这是分别是 1610 年出版的和 1970 年出版的《圣经》
里面的同一段开头的一段话那么呢他就讲他说 1610 年这个版本呢他在语言上他其实是更靠近于这个希伯来原文其实说白了就是他用了很多 and
有点像是一个我们可以想象比如说英语词汇量不是很多或者对于多变的句型掌握的还不太熟练的人他在说话的时候他会不停的说 and 什么但是我想无论你是考研英语还是雅思还是什么还是各种写作班可能现在不会主张你写这样的英语我下面把这两段分别读一下来就知道什么意思了首先第一段是 1610 年的版本
在开始的时候,神创造了天和地,而地是空的和空的,而黑暗是深的面前的,而神的精神移动了海里。而神说:"让灯灯,灯灯灯。"而神看到了灯光,说它是好事,而祂分开了灯光从黑暗。祂称灯光为"日",而黑暗为"夜"。
And there was evening and morning one dayWalter Ong 就总结这里面出现了九个 and1970 年的这个 New American Bible 它对于同一段呢它是这么写的 In the beginning when God created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the earth was a formless wastelandand darkness covered the abysswhile a mighty wind swept over the watersThen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And there was light
God saw how good the light wasGod then separated the light from the darknessGod called the light dayand the darkness he called nightThus evening cameand morning followedthe first dayand 只有两个然后接下来呢有很多应该叫重句吧然后他用了像这个 when then thuswhile 这个词
就像刚才所说今天来看比如说我们上写作班大家都会觉得 1610 版是不值得学习的但其实这里想讲的就是当一个文化没有文字没有书写这种工具这种技术的时候或者说他刚从没有书写工具的时代走向有书写工具的时代的时候口语文化的一些残留会导致语言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什么样的样子
其他还有一些 Walter Onk 总结出来的口语文化的特点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我想说这里面最和我本人的思考最相关的一点就是他提到说口语文化的社会可能更倾向于保守并且由于人类的记忆力有限你要不停的重复已经被设计好的言词的组合这件事情
已经被设计好的现成的言词的组合其实说白了就是陈词烂调就是 cliché 这个又回到就是我作为一个对口语文化相对有距离有陌生感的人来到日本之后接触到的这个口语文化在日本的这种状态呢
让我产生了一个我一直都不太我甚至现在都不太知道应该怎么看待的一个现象就是我认为日本对于 cliché 的容忍度是非常高的
我我想大家多少应该也都有类似的体会吧就是谈及什么东西一定是用某些特定的词和短语和句式来形容所有的人都这样这不只是说我们普通朋友日常比如说我们吃饭闲聊的时候甚至是在比如说我看的比较多的月评里或者文艺评论这一类的文章里都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所以这里涉及了一个问题呢就是说嗯
这种公式化的语言这种烂调这种现成的组装好的语言配件它和原创性的关系是什么
就是我几年前在这个节目就做过一期大龙泳衣的节目我就已经谈过这个问题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先听一下那期节目的链接也会放到本期的相关链接里其实讲的就是今天的节目开头我提到的一件事情当你发现一个音乐家他的旋律有可能至少百分之七八十是来自现成的别人的音乐里的旋律他好像只是一个
现在我知道现在在网上那个时候叫缝合怪就像一个汉工一样他只是把现成的做好东西拼在一起我们应该怎么评价这样的音乐家因为很显然在过去几十年里反复出现的各种这种音乐超音乐抄袭案件出现了之后这个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据我所知无论是日本还是其他国家的大龙泳仪的乐迷呢很多人对此要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采取的态度就是说我不介意只要音乐好就行了这个显然对我来说是一种霍西尼的一种态度是不能接受的然后随着这几年我
在不停的研究大龙的这个问题包括我在面茶古茶那边也提到过就是本歌曲这个概念就是日本的和歌古代的诗歌它其实是它不只是允许甚至是鼓励你去引用现成的别人的诗歌那当然我们知道诗歌有长有短但是和歌是很短的我们知道它是五七五七七第一句五个音拍第二句七个音拍第三句五个音拍
一共就这么几个字然后他居然还鼓励你去比如说其中有七个音拍是引用现成的一首和歌在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这本书里 Walter Ong 他举了一个例子是一个几乎完全一样的一个例子也是诗歌具体而言就是河马史诗
我先声明啊荷马史诗我没有读过但是我想任何受过基本教育的人至少都知道就是它是一个地位非常崇高的一部古希腊的史诗那么我这里念一下就是荷马史诗的维基百科的这个介绍关于这两部就是它是所谓荷马史诗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的这个组合嘛是这么说的
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谨,是西方第一部重要文学作品。河马也被称为欧洲四大史诗诗人之一或之首。于果在《莎士比亚》一文中写道,世界诞生,河马高歌,它是迎来着曙光的鸟。河马史诗不但文学价值极高,也是古希腊公元前 11 世纪到公元前 9 世纪的唯一文字史料。
反映了麦西尼文明所以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河马时代或英雄时代引用完毕显然就是不能再高了这个评价但是呢就是 ONC 对这个几个世纪来对河马史诗的研究做了小小的梳理
其中太多的细节就不也没有必要在这里讲了但是简单来讲呢就是在 1920 年代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叫米尔曼帕里的人这个人在荷马史诗的维基百科也有提到我也先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一下哈这个是引自荷马史诗的维基百科页美国学者米尔曼帕里的研究是荷马问题的研究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实地研究过南斯拉夫游吟诗人的传统之后帕里指出河马史诗正属于这一类游吟传统最大的证明就是河马史诗里充斥了所谓河马式套语凡是游吟诗人都备有大量那类套语以便凑合格律即兴演出河马史诗很多看来矛盾的地方正是由于凑合格律的需要引用完毕
在 Own 的书里他有提到了就是这个叫 Perry 的人确实是一个他对于河马这两部史诗的研究是革命性的因为在此之前其实我们现在也很容易理解了就是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于诗人是有很浪漫化的想象的这种浪漫化的想象其实在 19 世纪就是这 19 世纪我们知道欧洲是有浪漫主义时期在那个时期是达到了巅峰的所谓浪漫派想象就是说我们认为诗人是一种天才
好的是我们最推崇的那些人他们是有天才
所谓天才其实就是说你没有办法理解的东西就是他为什么能写成那样是因为他有某种我们理解不了的能力所以他能写成那样所以呢在那个时代的对河马的研究里呢也分为两派其中有一派呢就是要把河马捧上神坛因为我们知道就是河马这个人是不是存在以及河马史诗究竟是不是他写的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在这种非常古远的时代这些东西是很难说清楚的到现在其实是一般就是严谨的说法是
奥德赛和伊利亚特被认为是河马创作的一般严谨的说法是这样但是在 19 世纪有一派河马的学者就会倾向于他通过各种论述来为了向大家证明说这些诗确实是由于河马这个人的诗才傲视众人所以他能够把它写成这样
但是在 1920 年代 Perry 的上面的研究呢就证明了他刚才说他去研究那个南斯拉夫的诗人嘛然后那个 Ong 在书里有提到说南斯拉夫其实由于他地缘上和希腊的这种亲缘关系就导致希腊当年的有一些这种口语文化时代的一些残留在南斯拉夫也有保留所以 Perry 通过研究南斯拉夫诗人然后做了各种考据
他向人们证明了其实河马是用了大量的就上面说的套语也就是我之前说的事先拼装好的表达这确实是革命性的这个对于崇拜河马的人来说就是毁灭性的
就说原来他这不是因为他的天才才写成这样而是因为他用了很多别人已经写好了的精妙的描述然后才写成这样他其实也是一个缝合怪也是一个汉工是一个做拼接的人是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这个不能接受怎么说呢如果我更早的知道了这件事的话我可能也会觉得有点不能接受
但是在日本的生活可能多少改变了我因为就是我在前两天在那个面纱苦茶的博客里呢就翻译了一点 Alan Tansman 这位美国的日本文学研究者
他写了一本这个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to Japanese Literature 就是是牛津的那个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 系列里的一本书我觉得他论述日本文学的方式跟我以前见到的就不太一样所以里面有一些话我就把它引了出来我觉得很有意思其中他有引用当年的就是古代的和歌诗人藤原定佳在 13 世纪初的时候他说
以下是引用就说和歌不存在老师旧诗就是我们的师父只要从旧的风格里找灵感从旧诗人那里学词汇怎么可能写不出好诗呢这是藤原定家的话然后 Alan Tansman 他继续说他说换言之在这种文学传统里过去并不是通过传递意义而成为现在而是通过传递形式大量的深度阅读是诗画的前提引用完毕
那显然你听到 Tansman 这一段话的他的整个结构你就知道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书面文化领域的人他不是口语文化领域的人所以当他说大量深度阅读是诗画的前提的时候我觉得这句话是要加注释的因为藤原定家当时的说法很可能是基于一种口语文化思维的说法
如果藤原也假设他穿越了时空他听到 Tansman 这个说法说我同意但这个同意一定是说所谓的深度阅读是我们吟诵这些诗又回到之前说的这个吟出来是不是好诗就夏木树诗用汉语写的汉诗中国人吟出来是不是好诗这个问题了就是和歌这种日本古代宫廷里的这样的一种诗歌传统它一定是有大量的吟诵在里面的
但我想如果你仔细看腾认定家这段话其实跟 ONG 所描述的口语文化的特点是息息相关的就是他说我们不需要老师
老师是什么呢老师是这个老师做分析的坦白说就是我们现在在网上也可以经常看到有人从曲式上去分析一首歌为什么好对吧这样的这种所谓掰开揉碎来给你讲清楚的这种东西现在网上很多这些是老师但是按照腾源定家的说法就是我作为一个创作者我不需要老师因为我直接从旧的创作者那里学东西
这个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口语文化的态度就是说你说你不需要老师但是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从我们书面文化人的角度来看你当时的教学传统没有这么先进说白了你没有那么多像今天这么多好的老师你是可以这么讲的因为在一个口语文化的世界里就像刚才讲的首先词汇量少
第二就是说不太适合用作分析然后它适合做什么呢适合模仿我听到你说这就像小朋友学语言一样这里也要提一下其实一个小孩在没有学会书写之间他其实就是生活在一个口语文化的世界里对吧小孩学语言我们都知道是通过模仿那么如果我们把这种
怎么说因为你学习写作其实也是在学习语言你学习写诗其实也是在学习怎么样创造性的使用语言那么同源定家其实本质上是在说我们诗人应该像小孩学语言那样去学写诗我们像最好的诗人去学写诗显然你如果遵从他的这样的这种劝告的话你去用别的诗人已经事先写好的某一种表达
显然你是不会被批评的不会有人说你就是在抄袭这里我们首先我们要撇开版权的问题因为显然 13 世纪并没有版权这个概念但是因为我们现在是在纯粹的谈论艺术这件事情你用了别人写好的东西那个人会不会来告你这跟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是没有关系的
而我们知道和歌的传统其实在今天的日本社会还是存在的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看到某个小学的学生写的排句排句比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这样写出来电视上当然也有这种很有名的教排句的老师大家也知道排句是有很多条条框框很多这种讲究比如说有什么句语比如说你夏季适合用什么你描写什么的时候适合用什么
它就像有一本 phrasebook 一样那个 Ong 其实在这本书里有提到就是说以前的某个时代的拉丁诗人他是有 phrasebook 的收集了大量的现成的表达的一本词典然后你写诗的时候可以从中拣选然后来写这个过程显然跟一般人印象中的这种诗歌创作是很不一样的他不是一个人在海边漫步然后突然
有了灵感就是挥毫写下来一首大作不是那样的感觉而是对吧你是拿这本 phrasebook 从里面选词所以其实排句的创作跟这个很像然后现在根据不是现在根据 20 年代 Perry 的研究其实河马史诗是这样写出来的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就是说当然本身这本身是这件事情也是有趣味的就是在西方文学史上地位如此崇高的名作他的创作过程是这样
那首先我觉得就是说这个事件本身的趣味是其一其次如果是你是一个文学青年你有写作的志向你会不会也动一动脑筋呢就说那是不是我今天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写作我认为是完全可以的只不过今天就是至少在中文世界我们集体来讲是不认同这样的一种创作方式或者说我们不认同它是文学不认同它是艺术
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是剽窃就算不是剽窃我们会觉得说这个是你是作为一个学徒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就是你的习作你习作的时候这么写可能可以但是你这么写的东西也配出版吗怎么会有人出版这样的东西这个时候可能很多人听到已经想起了就是几年前出过的一次小风波就是关于木星的所谓叫文本再生的这件事情
这是一位学者当时我不知道是研究生还是博士生他写的就是他大量爬出了穆辛这位作家的文本之后就发现找出了很多他的 source
相当于就是找出当然他木星显然不是拿着一个 facebook 在写作但是他是就是他活用他引用活用了很多他读过的其他人的文学作品而且这个就是里面他引用的数量很多并且好像也引用的很直接在很多人看来你难以称其为致敬了就是他已经可能在有些人看来是实打实的剽窃了至少也是就是在抄袭的边缘了
我当时看到这件事呢我马上我当时有在推特上讲说这沐昕和四川修斯和大龙泳仪这三个人在天堂遇到了之后他们应该很有得聊因为这三个人都是用这样的方法论在进行创作的因为四川修斯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刚在文坛上冒出头的时候他是一个短歌诗人他的短歌当时也被日本的这个这个短歌界的大佬们就批评过是抄袭
这怎么说呢就是这个当然有人帮他翻案了其实现在四山在日本文坛以及他作为一个导演还有戏剧导演的这个还有评论家的地位已经非常高了就是你不太见到有人提这件事情所以可能在日本本身他也不需要被翻案而这种不需要本身是不是也也已经说明了我刚才讲的就是日本和口语文化的这种亲缘关系就是这个国家的人他
或者说口语文化的残余在日本还是比较能见度比较高的这个影响了日日式的思维导致人们对于在今天的一个纯粹处在书面文化世界的人会视为抄袭的一种行为呢他会有比较高的容忍度包括对我刚才讲说对对于 cliché 也有比较高的容忍度其实 cliché 和抄袭的区别真的有那么大吗
cliché 是别人已经说过的很有道理的或者很精彩的话被不停的滥用反复滥用所谓滥用是说他用的太多了他并不代表他是错的很多时候 cliché 都是对的他正是因为他是对的或者他是精彩的才会不停的有人想去用他
这难道你可能说不是抄袭但他只在一个意义上不是抄袭就是因为原本说那句话的人第一可能根本不可考了第二他也不在乎你拿去用这里不涉及经济利益他不会来告你但是其实 cliché 跟抄袭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在我们今天的语境里到现在因为我是一个很讨厌 cliché 很讨厌陈词滥调的人我到现在也不会觉得它是一件好东西我自己在说话和写作的时候我也尽可能的
试图说出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但是日本经验反复的在告诉我就算你没有这样的坚持也可以做出非常精彩和新鲜的东西因为没有人会说四川修思的作品是不新鲜的是臣服的但是他的他却采用了怎么说呢去活用去引用很多臣服的东西来拼出一个不臣服的作品我觉得这件事情是非常有趣的而且这个我认为
其实是不容易学的你听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论就像大张伟说的我写一首曲子刚好我这里想起了我听过的另一首歌我就把它拼过来吧但你具体怎么拼你拼的时候你的心态是什么样你的发心是否纯正这个在懂得听的人懂得听的听众那边是可以感受得到的这并不容易今天节目最后我还是想把这个话题落回到 AI 上这个
我知道很多人已经对关于 AI 的话题产生了厌倦感但是 AI 确实是现在非常重要的一股技术和文化潮流所以我们也不能回避它而 AI 的出现也确实让我觉得有必要去想象口语文化的好处就是我们再梳理一下就是书写和印刷因为先有书写再有印刷在两者之前是纯口语文化
书写其实是一种记忆装置就像刚才提到的因为人记忆力有限在口语文化里你会更有倾向去不断重复已经有的现成的句子但是在有了书写这项技术这项工具之后你可以把一部分的这个记忆工作 unloaded 你有些东西有些表达你想好了你把它写在书上写在纸上回头你还是可以
找回来它不会丢掉不会因为你没有在不停的重复它就丢掉所以它是一种记忆装置而 AI 呢 AI 当然也是一种记忆装置这种记忆装置是基于互联网作为一种记忆装置是从 90 年代开始人类集体的选择了把原来印在纸上的东西不断的搬到网上
使得 AI 现在有了可以用来作业可以用来学习我们知道机器学习是可以用来学习的这种材料那么它当然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记忆装置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记忆装置但同时它还是一定程度上的分析装置 AI 可以说在很多层面上都把书面文化的特点推向了极端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投资家 AI 创业者的
带动下一般性的民众当他们也一起加入了对 AI 的颂歌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进一步放弃了口语文化中可能包含的好处这里我觉得日本确实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就是以前我们也经常看到就是说日本的这个文盲率是多么的低而且就哪怕在中国文盲率还很高的时代日本的识字率已经非常高了
但是就像我今天在节目里和之前两期节目里有提到的一样就是口语文化的残余在日本社会里还是非常显著的
也就是说日本再一次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证明了现代性和土著性这两种东西是可以并存的如果你要问口语文化的什么优点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呢我想答案也正是我在前两期讲过的就是一个人的 voice 他的声音是别人永远不可能夺走除非使用酷刑手段是别人永远无法夺走的你的 identity 的一部分
你越是在意你的声音你越是去更多的使用和信任你的声音你就越可以意识到个人权利是什么意思在唤醒民众的对于个体自由个人权利的意识这件事情上
我认为口语文化比书面文化可以起到大得多的作用感谢您收听今天的一天世界 ETSGA 我是李如一我们的网址是一天世界的全评.net 除了博客以外我们还有博客博客的地址是 blog.etensie.netblog.etensie.net 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