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新周刊》刀锋文学奖年度绘本作家寂地:地球上只剩我一个人,我会开心的画。

《新周刊》刀锋文学奖年度绘本作家寂地:地球上只剩我一个人,我会开心的画。

2025/4/4
logo of podcast 社交车间

社交车间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寂地
摄摄
Topics
寂地:我创作绘本二十余年,但仍对绘本的本质有困惑,需持续探索。我的作品并非刻意追求深刻的文学性,而是力求以简单纯粹的语言引发共鸣。年少成名时,我曾迷茫,做过许多与创作无关的事,但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即创作疗愈的作品。回看过去,部分作品说教意味过浓,未来需更注重作品的轻盈感,减少功利性,回归创作初心。我小时候画画是为了取悦他人,但创作的本质是与世界沟通,表达内心的感受。创作的灵感来源广泛,包括音乐、生活中的痛苦、对自身和世界的探索等。我经历过家庭变故,这些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创作,让我更理解人生的复杂与美好。我曾因创作压力而与作品失联,但如今我更享受自由创作的乐趣,以退休者的姿态创作。我关注人的内化与人和世界的关联,我的画风受印象派影响,也注重作品的细腻之处。我从小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这种好奇心是创作的动力。我希望能创作出更多能触动人心的作品,与读者共同创造感动。我并不认为自己是治愈类绘本的代表,我的创作风格多元,既有轻松幽默的,也有深刻情感表达的。我尝试过多种创作形式,但最终还是希望回归自发的创作状态。我经历过创作瓶颈,也曾迷茫,但最终找到了自己创作的节奏和方向。面对AI技术,我既有担忧,也有期待。AI可以辅助创作,但人类的情感是AI无法取代的。我将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摄摄:与寂地老师的多次对话,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她。寂地老师的创作,是自我疗愈的过程,也是与世界沟通的方式。她的作品中,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情感的细腻表达。寂地老师的创作风格和画风历经转变,这与她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她对AI技术的发展既有担忧,也有期待,她认为AI可以辅助创作,但人类的情感是AI无法取代的。寂地老师的创作,是治愈的,也是充满生命力的。她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这正是她创作的源泉。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这是我和寂地的第三次见面,是第四次采访/对话/拍摄。2008年的时候我在湖南卫视《晚间》栏目工作,当时很喜欢她的作品《我的路(my way)》,于是在中国博客网找到了她的联系方式,那时候她是中国最年轻的漫画最高奖金龙奖获奖者。后来又为一本女性杂志采访了她。

第一次见面是2008年的端午之前,她、邦妮和我在北京后海的粤菜日昌见了面。

下一次见面是2020年,我担任制片人的首部纪录片作品《漫画一生》拍摄中国漫画家的现状,项目期间丁冰老师建议我们跟她聊聊,后来就真的促成了,在大理重逢。

第三次又在大理,我来给快手和饿了么拍摄饿了么春分tvc ,结束后相聚,去她家吃了很棒的火锅。又一起去了方大同辞世之前居住的鸟吊山。在这期间,我们完成了这次播客的录制。去年,她的新书《不属于我的城市》荣获新周刊举办“刀锋文学奖”年读绘本作品,此前她的作品在全球出版已达数百万册,成绩斐然。我们每次见面,又是新朋,又是旧友。相逢迅即别离,是这个时代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