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77《父母格差》:鸡娃的本质是拼家长?

EP77《父母格差》:鸡娃的本质是拼家长?

2025/3/29
logo of podcast 📖书读完了

📖书读完了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姚建莉
村长
简宁
苑伶
Topics
苑伶:我认为养育孩子应该先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根据孩子的反应来调整,孩子的感受比方法更重要。我不主张强迫孩子学习,而是希望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并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如果孩子有天赋,我会尽力去培养。 简宁:我的育儿理念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家庭条件来灵活调整,既不完全放养,也不过度“鸡娃”。我会尝试各种方法,例如钢琴、跆拳道、绘画等,但如果孩子坚持不下去,我会果断放弃。目前,我们只保留了羽毛球一项运动。在学习方面,我们主要关注语数英等核心科目,但在鸡娃圈里,我属于比较佛系的家长。 村长:我认为中国和日本的教育现状非常相似,都存在家长主义现象,即孩子的未来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背景和家长的意愿。家长主义是精英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财富和地位固化的体现。虽然我个人更倾向于精英主义,但我认为家长主义在精英主义的社会中依然存在,而且这种不公平依然存在。 姚建莉:我非常认同书中对家长主义的描述,它与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高度相似。家长主义带来的不公平体现在各个方面,教育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认为家长们在鸡娃或不鸡娃的选择上,很多时候是被社会裹挟的,如果有可能,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在孩子学习方面,我会和孩子一起讨论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并尊重孩子的选择。我会告诉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而我作为家长是配合者,而不是主导者。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哈喽大家好这里是书读完了第 77 期节目我们的形式是三个人共同读一本书聊聊各自的阅读感受我是燕玲我是简宁我是村长

本期我们一起聊的是今年 1 月上海译文刚刚出版的新书《父母格差》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教育学家智水洪吉他在这本书里描写的是一个日本社会的现象叫做家长主义所谓的家长主义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父母的财富和父母的教育愿望决定了他们孩子的教育背景以及未来的社会地位

池水洪吉在这本书里认为日本随着新自由主义思潮不断的弥漫原先的教育体系不再有效教育的隐形差距越来越大乃至形成无法跨越的红包带来了显著的教育公平性的问题这本书就是他对形成家长主义的社会根源的一个剖析他也提出了他认为或许有可行的解决方案

因为这本书探讨的是一个教育问题所以今天村长也特别邀请到了他的好朋友建立来一起聊聊这个教育的话题我们欢迎建立

Hello Hello 大家好 我是尖利我家里呢有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每天其实是徘徊在这个鸡娃和不鸡娃之间的一个状态按照我最好的这个朋友说呢我其实是一种仰卧起坐式鸡娃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啊它的大概意思就是说

在某个状态下猛击一段时间然后有一段时间发现个人的自身的或者是孩子的各方面的都不匹配这个状态的时候又开始一段时间的躺平在不断的一种循环当中大概是这样一个状态听完这里这个介绍就感觉今天非常符合我们要聊的这个家长主义的话题了

开场小夕有个小互动想问大家你们是属于会鸡娃的一派还是属于不鸡娃的那一派呢

因为我现在还没有小孩所以我一切的想象可能跟我到时候实际做出来的行为会有点不一样但是我目前的想法就是会先小击一下看看娃的反应如果说我没有找到特别合适她的方法我可能也不会强行去击她因为觉得小孩的心理状态可能会更重要当然我内心是祈祷如果我的娃能天然有一个天赋点就好了就是我只要去观察她有哪个天赋点把那个点放大这样是最好的

我的话可能要跟大家先更新一下我现在是一个七个月的宝宝的妈妈

是一个新手妈妈吧虽然还没有步入到这个鸡娃的阶段但是可能也需要一些学习所以我说这本书真的很适合我这个时间段去学习然后我目前就是拍脑袋想了一下我可能会素鸡一下然后素鸡也是跟建立学到的一个新的黑化就是素质教育鸡娃

回顾我自己的这个成长经历来看我觉得有一个自己的兴趣特别特别的重要然后我在这本书里面也看到了一句我很认同的话就是有一个样本里面写到妈妈会很细致地观察我的兴趣爱好让我在小学毕业前学习了口语练字电子琴画画空手道等全面培养了我的实用技能和艺术审美就是我可能不会觉得说要给她报多么多么多的班但是我觉得就是有一个发现兴趣的过程

会很重要就像崔晓刚刚说的当他真的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或者是说天赋点然后我观察到了然后我希望我能够有力量去支撑他去发展他的兴趣说到这个问题有种一言难尽的感觉

我一直在问自己我到底算不算是鸡娃派如果按照刚才简宁说到的如果我分素鸡还是非素鸡来分的话因为我们家小朋友已经是小学生了嘛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

从一开始我是希望素肌的那么我们尝试过钢琴 跆拳道 羽毛球写字 画画 游泳可能我忘了是不是还有什么其他的

但是这个过程下来呢其实也是书上提到过的就是作为妈妈你要去发现去观察他到底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小孩子其实在早期的时候他对什么都感兴趣他什么都想学但就很难有一个是坚持得下去的就比如说我们一开始上这个跆拳道很喜欢几次下来他发现特别辛苦特别累

哭着喊着眼泪鼻涕一把的死活不肯再去上 OK 那我中间就给他退掉了然后其他的其实是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说画画也学过一段时间他一直很感兴趣但是学了一年两年之后发现至今还是只会画火柴人

那么我觉得不再适合花这个时间精力和金钱再去做这样的速击又果断放弃了那么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类似于学钢琴身上

学钢琴这个呢还稍微更复杂一点就前期的状态类似到后期呢我也比较佛系了就让他想弹就弹一下想学就学一下不学就算了但是最后呢基于这个升学的压力还有他眼睛近视的压力等等各种方面加上他自己也觉得我兴趣不是特别大可学可不学

那么家里也没有这样的这个父母这样的能力和他自己这样的基因最终也是选择了放弃到目前为止就是只留下了羽毛球一个运动这是素肌素肌这个方向的啊我们尝试了各种路径之后最后基本上就是放弃了那么在非素肌这条道路上就是语书音这块呢

我在跟大多数可能还没有进入鸡娃状态或者说还没有娃或者娃还很小的朋友交流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我非常鸡但是当我身处鸡娃圈的时候我几乎就是鸡娃圈鄙视链条的底端属于最躺平最不鸡的这样一个家长大概是这个样子

我听了真的觉得很感慨我觉得这个就是纯理论的时候和已经有实践的一个分别因为我觉得这里说到一个很真实的一个点就是当你开始去寻找小孩的兴趣的时候他大多数情况下是坚持不下来的包括其实你看一些成功的样本比如说朗朗他的钢琴成就其实是在很痛苦的时候就是家长的逼迫下让他努力练习然后成为钢琴家的一个成就

一个一个励志故事吧然后我回顾我自己学钢琴的经历我小的时候也是非常非常抵触的但是你让我现在再来看我是现在这个时间点甚至还想要去学钢琴我感觉那个时候强烈的排斥做父母的话是不是应该去逼迫他坚持一下呢他那个时候的选择是不是代表他一个很长期的一个选择呢我觉得这个是可能实际中会面临的一个纠结之处

你说的非常对之前我其实在选择要不要放弃学钢琴这件事情的时候我看过很多的外部的一些文章包括一些小红书上的

个人家长分享的一些经历有很多的人其实像是像简宁你一样的观点就是我今天长大了之后回过头再去看我过往小时候爸妈逼我学钢琴或者学什么的那个阶段我会觉得很感激我父母曾经培养了我这样一个兴趣爱好到今天的这个状态下我能够在我

工作生活各种压力下我有一个这样的兴趣爱好可以去坚持但是这种状态呢还是要取决于每个小孩真实的状态和父母当时的一个取舍吧

因为我们家小朋友在那个时候是一去上钢琴课我们家是个男孩子首先他不是一个那种歇斯底里的小朋友但是他在练钢琴的那个琴房里练四五十分钟的状态真的眼泪就委屈巴巴的眼泪刷刷刷的然后哽咽着的

就那种状态下如果长期坚持我会觉得对这个亲子关系的损伤也是非常大的那么这个时候就取决于父母去权衡你到底是选择那个更好的一种亲子关系呢还是你去选择说我一直坚持下去等他将来长大了他可能会感激我今天为他做的选择所以这个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纯粹是看家长自己的一个权衡

我想了一下如果是这个情境的话我大概率会和你的选择是一致的因为就是他已经这样可怜巴巴了你还要逼迫他学吗因为我很不喜欢逼迫这个动作而且并且就算你打着为了他好的名义逼迫他去学就是有可能他是未来当他取决定一定成就的时候是感恩的那还有种可能性就是他是真的不喜欢他也不会在上面取得任何正向的反馈然后这个时候的

逼迫就变成了一个纯痛苦我觉得就是有这样的概率存在吧所以我如果真的面临这种情况可能和你的选择也是一致的对这个其实跟我们今天书上说到这个家长主义有一些方面是类似的因为我们这个书上说到家长主义有一部分高知的父母在鸡娃的时候

书中不是有一些案例吗其中有一些案例就是孩子长大以后跳出来说是批判父母当时的一些按照父母已有的能力他们的学识他们的一些期待财富为他铺就的一条路他是非常反抗的那么也有一些孩子他可能是会感恩的就里面的情况实际情况确实是非常的复杂

既然建立已经提到了家长主义,我可以先来介绍一下,因为这本书它其实是家长主义作为一个关键词嘛,作者其实是给了关键词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的,就是家长主义这个词本身是由英国的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布朗他提出来的,他认为家长主义是英国社会经历的第三次的教育改革浪潮,

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别是 19 世纪后半期有了一次针对劳动阶层的孩子们的大众教育我认为应该就是指教育学就是可以被更多人去享有而不只是特权阶层的一个特权而已然后第二次浪潮就变成说教育变成基于个人成绩和能力而被组织起来了

第三次浪潮就是这个家长主义的浪潮则是跟孩子们的能力和努力都没有关系由父母的财富和期待决定了他们的孩子能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并且这个体系是逐渐在固化的也就是说基因主义的意识形态已经慢慢转变为一个家长主义的意识形态

我个人理解就是作者想表达的是说就是原本我们崇尚的是精英主义就是每个人可以通过自己个人的努力在竞争之后去获得相对公平的一个成果

然后在我觉得在一两代人经历了这个精英主义之后我觉得他会有很自然的愿望就是说我要把我的这个阶级和我的财富去固化下去那这样子他们肯定就会对自己的孩子去进行更好的和更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的这样的一个教育从而形成了这个家长主义对这个是对家长主义的一个简单的概括

我也想问你们觉得我们是不是正在处于一个和这本书里提到的同样的很类似的一个家长主义的时代里

对 我可以再总结一下就是第一次浪潮是日本普及大众教育相比封建贵族时期它是有在促进教育公平的然后第二次浪潮呢是标榜民主主义就是院里刚才介绍的个人依靠努力和能力就可以获得成功教育公平在这个阶段看起来是达到了高峰第三次浪潮就是离现在最近的这个阶段就是个人努力的一代们

因为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所以在二代三代甚至四代的层面其实是产生了资源的不平等就是所谓的家长主义就是小孩的发展其实是要看家长不仅是他的财富各种资源还有他鸡娃的意愿

我觉得现在中国跟日本的情况好像是挺相似的吧就确实这个也是蛮好理解的一个就是家里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嘛第二个就是家长到底愿不愿意去鸡娃就这个意愿我觉得中国也是这样子的吧从我个人感知来说我觉得是的就是拼家长这个我觉得是一个

还蛮常见的现象吧然后我再补充一下家长主义和精英主义的这个定义其实书里面都给出了两个公式比如说家长主义的定义是在拼家长的社会里家庭的财富和父母的期待将极大的影响孩子的未来和人生所以他的公式就是选择等于财富加上期待

然后精英主义它的定义是靠个人能力和努力来创造人生然后对应它的公式是优技等于能力加努力就是乍一看上去其实我心里会更偏向精英主义的因为我觉得它这个概念是给了个人能力一个比较强的一个出口吧就是不管你出身如何你都还是有一条通道能够靠你的个人能力和努力

实现所谓的阶级跃升类似吧然后但是我后来又想了一下就是难道精英主义的背后家长主义就不存在吗我觉得就是家长主义这个

这个定义背后其实就是每个人的家长每个人的家庭条件其实是不一致的那在精英主义的时候这样的现象也依然存在所以这样的不公平也依然存在所以我觉得两者相较的话我会倾向于就是特别是底层的人甚至于说是残疾家庭一些更加偏弱势的群体吧都能还是有一条自己的通道能够去实现相对公平的一个结果

非常认同大家刚才说的其实我的感触会更深因为初步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是明显的一个共鸣感就是跟我们目前的中国教育的现状就是高度相似的

书里后面也有一张是讲到了这个是拼家长也正如刚才大家都说的其实从古至今我们都没有脱离过拼家长的这样一个框架只不过它的程度不同尤其刚才说到这个精英主义它是能力加努力家长主义是财富加期待那么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的话

当精英主义要依靠能力和努力来完成来实现的时候其实当时的本质难道不是因为那个社会背景下拥有足够财富和有能力去做那种期待的家长实际上他的数量是非常少的吗是不是因为就是他是一种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的这样一种区别

那么家长主义应该说是当精英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家长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让他去做出相应的期待的时候才会产生的这样一种现象其实我在一开始看到家长主义这四个字的时候作为一个父母心里的那种感觉是非常不舒服的

因为这个词会让做家长的觉得特别委屈我们今天面临这样一种现状我不得已做出不管是饥瓦或者不饥瓦的一些选择的时候很多时候本身就是社会它发展到一定阶段今天大家都知道教育是一场僧多粥少的竞争

父母不得已做出的这样一些选择或者说某种程度上是被裹挟如果说有可能有一条道路是让孩子在一个既健康又有个人成长的这样一条道路上去发展的时候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是愿意去当那个甩手掌柜的

我觉得你说的真的太好了我觉得我也很有共鸣就是当时书里面还有一个词我看了我也觉得特别的刺眼吧叫父母盲盒

什么叫父母盲盒呢就是你抽中了家庭资源各方面都好的成为了所谓的二代那你就是幸运了那你如果抽中的是比较贫穷的比较底层的家庭那你就该自认倒霉吗所以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非常非常刺耳的一个词叫父母盲盒然后我觉得其实我自己代入的时候我也会觉得非常的刺痛就是很怕如果是说我们家小朋友以后会说

那你当时为什么要生下我你又没有办法给我提供很好的生活就是我光想一想这个可能出现的场景我就会觉得非常的怎么说呢不舒适吧没错我非常非常认同然后你刚才说到的这个问题就是你将来小孩可能会对你产生什么质疑的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家小孩大一点我其实是有类似的问题跟小孩讨论过

因为我之前也提到过这个家长主义如果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着一个中性的词如果一定要希望它是往一个比较好的或者我们把它说成是一个优质的家长主义去理解的话那么这里面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一定是相对比较良性健康的

那么在我家就是类似的很多的积或不积的问题我都是拿出来会跟孩子讨论的我之前就跟孩子讨论过现在在就是语术音这些方面我们为什么我们要去报这个班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个东西我为什么要做这个题我会告诉他

社会的一个现状大概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做这些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今后的小生初择校做准备这个择校我们在书里日本的教育里也提到过我准备做这件事情的选择是要么就是往头部的学校去择校要么如果我这步不成功那么我可以在我对口的初中里

有相应的一些所谓的实验班理科班我进到相对比较好的班级里去我把这些问题都跟孩子讨论过那么讨论的过程中孩子就会产生疑问说做这些事情我可以理解他现在已经非常成熟地理解说我今天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未来有一个可选择的机会

但是我也跟他讲这个所谓的可选择的机会今天是我作为家长我能为你想到的我能想到的方向但不是说只有这一个方向也许他有更好的方向是我没有能想到或者说我做不到的那么孩子也会产生疑问说那为什么我不能走躺平那条路我也告诉他那可能基于我们家庭的一些经济的现实条件等等一系列的原因

然后孩子最后得出一个让我非常意外的结论就是说他说妈妈我需要努力去实现我们商量的这个目标那同时你是不是也要努力去创造更好的生活

我说是的我们俩都需要努力这是一个非常现实扎心或者但实际上我觉得也是很很客观的一个状态就是有很多人说家长鸡自己还是鸡娃我一直说的是鸡娃和鸡家长两手都要抓哇我觉得你儿子这个认知有点震撼到我

我觉得他说的非常正确我可能是鸡娃和鸡自己我比较倾向于去鸡自己的那一类人吧作为我自己的想法呢我觉得肯定更重要的是需要鸡自己其实跟他聊的这些我是希望他有一个学习的自驱力

因为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孩子也有情绪的当你要完成一些学习的任务的时候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家小孩都是非常自觉的甚至有时候我给他安排的一些任务他会觉得说我做完了我接下来还可以再做些什么我觉得今天的时间用的还不够充分他会非常自觉但也有偶尔的状态他会有情绪上的反扑那么那个时候

我会跟他说你可以停下来但是我要告诉你的一个现实就是学习本质上是你自己的事情在这个我们规划的路径里我作为家长是跟你做了规划我也跟你商量过了你也得到了你的认同那么我们就一起把它坚持下去

如果这个过程中你觉得坚持不了了我们可以选择放弃放弃的后果有可能是什么我也告诉你你自己做选择在你的学习这件事情上你是主导者我作为父母我是你的配合者也许你有在这个过程中你如果有发现更适合你自己的方法和道路你也可以提出来跟我商量我们可以一起去修正

我忽然有一个好奇的问题就是当你听到你儿子说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我也需要努力妈妈也需要努力的时候其实他是一个非常理性正确的话对吧但是其实妈妈需要努力也就意味着他可能对现实的家庭状况没有那么的满意就是当你听到这个的时候你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呀当时他说这个话的时候

我觉得人的本性吧人的本性都是想说如果我有一个足够好的条件那我们现在作为我自己我也会想如果我父母当时有为我创造足够的好的条件我现在也想躺平没有人不想躺平的那现在的小学生也都很清楚躺平是什么他也知道那他说这话的时候我那一瞬间情绪上还是会有点对自己的某种程度上的

能力不够的会有那么一些难受那么一些伤感或者说总归是有那么一些无力说到这里其实我也想分享一个我自己很感性的一个想法吧就是我现在的状态我不知道就是这阵子玩上小学之后我的想法会不会改变就是我现在的状态是其实我就是从来没有像这样就前所未有的恐惧贫穷

我们之前读过一本书叫《巴巴雅嘎下了个蛋》然后里面其实描写过一个老人的贫穷的状态是说贫穷就对他而言就像一场躲不过的大雨就是那个时候就仅仅是他个人生活状态的一种描写当然也很苦但我当时读到那个段落的时候我倒还没有那么恐惧但是当

这个加上鸡娃的主题的时候我就是此时此刻已经开始有那种浅浅的焦虑就是很怕当小朋友需要我的支持的时候我没有能力去支持所以我刚很好奇建立的那个问题就是很怕也自己会出现那样的无力感的瞬间吧

刚才说到鸡娃的主流人群的时候其实有一点点小的看法就是现在的鸡娃圈的主流其实你可以分为这么几种人

一种是家庭顶配的财富资源各方面都是顶流的家庭里面其实也分两种简单的分两种情况一种就是不鸡娃的一种是也是高度鸡娃的那这种鸡娃都是非常高配版的它不管是从你日常的资源教师的配备

或者说各方面的信息的获取等等都是非常顶级的其实现在在我所看到的啊一些发达地区的计划圈的顶流其实是这部分家长还有一部分人群就是

處於一個中等水平的或者也可以說是某種程度上的中產階級吧他通過自己過去的努力可能就是所謂的之前的精英主義的那一代通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獲取了相應的資源社會地位的這樣一部分家長他要維持以前以往水平的這樣一個家庭條件或者社會階層

或者是说他希望他将来的小孩能够获得不低于他自身的这样一些成就的话那么他也会选择高度的机会还有一部分呢可能就是他也许没有那样的资源但是他还在非常努力的想往上去跃升的一部分人群

这些可能都会是鸡娃的人群构成但这里有所谓的鲈鱼得水派的也有是非常痛苦派的对大概是可能会有这样一些不同的情况出现不是说是完全统一的一些人群吧

所以我很好奇就是现在是不是鸡娃已经占到了绝大多数还存在有些家庭不鸡娃的这个可能性吗然后还有个问题就是你们在聊的鸡娃主要是指就是在这个学校教育里面要得到更好的成绩还是说也包含了素质教育哪一种是为主的呀

刚才第一个问题是说鸡娃是不是主流的吧绝对不是鸡娃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圈子可以理解为就是家长主义在在中国其实还没有很普遍那为什么他的话题都那么高啊就是这几年他在舆论层面的讨论都那么高但其实他很小众是吗我不全面的一个看法啊我感觉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身处一线城市的原因

因为这个家长主义啊你面对那么多的小孩那么多的家庭如果你放到低线城市你甚至一些更贫困的山区去的话这个鸡娃的状态远没有那么严重因为我也跟一些其他地方的家长们交流过那至于它为什么这么火还是因为这些东西被传播被看见

而不是说这个东西它本身一定是占到了人群当中的绝大多数我不知道这样说可不可以理解这里面是不是还有一个程度的问题因为我看到鸡娃两个字的时候也会联想到那些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我都会觉得是一个很过度那父母的期待难道如果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它算鸡娃吗我有一点小疑问

对我其实也是有类似的这种疑惑就是鸡娃这个词本身它肯定是有程度的轻重的轻度的鸡算鸡吗这很难给它界定清楚到底什么样才算鸡娃对吧我感觉是娃的意愿就是娃已经明确表示不愿意继续了你还是出于父母的期待勉强它继续下去我觉得就是鸡娃个人的观点

这个可能也没什么统一的定义吧就一种整体的现象也很难去定义它对我感觉鸡不鸡或者说现在这个社会程度为什么大家提那么多鸡娃可能更多的是跟过去的社会状态做对比吧

如果说做对比那么平均水平上面现在基瓦的程度肯定是更高了毫无疑问的像我们以前那个年代也就是差了一代人嘛那很多的父母其实是不知道今天这个学校怎么好那个学校有什么资源这个机构应该怎么报我们要去学这个学那个以前是没有这种状态的那么现在越来越多的这些

这种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这个程度一定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加深的到目前这个现阶段为止啊那也许后面再发展下去它会不会有另外的改变我不确定啊

我在书里面还看到一个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就是作者他讲日本的教育费用负担是世界最高水准然后他去做了一个统计他的教育费用主要是按照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区别去做对比的

比如说从幼儿园开始全部读公立或者是全部读私立部分公立部分私立反正这种情况他都做了统计我把它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大概就是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上公立的话大概是需要 25 万人民币然后最贵的一种情况是全部上私立那这样的话需要 90 万人民币

这还不包括大学因为大学也有私立的吧比如说一个小孩他去上了私立的医学大学去算上他租房的成本的话可能你从小到大要给他花费的费用要到 200 万人民币我当时看到这个时候就在想国内大概是什么样的水平就可以对比一下一二线城市吧

我因为没有看过这种具体的数据很难说整体的水平是怎么样但我刚才大概算了一下按照我们家目前的这个状态我原来觉得一年这个设计到外面机构的费用可能就两三万感觉好像也不高但如果我加总起来算一下的话幼儿园因为我们当时上的是私立从幼儿园到就您义务教育再到高中

十几年对吧那按一年两三万加总起来也可能有个三四十万了这个应该算是基瓦人群里面比较低配的版本了吧

就我所知的我身边很多鸡娃的家长这个费用是肯定打不住的因为我们除了幼儿园之外小学阶段都是公立以后肯定也是走的公立这条路如果是涉及到私立费用的话那一年学费二三十万肯定要的吧

我刚刚也想说如果是比如上海的国际学校的话一年学费可能都有这个钱了对还不算你这个暑假寒假你出去搞个游学什么的对吧那一年三四十万十年下来那三四百万再多一点吧四五百万五六百万可能也挺正常的对私立学校来说啊

我还没有什么概念但是我觉得我心里的一个安全值可能要到 500 万左右是包括整体育儿了吧包括包括养一个娃成本真的很高对因为你这里只是算了教育费用但是教育费用其实也是一个大头了我觉得加起来的话我感觉心理安全值可能 500 可能还打不住对如果其他的费用加起来可能是要有的

因为你比如说现在很多家长买学区房这个不算费用吗对吧感觉这个不算在简宁的 500 里面你还得配老人或者配保姆的这个费用呢对但是我就是安全感比较低所以我相对的这个安全值会拉得比较高但不代表说我有能力实现这个

其实我想问一个问题,因为我看他的书里讲到日本的情况是感觉私立要比公立的学校好很多,我不知道现在在国内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因为我们小时候肯定是公立的学校更好嘛,但现在是不知道比较起来是什么样子,因为感觉私立学校都会更贵,如果私立学校更好的话,那就很明显会造成那些更有资源,更有财富的家长,更能教育出好的孩子。

我们拿上海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来对比的话当然你要选那种品牌声誉啊各方面都好的学校啊我们不拿那个一些差的学校来做对比普遍的水平头部的私立学校一定是比公立学校好的好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它有外教全天候的那你的英语水平毫无疑问吧

那口语最依赖的就是一个英语的环境吧那这个公立学校就做不到另外一个就是个性化教育公立学校一定是讲究整齐统一的它的整个教育是维持一个平均水平

就像我们在这个书里也提到过的其实公立学校就相当于是这个公共教育嘛那公共教育它是为了满足大部分普通人的需求就像你在一个班级里面像我们现在公立学校 40 多个小朋友对于每一个任课老师来说

40 多个孩子那他的差距有可能是 100 分跟 60 分的差距那老师教他是会按 100 分的去教吗会按 60 分的去教吗都不是他一定是往中间的那部分平均水平去教的那么这就必然对

另外两头的小朋友你要么是特别优秀的小孩对吧那我觉得这个老师教的没有价值不符合我的这个需求那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小朋友呢就觉得我跟不上我听不懂那这种小孩明显是需要有特殊照顾的那另外有些小孩就是我天天做这种无意义的这种简单的计算我的时间效能不能发挥到最大

那么私立学校呢就是你孩子在什么水平你有什么样的条件你就可以去为他选择什么样的老师老师也会非常尊重就是有些孩子可能性格上面会有一些比较特殊啊有些比如类似于可能随便说的啊可能会有点多动症啊

或者是比较活跃啊那老师会按照孩子的个性化的情况来引导他更好的学习那公立学校老师没有这个时间的我觉得也可理解那么多小孩四五十个小孩那么几个老师每天要管那么多事情是顾不过来的非常现实

这本书也其实还有多次强调到妈妈的焦虑被育儿绑架的妈妈现在在国内我们主要也是妈妈主导小孩的教育对吗想知道造成这种很普遍的妈妈的焦虑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就因为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我自己也会很好奇就是是不是在有孩子家庭中爸爸在教育的投入会比妈妈少我不是很确定因为我们身边没有这些案例可以让我去身边统计去但我自己就会好奇说这个焦虑是不是一种就是囚徒困境吧就是当你发现你身边的朋友身边的妈妈都

都在非常卷非常努力的激发的时候你是不是就会受到影响觉得自己不激也不行然后最后就变成所有人都必须要激发就像你在公司里可能本来大家都可以六点下班对吧但是你发现其他人都下班到九点老板非常满意的时候你就也不得不做这个选择了

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旧脚本的分工就是爸爸负责赚钱妈妈负责育儿我现在其实觉得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已经不是这样了如果这个分工改变了所以被育儿绑架的可能也不只是妈妈反正至少我自己个人来说我是希望爸爸能够多付出更多的精力参与到教育这件事情上面的特别是我们家也是一个小男孩我觉得这个时候

父母都不应该是缺位的吧不应该只有妈妈被育儿绑架我觉得整体的趋势肯定是就是越来越多的父母一起在参与但从一个目前的平均水平来说那绝对是妈妈多过爸爸的就我们去日常带小孩去参加的一些机构的班来说在里面清一色的都是妈妈几乎就看不到爸爸的存在

当然我身边也有个案一定是有的以及整体的趋势一定是往更好的方向的但现实情况目前确实是妈妈会更多这个问题其实很早之前我问过我身边的朋友很早了他们的回答很简单啊就是谁管谁焦虑

书上说的是因为是日本的状态它跟中国目前也是非常类似的情况孩子从书生开始整个养育过程里面我说的是社会平均水平一定是妈妈管得多所以妈妈焦虑得多但凡孩子有个头头脑热了还学习不好的责任都是妈妈妈妈带得不好

我身边也有就是爸爸带的多的那爸爸也会来吐槽说因为我带的多所以责任都在爸爸妈妈会反过来说你带的不好你教育的不好日本应该说比中国可能还要更这个情况更严重一点吧我感觉啊

然后刚才另外愿灵说到这个是不是囚徒困境这个事情某种程度上会受这样的裹挟但另外更重要的从我个人来说是对自生孩子的判断因为我们家最早开始的时候就是放养的就一年级的时候我完全不管我当时的做的心理建设就是我就是让他自由发展

那么一年以后出现的情况就是他在班里的成绩就很现实的是非常靠后的其实我也无所谓那我们大不了就走一条自由三样的路嘛那孩子接受不了

孩子甚至产生了我不想去上学的这样一种情绪我今天回来跟我说作业老师什么反馈具体是什么我就不说了然后明天说又有一个什么东西老师非常严厉地批评他了时间久了孩子受不了孩子说妈妈你为什么不给我报班你为什么不像其他家长一样给我怎么怎么学习在那个程度下的时候你就要开始做出取舍了

对啊我感觉一开始很多不想积的家长到了一二年级发现小孩跟不上同班的小朋友了那他的自尊心可能也会受到伤害没错所以那种状态下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考虑吧因为其实这个书里面也提到了精细育儿和放养育儿这两个概念我也想问问你们更倾向于哪种育儿方式

书里面说的这个精细育儿和放养育儿放养育儿它不是纯放养其实也是有在好好教育小孩的但是它会更加积极地给孩子提供各种自由创造表达和体验的机会这种听起来好像是放养但我感觉它对于家长和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各方面的条件要求是更高的

就是你要花很多的钱去支撑他我觉得很多家长可能在育儿过程中也会陷入纠结吧因为你要么就是去很精细地抓他各个方面要么就是说我给你一个尽量自由的空间但其实这两者是可兼得的

对我也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就是书里有提到拼教育的阶层很想同时把精细和放养两种方法都同时用到自己的育儿过程中但实际上这两者是可兼容的所以母亲很容易受到纠结那我问自己就是是精细还是放养呢其实人的这个本性肯定还是想倾向于放养想让小孩自己就成长得很独立很自由了

但是刚刚听完建立的分享之后我好像不得不选择精细了就是会有一种这样的感受因为如果不精细了之后我可能会面临的一个情况是小孩真的成绩很差了然后我觉得很多时候我感觉跟建立的感受都会很像我也可以不在乎这个成绩也不会是说他成绩很差我就感觉很丢脸但其实我不在乎他这个成绩的话你们刚刚也提到那小孩自己会觉得很丢脸

现在的感受是这样

其实我一开始看到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我第一感受是两者之间的界限其实是蛮难区分的我认为的这个育儿或者说鸡娃呢它不是说我今天上多少的课报多少的班

我是不是每天非常忙碌地奔波在各种机构上课的过程中来定义是不是机是不是精细更符合我的观念的是你在孩子的这个

学习或者是一些课外的体育也好艺术也好各方面的发展成长过程中父母整体的参与度提供建议的程度综合各方面的一些情况吧我觉得精细和放养这个概念可能比记和不记还要更具体更准确一些

就是我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之前可能更倾向于放养因为有一个理由是我觉得特别是语术因这种课程类的东西我觉得那是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学校为什么要把他的教育责任转嫁给家长呢

因为现在也听说了一些比如说家长打卡群啊然后家家长一定要给这个小孩辅导作业就是这个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是完全没有经历的事情因为在我的成长体验里面我就觉得做作业把该上的课上好是就是是小孩的事情那为什么一定要父母这么重的参与呢所以我就觉得

放养吧和我的成长经历是类似的我会这样子去选择但是听完刚刚建立的分享之后我觉得可能也是时代在发生变化吧就是你没有办法我觉得经济和放养的一个核心的一个标准就是父母应该投入多少的精力

我觉得现在已经好像没有办法不精细了因为有一些东西比如说刚刚我们讲的财富或者是说资源这些东西可能不是你努力就能够给到小孩的那你能给小孩的是不是只有你的精力和时间

就是如果你连这个都不给他的话是不是你能够给他提供的东西就更少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的话我又有一点想要就是心里面的尺度就偏向精细了我可能就是书里面非常典型的那种正在陷入纠结的父母

太正常了我一直在纠结过程当中然后其实你刚才说到那个这个校内教育这个事情你的观点不就是书上所说的让老师和教育体系感受到巨大压力的家长的观点吗觉得孩子的学习不就应该是孩子和你们学校的事情吗为什么需要我家长来参与那么多

现在家长圈很流行一句话说学的是一滴水考的是一片海这可以很好地回答你为什么需要家长那么重的参与这也不是老师的责任老师很多时候也是他也是受到上面的一些指令要求我今天我教的是这些东西那我要考的是这些东西

你的孩子如果要去参与这个竞争至少你要保持一个中等的水平吧那你家长就不得不做一些事情这个还不是简单的什么打卡之类的对家长来说这都是小事可是为什么呀怎么要浇一滴水然后给他烤这么难呢不能烤也烤一滴水呢因为你社会的竞争在加剧啊因为内卷对

你精神那么激烈你怎么去选拔更好的人才你除了考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好吧

觉得这个问题就是哪种育儿方式听完你们在讲的我觉得就是已经在摇摆到底本来就是在纠结是否要生现在已经觉得是不是可以不生就不用参与这个竞争了好可怕呀尤其是刚刚讲到你们讲的那个育儿的费用比如说姐您说安全感的这个育儿费用可能是 500 万然后想想看在一间城市买房你想五六百万其实也只买到一个还比较普通的房子

你想这一千万就没有了但是一千万我觉得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讲其实都不是那么好就几乎也靠一个人也是不太可能能达成的一个目标吧然后觉得如果有这样的资本是不是应该投在自己的身上而没有办法再有多余的东西给到再给到一个新的生命就突然在这件事情上觉得有一点没有希望的样子

我有点夸张了因为我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所以我说的这个数可能仅针对我个人并不能作为一个就是普世的参考对对对但是我觉得总体来讲还是能感觉到这个压力是蛮大的就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有就是自己经历上的投入也要非常的多

好,那我们刚刚讨论了蛮多关于育儿的这个焦虑,那我想回到这本书里就是讨论造成这些现象的一个本源,就是他其实会提到说,作者他会认为家长主义的这个盛行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我想问问你们是赞同这个观点的吗?

前面我也说到过公共教育它重点还是服务于这个因为书里讲到这两个嘛一个是公平性还有一个是叫卓越性对本质上来说公共教育服务公平性这非常正确

那满足大多数人的一个平均的需求或者满足社会的一个整体的需求但是我也是一个家长的代表我有条件有能力的家长我为孩子寻求更好的教育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把这个就定义为说是家长主义或者是说家长主义带来的某种的弊端我会觉得不太认同对

我觉得家长主义它本身就是一个结果是日本因为他们的这个政治上是受到了新自由主义的这个思潮的影响所以他们在教育上也遵从了这个点就是

公共的力量会变得缩小然后可能在经济上更有实力的人会更有办法去拿到更好的教育我觉得本身是就是政治上的政策上的这个导向带来的这样的一个结果而不是说自然主义本身是一个

一个原因所以我感觉根本上我觉得还是说国家他们到底是希望这个教育是往什么样的方向走如果他们是希望公共教育能够更好的维护公平那他们是不是就要在这个择校制度上在这个教育的自由度上面其实是要做一些限制的所以其实我感觉就是教育公平还是更看政策一点吧我自己个人的感受是这样

但我觉得家长主义它就是一个资本社会发展到后期整体的贫富差距扩大的表现之一吧就是它的不公平体现在方方面面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所以我觉得这个好像并不是说通过政策或者是怎么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的因为这是这一种体制就是这一个资本社会它运行到最后的一种必然的结果

对我跟你意思其实是一样的我就是想说它的本源是新自由主义的这种你可能认为它不算政策就是我不知道怎么讲它就是一个制度吧就是因为本身新自由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尤其是美国它在 70 年代之后就基本上都是新自由主义是非常盛行的嘛嗯是的

是的我比较同意村长的观点我觉得他本质上其实就是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带来的这种不公平教育只是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一个表现之一领域之一或者是说这本书里面其实家长主义还是相对比较负面的讲到了家长主义的种种弊端吧然后他还是尝试去给了一些解决方案

比如说在经济上去支持困难阶层比如说在文化和社会关系方面支持困难阶层以及说相对弱化家长的影响力重新审视学校教育的实质甚至于说改变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就是我觉得一二可能还相对来说容易落地吧但是三四五我就觉得是非常的困难特别是改变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

要怎么改变我觉得好难啊以及说第一二虽然我刚刚讲说相对容易实现但其实就像低保一样对不对我觉得感觉都是只能是那种相对于普惠的政策但是我们刚刚也提到说一个小孩的教育它其实是就是从小到大很多班报什么兴趣班就是是一路成长的我觉得很难有一个

通用型的政策能去解决一个小孩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需要的每一个时间段的一些教育资源我觉得是很难很难支撑的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解反提出来之后我还是会相对悲观吧

我感觉这个问题其实某种程度上无解就如果只说公平性和家长主义的话它应该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家长主义它是一个必然的存在那么如果整个社会层面要去提高公平性或者影响公平那么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事情就是不管是

有关的部门啊或者是学校啊或者其他的一些社会组织等等大家共同去做一些相应的努力就像他书上提到的一些解决办法给予这个弱势群体更多的一些资源机会等等但同时家长主义它依然必然的存在着对

好那我们今天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这本书你们是几星推荐我先来说吧我个人是 3.5 星推荐我觉得这本书整体看起来就是一个还比较

标准的学术研究就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研究它好像写得非常像一篇论文的感觉它就是讲了日本家长主义的这个社会现象然后给了一些分析也有一些之前别人做的一些调研的数据案例的一些总和就是你能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个问题和这个现象但就像刚刚大家说的就是在解法这块似乎参考性没有很多

我也是给 3.5 星我觉得这本书它还是比较系统地整理了就是一个社会它面临的教育的问题而且可能因为都是亚洲吧我感觉我们中国整体的情况跟日本也还挺像的但是在看完这些之后我觉得也并没有获得额外的启发可能像刚刚说的我唯一的启发是我们需要一个比较明确的育儿原则但这个原则是什么感觉这本书也没有给到我更多的想法

我可以给这本书四信吧因为这本书其实是我在育儿类书籍也不是这个其实是一个相对于社科的一个研究结果吧反正也是就是我作为父母学习相关领域知识的第一本书

所以我还是抱着很大的期待去读的然后这本书其实给我带来的情感冲击其实比我们过往读的任何一本小说或者是其他类的作品要大得多可能和我现在的处境

非常相关吧我觉得我之前只是模糊的意识到有拼家长这样的现象有鸡娃这样的现象但是刚刚孙长讲到一句话特别的冲击到我就是它可能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结果

就是我之前对于这个是没有清晰的认识的那如果有这个清晰的认识的话我可能会说出和建立相同的话就是如果你明知道你的小孩未来会卷入到一个这样的竞争就卷入到这种内卷的齿轮里面但是你自己也会卷入到一个拼家长的时代里但你明知道你自己不是那一个拥有充足的资源和充足的财富的这样一个家长你是不是还要选择生小孩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之前没有去很清晰的思考过的所以我觉得我有被有被冲击到但是生育小孩本身就是小孩也是会给你带来很多正面的反馈和很多嗯

没有办法用财富去衡量的价值吧然后这本书里面给我的启发也是说我需要去可能做更多的研究或者是怎么样的去选定一个或者结果自己的生活的经验去选定一个相对确定的育儿原则然后最后一点是这个这本书最后有一个

观点我还是挺认同的就是他不一定要去通过教育去实现阶级跃升或者是让他成为拥有财富和拥有资源的人但是这本书对幸福的定义其实是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然后做喜欢做的事情我觉得如果能够实现这两点我觉得也是非常非常不错的

我的打分可能稍微低一点我会给他打三分对我来说我可能从一开始看的时候刚开始我觉得还挺合胃口的就是他说的很多东西都说到点子上了

但是到后来看完的时候整体的感觉就是隔靴搔痒可能是因为我现在所面临的现实的问题要比这个更加具体更加复杂我觉得他所提出的观点想法和解决办法应该都是我所知道的就没有给我增加额外的我所不了解的领域的信息

我会更倾向于从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开始我其实是希望有一些冲击性的观点能够影响我对育儿的一些原则性的想法的观点提出来进而影响我的一些育儿决策但当我读完的时候并没有感受到这样的信息但是呢嗯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他其实是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一些社会调查是一篇还比较的完整的这样一篇学术论文的感觉吧对所以我感觉这本书就是他的受众不应该是建立尧氏简宁这样的新手妈妈因为他不够高阶是的是的入门入门

其实我觉得对于我们这种还在观望的人可能也是有帮助的而且我还挺同意建立刚刚说的最后一点就是他对一些现象的这个概括这个观察是非常非常准确的比如他有提出那个就是父母教师和孩子的关系的那个倒三角正三角就是过去他发现是父母和教师带着孩子走现在就是日本这边变成是就是教师是这个正三角形的上面然后父母孩子在下面

然后就是感觉造势变成一个还比较艰难的角色我感觉这个现象对似乎在今天我们这边看来好像也有一点也是比较类似的可是给人家的观察还是挺犀利挺准确的对那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