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成绩播客本期节目将会聚焦于一档展览和一家华人的建筑师事务所展览球星时代华盖上海建筑地图 1932-1952 已经在五矿大楼下的城市交集开幕将会一直持续到 5 月 11 日今天我们就邀请到 UNO 的黄潇颖跟张琪以及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一书的作者蒋春茜老师一起来聊一聊这档展览跟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这期节目呢
这期节目我就想结合展览从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和背后的建筑师华盖留下的遗产跟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有华盖给我们留下的其他的一些东西三个方面来展开这个节目也算一个抛砖引玉吧
给我们看一下就是曾经的一些建筑的一些大师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东西首先我想先请蒋老师来介绍一下华盖建筑事务所三位的创始人赵生 陈芷 童骏这三位建筑师因为从您的书里包括展览里面其实也都有提到这三个建筑师其实是各有不同包括他们的家世 性格等等但也有他们很多相似的点比如说他们都在宾大有过求学的经历
包括他们三个人在组成华盖的这个过程当中里面故事也非常有趣像陈直的话他是自己带着客户的资源进入了这个组织我想先请您介绍一下这三个人是怎么样走到一起的我自己呢是准备了两条线索就是在这三个人能够真正的走到一起之前他们之间其实已经存在着比一般
我觉得这里面可能有两个
第一个呢是杨廷宝杨廷宝呢首先他是跟赵森发生一个比较紧密的联系因为什么呢就是说杨廷宝虽然入学其实比赵森要晚两届但是他有跳级所以当杨廷宝他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后呢
其实就和赵森的这个入学时间差得并不远他在兵大的时候和赵森是租在同一个小楼里面他们是合租的那个时候其实在朱斌到了兵大建筑系以后第二个到兵大的就是范文照但范文照不是清华学校出去的
那么第三个就是赵森所以当时在兵大建筑系的中国学生里面就这么几个人没有其他人了所以杨廷宝是第四个所以他们的关系也就相对来说比较紧密而且包括到了最后他们去欧洲的时候杨廷宝其实不是一个人杨廷宝是和赵森夫妇两个人他们三个人一起去的欧洲这个可能很多人就不会注意到大家都只看杨廷宝的水彩画什么功课这些东西去了
我看到过一张照片是杨庭宝 赵森 孙新敏三个人的合照那个应该是他们在欧洲意大利旅行的时候的照片可能很多人也不会关注到这一点吧那么这是杨庭宝和赵森的关系但可以从这个旅行能够看出来他们是比较紧密的陈直呢他其实最开始和赵森的关系不是那么紧密的童骏反而就是可能更早的
认识到赵森这个人因为在他自己的这个回忆的交代材料里面他也是有说他当时在选自己将来要读什么方向的时候有个同乡介绍了赵森这样一个人就说赵森是一个榜样是一个家境贫寒学习刻苦然后这样的一个榜样学的是建筑系童俊觉得好像建筑系也不错然后他就最后决定也去往这个方向去试一试
他也就决定了去学建筑系然后又通过对其他人的一些这个了解他最后才选择了并大建筑系所以这也是最开始的一个关系吧所以杨廷宝其实是把这几个人串联起来对杨廷宝其实起了一个串联的关系而且包括后来杨廷宝回国之后
接庄俊的班应该就是去接着继续清华的营造嘛所以这里面庄俊可能也有一个承上启下的关系他们当时在清华学校里面学习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庄俊正好作为代表是在驻场的在现场所以也许他们也去问他一些问题庄俊应该是有一段时间相当于他们的老师
中军比他们更高一倍因为他还带队去过美国什么年代的故事就二几年的时候那很早了对就是他作为老师护送他们去美国这个感觉其实他也没有大多少但是他是过来人的学长对而且他也不局限于哪个学校吧对吧他是带他们一船的人直接过去
这是为什么后来在上海的时候庄俊就稳坐这个头把交椅就这个感觉因为是前辈真正的前辈当然这个是在之前同俊成职和赵盛的一个联系那么再往后呢第二个人就是著名的梁思成了这个他真的是在成职和同俊之间起到了一个非常密切的串联的作用因为
在陈直考进清华学校的时候其实他是进的初等部就是 13 岁就进了清华那个时候梁思成 14 他们是同一届而且他们是一个寝室的陈直和梁思成其实他们家境也比较类似然后又同一个寝室他们也都参加了管乐队梁思成还会吹管乐梁思成是吹小号的陈直是吹原号的
但是好像没有听说两四辰有什么音乐天分但估计就不突出但是喜欢吧可能那个时候就是当成一个爱好来发展因为可能他这个东西也很难读走他一定要在一个乐队里面才能有他的这个位置对
不像陈芷可以独唱对但是陈芷好像就是以这种颇具音乐天分而著名的她不但开过个人演唱会对跟着美国的乐团巡游过对这个巡游其实也是她跟童骏后来更加紧密的一个契机吧就变成差不多的年纪都在美国
是这样的就是虽然陈芷比他们高一届嘛比童骏高一届其实童骏是高等部才考到清华里面她只读了后面四年所以童骏其实是比梁思成和陈芷要小一届的就进去的时候虽然她年纪也比陈芷大然后童骏呢她其实进清华学校的时候她就进了美术社嘛那个时候她应该就认识了梁思成
梁思成参加这么多社团管乐然后有时候美术感觉很忙而且他那个时候体育也很厉害真的他在上学的时候他那个时候是跳高的他要不是因为摩托车车祸他后来肯定会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这是田径什么的对对对田径比赛因为我看过他们的一些资料就是说那个时候在清华就是对于体育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就是当时的一个理
就是说你一定要身体先好然后你才能就是把其他的事情给做好有一个侧面可以反映梁思成跟陈直就是这种通家之好好到什么地步啊就是最近的那个动粮展不是有一封陈直写给费未梅的英文信吗就写他要去美国结果在上海滞留了一个月就因为那船开不出去这
这个发信的地址呢其实就陈芝佳也住在她家对因为被耽误了嘛她就直接就住在了她家证明陈芝佳很大也就是一个石库门就是那个渔园路的盐林村不知道你们知道吗就那个房子现在还在不是那个就是淮大楼不是那个地址
这个地址我后来有翻过航明录它其实上面登记从 1933 年开始就已经是陈直住在那里 33 年一直到解放前一直住在那里这个先是陈直和梁思成然后接下来是童骏和梁思成梁思成因为车祸的关系去兵大就晚了一年晚了一年之后就跟童骏是一介了然后他去了之后他们俩又合租
所以他们俩又成了在兵大的室友而且说童骏因为起得很早他要去拿报纸什么的然后包括这个林家出事的那些报纸都是他去拿的就是林觉明吗那就是他爸爸陈直呢他在这个兵大的时候就是属于少数的比较活跃的人嘛平时大家就只看林慧英去了其实费文梅那段
他就修学了一年
因为休学一年他接下来就跟童骏一个年级了然后他们读了同一个导师的硕士就是同一个时间进去同一个时间毕业他们是 Crate 吗不是他们是 Biclay 你想这个关系一下子就变得更紧密了所以童骏的那个相册里面有好几张他们在那个图房的照片然后都是他跟陈芷一起拍的我觉得有可能就是后面的然后还有郭远熙的
那么到了后来呢他们又都是被梁思成叫回来的梁思成在东北大学一开始干半年干得很辛苦他跟李文英就两个人要负责整个建筑系所有的教材和学习虽然学生只有 15 个人但是也是很辛苦的于是他就想到请程之帮忙然后程之也没有去欧洲直接就回过去东北大学了
我觉得这个好像是他们中唯一没有去做那个欧洲状有的一个学生对我觉得这个真的就感觉是友情的力量吧我觉得应该不是他自己不想去欧洲要么就他会觉得将来还有这个机会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说以后再去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对因为
走美国走可能比较顺路嘛美国过大西洋对到英国比较近一点但对他来说应该还是比较简单的事情如果还要再去的话大家都没有想到后来局势会恶化的那么厉害从时间顺序上来看呢现在我自己去看有可能是陈直先提起来的
就是当时赵深还在范文照事务所干嘛也干了好几年了就是在上海有一定的声望但是 30 年底的时候陈芝其实就接到了信业银行的这样的一个委托意向但是那个时候他还在东北大学
他也没办法像我们现在有网络遥控什么远程没有这回事他就必须得到上海去那么我自己看呢有可能也是家里的一个期望吧就是毕竟他的家在杭州嘛大家还是希望他回来我觉得可能有这种原因那新鲜银行这个委托在当时一个 10 层甚至是 11 层的大楼实际上工程是非常大的
原计划可能是 100 万两甚至是 200 万两的这样一个楼是什么水平呢我后来自己测算了一下
那个时候的造价大概是 60 块钱一个平方然后白银呢又是和银元是有兑换比例的我就折成 150 万好了你除以 60 这个真的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所以这样的一个这么宏伟的计划肯定对他是很有吸引力的又是在这么好的位置对然后又是金额这么庞大的一个项目应该算是他第一个在国内的一个项目对
或者说就是第一个比较独立的项目然后呢赵森呢他其实是在 31 年的 3 月份还带着自己的绘图员从范文照事务所就独立了带着团队独立开了自己的赵森建筑师事务所
他独立的原因跟陈直拿这个项目没有直接关系表面看起来是没有的但是陈直是有这么一句话说他拿到这个项目之后英语渊如相熟乃商之于他就是他们俩之间是有商量的因为他在上海没有认识的建筑师只有赵神那他一定是有写信跟他商量对
但是我觉得赵深的独立如果从他整个职业生涯来看我觉得其实也是顺理成章的因为我感觉他是一个业务能力非常强的一个人就是从设计也好或者是对外社交也好就他在一个著名事务所干一两年他完全能够独立操作的时候那他可能就是顺理成章的在那个契机就独立出来对
而且呢就有一个说法说其实范文照对于设计本身并不是那么的有兴趣吧就范文照他还是更喜欢就是对外宣讲啊这一类的事情做经营这种事情所以后来范文照事务所的很多设计其实都是赵森接手了那么赵森就直接和业主对话所以他相对来说独立的也比较快
据说当时孙科跟他的关系比较好陈直这件事情呢可能也就是一个推力的作用吧我们估计那么三一年他独立了其实陈直在二月份就已经把东北大学的这个事情全都结束掉了但是呢那个时候我想这个搬家也很不容易你说
2 月份结束了在北方的这个工作你要南下到上海然后开始工作我觉得中间有一个时间的长度就比如说后来童骏他其实差不多花了半年的时间才把家里人才安顿下来有可能成职真正的加入赵森建筑师事务所呢是在 31 年的中旬或者下半年的这样的时候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到了 32 年这个事务所才改名叫做赵生城之事务所其实比他们真的合伙的时间要晚但童骏是在 31 年 11 月过来就是当时 918 事变这件事情对童骏的整个计划全部都打乱了相当于就是 918 事变还是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的那么他们当时这个战乱发生之后
所有人就包括他全家和学生都先是逃到北平啊然后这个时候应该还是在九月份陈直呢平时跟童骏就是有通信的我是这样认为然后发现这个事情之后呢他们自己事务所的业务量非常大他对童骏又非常的了解那他就和赵森商量是不是聘请童骏到上海来然后童骏呢
接信以后就决定去试试看然后他就一个人先过来这个时候家还没搬过来一个人先过来先在清华同学那里借住然后后来就住那个造生设计的八仙桥新年会的宿舍先借住一段然后先工作试试看还到时候
然后他决定把全家都搬过来之前那个童老师给我们翻看过龙俊刚到上海的那个相册嘛就是那个完全看得出他当时在哪里溜达就是以这个八仙桥为一个原点然后几个象线一边溜达一边拍照片这大概有哪些地方就是现在的比如说那个河南中路吧
他说以前他以为那些照片是在苏州拍的因为有一些那种木头房子啊但后来他又考据了一下当时童骏在上海落脚的点和他会去的地方他后来发现那些地方其实就是上海的这些小街小巷就是有一些就是那种俯拍的你看那种双坡点的房子然后就是连成一片的那个基地你就觉得不是上海但实际上就是那个时候八仙桥周围的那些民居当时连成片可能就是那样的
所以总结一下其实就是这三个人的职业的一个发展其实到那个时间点正好也都是要么是转折点要么是一个新的一个阶段然后呢成职又有一个这么大的一个项目他需要人手帮忙所以就都汇聚到了上海然后开始有了这个华盖
事务所的一个出行吧这可以算就是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然后当时就是浙江青眼银行这个项目其实是你刚刚说了就是它的一个金额包括它可能所在的位置其实都是非常非常核心的但就是在那个时间段就是当时上海的这些建筑师的这个职业的环境特别是对于华人建筑师来说其实并不是特别特别好因为之前我不知道有没有之前可能就是像
但是其实会有大批的这个海外的建筑师跟他们来去做竞争所以当时的那个情况之下就是中国建筑师面临的一个职业的环境大概是什么样子的其实在华盖成立的这个时间段已经相对来说又好很多了其实在华盖成立的这个时间段
其实真的要从更早的这样一个时间点来看就是在有了租界以后其实西方建筑师就开始逐渐的进入中国虽然还比较少那有一个调查是说呢在 1880 年以前呢上海的建筑师只有三个人有名有姓吗就是开业的建筑师就都是西方的嘛
这个具体的人我没有调查但是真正注册的或者说有对外宣传的就只有三个人那么到了 1910 年才有了大概 14 家事务所就上海大概有 14 家所以其实整个量是非常少的因为租界也是慢慢起来的嘛
那么其实我觉得是到了 27 年国民政府正式成立以后大家会觉得局势相对安稳了然后这个建设活动才更加的发展起来所以大家会把黄金十年就从 27 年开始算我觉得这也是跟时局变化是联系在一起的
那么中国建筑师的自创事务所呢其实首先不是从归国的留学生开始的是从那些在洋行当绘图员学徒的这批人开始的因为租界他要新造一个房子并不需要你有文凭他不需要你有文凭只需要你按规章制度办事就可以了
或者他们有一些那种打样图是不是就打样间嘛他就自己做一个打样间利用他在洋行学到的绘图的知识他就可以自己把一个小型的这个房子给做出来
这个首先我们目前能够知道的是那个周惠南 1910 年就是目前我们知道的最早的但是到了 20 年代的时候呢就逐渐的归国留学的人就多起来了所以这样华人建筑师其实是两批力量就一方面是学徒自己开业然后一方面是留学回国的人也自己开业那他们的项目呢其实还是以华人业主为主要对象
但是即使是在华人业主里面他们拿到项目也是比较艰难的因为对于做西式建筑来说那个时候大家还是更相信西方建筑师因为你说你学回来的你总没有原样的那么一致嘛大家现在也都还是这样想的我要做一个意大利风格的我们找个意大利建筑师做所以对于华人建筑师来说整个还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从绝对的人数来说呢有一个统计说到 30 年代末的时候上海大概有 55%的事务所是中国人开的就是已经过半了说明其实当时的这个对建筑设计的这个需求量其实还挺大的其实从那个租借地皮的价格的风涨能够看出来对我觉得还是从建设量的这个增长也能看出来那还有包括当时其实大家会认为租借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
那相对安全就会在这里建造很多住宅大家就是有安家的这个倾向嘛所以住宅的建设量也就是上去了然后带动了一个公共建筑的一个兴盛但是这种中国的事务所呢相对来说大部分人还是很少的
除了就是有限的几家比如说基态 华盖 信业还有卢永彪之外其他的可能都在十个人左右或者十个人以下就是非常小型非常小型 都非常小型但跟现在有很多这种小型事务所其实差不多
但是现在有大院啊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大院那个时候洋行的规模其实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我之前就刚好有个机会研究了一下这个一平洋行发现一个非常当代的一个现象就是我自己都很惊讶就是他们其实在中国开了好几个这个分所分布在汉口上海天津什么各个地方都是通商口岸
对通商口岸但是就是比较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呢他们的这个施工图的制图工作是流动的就是我这个地方的绘图员我可能不是只做我本地的建筑设计有可能是会拿到别的城市去做的共享服务
对现在我们是网上这样干为了降低成本但那个时候他们也这样干也不知道是什么能够支持他们传递图纸的留水线嘛对什么地方的哪个图画得比较好就送过去画这个图如果从
从追求经济效益上来讲也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模式因为那个艺品洋行我们上次就读了一点材料其实他们是连设计带开发的但不知道包括施工没有包括施工那就是他们既做地产商但同时也做设计对而且还做那个金租
他们也做金租的所以这个当时对我来说是一个就是非常震撼是因为交通那么不方便你图纸传递需要时间的寄过去然后再看图然后再画但是他们当时在上海的建筑师常规来说只有三个人有时候甚至只有一个人
剩下都是绘图员那真的很当代对啊然后绘图员有可能有好几个中国人还有一些俄罗斯人还有一些其他欧洲的人我难以想象他们是怎么操作的有一个论文是一个香港的博士写的他是写说他们当时就是在中国的这么几个分所同时还负责新加坡的业务就他们在新加坡是没有分所的但他们要做新加坡的设计真的难以想象是的
这是当时的一个工作流因为那个时候差不多一百年前我们也没有想过那时候也按工作流的方法已经在做了因为我们现在看到很多这个对当时建筑师的研究更多的是着重于这个建筑师的作品风格对公司的这种运作研究的相对少一点吧而且资料也相对来说少一点
但是在那个就是同军文集里面有一些他就是文革期间要求的交代材料嘛就是也写过一些就是比较客观的我觉得是描述他们这个事务所怎么运作就他里面也讲到了就是这种事务所的规模
就可能他们还是要以建筑师为主然后结构呢基本上是到外面去找人过来配然后再就是有核心成员和一些就类似于兼职啊这种会图员就是根据项目多少进行扩大和缩小这块倒是写的还挺详细的我觉得跟今天其实情况也差不多
就是统军的这批材料呢其实我们才能够有一个了解事务所运作的机会你想鸡太就没有写这样的东西我们真的是不知道他当时是怎么运作的他有没有像外国的洋行这样一个流水线的工作还是说这个在本地负责的人他自己就是负责本地的这一块就全部都由他一个人去操作
因为现在我们其实也同时存在这两种模式在今天的这个建筑事务所里面就是也有那种比如说我分地块我就是分开两个不同的人我各自负责的就是团队包括经营全部都各自负责因为我当时从张复的他的这个回忆录里面他就是有说当时他被提拔到这个负责北平还是天津的那个事务所分锁的时候他其实很兴奋的因为他就可以管所有的事情
有意思那我看到那个陈芷有一句话她说就是像华盖直接与外国建筑师斗争的事物所恐是独一无二的就是这个斗争具体是什么就是拿项目吗我觉得这个有一点时代背景在里面就是陈芷说这个话的时候还是在 49 年之后不仅是 49 年之后了已经是 80 年代以后的事情就 80 年代到 90 年代这样的一个时间背景的时候
那个时候比较强调要斗争嘛但是比如说相对于这个他怎么拿到信业银行委托这件事情他其实在对不同的人的信里有不同的说法他写给同龄宿的信的时候就是说他是直接拿到了委托然后和赵盛商量他在写给方雍的信的时候就说因为华盖在上海已经有了生育所以信业银行来委托他们做但实际上那个时候还没有华盖就
就是有时候可能还是需要更多的材料去区分他说这个话的哪些点可以采信吧因为我看过他其实有好多这个关于斗争的其实是出自他当时 80 年代还是 90 年代出的一本中国科学家传略还是什么的那样一本就是国家级的这样的书里面就把它列进去了就写成纸嘛这个稿子呢是经过他本人审定的我
我是有看见他的那个审定的那个手稿所以这些话应该都是他自己都是确认过的但是这个说法呢就是说到了这个斗争一个是新银行这件事情另外一个是关于浙江第一银行这个事情那浙江第一银行
第一商业银行这块地呢其实他们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前就拿到了那个时候应该就是委托了国外的事务所去设计的而且好像已经打装了但是因为战争的关系整个就停工了就没有继续做那我想战后说不定也找不到那家事务所了
这个时候另外委托一个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那个时候大部分的国外事务所在国内可能都很难工作了大部分都是要么在抗日战争期间逐渐的撤掉了要么是逐渐的就没有生意然后大家就是活得也很困难我们也知道什么莱安后来可能就消失了这种事情
包括宏达后来也很艰难嘛那么找一个国内的事务所来做可能还是比较顺理成章的事情就是说这个斗争怎么来理解可能是一个需要再考究一下是怎么算作是斗争
你觉得就是华盖他在当时从拿到这个银行建筑开始一直在上海立足的一个原因比如说设计上的一些特点我看到您的书里面一直在包括这个展览里面也会去强调他的一个比较现代的一个设计语言嘛
它的一些竞争力到底是哪些就是从我个人来看这个现代的这种风格和手法是我们建筑师喜欢去强调的一个东西但是到了业主那里就是以这个方法来获得项目它打动业主的并不是这个具体的形象首先肯定不是设计费的原因
这个钱的原因肯定不是设计费因为当时的事务所都是在争取说我的设计费是要尽量往高一点去报的因为都是按造价的百分比来算的那么我的比例肯定是要争取的
但是华盖他采用了现代的这个手法有可能是会给业主省工程造价就是他总的造价降下来因为当时基泰做南京项目的时候他们会比较倾向于去做更像中国的古代建筑一样的这样的式样的房子其实你再怎么去节省他的花费也是比较高的典型的是李海清老师当时就有一篇文章讲
华盖是怎么从基态手上抢到了外交部大楼这个项目其实有一个契机原来外交部大楼那里是两块地一块地要做外交部大楼一块地要做外交部官社当时大楼已经决定委托基态然后官社委托华盖这是分开两块地分别设计的
但是后来呢他们也是政府没钱了然后想要把这两块地合在一起重新设计那鸡太不干了说我这么复杂的我时空图都出了你要给我钱那你要让我重做那么你要重新付我钱嗯
那政府就没钱他一个是按原来基态的方案他的总的造价他已经支撑不起了第二个是他设计费还要再多给那么这个时候他们就委托华盖因为华盖做官设那个地方的方案也是已经做好了那就相对来说会更简单一些造价算下来也相对低一些就委托华盖在基态的基础上再去重新做一版外交部大楼的方案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他们谈判的一个点
滑盖他们在就是选择项目去做或者是投标的时候他们自己有选择的一些策略吗就是因为我看到像这次展览里面像金融类的建筑像这个戏院类这种娱乐场所包括像住宅都有嘛就是他们去选这些类型包括前后的这个次序上他们是怎么去选有选择权吗他肯定是会有一些考量
如果要从造价来看的话我觉得其实电影院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垄断的活你得有一定的声誉你才能接到电影院的项目因为赵森之前是做了这个南京大学嘛我觉得那个大家对他应该还是有认可的
所以后面华盖才能够陆续不断的接到电影院这样的委托因为这个相对来说还是要专业一点的而且特别是那个大上海大戏院这个好像中间有个小故事就是他们当时能拿到这个项目应该是非常不容易的那就同行嘛业界肯定也是对他们是眼睛要盯住的嘛就是到具体细节可能有点出入啊应该是有其他的同行提出说他的这个
楼盖设计的结构有问题觉得他们的那个结构设计不符合那个人数的规模就认为他们排的座位太多了但他们应该是一个非常紧凑的设计嘛就是要在大光明大显只有他的一半的那个用地的基础之上去排差不多几乎同等的座位数所以有这么一个质疑
然后当时 1000 多对可以来说我觉得非常有挑战性的设计嘛然后当时他们是做了一个非常严谨的一个结构测试的要在里面的某一层堆满了砖块然后就是进行了这个结构测试而且证明这个结构测试是无误的然后最后大家才承认说原来华盖是有这个实力来做这么一个复杂而且有挑战性的项目的
所以这个像戏院其实是他们比较中后期或者说因为照生的这样的一个就是生育他们可以去慢慢去接到然后银行的话就是造了新业银行其实后面就陆陆续续会有同行的一些金融行业的一些别的一些委托感觉也就是浙江系的银行其实也能追溯到陈值
就虽然陈芷很不希望是因为她的关系她其实有点避讳这件事情的她并不希望说是因为她的关系来找她但是呢我想因为有了第一个之后大家其实是想找一个安全的可靠的这样的事务所来帮自己做这样一个办公楼你有了一个案例之后大家就愿意委托给你对吧因为
对业主来说他找谁都可以可能浙江系银行也是口耳相传你的那个设计师能不能推荐对包括我其实有在以前的一个餐厅里有看到说华盖画的在杭州的这样银行的一些方案图纸可能最后没造就是有看到过这样的图纸有说他们可能当时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方案曾经做过然后包括
还有一个系列呢就是赵森自己的关系赵森一方面他是去拓展他在交通部的关系就是他跟孙科就是有联系之后就他们做了铁道部嘛在范文照那里做了铁道部之后跟孙科关系比较好那么以此为基点他去拓展了一些国民政府的关系做了很多小住宅什么的然后还有同时呢就是他们家和荣家是有一定关系的都无息的嘛
所以他从荣家那里也是有一些项目包括厂房啊职员住宅啊这些东西包括还有那个大学校园之前看到过一个华盖为荣宗庆设计的一个太湖别墅的效果对应该他们当时是赵深的夫人孙希明是荣家的一个
亲戚无锡那边其实亲戚关系很复杂可能绕来绕去就有亲戚关系了有一个说法是说赵森自己家里还是孙希明家里谁是跟荣家有换亲的一个关系的因为我们当时做过一个项目嘛就是也是在那个无锡的荣相就是荣氏家族的那个发源地那个荣相嘛其实边上就是张相和孙相就是如果他夫人是姓孙的话他们应该当时就是都是在那个对
同一个怎么说呢接触对虽然说赵森自己家很贫寒但其实是因为他父亲就是去世的比较早嘛但实际上他们赵家在五溪本地也还是可以的不然也不会有孙家要和他们家结亲这样的事情
就是他的上学都是靠他的叔父这些去支持的他们家其实很困难的就是他们华盖在上海这些公寓是怎么陆陆续续拿到的我觉得其实有个市场开拓的这样一个过程吧但是很多业主其实不是那么清晰因为没有看到图纸或者请照单目前知道的一个呢是那个有清华的同学委托的
包括后来进了清华的教授委托的就是清华系的这样的委托就感觉这个清华系对于他们来讲其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社会资源和项目来源那个统计项册里面有一张照片两三张吧是他当时拍的那个他们的清华
就是在上海的同学会然后我们猜测那个同学会的室内设计应该是童骏设计的因为它里面有很多那个装饰风格非常像童骏做的自己家里啊包括他做的很多那个公共建筑里面的所以他自己拍了很多照片还有他的效果图
然后就证明他们当时这些清华的同学应该也有一些传邦代嘛就他们其实是有一个很紧密的社交活动的就平时他们会专门有一个同学会大家来聚会或者共享一些资源和信息同乡同学都挺重要的对而且他们清华同学会还曾经我在图书馆看到过两本册子他们清华同学会有连续几年都出了同学录的
就是在上海的同学录登记了每一个在上海的这个同学的居住地址和目前就职的公司还有他是清华哪一届的就是有这样的几本东西就包括目前就是能知道的大多数都是清华系的一个像黄继炎的那个搞得他们银行倒闭的赔了三万块钱的这样一个事情啊其实包括那个郑向衡的住宅郑向衡也是清华的政治系的教授
还有郑相衡委托的那个美股对就是这两个都是郑相衡的然后包括他们还有给郑相衡做的方案最后没有落实的都还有然后还有后来我看见的他们在上文路那边的住宅那个潘学什么反正就是上文路 62 号有个房子是一个姓潘的学长是 1913 级的而且他们给潘家做了房子之后呢再后来他们过了几年就给潘家的女婿也做了房子
在龙门村里面其实是潘家的女婿那个顾家看童军写的回忆录他是说当时清华系的这些都是赵深去搜索的就是赵深一个带两个然后就是把那些清华系的项目都揽过来所以只能说明赵深真的是一个非常异议的人对我们有一次分析过他们三个人的
那个童骏是典型的 INTJ 就是建筑师对然后陈芷是快乐小狗对她应该是 ENFP 然后赵深应该是最厉害的 ENTJ 这是一个完美的组合
就是大家如果开公司合伙人按这个配置而且当时不是这个抗日战争快要爆发或者说全员爆发以后赵森就开始往后方找项目了那个时候他的线索我感觉也是先从学校开始找的就是看学校搬到哪里然后他就去哪里找项目因为可能一些比较精英的人群就是跟着学校走
就是他们的老师包括校务的一些人员我觉得是有这个可能性所以他找到长沙去找到贵州去找到桂林去这些应该都是跟着学校走的思路挺好的然后同顺去贵州那个应该也是跟着当时的政府的一个
资源开发的一个路线去走他是去那个业主配当时他是业主配让他去到重庆然后他们两个人是先去了香港然后后来又从香港然后去到重庆那边这是同居为数不多的节目的先好 那我们进入第二个部分就是这次展览里面就是展览标题是叫做上海的建筑地图嘛
然后配合的展览我看到 WUNO 有专门拍了一个 Vlog 从第一视角出发去探查或者考察当时华盖留下来在上海的建筑的一些遗产包括你们是跟上海目前的日常生活去结合因为很多的一些当时的建筑遗产现在其实还是在用所以我就想问问你们两位包括也问一下蒋老师
就是现在的这个华盖留下来建筑遗产它当中哪些你们觉得它保留跟使用的情况是挺不错的包括它有些可能是用途有一些变化或者有些没有变化有哪些建筑的现状你们会觉得相对来说会比较遗憾一些先从你们讲起吧就是你们拍了这个视频查了这些地方包括你们还是看了很多建筑里面的一些细部包括像楼梯啊包括像窗框之类的
就是我们其实在几年前吧然后就委托两个朋友田芳芳还有那个盛晨晨在帮我们拍一些就是滑盖建筑现状的照片吧也是想做一个记录就是看看这些建筑在当下的一个变化那这次刚好有这个展览的机会呢我们也想就是再去走一走看一看然后做一些就是当下的一个
记录那我们也是分成了三个区域去看的那首先第一个就是他们在那个外滩地区的几个银行嘛然后最好的应该还是那个浙江第一银行的这栋建筑因为它本身是那个华东苑在用嘛
那这个肯定是保存的最好的一个包括它目前的使用情况等等的那么稍微有一点遗憾的呢应该从我自己的角度讲啊其实是那个北京东路的浙江新银行因为恒利银行来讲的话虽然它
没有被作为一个很完整的建筑来用也没有就说特别去大修但我觉得它整个那个建筑的气质还在因为没有修嘛所以它原来的很多构建啊包括它的那个历史的立面啊包括那个质感其实我觉得还挺好的那也不排除它可能随着这个外探界区的更新它将来会面临一个修缮那具体会修成怎么样呢这个可能也是我们将来再去看的一个事情了
那那个浙江新业银行我觉得它最大的一个问题可能是原来在修的时候大家对于这个外滩街区包括整个历史建筑的一个审美吧就是会有不同的取向因为那个浙江新业银行就前面蒋老师讲到的它是那个陈芷家族给到花盖的第一个项目
他当时面临一个经济危机的一个状况所以导致那个建筑其实它的整个立面是非常朴素的但是呢华盖也是尽力通过设计来让它变得有它自己的一个庄重感和符合银行的这样气质的一个建筑但它经过修缮之后可能那个立面上被贴了一些红砖然后就让这个建筑变得在风格上不可辨识吧我觉得可能这个是稍显遗憾的一个地方
就是刚刚王玉珠说我们拍的那个 Vlog 你其实特别准确地看到了我们的一个意图就是如果说从策展的角度上来讲像我们也做过很多关于历史建筑然后第一代建筑师这种其实以前或者是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我们其实都呈现的是一个它从设计到建成的一个时间段那你其实最终就是说你这个建筑定型它可能定型在它建成的那一刻就是建筑师去拍的那种定装照影
它可能是一个设计或者建成的这样的一个时间段但是如果说我们今天去考虑这个所有的建筑就不光是历史建筑其实我们所有的建筑都是我们其实应该看到的是它被使用过了以后有使用痕迹的那一面就是我们也要把后面的一些修改包括一些改动就是放在里面所以我们这一次拍的就是从一个现在的视角我们没有任何的美化
就是你现在能看到什么就是能看到什么我们就是想看它现在跟人生活的这种关系那其实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去看所有的住宅应该还是相对来说保存最好首先它所有的意图都还在嘛就是还是住宅
就是还是有人居住的那尽管它可能会有一个两个的变化肯定会有加层然后风阳台啊然后会有一些小的修改但是它都是跟它整个居住是相对应的你也能看到它的生活的气息那住宅里面改变最大的就是那个剑桥角公寓在那个复兴中路上的那个就是因为它把原来的一个假的屋顶给变成了一个真的楼层就原来还是一个半层的一样的设计有点梦沙顶
对我感觉原来那个设计可能不管是花费啊然后还是他设计的意图可能他做的最大的工作就在那个屋顶多少了对那个说起这个有个很有意思的就是华盖他做那个建桥角的时候他是把那个顶上有一层的那个屋顶和楼
其实是融在一起嘛就是有点梦沙顶然后那个瓦片挂下来然后上面有窗户然后我们有一次给那个就徐汇区这边做设计就我们建筑事务所这边做方案嘛就是反正我们做了一个类似的然后他们给我们回复一件事恒富风暴区没有这样的房子请不要这样了确实现在是没有了怎么不对你说没有这样的先例我说哎好的
对 这个确实是一个当时的风貌没有保留下来的一个很遗憾的点包括现在的人他都不知道里面有但尽管是这样就是我们去拍的时候就是它里面的生活气息你依旧觉得是一个就是很宜人的这样的一个氛围包括你能想象到住在里面它因为有一个很中心聚拢的院子嘛然后你觉得在这个院子里它尽管外面就是大马路就是复兴中路对吧但是在院子里你还是觉得就是一个很世外桃源的一个状态
其实华盖事务所做的这些电影院和剧院反正我们展览里展出的它现在也还是保留了这个状态使用的状态尽管也是有一些改变吧大上海大学比较可思议其实是彻底拆掉那个就是大上海大学我觉得它都不算是说这个建筑还在对它就是拆掉了因为我觉得
其实这里面是有一个历史建筑保护上的一个差别就是华盖有几栋房子包括这个大上海大戏院然后美股公寓还有那个立地公寓它实质上是一个文保点就它不是一个历史建筑
然后蒋老师应该比较清楚就是上海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其实是更加严格的因为他注重的是物质层面但是文保点它就是在这个里面的溢价空间就比较大了就它不一定在执行过程中会要求你去很好的保护
这个建筑设计或这栋建筑的物质空间所以我个人觉得那个大上海大戏院其实挺可惜的因为我感觉从华盖他们三个人的角度来讲如果要选一个他们最推崇的建筑应该就是大上海大戏院这栋建筑但是虽然说我们现在把大上海电影院跟大上海大戏院是划等号的但它绝对不是之前的那个建筑了
我们上次其实拍这个小 Vlog 的时候也进去了一下目前里面就也不大清楚它经营状况怎么样但可能就比较普通吧就是是一个不是那么值得要走进去的房子我觉得这个我可以多展开讲一点因为这件事情据说在当年这个业界的这个抗性还是挺大的是大上海大学要拆但是呢后来应该是领导们直接找了城址
然后让陈芷同意拆掉陈芷写了同意书拆掉那她还有不同意的然后是啥时候的事情她是 2002 年去世的所以 90 年代中的时候是因为要拓宽这个河南路吗不是是因为摇扩建而且要造地下室了她不拆掉她是不可能造地下室的
就是你可以理解为从第一百货然后延伸过来整个作为一个整体了包括隔壁有一个宁波商会那个房子也是拆掉而且设计也是华东院做的他们在当年期刊上还详细的写了他们对这种楼的设计是怎么致敬的就是一开始的方案好像是连立面全部都要变掉要跟旁边的百货做一个统一
后来大家觉得太可惜了所以这个立面还是得致敬一下而且他还加了层什么所以立面才有了恢复类似原貌的这样的一个做法就最开始可能连立面都保不下来就立面这个形式都保不下来那现在呢这个房子也列到了 20 世纪遗产里面去
我觉得更多就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吧其实我自己也是比较喜欢那个楼因为我在看他们资料的时候我觉得当时华盖对玻璃的这样一个材料的运用是在这个楼上面体现的最突出的因为它除了那八根玻璃柱子之外我觉得有可能立面的局部也有玻璃就是它后面的黑色的部分可能也是玻璃的
对 而且就是我一直也很好奇就是他那个拍出来的那个比较黑的那些到底用的是什么材料因为华盖其实老实说我觉得他们虽然在当时算是比较知名的建筑事务所但他们其实也一直并不是说能接到那种最好的项目所以造价其实都是比较严格控制的但是好像只有大山海大西院是一个相对造价比较充裕而且在设计上能够有足够的发挥空间的一个建筑
他们三个人可能都会比较喜欢这个就是大上海大西岸的这个建筑其实从彤君自己的这个照片记录你也是能看出来因为那个时候你拍照片不像现在你拿手机随便拍随便拍对你每一张照片都是有成本的就是胶片是成本你洗出来也是成本但是他们
他给大上海剧院就留下了特别多的照片你没有见过他给任何一个就是其他的建筑就是拍这么多照片而且有很多照片是反映室内的就是包括他的影厅因为他其实只有一个大影厅然后他还有他的接待厅包括接待厅有一张照片他就是拍他接待厅就那个大厅最上面的一个就是有点像天花板的那个灯他是做了一个像二代客一样的图案在上面
而且这些有可能都是他们非常可能比较得意或者非常喜欢的一些设计我猜就是有一种他们三个人终于有一个地方我可以施展全角了我要把它给记录下来而且就是童军有一张照片是那个记录大光明大戏院落成的嘛他应该是当时在做这个项目但同时乌达克他们在做那个对他可能经常也是两边会去看这些对
应该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经历那我这边另外一个可以说一下的是就是说我其实是对华盖在上海的项目数量有一个统计的那么他们现在的统计呢我知道的是有 56 个那现在比较明确可以留下来的有 23 个里面有 16 个都是住宅就只剩下 7 个公共建筑这 7 个公共建筑刚才大家说来说去基本上都已经说到了
还有一个合众图书馆对 还有一个合众图书馆但合众图书馆呢最近也刚好修缮了是张明事务所修缮的他们就是已经修缮完成然后呢是要作为图书馆的那个家谱馆来使用上海图书馆的家谱馆计划是今年下半年大概会开对公
对公众开放的对你可以去查家谷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我觉得以后这个情况就会好一点了至少呢它在沿街的这部分大部分还是保留了原来的样子所以后面是加建了一个副楼相当于是所以这个状态也是还可以
但是还有一个没有说到的公共建筑呢是那个上海电业学校就是华盖的最后一个项目在杨浦那个楼电力学院那个我们之前就是有个摄影师盛晨晨就帮我们拍过就是他刷白之前的照片
我自己也有一点这个工作照片就零几年我自己去拍的但是现在都不是刷白的问题了今年三月份呢我看到一个报道就是政府计划把龙昌路拓宽那会拆掉是吗我觉得可能会面临拆掉因为它原来是 22 米的道路要拓宽到 40 米那一边要拓 9 米的话它是个 C 字形的楼它沿界那一条大概在这个范围内的
比如说这个楼呢它是属于上海电力大学的楼我后来有看到它的那个总平面图华盖还有一个竣工的这样的请照单我还看到了这个基本上更肯定的说这是华盖的设计这是我们把它们所有的这个公共建筑应该都已经说到了
有一东西其实可以稍微有没有探讨一下就是张琪之前考据了一下的那个茉莉花剧场这是当天你们最后吃的那个对我说一下我自己我是这样的我把所有改建的项目一旦经过了二次的改建我就算它已经没有了因为当时华盖也是做改建嘛那么当他再次修缮或者翻修之后可能当年他们改建的东西你就说不好还存不存在那是因为
我们是看到就是图纸是没有包括他们修缮的时候修缮团队其实发过一篇那个公众号然后他们是说他们也去找过图纸是没有找到就是他后来的那个立面图纸其实是没有官方记载的就是说他现在的那个立面是谁做的其实那个立面应该是华盖他们做的因为华盖他们是留了照片而且是明确的写就这个是一个修改所以我们可以肯定是他修改就修改的是立面
其实当时华盖还是有好多这种门面改造项目的就是从赖老师的那个资料里面他是查的营造厂的资料所以他的那个近代浙江路里面写了好多这个华盖的门面改建其实就是线索都是从赖老师的资料里面来的
那么这些门面改建可能现在就都没有了而且具体它是在什么基础上改的这个就更难考证了你可能看到是改造之后的照片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比较神奇的就是这个茉莉花剧场是它那个现在的那个剧场的名字嘛就是我们也看了现在这个设计团队它不是写了自己的那个改造过程吗
就是因为他也没有找到老图纸所以他就是写他是找的老照片照着老照片对这个建筑外里面进行复原但他找到的那个老照片实际上就是华盖改造过的老照片但他们可能不知道那个老照片是华盖改造过的所以现在实际上这个房子修完之后又回到了当时华盖改造过的样子而且我们猜测他有可能他没有同俊拍的那几张更正的照片所以他
那个是没有发表过的照片其实比较好玩的是当初那个黄埔剧场改造的时候大概一几年的时候吧卢老师曾经问我要过黄埔剧场的照片因为他说可能那个改造团队他们看不清楚那个窗上具体的格子可能他们的精度不够高我找到的还是当时精度比较高的能看清楚那个窗格是怎么做的所以我把照片给了他们后来他们按那个照片改的所以这个感觉有很多机缘巧合在里面
修缮团队找不到那就真的是找不到了对因为那个时候很多他的那个图纸现在都已经就是不存了嘛你现在就没有办法去调档就是真的去看到他那个图纸是怎么画的而且我在猜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们当时的这个项目可能也没有报件自己就改掉了就为了快速而且我推测那个时间线应该就是在做京城大戏院的时候那个项目不是建的很快
马上建起来了以后就是又很简单然后大家又觉得好像是一个很时髦的设计然后他也跟中央大学院当时走的是一个路子就是放那个国片嘛然后当时周围的什么京城大学院他们都在冲击这一个国片的路然后中央大学院原来是类似国片志工这样的然后后来就是被这些后来居上的这些影院可能生意就冲击的有点不行了然后他原来
那个立面应该是一个还比较折衷的一个因为我们能找到一点点就是很碎片的那个照片能看到它原来是什么样的
那他可能就说那我肯定要改一个稍微时髦一点的然后这样能更吸引别人然后我都推测是不是他看到那个京城大学院建起来了以后才说你们的这个团队能不能建我们也有这很有可能因为对于商业门面来说改造门面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虽然现在我们城市都不太允许大家随便改但是他们其实都很想改刚刚有一个提到就是华盖跟乌达克之间的这个官司
大概是什么样子的你刚刚提到那个童静她一直会跑去光明大师院去看禁毒啊
就他们除了竞争之外他们会有些交流吗我觉得可能也不存在直接的竞争但是当时乌达克应该是在业界已经享有声誉的前辈吧而且因为乌达克已经有一些作品嘛我觉得他们应该还是一个前辈和后辈的这么一个基本的关系然后另外我觉得就是我们在童骏自己拍的照片里面有非常多他去看那个乌达克
刻建筑的照片包括那个就是外滩园那边对 外滩园那边的几栋房子
然后还有大光明大戏院好像就这两个吧还有说到那个国际饭店所以我觉得他们应该是在一些建筑师的这种社交场合里面肯定是相互认识的但我有听张琴老师那次讲座的时候说他们喝咖啡是不是对 说他们每个星期都约我只知道他每个星期都跟杨婷宝约我就想他每个星期都跟杨婷宝约了去看园林嘛然后还有每个星期都跟
不打客业喝咖啡呢可能要么就是在那个施工那段时间对可能是一段时间因为那个确实离国际饭店非常近而且同学是一个喜欢约饭的人这个我觉得是合理的
他很喜欢约人吃西餐但我觉得他不是那种就是说我要享乐或者是我要享受而是他能欣赏就是比如说这个一起来坐下来吃饭就是一段很有质量的饭和聊天的这个场合哦 是而且这个里面我觉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延展细节就是童骏他的英文交流是非常流
所以他跟乌达克之间应该是就是可以完全流畅交流的而且我觉得你可以就是比较不负责任的时候我觉得童骏他的英文应该是交流的最好的因为之前也是听到童老师有一些聊天说到他们以前华盖数所里面就是赵森和童骏或者童骏和陈芷他们之间交流是用英文的
就是陈直和赵森他们俩是讲上海话就因为他们俩都是那个江浙然后可能比较容易就说着说着就开始说上海话但童骏跟他们讲项目都是用英文所以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意思 OK 那我们到最后一个部分就是我们怎么样去包括爱好者包括这个专业人士去认识这三位建筑师
包括认识像华盖这样建筑师事务所我这边呢其实最开始对于我来说是个命题作文其实我因为这个是我毕业论文的关系嘛所以是一个命题作文那个时候呢我自己是因为对近代史了解的比较少然后因为这段历史比较惨痛所以其实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是很不愿意去背这段历史的因为我觉得太痛苦了
然后后来研究生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题目我觉得也是一个机会能够更加全面的去看这一段时间人们的生活所以我是从这个角度切进去才开始说我要去做这样一个研究真的进去了之后呢来看这三个人我自己还是倾向于把他们在历史的大背景下面去看他们是怎么样做选择他们是怎么样去做自己的事业以及做自己的生活
我觉得怎么看人这个可能不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吧就是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去看的那对于我们来说呢可能就是资料收集的渠道更加多样一点就是我们可能想的更全面一点从资料的方面来看渠道呢相对来说也比较有限那一方面是
我们知道的这种图纸档案然后现存的作品然后一些文书档案然后包括一些口述史回忆录报刊杂志还有老照片我觉得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这些但是这些资料怎么来的我觉得就是要看每个人的机缘
这个认识童老师团队也是我的一个机缘不然那本书上的好多照片其实是找不到的那你从这些不同的角度来切入呢你对这个人可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认识比如说我会看到说他们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言论其实对个人来说是有选择的然后他们的这个生活虽然这三个人是合伙了 20 年但他们的生活是非常不同的就每个人自己的家庭生活我觉得是三条不同的路线
那我觉得去看他们自己的生活你能意识到这些人都不是什么很完美的人虽然他们在这个事业上的成就其实已经很高了都是可以作为第一代或者巨匠或者是开山鼻祖这样的一个级别但你能看到他生活的不完美的时候你会认识到这确实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他们取得这样的成就是更不容易的他不是一个完人对于我自己来说可能是这样去看吧但是这种资料的发掘呢其实有很多偶然性
有一个小例子就是说当时我们去看赵森的这个实习记录的时候有一个菲尼培斯事务所你会发现在那个最开始的报纸上就是这样写的就是这样四个中文的字但它到底是哪个事务所其实我找了很久
首先在我们国内的资料上当时是找不到任何的这种记录的然后我又试着去猜想了几个英文单词去配它然后找出来都通通不符合然后后来我这个书快要出的时候编辑跟我说别的这种事务所都找到了它对应的英文名字包括他们在费城把那个建筑师的人的名字也找到但是
就缺这一个感觉就差了一口气啊我后来又东想西想最后可能就是在出之前可能一个月左右的时候吧我终于想到一条路子因为那个时候赵森他不是得了这个中山林的竞赛的奖吗对于这个得奖的报道其实是有中文版和英文版的而且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定位嗯
我们知道有时候你用那个中文的拼音去英文的搜索器里面去找其实是找不到的因为有太多同样的东西了那这个竞赛相对来说还比较好定位那么我去找了这个竞赛的这个获奖名单的英文版那么才看到了中文就写的这个得奖的是赵森但是
但是他的英文版写的是这个事务所的名字然后我才找到了这个事务所确定的英文名字然后才能够知道说赵森在回国之前他的这个工作经历和城市同居区别还是蛮大的他甚至有可能参与了一定的城市规划的项目更宏观一些就跟别人有点不同而且同居城市主要就是在费城和纽约嘛那他跑到了迈阿密所以这个还是不太一样的就是
就是如果当时不是在想着要去把这个英文名字找出来的话可能也就不会有这些发现了还是很偶然的万一找不到呢万一那个英文名单也写的是赵森呢所以他当时是以这个事务所的一个员工身份来参加对当时有报道说他是这个唯一一个在国外的华人建筑师参赛的嘛其他的华人建筑师都是在国内参赛的
他们当时好神奇啊在美国他怎么知道要办这个竞赛啊周山林还是宣传面挺广的就是国外的报纸也会登这个竞赛信息对这说不定家里会有人写信之类的所以我感觉就分享这么一个小故事了他这个竞赛是不是他跟孙新明一起做的是的就是最开始的竞赛他都是跟孙新明一起做的所以你说如果孙新明做建筑会不会是一个很厉害的女建筑师
很难说因为你记得童老师那个展览吗就孙希明是另外一个在兵大上了建筑系的课的女生但是她没有听完没有像林徽因那样听那么多那她没有听完她去做什么了呢我没有发现她在那边学习的记录就没有了
你们两位要分享分享吗我们找资料其实也是就是抽丝剥茧就是你看你能从哪个角度去切去搜因为像有一些东西比如说就是童骏可能以前留下来的然后童老师还保存着的这个就是比较幸运了但是其实也没有说那么多比如说像我刚刚分享的就关于中央大学院的那一个他在照片里看到他叫 Palaces
就是相当于他中央大学他自己给自己起的英文名字叫 Palace Theatre 但这个东西可能在当地的就是这种外国人或者是什么他面前他是不认的他还是会叫它 Central Theatre 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去搜 Palace Theatre 就是搜不到这个东西然后直到有一天你发现这个东西可能叫 Central Theatre 然后你才能搜到就是 Central Theatre
我正好搜到一本杂志在他 33 年的时候有一本然后他就能看到一个就是他的一个老照片那个时候就能看到他还是非常折中的那个建筑你就知道他 33 年这个建筑还是没有变的他们还没有去做这样的一个修缮设计我还记得我们有一次是想找那个就是华盖做那个立地公寓不是由于他们那个委托方的银行倒闭亏损了三万元吗
我们想知道是哪个银行之后我们就是地毯式搜索 33 年到 34 年倒闭了哪个银行对就是银行最终锁定了那个银行那个时候名字我现在也忘了对对对我也尝试过这个事情对但我们找到了我们写下来的现在发给你
是有名有姓的一个银行其实真的有一个就是新闻报道说了这件事对而且就是那个黄继炎是其中的一个股东就是他不是银行老板但他反正是其中的一个股东感觉就是一个是整个产业的这个上中下各个生态里面得知道谁在做什么事情然后通过这东西来倒推二次的一些证据然后另外的话就是当时的一些申报这种数据库
合理的去使用其实还挺有意思的就是像找线索的那种游戏吧对像包括还有之前就是我们推那个兴业银行它的建造过程对那个很有意思对因为我们发现有一张就是统军他的照片你明显就觉得他跟后来的那个设计是对不上的他那个开间数就不一样对
然后后来我们才发现哦它是原来的建筑它没有拆它在旁边新买了一块地它在那个地上先盖了一边然后呢它把这个老的这个业务呢就是放到了新建筑里面它才把老的拆掉然后它再盖了它另外一边然后两个建筑一拼上就变成了它后来的那个最终的设计对而且这个事情在任何的报道里面你是看不见的对
看不见这个你只能从老照片里去看见这个而且我还记得他们当时的这个照片层数也是发生过变化的就从照片上来都不是图纸上了照片上你能看到下面那层眼口已经没有了所以我觉得他们以前其实就是像陈直说的这种所谓的斗争可能确实是体现在各个方面
就是你对于这种造价的一个斗争对于这种使用情况我觉得有可能当时比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很多建筑项目要更复杂你看它业主甚至要求我要一边用你一边造就是这样这是十分苛刻的要求对这样的话其实你设计上就是你建一边的时候它也得成立你不能说看出来这是一个半边的建筑而且包括有时候线索它会出现在口述时里面
就是虽然我们口述史有很多你都不知道它的来源是什么但它说了一件事情你也不知道它是不是存在要互相印证对 它可能记错了也有可能对 都有可能但是它会成为你的一个线索就好像之前玫瑰别墅那件事情因为没有在张老师的照片里看见没有什么都没有我一直以为那个是一个误传直到我看见了图纸机缘巧合真的看见了图纸看到了签名
我才真的能够确认说这个确实是他们设计的我来结个尾吧那今天就非常感谢乌诺的黄老师跟张琪老师然后还有包括蒋春卿老师跟我们分享关于这个展览包括对于华盖包括中国其他的一些这个华人建筑师的一个研究的一些经验吧
然后这个展览会一直持续到 5 月 11 号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去展厅也可以去到这些建筑的这个实地吧去看一看而且华盖在国内刚刚有提到嘛其实他留下的这个建筑其实不仅仅是在上海南京也有非常多
大户方也有很多也可以去看一看我觉得特别是像在西南吧也有一些就比较分散说不定大家在当地的时候就会遇到这样的一个可能似曾相识的一些建筑 OK 那我们今天这期节目就到这边谢谢三位谢谢小宇宙开通了打赏功能欢迎支持我们能更长久的走下去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你的收听
欢迎在苹果 podcast 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播客和股端订阅成绩播客也欢迎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留言跟反馈期待听到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