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成绩播客在三年多前我曾经邀请到了城市交集无诺的小伙伴们来聊一聊他们的工作以及他们即将要搬入的武康大楼下的新的空间然后三年多过去除了日常丰富的活动和展览活动给武康大楼这个街区带来很多活力之外他们在他们的空间给武康大楼 100 年做了一个展览
这期节目呢我会就邀请到城市交集的小伙伴们来聊一聊武康大楼近几年的一个空间运营包括他们观察到的这个街区的一些变化包括他们自己的一些新的一些计划
首先我想先请还是请两位吧跟我们听众打招呼一个是张琪还有一个是黄潇影哈喽我是张琪我是黄潇影然后我这边就是首先还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武康大楼的因为你们这个展览其实当中还是涉及到了蛮多的一些武康大楼这种建筑本身的一些建筑史上的一些
所以我想先还是请你们介绍一下武康大楼的一些基本的一些信息因为其实上次我们录节目的时候其实没有这方面其实没有介绍的特别多好我来介绍一下武康大楼今年是 100 年因为今年是 2024 年这个 100 年的是从 1924 年开始算的对
对它应该是从 1924 年到 2024 年但其实是 101 年对吧但是 1924 年应该是从我们之前搜集的资料它应该是开始设计的对它应该是一个就是提交图纸的报备的这么一个时间然后实际上这个大楼建设是持续到 25 年的然后它的开业就是我们搜到的那种开业的一个
广告有点像招租广告一样的那个是 26 年的时候就正式说我们开业了你们可以来租房子了所以一般来说会把武汉大楼跟这个 1924 挂钩就是但实际上他并不是说 1924 就是这个年他就这武汉大楼就立在那了
可能只是一个开始或者奠基呀或者什么的这种然后它其实是比较早的一个高层的这样的一个公寓楼因为我们现在能看到上海有很多就是上世纪的这种比较现代的公寓楼它其实都是在 30 年代
那 24 年就是能想到在当时也是一个就是比较先锋的这样的一个居住产品吧就是可以这么说就是建立在这里所以也可以想到就那个时候武康大楼刚建起来的时候它的周围是很荒的并不像现在一个楼宇都林地然后排布的也非常紧密的这样的一个城市基地那个时候可能就是农田然后路上的行道树叶比较
然后他的设计师是乌达克虽然我们现在一直叫他乌达克但其实他的作品如果我们真的论的话他是在一个克里扬行的名下的然后乌达克呢其实是克里扬行当时在克里扬行工作
只是说他负责了这样的一个大楼的设计和一个就是可能整体施工啊什么都是由他负责的那也可以理解吧就是现在我们的一些建筑事务所啊什么的也有很多的建筑师主持建筑师对主持建筑师来做这样的一个
协同的创作那他当时到了上海以后在克里亚航也是迅速地做到了一个 associate architect 那其实就是有点像一个合伙人这样的一个比较高的位置那他也可以独立去完成这个建筑的创作
我记得你刚刚说这个地方很荒因为我记得之前上海图书馆的淮海路馆这个区域原来好像就是可递的牛奶盆嘛就足以说明那块地方的在当时是属于什么样的一个情况
就是是一个就是农场啊农田的一个地方但是这个地方他可能开发出来就是给当时名字是叫做给万国呃储蓄会诺曼底公寓就是给这些可能在上海的一些这种精灵的这种阶层的一些新式的一种居住的一个一个产品嗯
对的然后刚刚你也提到的这个万国储蓄会那其实它也是法国的这样的一个就是投资机构吧我们现在可以去这么讲那它其实它说是储蓄会那就是很容易理解然后它就是去卖一些储蓄产品有点像我们今天去买一些什么基金啊然后买一些什么理财投资啊什么的然后那个时候他们就是首先创造了这个有奖储蓄
就是说你来储蓄呢我们是可以有奖奖励给你的但是后来呢市政兵也爆雷了就是没有没有能够支付他当时的承诺的金额吧然后以及好像很多人的本金也都没有了那他拿到这些钱了以后他去干什么他当然就是去做投资那其中的一个部分就是投资房地产啊
嗯然后我们今天说到的武康大楼然后以及很多就是现在在很富富貌的区的一些高层的公寓啊什么都是他们当时投资的房地产那那个时候投资房地产就可以想象啊就是回报率是很大的而且像当时你说呃上海图书馆那个地方还是牛奶棚那
当时其他的部分也差不多并不是像现在这种城市化很高的这样的一个激励以前城市化很高的地方还是偏向于外滩的这一面然后这个可能也要提到就是在那个时期就是各个国家的在上海这块地上的一个势力的竞争那我
武康大楼所在的这个地方以前是法租界法租界他们其实没有在外滩拿到非常多的这个地那就不在那个地方的经商啊什么就是受了一定的影响嘛那他们当时的一个发展的一个策略就是说那我们就
拿更多的这个面积更大的这个地然后把它打造成比较高端的这种居住区然后我们来卖房子然后这个相当于是他们当时的一个赚钱的这样的一个思路地产角度来看其实他那个房子不是买卖他是租他是租的对那就是意味着当时如果他投资房产是赚钱的就意味着他的这个叫什么租金是回报也很高的很可观的
我没有查到过就是具体租金到底有多高但是我推测它的一个成本跟收益的比是很可观的因为那个时候它的地价其实相对于外滩什么都是还蛮低的白菜价对你可以想到它是一个白菜价的地然后你买来你做了一个很
高端的一个开发然后你一个市中的价格你都不用是很贵的价格你一个市中的价格应该就能吸引到在外滩工作的这样的白领对于这个投资者来说它的回报率应该是比较高的很有远见就跟地产商确实不太一样而且又是一个金融属性的地产商
对金融属性有金融思想的地产商而且那个时候那一大片都在做这件事情其实我叫万国储蓄会投资比如说那个比卡蒂公寓我记得好像是万国储蓄会投资的然后以前很多有什么 ISIS 盖斯康公寓也是万国储蓄会投资的
很多这种上海的比较大的那种公园他们下面还有自己的这种有点像建筑公司一样因为我觉得法租界它是一个非常狭长的一个
就是一个形状非常不规整就是从可能从金陵东路那一块就现在金陵东路一直延伸到就现在的这个很富丰茂区这样的一个区域所以说其实对因为我记得看过有一个文章里面说就是当时武汉大陆造出来的时候它里面有非常多的一些就你刚刚说的给中产的这些设施包括我这边有看到里面有原装的像煤气炉
还有像烤箱板椰窗还有像这个门后还有放烫衣板这样的一些设计就是设施所以说就是当时写这篇文章人就说就是空间就是一个权利当然这些的设施可能现在我们去武汉大楼里面去看其实大多数都已经就已经经过一轮轮的这个改造之后就已经不太存在了就可能还是有一些这种工艺上装饰性的这种窗窗框门框包括门把手可能还在
对这个可能就是之后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听众可以去看一下这个好像是陈丹燕包括有一些这个住房一些屋门那出门的一些图纸里面其实会有一些非常详细的对内部的一些这个戏部的一些拍摄都会有对的可能还是跟
居住人群的变化是紧密相关的就以前他可能来租房的人就是所谓的精灵或者是比我们现在的这种白领阶层可能收入更高的一些这种职员或者是一些更上层阶级的一些人所以他们对于这个内部的就刚刚说到的这样的一些现代化的设施
是有更高的要求的可能在之后这个武康大楼确实经过了很多年的变化之后里面的租户其实换过好几次我们这次的展览里面也用陈丹彦老师的那本书然后对他里面的这些住户的过程进行了一些解读
你们自己就是在这个空间开了之后跟武康大楼这里面的这个住户有更多或者更直面的一些交往或者说接触吗我们就是一开始在做这个展厅的筹备的时候其实我们对这个还是有一点期待的就是我们在想是不是我们在武康大楼的底层做一个展厅
然后它会跟这里面的居民发生更多的关联这个是我们一开始确实是有这样的一个期待或者想象的因为我们最早那个城市交集展厅是坐在那个东湖路 37 号嘛就是现在的那个叫无铜垃圾分类对对对资源什么就是
就是合众图书馆的协对面对我们最早的展厅是从那里开始做起来的一个 19 平方米的小展厅当时我们城市交集选择在那个地方其实是带有一些我们希望这样的一些文化活动或者是这样的一些很突然出现的这样的一些文化场所能够跟社区或者是跟周边的这样的一些居民能够有更多的互动
或者产生一些更有意思的内容或者能够激发一些很不一样的一些设想或者事情当然当时在东湖内里确实是这样的因为当时那个地方它比较开放而且在一个菜场的边上所以平时其实有很多居民会不经意地进来或者他知道这个地方会反复地来都有这样的情况
那后来所以这就导致我们认为可能在武康大楼下面也会有类似的情况但是事实上其实还挺相反的其实我们跟那个楼里的居民交集是很少很少很少的就是对于大众来说我们感觉也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因为那个楼你如果是外面的人它下面有物业嘛
对你是不能进去的因为他这也比较合理吧因为他是一个私人住宅如果你彻底开放参观可能这整个秩序和安全都很难得到保障因此的话就是我们下面的这一些就是我们展厅也好或者书店或者冰淇淋店它更像是一个独立就比较跟那个居民的那个空
空间是完全独立开的一个部分就我们可能更多的是面对的是游客或者是过来打卡参观的一些公众就反而是我们在展厅里面其实很难感受到这是一栋居民楼这是一个比较有一点点割裂的一个感觉吧我记得早期就是我们一开始开幕的时候有就是楼上的居民下来看展
然后说我就住在这个楼上然后我们还说以后常来啊什么的这是不是就是来就特别是近几年吧就是来参观武康大楼的这个外部的游客的这个数量包括这个能量远远压过了武康大楼知名本身能够可能承载的这个量所以说你们可能感受不到就是武康大楼的知名过来的这个感觉就他可能就算来了他也不一定会跟你们
有这种交流啊就是交流的这样机会对包括就是它的一个内容上其实也很难说我们去做更多的跟居民互动的这样的一些意图就包括我们做这个武康大楼的这样的一个历史展其实它更多的也是面向于更广泛的一些公众或者是游客的
因为对于居民来说他在这里可能短时间的他可能住两三年的租客或者长时间确实有住好几十年的这个我们之前在有个艺术家高杰做那个在我们展厅做过一个类似于像考古展一样的那个
对对对他那个展览本身就叫城市交集当时不是有一个楼上的一个邀请了楼上的一个邻居就是来讲了一些故事然后当时那个最大的那一幅嵌在墙壁里的话其实就是那个居民他在武康大楼里居住的一个故事就是将来凿开那个墙壁这个故事还是保留在那个
墙壁里面的因为我们当时策展的时候应该没有把那个画给刷掉是直接填在那个墙里面对就这个可能是我们做的跟居民连接最紧密的一个
一个事情吧一个展览因为这可能我觉得一方面是跟每个艺术家他艺术创作的这个方式也有关系因为高杰在你们这边他是以这个方式来创作包括在之后的公寓是之后吗就公寓问题里面他也是做了一些在地的一些采访啊故事收集啊然后在做了这样的一个创作这个我感觉跟每个艺术家特别是跟每个展览的这个就是内容确实挺有关系的
对的但是像你刚刚说就是比如说我们展厅跟楼上的居民确实没有说特别深入的这种交流对就是我们没有因为我们在武康大楼下面做这个展厅而去专门做过跟居民相关的一些内容这个确实是
其实我们这次本来是想做的就是在这次武康大楼 100 年的难度有点大对
对还是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吧就是可行性有点低那本来我们认为陈南阳老师的书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可以去联系他里面书里面采访到的人那他因为书里面的东西写都写了嘛那可能他也更愿意去分享一点就是他住在这里的经历啊包括家里是什么样的呀
然后但是后来也是因为种种原因吧就是没有能够实现刚刚讲了就是你们跟空间就是武汉大陆内部的这些居民的一些呃就是
等于是关系吧然后我们再来讲讲外部的就是跟来参观武汉大楼那些游客这四年都其实这个变化其实是最剧烈的我不知道你们作为就是在地的一个空间的一个运营者对于武汉大楼他所受到这些关注吧我不知道我不太清楚最近怎么样因为曾经有一度吧在这四年当中有一度是非常非常的火那个地方就基本上
每一天吧特别是周末时间就是站满了人然后包括有很多种照片拍郁金香啊什么的你们当时刚去的时候有意识到这个地方会这么这么的火吗变成了一个宇宙中心嗯
其实当时我们就是已经在讨论要不要去武康大楼做这个展厅的时候其实已经就是有这方面的一个就火起来了已经对其实当时已经有一点点开始了就是但是可能还没有现在这么的明确对因为最早我们去就是做关于武康大楼的一些
内容啊就是包括活动啊还有内容的时候其实就是我们在东虎路展厅的时候那个时候大概 17 18 年吧那个时候武汉大陆还没有修缮但是他的那种怎么说这种网红气质其实已经是在了特别是因为他刚好在那个转角嘛但当时那个地面上什么电线杆啊都还没有落地就所以照片拍出来是没有现在好看的
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当时是做了一些这种宣传片是放在那个当时东湖路那个展厅的一个角上的那后来再去讨论要不要说把展厅搬到武康大楼下面的时候已经是 19 年底的时候了那个时候武康大楼刚修好嘛整个面貌和气质上看过去就已经是非常的突出了所以我们就在那边
所以当时我们在决定要去之前是已经感受到了就是对于这片地区它更新之后肯定是会有一个很大的一个提升的但是从观感上我们觉得它真正的就是像你说的每天人络绎不绝的这种状态其实就是在我觉得是疫情之后就疫情放开之后的那几个月
就是人非常非常的多但是其实 20 年的夏天人就开始多了可是那个时候你还不知道人能更多对因为那个时候有疫情还是在有一定对人流的一个限制和阻力就是完全没有阻力放开了就是彻底的人暴多就是去年去年大概从五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十月份就天气比较好的时候嗯
而且好像就是围绕着武康这个街区他也做了一些
还做了一些微更新就是斜对面的那个就是最佳的那个拍照的点位好像也变成了一个小小的一个空地原来我这台是有些东西的对那里好像做了解应该是专门做了设计和更新的包括地面上也设置了那种标识牌就是指引说那边是什么路然后这边是什么
然后还有一棵比较好看的树对它的树池也做了调整等等的包括我们那个武康大楼在淮海路对面就是它的那个街对面的一个小房子就是它以前转角是卖那个双皮奶的
就是那个它以前是没有没有那个阎朗的对就那个房子是就我们肉眼可见地改了大概两三次就一直在改就是直到现在可能它的他们觉得这个风貌可以匹配了对
对然后还有就是我们武康大楼另外一边就是原来是有那个新亚大包的那一边然后那一边也是肉眼对新国路沿着新国路的那个肉眼可见的多开了很多咖啡店然后冰淇淋店
新亚大包最近应该也是被更新掉了对就是业态上有非常多的一些调整就近几年应该业态一直在可能可以所谓的提升吧或者是在变化中然后路上也有那种问你要不要给你拍照拍照要收钱的那种人就非常景点化了有一点像外滩那样
但是反正周围每个角落基本上都在不同的时段有过我们认为它就是围绕着武康大楼的这个围
核心的一种改造那到你们空间来参观的人这几年你们有统计过他们的一个身份是上海的本地的对像建筑艺术比较感兴趣的人会多还是说自然到访的游客他到这边来打个卡顺便来去武汉大楼下面的这些不同的商家去消费一边逛一圈会比较多一些
这个我还特意问了我们同事因为我们两个平时不在空间里然后我们有另外两个同事在空间里面
他们说就是原来其实还是就最一开始我们开的时候刚开始来的人其实还是喜欢建筑艺术看展的人多因为虽然那个时候就一个是那个时候武汉大楼没有现在这么火然后再一个是那个时候大家不知道说你可以走到武汉大楼就是沿着这个淮海的中路的这一侧就是这些店铺你可以看很多人他就是拍了一张照就走了嘛
然后那个时候其实我们空间可能是看展的人多但是到现在应该就是路过或者是旅游他知道这个地方要来打卡的人会多一些然后我同事说了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他说今年开始大家会认为我们这里是个文创店是我感觉应该去年就开始因为去年去年就是疫情放开之后嘛就人一下子就是
成四五倍的变多就非常的明显大概去年可能三月份大家可能都体力比较恢复了那一阵子然后我记得去年端午节的时候然后展厅人手比较缺嘛然后我就去当了一天的收银员然后从早上 11 点我大概 11 点去了然后一直到我们 6 点我们 7 点关门一般单 6 点可能人会变少
就我就没有挺过我就我就一直在就可能有人过来问事情啊或者有人要盖章然后有人要买手帐什么的就
就感觉但我观察确实是游客居多就因为他们的速度很快因为我记得当时去年夏天我们的展览是关于那个上海理论的一个展览其实那个展览如果你要看进去的话其实内容蛮多的就是你需要就是自己去看然后去理解去了解这个展在讲什么但是确实看展览的人还是偏少
就是大家主要还是因为要来看武康大楼然后刚好这边有一个这种文创或者文化空间盖章买东西对对对大家会进来然后就感觉来过这个地方了然后同时也带了一点东西回去了特种冰是
是个旅行陈杰力部分就是本身应该文旅要做的一些事情我记得我当时我们同事说每天就是普通的就是平日在空间里可能就有个两千人就每天要接待两千人然后多的时候可能是三千人就是在暑假的时候
对但今年我觉得人没有去年那么多嗯对已经很多了这个感觉都因为你们的空间并不大就如果按照两千人这个规模来算的话但他们是我觉得他们是看得很快停留时间比较短对他们停留时间不长进来买了东西就走可能对
或者有的人他可能进来拍拍照看一圈然后就出去了因为我们确实空间不大那你们自己就是因为我看到你们平时自己也会去做一些这个 City Walker 的一些活动而且是一种非常建筑成规一种专业的方式来去做而且你们就是研发这些活动的就是从三四年左右之前其实也是上海
做这个城市漫步包括 CTO 客户就是慢慢活起来这几年你没有就是观察过你们自己的这个线路包括你们来参加活动这些用户他们的一个就是变化吗或者说就是他们对于这个活动本身的一个态度的变化吗我因为就是
在 City Walk 这个活动里面我经常是去扮演一下工作人员的这个身份嘛所以有时候会跟他们稍微聊一下就是你大概什么时候来参加过啊或者是你是为什么来参加就是我感觉我们的参加 City Walk 就是我们的名字叫 Woono Tour 嘛来参加这个的观众
其实都还是比较长时间参加的人很多就是我们的活动最早是 18 年 19 年就开始做嘛就是有很多都是那个时候复购率很高
对或者是长期关注他倒不一定是每次都参加但他可能会比较长期的关注我们所以从我自己的角度理解是不是虽然 CityWalk 在上海全国目前挺火的然后也发展了有几年但是可能我们这个类型的比较少就是因为总的来说我觉得我们做的频率不太高但是我们比较
比较关注每一次我们做的这个线路或者我们讲的东西它是不是够准确或者是够专业或者是你讲的这一套东西它的一个在解读这一块城市区域里面的这个故事或者是逻辑就这里面也包含了专业的信息是不是完整的就它可能
就没有不是那么商业化吧可能我想可能可以这么说不仅追求就是听的时候的一种爽感而且可能确实是有一些这种
有信息量的一些内容或者说从专业角度可能对于听众是有帮助的一些内容给到给到听众嗯对就也不一定有什么帮助吧可能可能就是就觉得你们可能觉得需要传达的一些信息对可能主要还是偏重自己想传达的
对而且我们都会邀请比如说建筑师或者他就是建筑做建筑研究的人来帮我们带这个 citywalk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想要输出的事情所以经常就是我们经常会出现一个情况就是老师准备了太多的内容想要讲给大家听嗯
然后可能会有一些就是赶潮流的人可以这么说吗就是或者是他可能是因为 CityWalk 活起来所以才想试试就是说我要来参加一下这样的活动看一看但是他可能不是特别就是习惯于我们这种密集性输出的这样的现象学习型的因为我印象很深的就是那个移动展览的这个
期间你们当时是新上了好几条就是跟他们这个展览项目相关的一些线路一条是我去过的是杨浦那条线就是徐亮徐亮那次我也去对你拍照了就是徐亮那个带的那条线还有一条线是那个叫光尔跟熊子超他们自己所很熟悉的延武江那个区那条线路我觉得好像返场了很多次包括到现在好像也有好像对
那个其实两个都有翻唱因为当时那两个因为有新的这样的创作者加入所以我们都尝试了一些就是跟以前不太一样的东西就比如说以前我们可能会走就是横幅风貌区那里面的房子很漂亮那我们介绍这个建筑然后介绍这个街区发展的历史
那包括它有一些就是形成背后的逻辑的动因是什么这样就可以了然后这两条线路我们其实是多增加了一点点就是这个所观察的角度进去比如说杨浦的那个徐亮的线路
那是我们第一次走废墟那个超废墟对这就是来看那个就是进程当中的城市更新 ING 其实它是一个它是一个城市更新过程中才能进行的活动吧就是以前的
以前的这样的一个机理虽然还没有完全消失但是只剩一些废墟然后新的机理正在形成但是还没有完全建立而且我们上次还拍到很有意思的对比照就是这个线路门就是你上次去走了那次二三年对吧
后来我们今年又走了一次然后走了相同的线路是你记得那个有一片里路吗当时我们第一次去走的时候就是已经是清空了嘛
周家牌路那个旁边走进去是吗对就是那个具体名字我忘了反正就是那边已经空掉了但是边上有一些厂房什么的然后我们这次去的话那里神奇的所有的那个理论都被画上了壁画就仿佛一个露天展览吧就是同样的角度可以拍到不同的照片然后就是
我们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我来看看能不能找到那个照片就是之前你能看到的就是非常隐隐约约的就以前那个地方有什么什么店但是那个明显是牌子已经掉了然后剩下的那个斑驳的那个字样还在但是后来又去的那一次这个东西被翻新了但是还是以一种壁画的形式呈现包括其实演舞桥这个区域我觉得别的做 city walk 的组织
很少会去走那个区域虽然线索其实是一个蛮就是蛮当红的一个打卡地但是以像光儿跟熊子超他们的这个方式来去带大家去行走这个区域我觉得可以得到的信息呃
是非常不一样的信息量非常大因为那个区域包括有现在比较活的这个 FreeTech 门店包括里面其实还是有包括门店后面其实有非常多的一些居民楼就他能从建筑师的视角从一个营造者的视角来去带我们去走那个区域我觉得可以让参与者就理解
就静安区因为是静安区静安区的一个江宁路街道的一些里面的社区生态包括它里面其实也沉迭了很多种历史的一些记忆跟信息其实是蛮有价值的一件事情对
他们当时的这条线路其实也是来源于他们的展品他们的展品就是三个故事然后是以一种就是既非虚构又虚构的这样的方式就是把这段整个这一百年吧就是这个这个街区里的历史给呈现出来然后刚刚你
不是说就是很少有线路会带到这个区吗是有原因的就是因为它首先没有那么多就是很漂亮的历史建筑就是你去讲这个东西到底讲什么呢就是嗯它其实并没有就是很明确的这样的一个主题然后包括它现在的一个定位吧也比较尴尬然后里面的东西很混杂就是它呃
没有一条很清晰的脉络去做这件事情但是它里面就是保留了各种时期不同层级的这样的一个建筑在里面那如果我们去看它实际的这样的一个
建造的话你可能会觉得很懵但是如果能结合他们写的这样的一个虚构故事的话那你可能就知道那这个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吧所以当时我就说
你们这个故事还挺好的我们就把它结合到那个线路里面吧所以才有这样的一个线路包括当时你应该也听了就是我们会读那个故事在里面吧就是可能希望代入感更强一点这是一种很好的一个带大家认识上海城市空间跟历史的一种方式而且我们当时也是想多发展一些这种研究性的线路去多做一些
因为我们对 Woonoo Tour 的一个理解是就我们认为它不是一个旅游产品就其实之前就我们最开始做这个活动的时候也有那种旅游公司来写邮件找过我们就是类似于觉得我们这个线路是不是可以变成一种旅游产品或者合作什么的其实我们一直没有想好这个东西
怎么合作或者它到底是不是一种旅游产品但可能后来我们自己的一个结论就是我们不想它变成一种旅游产品因为旅游的一种方式的话它可能更多的就是你去过或者知道一些更普遍性的东西或者是
或者更多的还是就是一种打卡的概念吧就是它更多的是要看好看的东西或者是一些能拍照的东西或者是一些你能够去对更多的人去进行展示的一个东西但是我们希望我们做的 WooNoTour 它其实是能够带有更多的研究性和探索性的
就所以像之前徐亮和那个熊子超还有那个光儿他们的这种线路其实是我们比较将来想做的 Woonoo Tour 的一个方向就有点像一个平台吧就是我们能够去合作更多的这种对城市研究或者建筑文化研究有兴趣的小伙伴
他们能够以我们的这种经验作为一个支撑来去把他们对于城市的解读和研究能够转换成这样的一些大家可以参与的一些产品他可能是一种产品但我们认为他可能
可能就不希望它变成一种旅游对它目的不是打卡它目的可能是让大家去了解就是包括这个城市研究背后的一些方法论包括可能是关于这个区域的一些比较独特的一些历史啊空间啊一些方面的东西对对对
然后之所以上次你说就是刚刚你说我们在那个展览期间同时推出了这么多线路就是因为有就是这些小伙伴的研究因为他们都对他们带领的这个区域就是已经做过很长时间的研究要么是有项目在里面要么是真的在里面做了社区规划师那他们这些东西其实是汇总到
这个展览里面然后再以一种活动的形式去呈现出来那如果我们自己的研究就不可能说同时推出这么多条这样的线路或者我们的视角或者视野研究方法其实也是比较有限的嘛那如果有更多的就是不同的研究者的参与其实这个这个 Wooden Tool 这个东西我觉得就会变得更有意思
就它能够激发更多的参与者而不是去变成一种比较固定模式的就反复去背一种稿子的这样的一些一种旅游产品当时这个就是关于理论的居住空间这个展示你们自己独立去策划然后去找到这些也是我们自己
自己自费的没有假放那个展览确实很有意思就是把当时的一些可能各个建筑师他可能沉淀过一段时间的一些研究慢慢推出来对那个展览确实回顾一下就是有那个当时张杰和王熙他们是做那个圣城礼圣城礼老虎家咖啡对对对他们
那个研究也是非常扎实的而且就是张企业他们的建筑团队一直在那边也是做一些微更新的实践这个他们当时是有参与的然后另外还有那个翟玉琪其实她是我同门然后对对对她是那个当时一直跟踪我们那个贵州西微更新这个项目做研究然后她也是第一次把她的很多的研究资料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一个呈现
然后还有就是熊子潮和那个镇路桥然后再就是许亮他们那个和王维杰他们那个事务所他们是对于杨浦的整个礼梦是做了非常多的研究而且他们本身在那边做项目实践嘛所以对那一片的整个的记录和呈现是非常完整而且也非常完整
怎么说现在看应该还挺珍贵的吧因为那一片无论是对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肯定就是翻天覆地的一个变化所以如果说有一些他自己独立在做一些城市研究的一些人一些爱好者他如果有这样的一些展示或者说有些这样的一些线路其实也可以跟你们直接联系然后再看看有没有机会来做一些合作的一些呈现对的
就是我们会贡献我们的一些比如说组织活动啊然后包括这个线路怎么策划怎么去讲解怎么去呈现的这样的一些经验然后包括也是用我们这个借助我们这个平台吧就可以帮助他去把这样的一个研究成果给变成一个就是大家可以参与的活动
挺好的你们自己就是这几年当中做过的展览啊活动里面你们自己印象比较深的或者说自己比较喜欢的有哪些啊印象比较深刻的我觉得可能还是我们最早在东湖路那个展厅做展览的时候吧就是那个 18 年
那个印象非常深刻就 18 年两月份的时候因为那个天气非常冷然后我们当时策划了一个展览就是当时就是一个开幕就相当于而且那个时候就是因为那个时候可能张琪还没加入张琪可能在三个月之后加入嘛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么专业的力量进入我们的团队我们当时就是几个建筑师就是以前的紫云斋的几个同事然后大家
就想先要把这个事情给支棱起来嘛然后就就当时现在想象确实也没有那么专业然后我们也做了这种行走活动但当时是让大家自己出去走然后打卡然后再回到展厅来对对对拿东西啊什么的
但是当时之所以印象比较深刻除了那个天气很冷之外就是没有想到当时确实挺多人参与的而且大家反响就是特别怎么说反响特别的热烈吧
就包括周围的居民还有当时就线上我们当时是也做了一个公众号码然后也有微信号什么的就是涌入了特别多的关注的人我们才逐渐意识到原来做这样的一些文化活动或者做这样的一些展览其实只要你发出一点声音其实来跟你共同对话或者希望能够共同参与的人是非常非常多的
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展览吧那然后到之后我们就是整个 UNO 的团队就是张旗过来之后然后包括我们还有其他成员加入之后就慢慢的我们就想变得更专业性然后往更体系化的方向去发展嘛
那这个之后我觉得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展览可能就是我们那个武康大楼第一个开幕的那个展览对那个展览的话怎么说呢就是它的印象深刻其实是在于
我们通过那个展览才意识到你自己做的东西如何去跟你所在的环境以及公众进行交流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武康大楼那个展厅是 2020 年 6 月份开幕的当时我们选择的一个展览是刘玉春老师然后还有袁峰然后殷怡然后还有童明老师这样建筑师做的一个这种装置展
但是这个展览就是放在武康大楼那边其实当时开幕之后它跟那个外部的一个环境其实是没有那么融洽的因为后来我们才逐渐意识到武康大楼其实它就是一个
非常多的这种游客或者外部关注的一个可以说是一个网红区域因为我记得我们就像你说的三年多之前邀请我们去做这个播客就是我记得我们当时的那个题目还是说武汉大楼是一个网红打卡地对对对我们想为它带来更多不一样的东西后来你就会发现其实你在这个里面是会被淹没掉的
就是我们其实在一开始就是包括第一个展览其实我们做了很多的尝试就是我们想做得更专业然后跟把我们的这种专业的知识要传播给大家或者是做一点不一样的东西但是后来你发现大家如果不感兴趣就是很简单的不感兴趣
所以我们在这个之后其实对于展厅的一个内容也好包括我们的经营的东西也好其实做了非常大的调整这个之后我们才慢慢地去找到了其中的一个平衡吧我是这么理解的就是像之后的理论的这个展览我觉得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包括这一次就是武汉大楼一百年的这个展览其实
其实也是我们在武汉大陆的网红性和我们的专业性之间找到的一种平衡我可不可以这么理解就是说能够把这些专业性的东西能够可以更让大众或者让游客就是更好的去理解这样的一些东西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好一点更理解一些
可以说是一种理解也可以说是一种一种我们接受他可以不理解但是他可以得到点什么
就说直白点就比如说我们做像武康大楼这个展览或者是理工那个展览就虽然你认真去看比如说如果像有学建筑的人或者研究城市的人他可以看到很深度的东西这个我们展览里面可以让他看到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游客或者你就是对展览内容不感兴趣的人你也可以过来就盖个章
或者买点文创或者就是拍照片就是我们在各个层面上都能够去做一点内容而不是像我们最早比如说做的展览它就是一个很干净的空间就是很专业性的内容就是它并没有完全去接纳那种
普通的或者是他就是对展览不感兴趣或者是说就是一开始我们做的那种展览他可能比如说放在西岸更合适一点就是可能就是他可能放在一个比如说这个环境他可能本身就能告诉来参加的人我这里大概能展的是什么东西那大家是有预期的嘛那我预期看到这种东西的人我自然就会去但比如说来武汉大搞的他可能没有这样的预期
就是他可能平时看到的东西或者是他没有预期到就是说我在武康大楼要看这样的东西他可能说我在西岸要看这样的东西那所以他在武康大楼他看到的这样的东西有的人他可能比较习惯于就是说我去花廊看展啊什么的那直接就进来看但是当时还有蛮多人他会问你这里可不可以进就是大家会有这样的一句感对
不敢记就可能过于一开始可能是过于白盒子了然后你们不断的在去调整这个空间的内容包括它里面的一些因为我记得好像有几次里面的空间的这个本身的展厅的这个设计动线也稍微有动过一些对这个也是我们当时做过一个很大的调整
就是其实展厅空间运营的第一年其实给我们的一个总体感受就是我们感觉比较冷清就是当时我们其实有一点就是
觉得这件事情需要重新来思考一下因为我们最早展厅的一个经验就是在那个东湖路 37 号嘛因为那边本身你在一个交叉路口而且就是空间不大对对空间很小然后四面都是门就大家随时都有人进进出出的所以我们可能一开始从来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说你这个展览或者你这个空间别人不愿意进来会是一种什么状态或者
或者是大家对你这个事情不感兴趣会是一种什么状态那可能我们在第一年的时候就特别是头两个展览吧就是这种情况会比较多因为我们确实当时做的都是非常专业领域的这种展览第一个就是刚刚说的这个构造未来一个特别内部性感觉这个讨论是比较内部性的一种建筑学的展览然后第二个是那个
哈佛大学 Chem Lab 的那个一个对火梦就是一个这种关于陶瓷艺术和它这种视觉设计的一个这种展览
就是所以我们当时在那一年的年底吧然后我们就自己讨论了好多次然后做了一个比较大的一个转变就是我们认为这个空间我们要每年给它一个定义然后我们要围绕着这个定义来做一些更加面向公众的这种有更多互动性的一个内容所以我们当时讨论出来的一个定义应该是叫建筑师的图房对吧对
然后第一个站是统计的那个摄影站上海的那些摄影作品然后
然后围绕着这些主题我们又开始重新梳理比如说我们的这个盖章的这样的一个系统就是我们有设计了很多印章嘛然后配套我们的这个手帐文创还有一些建筑物这个文创品牌的一些文创然后还有行走地图等等吧包括我们线上的小红书啊然后还有公众号啊等等的
就是我们可能是从那个时候才开始意识到就是你要让一个空间去活跃起来或者让它变得网红起来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就是它没有那么容易可能大家有时候觉得网红不好但它反而其实你真的要要做到一个这种程度是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对 努力和不停地要去构想事情对
你们这个就是这个空间的运营对你们建筑设计上会有一些就是反过来有些收获或者心得吗这个确实还是会的因为我其实的工作除了 WUNO 这边的一些事情我也要在就我们建筑事务所这边做很多的项目设计的工作从我自己的感觉就是我们
有了这个策展和运营这一块的一些小的经验之后你有时候确实会比较理解甲方的想法就是或者有时候你也可以去顺着一些思路去跟他们讨论事情了就是因为我们以前做比如说一些公共建筑的项目它可能对于运营这一块其实你是没有概念的
就是我们可能更重视的是一些建筑空间或者是一些构造或者是这个材质啊等等就是这个建筑造出来它的一个空间是怎么样的但是在我们自己运营展厅尤其是我们自己去想这个展厅没有人你应该怎么办怎么去运营它的时候你就才会理解就是说你的很多设计是要跟着你的运营和内容去走的
就比如说你前面注意到我们展厅的那个动线其实是改过的嘛那这个其实也是跟着我们运营走的就是你会想到说你来参观的人他动线怎么样他才会经过你的文创区嗯
他才会先看到什么他会先看到什么然后被什么东西感兴趣然后再看到什么然后走的时候他会怎么出这个门他会怎么样就是你的建筑设计才会带着一种
怎么说就是更具有用户视角对更具有实践视角的一个方法我觉得这个还挺重要的你们自己就是因为这个其实你们在武汉大楼这个禅案里面也有提及就是武汉大楼下面这些底商它其实接近 100 年包括到现在它一直是有比较多的一些变动包括你们自己所在的空间原来我觉得是一个
杂货店药房对就是你们自己就是对于你们周边这些
有商啊就是周边那些商铺你们有什么观察吗你可以从历史的视角来去讲讲这个地方像一开始其实武康大楼在设计的时候它就是有地商的包括它有一个就是类似这种骑楼的门廊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去逛它的地商然后我们能查到的历史资料最开始楼下的店铺其实也是比较偏向为居民服务的这种店铺
包括药店然后包括你刚刚说的理发厅然后他可能会卖面包的什么咖啡店啊这样的其实都是为楼上居民就是你还是把它想象成一个高端居民区就是他可能配套一些什么样的商业吧社区商业对刚刚一直讲说就是 19 年 20 年的时候不是有一次大休吗就是
包括架空线落地包括它很多就是立面上的一些修复包括它把那个空调外漆给隐藏起来都是那一次做的然后在那一次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它对里面的空间去做一些调整包括它是有设计了一些就是为居民使用的空间包括它那个平台就是武康府楼那边的平台是开放出来的嘛然后就是在那一次它也是重新去思考就是它楼下的那个液态
然后也是基于这个武汉大楼可能有点已经红起来的这样的一个事实吧就是把它楼下的业态调整到更偏向就是这种文化然后包括像旅游服务啊这样的一个构成所以我们也是那个时候被招进去我们算是被招进去的我们我想看其实我们是有一个很
很机缘巧合的一件事情就他原来那个武汉大楼他不是最重要的是他在这很像一个轮船吗所以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其实是他端头的那个点他有个三角形的一个店铺那个店铺原来是一个银行
那个银行不是搬走了吗就是当时文旅是想在那个里面放一个就是文化空间嘛所以我们就现在新发文创了对对对就是那个点所以我们最早其实是请我们去做那个空间的一个装饰设计就是设计那个店铺
后来但是那个因为他可能成租人还是那个合作方换掉了所以那个店铺我们的内搞设计就没有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来二去我们觉得在武康路这边做文化因为我们本身为了设计那个店铺就已经做了一些研究了那同时刚好当时我们那个东湖路那个展厅要搬走嘛就是想换地方然后就
这个契机对对对 19 年张英路贵州路我觉得就一路上其实还蛮曲折的是是是那就是贵州路要搬走了对流浪上海
然后接下去这个展厅包括你们后续就是乌诺这个城市交集接下去有哪些新的一些新的想法或者新的一些计划城市交集其实我们在武康大楼的这个展厅已经四年了然后我们可能还有
就是从租约上来讲可能是还有一年的时间那所以这一年我们可能还是想再好好的去做一些展览吧就是也在想可能做一个跟全面一点的回顾展或者什么的这个还没定但总的来说就是武康大楼这个展厅我们目前
的一个计划就是感觉我们所期望在里面做的事情我们感觉基本上已经做了百分之七八十吧可能也不是说完全做到满意了但可能达到一个百分之七八十
但是我们在城市交集的这个概念我们认为它是很重要而且我们想把它给持续下去就是它在城市的一些重要的空间角落能够去持续的去激发一些城市的文化火力或者是一些讨论等等吧这个是关于展厅的一个将来的一个设想可能也会结合我们自己后续的一些项目在
再去看如果有可能性吧可能会再寻找看看城市交集将来有没有可能出现在上海的其他地方这个是其中的一个板块的事情然后关于我们现在在做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其实我们还是在持续地协助同名老师做同据档案他的资料整理等等的这一系列的事情因为
今年下半年南京那边的童军纪念馆快要竣工了嘛所以我们在比较积极和投入地推动这件事情吧这个可能会占据我们将来也比较大一部分的一个经历因为这个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难度怎么说呢非常非常大吧其实童军住宅
和同群纪念馆这件事情其实它面临的问题跟大多数的这种历史建筑对历史建筑或者历史界区它是一样的就是很多的老房子它被修缮出来了或者是它被这个以一种文物保护的姿态给保留下来之后它到底应该做什么用
这个始终是一个很大的一个问题因为在现在的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吧你也很难说完全依靠政府的支撑来每年拨款对你做一些维持对我们有警醒或者提示作用的一个例子就是今年上半年那个乌达克的那个纪念馆好像要关闭嘛就很多人会去看啊什么的
对就当时看到也有公众号里面写他可能确实就是因为资金的问题就没有办法持续运营因为做这种文化型的
机构运营的话在盈利上确实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事情那我们现在也在思考就是如果我们将来要参与到比如说像统军纪念馆的一些事情我们怎么能够去更好的去推动或者是延续这个可能是我们接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板块
就我觉得很多人包括我一开始觉得乌达克纪念馆这样的地方它应该是公有的或者起码有公共资金去支持的我其实也没有想到它跟我们一样就完全是一个对私人运营的这样的一个空间所以这个是你们
下半年开放其实你们之前其实会做很多的一些包括活动的计划甚至说是财务上的一些模型然后让他去保证这东西能够比较可持续的来去做运行对我们现在队确实在做这件事情包括童老师和张琪还有其他的几个小伙伴他们现在也在推动就是说来研究如何去更好的
把同军相关的一些内容去进行一个更好的展示那这种更好的展示可能它一方面是说你能更全面的或者更真实的去解读这个人物那另一方面可能更重要的就是它对于公众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因为我们可能对于这种名人故居已经有一种比较
就是没有一个概念或者一个模板告诉我们就是
你的这种名人故居也好或者这种名人纪念馆也好它到底要做成一个什么样的形态它是对公众有那种
类似于武汉大楼这样的吸引力的就是你并不是怀着或者是一种随便看看的一种形态而是说你能够去到这个故居也好或者这个纪念馆也好你是能够非常有收获而且是很有吸引力的这样的能够到达这个地方这个可能是我们现在在
思考的一个问题吧或者在做的很多工作也是围绕着这个方向在做这个是会到时候跟这个纪念馆开放一同开放吗就是你刚刚说这个比较吸引力的那些内容啊展览啊活动啊现在都不敢说能做出这种比较吸引力的东西但是可能到时候的一个模式是一个就是有预约制的这样的一个导
导览的一个模式但是这个导览的形式其实现在还没有定那我们一开始想的可能是说人工的去做这个导览那后来想可能也许可以借助这种电子的设备去导览因为确实有一些东西在里面它是需要有一个展示的因为同群当时很多的家具是自己设计的嘛那
那这些家具可能它都是有不同打开方式啊什么的那我们不能让每一个人可能都上手去打开因为它都是对吧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这种我们可以说文物的这样的东西
所以可能是一个参观方式的这样的一个设计嗯很期待感觉你们就是首先就是因为呃之前我其实我们也录过关于同军各展的一些这个节目嘛就是其实我觉得这个同军库就应该也就是延续这条线下来的一些关于他本身的这个住房啊包括他设计的家具啊包括他本身的一些文献的一个展览嘛而且你们自己也有
这个城市交集的这个运营经验我感觉应该会做的会有挺不一样的嗯对对对对我们也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创新吧嗯
就是但是经常会收到很多负面的信息就是比如说某某某某地方又关闭了什么某某书店又倒闭了什么的然后就是总是就是对于文化机构或者文化产业这一块到底怎么才能做得既有内容不可持续对其实是真的还挺困难的一件事情嗯
其他是今年 Q40 吧应该是第四季度不一定不一定今年就是应该今年还是筹备对就反正等所有都定了之后咱慢慢的来去把这东西给推起来对好
那我们就跟听众我结个尾吧今天就非常感谢张琪跟肖颖来我们节目来分享他们这几年在武汉大楼下包括他们在整个城市研究领域的一些心得包括他们也披露了一些他们新的接下去一年或者接下去几年的一些新的计划也期待在上海或者说在南京能看到后续的一些新的一些活动包括新的一些内容
对南京上海过去还是非常方便的南京我觉得它有它自己的那种市民化的市民生活比较活跃的某一方面所以就是我觉得我们如果是去南京做这些活动或者是做空间的话我们可能需要去先清空我们对于上海的这种视角和理解就是比较直接的去你就带着一种
怎么说就是没有做过文化运营或者是没有做过这一类事情的视角直接的去体验或者去就是很感官的直接去感受它的城市它的文化到底就首先我觉得是去感受它的表面就是它的表面到底是什么然后再去连接它背后的历史是什么
就如果我们已经带着一种比如说对于上海的这种文化氛围或者文化空间的理解你可能会看到的可能都是矛盾啊或者是不同啊或者是异样但是我觉得如果是摒除这样的一个既有的眼光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可以去找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或者建立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联系
而且我记得好像统靖的这个故居纪念馆也是在一个很繁华的是东南大学旁边是吧四排楼那个校区那个是养情报的故居故居在红花地文昌巷 52 号
太平就是文昌巷 52 号旁边有猪肉店猪头肉对六合猪头肉那个店可有名了那个店现在李同俊估计有名还挺期待的因为南京的这些市民的区域而且它的街巷的名字都挺好很好听对跟上海比就是另一种风格对
文昌巷对对对感受到另外一种另外一种气息那就先这样好的期待你们那个南京开出来之后或者说在开出来之前之后有机会到南京当地去录一录小宇宙开通了打赏功能欢迎支持我们能更长久的走下去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你的收听
欢迎在苹果 podcast 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播客客户端订阅成绩播客也欢迎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留言跟反馈期待听到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