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2024年終專題:媒介變遷下,文化生活的變化

2024年終專題:媒介變遷下,文化生活的變化

2025/1/1
logo of podcast 端聞 | 端傳媒新聞播客

端聞 | 端傳媒新聞播客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宁慧
张书玮
曹疏影
Topics
宁慧: 2024年文化生活呈现出一些萧条的迹象,电影院票房表现平平,观众更倾向于选择短小的视听内容。这反映了文化产业的变革,以及观众消费习惯的转变。 全球范围内,2024年缺乏现象级大片,整体票房数据在疫情后复苏,但仍低于疫情前水平。中国大陆电影市场表现一般,以“爽片”为主流,中小成本电影难以获得上映机会。 短视频的流行程度在2024年进一步提升,许多电影业者和KOL开始参与短视频创作,短视频成为大众参与公共事件的新方式,也增强了观众的主体性。 微短剧行业蓬勃发展,被资本市场视为新的风口,但同时也面临内容监管的加强。微短剧未必会取代电影院,而是可能改变电影的卖点和制作方式。 电影依然是反映社会和社群状况的重要媒介,能够引发广泛讨论,承载创作者和受众的思想和情感,并引发社会共鸣。 作为文化媒体工作者,应关注媒介的立体结构和运作过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并陪伴读者寻找答案。 曹疏影: 台北电影院冷清,台湾类型片发展面临挑战,大型音乐节参与人数减少,小型音乐会门票销售情况不佳。台湾“文化币”政策对出版和剧场行业有所帮助。 疫情后报复性消费的热情可能逐渐消退,消费者回归理性。大型演出项目依然获得支持,但小型演出项目获得支持较难。 大陆出版行业整体销售下降,出版社采取低价策略或精品化策略应对。微短剧在“快”和“省”方面有优势,但在“好”方面有所欠缺。 媒介形式的变动并不一定能触动人类内在的需求,人类审美取向会自我调节。作为文化媒体工作者,应关注媒介的立体结构和运作过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并陪伴读者寻找答案。 电影反映了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状况,是时代集体心理的投射,观看行为本身就具有意义。对电影的解读因社会背景而异。 张书玮: 他个人今年去电影院的次数比2023年少。香港电影院为吸引观众,给予更多折扣,反映票房状况不佳。香港电影票房状况不佳,本地电影票房表现参差不齐。 许多电影业者开始参与短视频创作,标志着行业对短视频的重视。许多KOL开始尝试拍摄短视频,短视频创作呈现出全民参与的趋势。 短视频要成为新的产品,需要建立合理的盈利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机制。许多无心插柳的短视频作品传播广泛,而刻意制作的作品效果反而不佳。 短视频增强了观众的主体性,中国大陆电影院的观影伦理相对较弱,与观众主体性的增强有关。手机赋予观众更多自主性,也挑战了电影院的观影伦理。 短视频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值得关注,但其存在时间难以预测。音乐串流的兴起并未完全取代传统唱片业,黑胶唱片反而复兴。

Deep Dive

Key Insights

2024年全球电影院的票房表现如何?

2024年全球电影院的票房表现平平,虽然暑期档的《Inside Out 2》票房超过了去年的《芭比》和《奥本海默》,但整体上英雄大片的表现较弱。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票房规模仍有较大差距,尽管疫情后的复苏速度有所减缓。

香港电影院的票房状况如何?

香港电影院的票房状况不佳,尽管电影院为了吸引观众,首次在首周为大片提供折扣,但整体票房仍然低迷。虽然有几部港产片票房较高,但许多中小成本制作的电影难以收支平衡。

台湾的电影市场在2024年有何变化?

2024年台湾的电影市场较为冷清,尽管有几部类型片如《鱼镜》和《鬼才之道》引发了一些讨论,但整体上台湾电影的类型片在颠簸中摇摆,缺乏显著的亮点。

短视频和微短剧在2024年的流行程度如何?

2024年短视频和微短剧的流行程度显著提升,许多电影业者如周星驰和王晶开始成立专门制作短剧的工作室。短视频平台如抖音也推出了精品短剧扶持计划,吸引了大量投资和创意人才的投入。

短视频的流行对文化产业有何影响?

短视频的流行改变了文化产业的创作和消费模式,许多普通人通过短视频参与公共议题的讨论,甚至以女装形式扮演多个角色的短剧作品也受到欢迎。短视频的快速变现和低成本制作吸引了大量投资者,但其长期影响仍需观察。

2024年台湾和香港的音乐节表现如何?

2024年香港的音乐节Clock and Flap人数较往年减少,部分原因是香港听众的移民或旅行,以及票价较高。而台湾的音乐活动则非常丰富,创作出品量也很大,但中小型专场的票务销售不佳。

台湾的文化币政策对出版和剧场有何影响?

台湾的文化币政策允许青少年使用政府发放的文化币消费,这对出版和剧场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2024年初的台北书展上,文化币的使用效果显著,促进了文化消费。

2024年大陆的出版市场表现如何?

2024年大陆的出版市场表现不佳,除了心理和教辅类图书略有增长外,其他门类的图书销量普遍下降,部分甚至腰斩。许多出版社开始推出低价书,而香港的出版社则通过提高书价,将书籍定位为奢侈品来应对市场萧条。

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如何反映社会状况?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能够准确反映不同地区的社会和社群状况。例如,2024年香港电影《从今以后》探讨了女性同性恋者在遗产处理中的矛盾,反映了香港社会对多元家庭结合的需求。电影不仅是娱乐商品,也是衡量社会道德和公平正义的工具。

短视频和微短剧是否会取代传统电影?

短视频和微短剧不太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电影,尤其是那些诉诸于深度情感和艺术表达的电影。微短剧的兴起可能会迫使一些商业电影重新考虑其卖点,但传统电影与微短剧之间的美学反差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Chapters
本期节目讨论了2024年文化生活的变化,特别是电影院票房低迷和短视频的兴起。嘉宾们分析了香港、台湾和大陆电影市场的现状,以及短视频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 2024年电影院票房表现平平,观众更倾向于选择短小的视听内容
  • 香港电影院为吸引观众,提供更多折扣
  • 台湾电影类型片发展颠簸,整体院线冷清
  • 大陆电影市场虽然复苏,但整体不如疫情前
  • 短视频成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吸引大量投资和人才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我是露露宁慧端文上线已经快要十个月了在 2024 年,我们发表了将近 100 期节目这是从无到有,忙碌又充实的一年我们都非常珍惜这一年间每一次与你相伴的时光下周五 1 月 10 日端文的制作团队将进行一次线上直播和你坐下来唯露夜话我们想和你聊聊端文是怎样诞生的

过去一年我们从这档播客中学到了什么端文又是怎样透过专业在地的报道尝试搭建一个多元的声音世界的如果您也有话想告诉我们欢迎你在下周五 1 月 10 日参与我们的线上分享会报名链接在本期节目下方的 show notes 里期待与你一起围炉聊天来自端传媒编辑部这里是端文我是露露宁慧这个星期端文与你一起告别 2024 走进 2025

一连五天我和端传媒编辑部的同事们一起聊聊过去这一年我们做过的选题遇到了人和故事提出我们观察到的情绪与疑问也谈成我们的局限

今天和我聊天的是我的同事文化组主编书颖编辑书伟我们一同走进萧条的电影院在表现平平的票房数字和更短的视听选择之间有着怎样的文化脉络今天是 2025 年 1 月 1 日星期三

这期节目由 eHarmony 带给您的,是一个可以自己用的交情应用程式。为什么 eHarmony 不允许第一个信息是复制的?因为你很独特,你的聊天应该是这样的。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书伟书影我那天突然有意识到说我今年其实都没有怎么去电影院不知道是我太忙还是说其实电影院里面没什么特别吸引我的电影所以想问一下今年两位去电影院的次数多不多或者说观察你们生活的香港和台北的情况的话有没有感觉到今年电影院有一些显著的变化呢

如果就我个人的状况来讲我以往是真的很会常常去电影院的一个人但今年呢好像是多种原因的这种交杂之下我确实去的比 2023 年少了不少

那你说香港电影院的状况我觉得是有很大变化的因为在前几年疫情之后香港电影院的票房成绩一直都不好那电影院为了吸引观众多去今年就特别的就以往比如说很多大片都是第一周没有折扣但现在大家都卑微的把折扣给了这个

观众就你买票的时候不管是迪士尼还是哪个大公司的这种超级大片你第一周都可以有折扣所以我觉得说这从侧面反映香港的票房状况其实是不太好的那如果是本地电影的话我们会看到有一两部港产片的票房很高很高但是很多别的电影中小成本制作就很难收支平衡所以我觉得状况可能不是很好吧

台北这边呢其实台北今年一整年的院线是非常冷清的我们从今年的金马奖的情况来看台片虽然有涨货可是比起之前的几年来说其实有一点乏善可陈的味道那我们大家知道近年来台湾都在锐意发展类型片那今年

今年也有一些类型片比如说像就在金马奖颁奖之前《鱼镜》这部电影掀起了批判的争议那有一部鬼片《鬼才之道》但是它本质上实际上它又是一个喜剧片它又不是鬼片所以台湾的电影感觉今年整个是类型片在颠簸中前后摆荡的这么一年

我也蛮好奇大陆或者说全球院线来说情况是怎么样的因为感觉好像今年就是没有有没有出现过那种全球现象级的大片或者重要的讨论呢我都有点没有特别的印象了其实今年全球在暑期有一部暑期的

Inside Out 2 它的票房其实是超过了去年的巴比和奥本海默的那只是今年就是说英雄大片这一类好像比较弱如果我们看就是每一年票房数字的前十大的话其实整体数据呢算是疫情后的复苏一年了那虽然它跟疫情前整个电影界的规模相比还是差很远

但是因为我们知道 2019 年是达到了一个票房的高峰在 2020 年呢因为疫情的关系迅速的低落那之后有一个疫情后的报复性消费的小反弹之后呢就是我们在持续的滑落不过这滑落的速度已经相当的减慢了

然后大陆这边呢其实大陆这边月线的情况也不是很好了就是徐峥和牛浩的片子的结果收效都很一般从年初开始算贾琳的电影和像抓娃娃然后沈腾 韩寒的电影啊还有之前上一部爽片叫墨沙它的市场表现都还可以

那其实这几年在大陆的延幕呢就是继续好像是爽片当道的年代如果我们说从 2023 年曾经的主旋律电影退潮以后到进一步进入到这种小人物逆转胜的既往那总体上说是没有去年好但是也在疫情之后的复苏吧

我看到大陆为了院线的繁荣的程度呢因为大陆一般他会统一组织将某些电影在哪个档期是统一安排的如果你拿不到那个档期很多电影就没法上映那在过去几年其实有好多电影是拿了龙标但是没有被安排到档期或者是无法去跟大片竞争他们就累积了很多中小片

那这两年很多片都又拿到了许可拿到了档期就上映了也包括说很多经典的电影现在就会正式的重新的上映比如哈利波特系列啊我看到现在好多就是很多粉丝也去朝圣等等那但是这个情况可能也没法完全追回到疫情前中国大陆电影票房最鼎盛的那个时期感觉是很难一时间回到那个状况嗯

如果说全球院线的话,好像是出状况的是很多是往往比如说很多大导演跟不同的这个串流平台签约去拍片,那他们可能本来想自己的电影是放进院线去上映的,但后来很多是到了最后阶段才发现原来自己的作品被直接要放上串流了。

那很多导演是不开心的我看到最近好多这个英文的媒体都在报道类似的事件导演们都在抱怨端的文化报道其实都很关注我们的文化生活电影电视音乐出版艺术等等

但如果我说我隐隐约约觉得说 2024 年的文化生活仿佛有一些萧条你们会有同感吗我们刚才说了电影那文化生活来说如果我们从音乐这个方面来说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台湾和香港正好是相对照的情况感觉是两样情就是香港刚刚过去的一个大型的音乐节 Clock and Flap 那它前两年的人数还是比较拥挤的大概有一个疫情后的报复性消费吧

那今年其实比较宽松到人都可以到处走的情况其实今年他请来的阵容还是可以的但是可能香港听众里面不少有就是喜欢去音乐节或者听国际性的音乐人来表演的香港人他可能暂时离港移民啊移居或者旅行那另一方面呢就可能我觉得跟香港的经济也是有关因为他的票价对很多人来说还是贵的

那但是另一边呢香港小型的音乐专场至少是票可以卖光的听众数量也还是 OK 的那台湾的情况正好是反过来就是今年的音乐活动实在是太多了那创作出品量在创作端呢也非常的多也是台湾人比较习惯去音乐季但是中小型的专场呢就开始卖不动票整体大概算是疫情后平均水平的维持嗯

其实台湾政府有一种文化政策叫做文化币这个是蛮有趣的一个政策青少年可以拿政府发的文化币来消费它的出版和剧场都因此受惠比如说我们在 2024 年年初的台北书展上可以看到这种效果还是蛮明显的如果要说萧条不萧条如果是从消费者这边去观察的话

我总在猜想是说是不是疫情之后的那种一两年的报复性消费已经完全把这种冲动给热情排解掉了因为那几年的情绪动员很厉害比如说什么你欠谁一张票啊或者是赐不去就最后一次了怎么怎么样就是那几年这种话很多就可能我觉得是疫情让大家那种珍惜当下的这种举动去疯狂消费

但可能这两年过去之后就比较是不是又冷静回来了但有的香港会有比如说什么电影破地狱这种它有一种情绪性的连结就是好像是帮助观众来告别过去呀或者是说解开心结的这种我觉得像是一种情绪按摩那就会有非常蜂拥的这种回应

那如果是说从制作啊或者是投入角度我觉得说可能投入的这些资金可能还是会在乎说它的回报率是不是高所以比较大型的项目还是会持续得到支持的比如说五月天啊焦安普或者是蔡依林他们在这两年是在大陆疯狂开演唱会的而且是成绩蛮好的嗯

但是相对一些中小型的这种演出或者作品好像他们就比较难去得到支持如果说独立的这些创作我觉得能量还是在但是会不会像疫情之前那种很繁荣的就是大中小大家一起在爆发好像有点难

所以说的很有道理其实我觉得萧条与否跟不同地域的经济状况有一定的关系了所以香港和大陆的经济状况可能跟台湾的经济状况会有一些些区别那比如所以我们在出版阅读生活上看到大陆的出版呢今年除了心理和教辅这两类图书稍微有增长之外其他所有门类全部销售下降有部分的销量甚至是腰斩的

整体的出版和阅读环境变得非常之差那很多出版社大陆的出版社开始做低价书那这个香港呢其实出版的售卖也不好但是反而有出版社为了求精品化让自己书成为一种奢侈品这样的思路去打开门路将书价提高到一种艺术品和奢侈品的级别就是说大家面对同样的一个萧条的环境来想不同的对策

感觉今年比起非常有全民讨论度的某些文化作品好像我们还是会提微短剧或微视频这样的一个 format 上面的变化我们也有做了相关的报道那当然微短剧或者短视频已经不是新鲜的事情了

这些年的观察下来你们有没有觉得短视频的流行程度今年有一些更明显的提升吗那如果说我们开始这么习惯于把我们大量的时间放在短视频平台上后我们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我们的这样的一些举动有没有机会会直接作用在文化产业或者说影视产业上呢

我觉得短视频确实不新鲜了但 2024 年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标志性的动作是很多电影业者他们是慢慢地加入了这个短视频创作的比如说周星驰王晶这些传统影像的创作者也是大牌的导演

他们就特地成立专门去做短剧的工作室或者公司我觉得这种变化是很显著的他也标榜着说工业开始正视这个这种短视频的这种介质还有另外的就是比如说前几年在公众号发文章然后被很多人讨论的咪蒙他的短剧的流量是非常好的也包括我看到很多不同新世代的 KOL 他们原本可能不是拍短剧的他们可能是做别的比如说教做菜或者怎么样但是他们有

会尝试说我们来看看拍短剧怎么样我看到不少这样的短剧的尝试就感觉有点像是前几年那种全民炒股的气氛就感觉好像只要是碰互联网的影像的创作者都在做这个我觉得它如果要成为一种新的产品它可能就必须要

有一个合理的盈利或者是健康的模式可持续的这种东西因为不然的话好像我的印象中往往是这些无心插柳的作品然后病毒一样的传播那很多刻意想要做出来的反而就不是那么好比如说周星驰的这个短剧好像我看反应是

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的但是我觉得他短视频的这种形式非常让我觉得很厉害的一点是很多普通人过去是可能靠微博或者是一些社交平台文字式的去回应公共议题那现在大家都是采用这种拍短视频和短片的方式去讽刺一些公共事件对 我觉得这种回应的方式

有点像是一种大众参与到公共事件的新的方法然后我觉得这种是对于社会上一些固有的大家的偏见也好或者固有的态度也好这种新的创作方式是有点掀开了一个缝隙的而且我看到很多男性的表演者但是他是以女装的形式来扮演多个角色的这种短剧的作品还蛮受欢迎的

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多元化的进步吧所以你觉得呢

其实我们在生活体验里面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的手机屏幕和电脑荧幕上面出现的这种 Juice 的广告越来越多那我们从用户端是这样其实短视频和微短剧它们作为一个行业正是非常火热的时候就在两三天前平台抖音刚刚升级了自己的一个叫做精品短剧扶持计划如果它有短剧的产品那投资方出资和平台出资的比例它现在调整的

对投资方可能更有利这样为了推出爆款的短视频作品那其实在去年 2023 年被称为短剧商业化的元年有一些填宠啊穿越啊复仇啊这些主题的微小短剧呢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

也是从 2023 年开始那这种微短剂开始被资本市场视为新一个的风口宠儿投资微短剂呢可以迅速实现盈利这种认知在人们中间开始更多的建立起来然后其实可以整个情况是从年头一直火到年尾甚至有人预估它在今年它的市场规模可以有望首次超越电影那这当然只是根据过去的一种模型的推算但是不管怎么说

因为它的广告消耗量和快速投入快速变现的这些流程好像是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所以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苏伟刚才说的创意界人才的投入那其实另一边乡在大陆其实我们看到中央电视台也在一个月前举办了由他们牵头的创投活动他们期计通过短视频来开发更多的文旅

微短剧并且这个被视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载体就逐渐走向国际市场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那同时呢当然也是他们会对内容的监管再加码比如最新的消息可能是不能以霸总等字眼为吸引眼球增加流量的方法

我觉得很值得去观察的就是说在整个一个行业红利期它跑马狂欢之后它面临怎样的内在调整而这种内部调整怎么样跟我们更有关系的是它如何影响创意生产者这一边以及以后如何影响到我们具体每个人的生活文化

但是你说其实微短剧是不是可以阻止本来要去电影院去看奥本海默的人就不去看奥本海默了本来要去看诺兰的人就不去看诺兰了这点我觉得可能未必是这样的那其实有一些在电影院里面的作品它有一些原本的卖点可能就是诉诸于比如说《新春党》

或者大众或者本来电影也是在走这种霸道总裁或者复仇路线来期待票房的电影他可能就会面对微短剧的兴起来重新去再考虑再打造自己的卖点那其他的一些本来就没有诉诸这些期待的电影会不会因这种情况反而加大了和这种微短剧美学的反差呢包括比如说它是短评快的它是竖评的

还有他是大头人物在前面靠排斥推动的这种微短距美学反而他们之间的美学的反差越来越加大会不会这样我觉得这本身都是很有趣的观察的对象

我也觉得而且我总会想说其实当时电影出现的时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 disrupt 看电影是件很奇怪的 system 一群人挤在一个房间里聚精会神然后要做两个小时甚至要更久或者一个半小时我觉得我还记得电影的长度应该跟我们到底能够连续做多久是有关系的

后来流媒体出现在客厅刷剧变成说另外一个 disruption 我们应该都还记得最一开始 Netflix 跟院线的那些讨论那会不会其实微短剧或者短视频也会是下一个创新的或者说非常有趣的我们进行文化消费的一个场景呢你们怎么觉得

我在想说它可能就会取决于我刚说的它能不能变成一种会去进行市场调研会去研究它的流量数字然后去能够形成一个流水线式的以及有投入有盈利的有针对性的这种商品的链条

我觉得这个是比较关键的因为现在以我的感觉说短剧的影响跟整个大众的这种反应可能还是有一点割裂的或者说整个短剧影响的受众是其中一部分人但是好像大家还没有爬出墙去涉及到另一部分的受众所以我觉得它的这种要把整个产业建立起来还是需要一些过程的但你说短剧对我们作为观众来讲的这种影响我觉得

其实好像是现在我们个体的主体性变得更强了那比如说过去对啊过去我们在票房买票去看一部电影那代表说我们已经整个先去接受了这个电影作为一个商品的这个交易过程对吧如果我们看到一半我们不开心我们走出去也不会有人退我们票嘛就是我们已经就是等于说硬全部接受了它作为一个商品的这种

但是现在你看短剧你随时都可以走掉就是你看一分钟两分钟你不喜欢你就关掉了或你就把它划掉这都是一个我觉得观众的主体性是变强了所以才会出现像什么大数据研究我要在多少秒让观众怎么怎么样对吧让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这种

其实是观众的主体性的一种反向的表现那也包括说很多像在大陆的这种电影院先起步是比较晚的它相对的这种伦理的感受就没有一些传统电影市场那么强那最近今年大陆非常非常多讨论就是为什么不可以在电影院录屏这个其实在可能欧美市场或者日本市场这种很非常成熟的电影的体系里面大家不太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疑问

但其实是因为在大陆的这个观影伦理没有那么牢靠的情况下个体就是会尤其有手机在给予了大家主体性的情况下大家就会质疑这种伦理就会出来说为什么我不可以因为手机实在给我们太多太多自主性了我们可以随时拍然后我们可以把别人创作的拿来二创我觉得这种主体性的

短剧确实是一个有优势的但是你说它能够存在多久可能很快就会出来一个新的东西来代替它也说不定对 明白苏映哲呢我觉得从行业规模和行业的火热程度来看其实微短剧无庸事宜是这两年的一个创新只是说它目前的行业状况是怎么样的其实也不能说明它本身的可能性和潜力就只有这些

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就比如说音乐串流兴起之后,有些人会很惶恐,好像说它会不会取代了传统的唱片业,包括音乐串流把歌打碎成一首歌一首歌单曲的形式,更多的呈现在听众面前的时候,其实原本的那个专辑的概念被大规模的削弱了。可是过了这几年,我们反而看到黑胶唱片在这几年成了一个复兴的对象啊。

那现在很多音乐人他在出新的作品新唱片的时候除了网络版的电子版的唱片也可能去选择出实体的黑胶唱片如果立体的去看一个作品整个的生产流程和它的工业状况的话那其实快 省 好这三个向度呢它好像构成了一个不可能三角

短视频它现在占有快和省这两边就是它在成本上是疯狂的压低包括它的各种人员支出环境支出物料支出以及剧本的支出都是疯狂的压低以超快的速度去完成一部作品所以它的第三个向度当然就是好这一个向度了

可是你说短视频的这些接受的观众当他已经有了这两个向度的时候他真的就是会甘心情愿放弃第三个向度吗就是无论是说我们现在能够接触到的是哪一种载体电影也好鬼短剧也好黑胶唱片也好无论是说

无论这些载体是新的旧的就是其实在期间某一种载体和形式你来我往的这个变动并不一定真正去触动人类在需要的一些更内在的层面在审美取向上人类的群体也会自我调节的我们真的在某个历史时期曾经见到人类的整体的审美取向无限度的扁平化或者向下或怎样吗

比如说曾经浪漫主义的泛滥我们知道在历史上反而促成了现实主义的出现那其实我觉得作为一个文化传媒工作者来讲我们很有兴趣去观察整个立体的结构里面整个运作过程精密的互相的关系都是非常有趣的其实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文化组在设计能够回应社会的文化题目时候背后的一些理路吧

明白如果经常独端的读者或者听众的话应该会知道说我们其实是以影视作品做一个例子的话我们会有很多相关的内容出现包括非常及时的影评啊或者是对编剧啊演员啊导演的访问然后我们也会去看到不同地域里不同语言的作品它的变化和表现

我是觉得其中一点电影它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它依然是在很准确地反映我们不同地区的社会和社群它这种有一种核心道德的准则就比如说像芭比它引起的讨论而且就是观众跟她之间的互动大家讨论女性导演或者女性主题以及她这个最后去看妇科医生的这个结尾它这种讨论的这种关系

是其他媒介不可能有这种现象级的能量的或者是说贾琳的热辣滚烫中国很多女性观众看了之后她们就对自身的这种需要和社会的这种地位的改变的表达其实是这几年一直在酝酿但是你看到电影这种级别的媒介就会引发大家这样大量的讨论我觉得对啊所以电影这种作品它还是说承载了

创作者与受众的所思所想的一种衡量那他到了这一步会不会冒犯谁或者是他会不会感动谁他其实是在反映我们整个社群的一种状况那如果大家的想法到某个地步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觉得这部电影是一个所谓时代的产物或者是时代的镜子等等都好所以我觉得对我们来说就是作为

记者或者传媒电影对我们的意义它不只是一种娱乐的商品或者娱乐方式我们还是用它在衡量这个社会他们怎么样去看道德或者公平正义然后这个进步到哪一个地步我们去看大家讨论电影的方式或者是我们在关注哪些作品这个电影的能量还是非常非常大我觉得

电影某程度上也在反映我们不同群体在社会面临的状况比如说今年香港的《从今以后》这个电影它就是从女性同性恋者在另一半离开之后他们怎么样去处理遗产的这些矛盾其实也就是香港的社会就在呼吁比如说同性的多元家庭的结合他们在这个基本法里面面对的是什么状况我觉得它就是反映这个社会整个的需求

那有的时候这些需求和矛盾可能会变成社会事件也可能它们会变成影剧变成一些虚构的故事来触动大家

我觉得这种平衡和流动我们作为媒体是有非常非常多可以讲可以报道的嗯说也说的这种情况呢我觉得也可以从电影的本质上面去理解其实从总体上看电影依然是一个时代的集体的心理的投射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比如说一边是眼目一边是观看眼目两方之间形成一个思考的循环当

我们坐在电影院里面或者我们在任何一块荧幕前去观看电影的时候观看这个行为本身已经令这个作品不仅从属于创作者一方从属于创作者的个体而是形成一个时代意识或者集体潜意识的大众白日梦电影其实是我们大众的白日梦

所以在这互相之间呢有观看方有被观看方然后观看方这边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应被观看方又怎样的回应所有这些之间其实我们人类群体性的心和我们所在的每一个环境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作用的漩涡比如说刚才舒伟举了一个电影叫《从今以后》

我们在对谈的时候比如说像台湾的影评人他就会讲说这个电影其实放在台湾可能因为社会的整体氛围和其实法律和社会规则的不同可能这个现象在台湾就可能会被另一种解读那这一点我都觉得是很有趣的就是电影本身像一个媒介一个镜子一样它去反映了不同社会的所在的脉络

所以解读影视内容本身还有由他们掀起的文化现象和讨论其实都是我们作为媒体一方在制造我们与读者的链接那这个本身就是文化媒体来回应时代推动时代也是陪伴读者的一种方式我觉得我们来做文化媒体其实我们的位置是去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尤其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去给出答案

但是我们会通过这整个过程去陪伴读者去一起发现可能的答案所以一起更好的存在于这个时代好的谢谢书莹书卫希望明年我们能有看到更多更好的作品谢谢露露谢谢谢谢明天

那这几年因为透过司法诉讼而胜诉的免诉换证的成功案例所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进而引发一些舆论上的讨论我们一起聊聊在港台引发讨论的跨性别议题所以我觉得其实我们也没有办法否认说性别对立其实真实存在在文化中制度中经验和观念中还有各种各样的不平等之中而这种对立不是说我要和你成为敌人而是确实存在弱势和强势之分

中文字幕提供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我们的食物供应商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