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2024年終專題:用具體故事,理解移民與離散

2024年終專題:用具體故事,理解移民與離散

2025/1/3
logo of podcast 端聞 | 端傳媒新聞播客

端聞 | 端傳媒新聞播客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宁慧
李慧筠
杨静
Topics
宁慧:本期节目探讨移民和离散群体在海外生活和互动,关注他们在新环境中的适应和挑战,以及如何保持与家乡文化的联系。节目中分享了多个读者投稿的故事,展现了移民群体在异国他乡的日常生活细节,例如看病、买菜等,以及他们面临的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经济压力等问题。这些故事也反映了移民群体复杂的情感,包括思念、不适应、孤独等。 此外,节目还讨论了“离散”这一概念的模糊性和复杂性,以及不同个体对“离散”的理解差异。节目中采访了James Clifford教授,他认为比起出身地,人生经历更能定义个体身份,建议避免过度使用“离散”一词,而应在具体情境下使用更合适的概念。 节目最后,主持人总结了华人移民在不同国家(如英国、美国)的政治参与情况,以及他们获取信息和参与政治的方式,并探讨了华人身份认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杨静:在节目中,杨静分享了自己在过去一年中辗转各地工作的经历,以及她对“移民”和“离散”概念的理解。她认为,“移民”和“离散”的概念对不同人有不同理解,取决于离开的主动性及文化习惯的保留程度。她还分享了在“雷以嘎海滨”栏目中,读者投稿的故事,展现了移民群体复杂的情感,包括思念、不适应、孤独等。 杨静还谈到了她在美国参与大选报道的经历,并比较了记者视角与读者投稿视角在报道中的差异。她指出,在美国,华人主要通过中国社交媒体平台获取政治信息,关注的政治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教育、平权和犯罪等方面。 李慧筠:李慧筠在节目中主要讨论了“离散”一词的含义和使用,以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理解差异。她指出,“离散”一词本身就具有筛选作用,只有了解这个词的人才会将自己定义为“离散者”。她还分析了在美国使用“离散”一词的人群特征,以及他们与中国保持的紧密联系。 李慧筠还比较了美国和英国华人对政治参与的态度和方式,指出美国华人更关注自身利益,而英国华人更关注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她还探讨了移民生活中的适应性挑战以及对政治参与的思考,并指出华人对政治的冷感与创伤经历和群体规模有关。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离散社群的生活细节和故事在端传媒的报道中如此重要?

离散社群的生活细节和故事能够打破地域距离,连接分散的香港人和其他移民群体。通过这些细节,编辑和读者能够找到共同的喜怒哀乐,理解彼此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过程。栏目中的故事涵盖了看病、买菜等日常琐事,反映了移民在异乡的挣扎与适应,展现了复杂的情感与生活状态。

美国华人和英港人在政治参与上有哪些不同?

美国华人更关注本地民生问题,如税收、教育、物价等,政治参与多基于切身利益。他们常通过微信、抖音等大陆社交平台获取信息,并参与讨论。而英港人则更关心英国对华外交政策及香港相关议题,部分人因 BNO 政策而投票给保守党。美国华人的政治参与多与自我利益相关,而英港人则更倾向于关注与香港相关的政治议题。

离散社群如何通过文化习惯和身份认同来适应新环境?

离散社群在适应新环境时,常带着原有的文化习惯,同时尝试重新学习或融入本地文化。有些人选择摆脱旧有的社交圈子,完全融入新环境;而另一些人则试图在旧有生活和新环境之间找到平衡,走出一条新路。身份认同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离散者需面对自己的情感、孤独和适应问题,重新定义理想中的自由生活。

离散社群在美国的媒体使用习惯是怎样的?

美国离散社群主要依赖大陆的社交平台和媒体获取信息,如微信、抖音、小红书等。这些平台不仅提供新闻,还成为社群讨论政治和民生问题的工具。一些地方政府和政客也会通过这些平台主动接触华人选民,传递信息并影响他们的投票倾向。美国华人的媒体使用习惯反映了他们对本地化信息的依赖,同时也显示了中国社交媒体在美国华人社群中的影响力。

离散概念如何影响华人在美国的政治参与?

在美国,离散概念多被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和中年知识分子使用,他们通常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徘徊,身份未定。这种身份的不确定性导致他们在政治参与中存在焦虑,尤其是没有身份的人,难以参与社会活动。离散社群的政治参与多基于对中美关系的关注,以及对自己未来身份的担忧,这种复杂的身份认同影响了他们的政治选择和参与方式。

Chapters
回顾端闻播客在 2024 年的历程,从无到有,分享制作团队的经验和感悟。并邀请听众参与线上直播,共同探讨播客的诞生与发展。
  • 端闻播客上线十个月,发表近 100 期节目
  • 1 月 10 日线上直播与听众互动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我是露露宁慧端文上线已经快要十个月了在 2024 年,我们发表了将近 100 期节目这是从无到有,忙碌又充实的一年我们都非常珍惜这一年间每一次与你相伴的时光下周五 1 月 10 日端文的制作团队将进行一次线上直播和你坐下来唯露夜话我们想和你聊聊端文是怎样诞生的

过去一年我们从这档播客中学到了什么端文又是怎样透过专业在地的报道尝试搭建一个多元的声音世界的如果您也有话想告诉我们欢迎你在下周五 1 月 10 日参与我们的线上分享会报名链接在本期节目下方的 show notes 里期待与你一起围炉聊天来自专传媒编辑部这里是端文我是 Lulu 宁慧

这个星期读安文与你一起告别 2024 走进 2025 一连五天我和端传媒编辑部的同事们一起聊聊过去一年我们做过的选题遇到的人和故事提出我们观察到的情绪与疑问也谈成我们的局限离散一个定义了一群人却有些含糊不清的概念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又有多少人成为了离散中的一员

这些遍布各个角落的移民如何落脚如何与新的环境互动这是端在过去一年心心念念的问题今天我和我们的两位编辑杨静 李慧君聊一聊移民与离散今天是 1 月 3 日 星期五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大家好,这是我们 2024 年年末特辑的最后一期了我想跟我们的两位同事聊一聊一个跟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息息相关的事情首先先欢迎两位大家好,我是阿君,新年好大家好,我是杨静,我又来了露露,我知道你今天有认真的学习广东话那让我来考考你,你现在还在吗?没有认真学啦,我在努力的 catch up 但这句话我知道

就是你现在在哪里的意思虽然我一开始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家在哪里我现在呢在布鲁塞尔而且我其实已经在欧洲生活了很多年了嘛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就是满世界到处都会不知道总会出去出差然后亚洲啊美国都会四处跑所以雷嘎海滨这个问题可能你下次问我答案就会很不一样就是时过境迁的助教哈哈

那杨静你现在在哪啊我现在在美国东岸讲得对吗我现在在美国东岸就我这几年也挺动荡的去年这个时候我人是在香港的然后我借住在朋友半山的一个公寓里面那是我在香港住那么多年第一次在家里就看了莲花但是在那之前的一整年我是拖着一个行李箱到处跑真的是在整个世界跑

如果退回去再年轻一点的时候我会觉得哇塞环游世界就好浪漫但是真的到了那个状态就我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开心我记得到在台湾吧就是出去第三个星期就开始把住的那个酒店的房间打扮得有一点像家的感觉就这个对我超级夸张因为你们知道我是一个非常不居家的人

怎么样我们回答的还 OK 吗你们都说得很好啊就比我想象的好然后其实雷以嘎海滨是端就在 2024 年春天开设的一个栏目嘛然后原起是想从一句问候语出发然后把一些分散的香港人的故事联系起来尝试打破一些地域的距离吧

然后像刚才杨丁说的这些小事情其实就是我们想要从读者那边去获得的一些生活小事因为从这里我们能找到一些共同的喜怒哀乐啊这个栏目其实我还挺爱看的就是里面有很多那种很细节的事情我自己可能也遇到过就特别的心有戚戚对对其实我们第一期叫木的故事主题就有建功啊买送啊看医生跟投票等等的

然后我挺记得其中一个看医生的故事是一个在多伦多的 Fitness 她投稿她因为眼睛淋巴出现病痛然后她上厕所也出血了所以她在异地看医生的那个经历看到我很害怕然后我很能感受到那种担忧

还有一个也是看医生的故事是从纽约的 Arena 她发来的她记下了因为她语言的问题跟医生有一些很有趣的对答

然后他一直就提前问别人说那个 yumdi yumdi tong 要怎样说然后别人就跟他说 doping 这样但是医生就一直问他说你哪里有 sharp pain 这样然后他们就对答了整整可能五到十分钟都弄不清楚这样可以说我感觉编辑这一期的时候的心情就是又笑又有泪的感觉吧然后

然后我就觉得其实在不说自己母语的那个诊所去看病是挺困难的首先你要准确的描述你的痛而且那个医疗系统也很陌生你还要考虑钱的问题就是你有时候要去想是不是要回香港治病呢但是治病就蛮长时间的所以你如果为了你的身份你要计算留在医地的时间等等

都很多挣扎对是这样的我去看病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个也是移民的医生的话我心里就会稍微好受一点因为他的英语跟我的英语都不是母语我们就可以稍微轻松一点的对话我还记得有一期是买龙眼还是什么的也很好看你还记得吗对对对就是买菜就是广东话就是买送嘛

然后其实是多伦多的一个读者他叫 Yan 他就写了他去那个华人超市然后看到大家突然在一个角落一边就是在场龙眼然后他也加入了然后大家就一边在讨论要怎样去拔龙眼比较拔得好一点等等的就很热闹的情况然后他就一瞬间就想到了在香港的街市这样然后我就觉得读到这些生活的碎片其实也很触动我

嗯,其实在端我们一直都蛮多去做这个类型异乡人的故事啊,或者说华人生活在其他地方的各种生活上的细节的题目,那经常我们如果说要去 refer 这一类题目的时候,可能编辑和读者都会说这些是一个离散的故事之类的。

对但是比起离散其实香港人用的比较多的是移民吧但是我觉得可能每一个人对这个理解也不一样就是他离开的决定是被动还是主动然后每个人可能一时间也没办法说得清楚还需要一些时间去笑话跟理解但是我看到大部分投稿的读者呢他在海外其实仍然带着一些在香港的文化习惯吧就

就我觉得有时候面对不同的困难他们可能会想要重新学习啊从零开始啊然后有些人就会觉得想要摆脱旧有的社交圈子去融入那个 quote and quote 的本地这样然后有些人就会觉得我不想要停留旧有的生活但是也不想要完全的脱离而是想走出一条新的路然后我觉得在里面我看到他们有他们的思念啊

不适应啊孤独可能有时候用笑话来自我安慰等等很复杂的情感我觉得这其实就是每个人要诚实面对自己的功课然后他们怎样去理解他们心目中理想自由的生活是什么等等嗯

我喜欢这个栏目因为觉得它特别的关注每个投稿的个体或者说读的人那种比较私欲的一些事情就是与公寓有所区别嘛但是私欲里面发生了很多的细节有的时候跟我们所在的公共空间和公寓又有很大的关系我觉得这一次跟这个栏目有一个 echo 的可能是类似说我们做美国大选报道这样的事情像杨静你刚刚说你离开香港不久嘛

然后你去了美国其实就是在美国赶上了大选做了很多在当地的报道当我们从记者的视角去在美国或在美国的华人社群去找一些值得报道的角度的时候跟像雷嘎黑宾这种读者投稿的角度是会很不一样的吧

好像是这样的就是阿君在说的时候我觉得专栏里面香港的读者写的都是我单数的我的故事然后我和同事在美国因为我们是做访问然后访问的是社群然后这些人对自己的称呼一般都是我们

当然这个我们可能又里面有些区别有的我们就会说我们是离散社群有的说我们是美籍华人或者赞美的华人然后还有些人就定义的特别具体比如说我们福建人怎么样然后然后有些人就会他那个 identification 是在美国的一个具体地方比如说我们纽约人纽约客然后我们加州人怎么怎么样我觉得

离散这个词它其实蛮书面的也不是我们日常生活里你会跟每个人都用的词可能有些人你跟他讲他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知道这个词本身就我知道这个词这件事情本身好像已经是一个 filter 也就是说

你要先知道这个词才会觉得自己是离散的人那在美国我能找到用这个词的人很多都是青年或者壮年就是没有那么老的中年的学生知识分子然后比较精英的职业的从业人员那他们就是受过高等教育可能也很喜欢读文字然后他们想到自己的处境的时候觉得他是一个加薪阶层就是加在中国跟美国

然后旁边又有很多类似背景的朋友好了那他们就是离散社群了我觉得美国那个离散它真的是在很具体的就是中国跟美国之间就比如说用这个词的人他在教育啊工作啊就比如说现在他在美国读书在美国工作他的收入他每天的生活目前是在美国的

但是以后很难说也看他们有没有拿到身份然后其中又有一些人他可能是投资移民或者怎么样他的生意家庭还有以后职业的发展跟中国关系很大还有一些人他是很喜欢中文或者中文的流行文化思想潮流那他每天可能都会接受和消费很多这样的东西所以这一切就是他跟原来的那个国家和语境是比较粘连的

他说不定以后是要回去的然后就是在美国就移民很麻烦嘛如果你没有身份的话意味着除了工作其实你蛮难有机会参与到这个社会不能投票也不能代表自己就比较少存在感有这样一个焦虑就这个社群嗯

我觉得我今年一直都有在跟端的听众读者去聊离散这个概念我自己也比较被他打扰或者说有兴趣因为会在想说他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觉得我在离散吗那你觉得你在离散吗

我们在不同场合去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感觉大家的回答都挺不一样的可能虽然会知道这个概念虽然也常听这个概念但当你真的去想说我是不是处在离散的状态中呢好像其实很多人对这样的问题是没有特别多的去想过的

或者说里面的东西又特别特别的多特别特别的复杂尤其是如果你离开没多久的话那杨静其实我有点好奇就是美国有很多过去好几代的华人嘛那他们会觉得自己是离散者吗他们其实跟你说的在英港人是一样的就他们不太用离散这个词我也怀疑他们知不知道这个词他们会说移民

来的时间久的人都会说移民如果是第二代第三代的话他可能连移民的这个概念都没有了他就不是一个外来者他是美国人美国本地人 Asian American 比如说我们在各地的唐人街看到在那边生活的一二代移民虽然他们有些人英文都不怎么说的或者就是讲那个家乡话普通话也一般但是他们其实真的是决定生活并且长期生活在美国的就他们有投票权不管他会不会去投票他们

也有一种关心中国但是很像乔明关心中国因为他考虑事情跟做自己人生规划的时候他是从一个美国公民的角度就反过来对他家乡的那些人来说这就是一个华侨感觉这还蛮能够解释为什么就是美国的两党吸引的不同的华人社群的声音的就比方说很多华人其实是会投给共和党的嘛

因为在美国的很多华人其实他们会考虑很多就是税收啊物价啊教育啊保险啊这样非常本地的接地气的自己的生活的问题而共和党其实在这方面有很多的承诺嘛它打出来的很多口号也会更偏传统家庭价值观这也是很多华人家庭会比较认可的一种价值而民主党这边因为它会有比较明显的

另外一种意识形态的一些口号嘛民主啊进步啊平等这些虽然说其实是跟民生议题相距离又相对有一些远的但是呢它会吸引那些更年轻一些教育程度更高或者说它所在的产业其实能够受益于这一些相对更进步的价值观的移民啊或者离散的人也是这里面有这样的一个风眼

对就是看大选觉得政客说什么话打什么牌都是在看选民是谁然后今年其实有英国大选我还蛮喜欢看英国大选的时候采访那个大陆移民杨玥她要参选夏宜宇语言对吗就那个现场故事我觉得特别有趣

是是我觉得那篇文章的确是蛮有趣的因为他本身是想要去捐访杨源嘛但是最后就发现他的时间有限然后他就倒过来发现那个香港论坛上面对杨源的质疑反而是很有趣的一个现象这样

然后我解释一下吧因为其实杨元呢他以前也是一名记者他在金融时报工作的然后他主要是报导中国经济跟政治然后 2024 年的时候呢他就在雷丁竞选下议员之前

这才是我第一次听说雷丁对对对那其实雷丁是伦敦跟曼城以外最多移英港人的地方然后我们的特约记者宣乐星他就跑去那边参加了一场香港人大选的论坛

里面就有杨远然后杨远他的父母其实是大陆人然后他长了华人的面孔名字也是普通话的拼音这就让很多香港人对他的身份跟政治立场就有很多的质疑我能想象是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但是他就强调他的父母其实是在六四之后逃离中国

然后他自己也很关注香港 2019 年的示威总之就是努力的分开自己跟中国的关系但是记者发现比较有趣的点是在于其实在这届的英国大选来说比较具正义性的议题跟这些都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一些生活成本

经济啊 供应医疗啊难民问题跟环境问题等等但是就在这个论坛上面他发现的是候选人强调的是怎样去跟香港人证明自己很了解香港然后能够共情香港

能为香港人在对华的政策上面去代言这样然后最终杨元也当选了他就成为第一位海外出生的华裔的下议员对我觉得就是这种身份政治他对华裔的政客来说好像在哪里都逃不开但是如果他打好了这个身份牌可能也是一种很好的战略就在我们美国我们美国在我们美国这边呢

不好意思一下融入了就我们的记者公爵他也写了一个政客叫唐百合他就是一个超级好玩的人物唐百合他是在新英格兰的纽罕默克尔那是一个就特别白的地方亚裔人口是很少的华裔就更少嘛

因此他就比如说杨源他是大陆背景他要争取香港的选民那唐百合就更跟他的原生语境要跨得多就他要争取的不是华人而是白人不过他就没有因此淡化掉自己身上那种中国的味道而是打这张牌他的那个故事就是我是一个来自共产主义国家的人我是一个深深知道社会主义邪恶的过来人

然后我很爱美国爱美国可以空乡我觉得美国就应该自己优先我反华反中反共他把这些东西都摆在桌子上然后杨云就是为了争取亲近性或者说我的父母经历过六四嘛唐百合的故事是我是一个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然后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如果你们不小心谨慎地选的话明天的美国就是昨天的中国然后还特别有意思的是他是一个很草根的人其实他好像是用自己的钱来投资竞选的

很长时间也没有就他是共和党的候选人也没有共和党对他的投资然后他讲英文有很重的四川口音词汇量也不是很多不过刚刚好就是美国人现在是很讨厌社会精英的就很喜欢他的这种草根背景所以在社交媒体上他就非常的热门然后选民也很喜欢他

我觉得他就是自己可能没想到会成功他肯定想成功不过他现在就是有一个天时地利人和把他推上去了就你们可以去找一下在 TikTok 上就有那种草根中国小辣椒舌战民主党什么华盛顿空降精英那在美国热搜罢了好多天的评嗯

那我也要去手来看看我没有看过很好看的很有意思的一个场景尤其是知道了这些细节之后你就会更能理解那个特别短的一个片段背后的很多事情了我其实特别高兴我们今年的选举的题目能够出现这个类型的报道它非常的在地且非常有细节是有鲜活的人物的因为

常常选举的报道就会特别被一些选票的数字啊什么民调啊或者说一些左倾或右倾这样蛮含糊的概念这样去报道其实有的时候会失去选举过程中的很多细节今年我觉得除了这些细节的故事有一

各层面的思考我还蛮感到在不同的地方都有它自己的一个特征就是实际生活中生活在英国的港人也罢生活在美国的华人也罢大家到底是怎样接收跟自己的生活相关的信息的它

从哪里获得这些信息又借此去决定说自己手里的这张选票到底要投给谁或者说如果没有选票的话自己要支持谁在英国的香港人的话呢我觉得很难去现在去归纳他们获取资讯的来源是什么

但是或者可以从我们以前写过的报道去看到其中一些香港人的想法跟习惯我们曾经有一些受访者说他主要是收看老牌媒体就是 BBC Guardian 等等但也有人认为就是只看 Facebook 跟一些移印港人的时事 YouTube

那确实跟美国这边不太一样我们在美国接触到就自己访问过的尤其是一代的移民然后有投票权的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的是从大陆的社交软件和媒体平台上面找资讯的可能都不用找就推给他了然后也在上面跟彼此讨论应该选谁啊一些政治秘闻啊什么的

最常见的肯定就是微信的剧证群聊啊视频微信的视频朋友圈公众号然后短视频就是 TikTok 和抖音大家其实都看的可能看抖音还更多一点然后小红书现在也挺猛的嘛另外就是特别爱见证的人本来就会在推特上面每天这些地方都有海量的同质信息就同质性的信息然后里面又有很多假新闻啊宣传啊

然后有一些华人比较多的地方比如说加州纽约当地一些政府的机构还有就是要选的那些政客他自己都注册了可能不是他自己他的团队都注册了小红书公众号我还看到美国警察局的微信公众号然后他们会主动的去接触

华人选民这些信息都是免费的然后它也很容易被看到所以它真的传递了很多决定性的信息甚至是传递了一些倾向跟态度在有一些地方它就是有那种社群组织的活动的话大家很会用这些工具来当社群组织的工具

但你刚有说他们的同志性非常高嘛能不能说一下都是哪些话题呢钱中国人嘛就是钱经济是一大部分比如说通货膨胀啊税收啊买房子租房子买房子吧主要是还有就是教育子女的问题平权法案我们上大学有没有被歧视我们的机会有没有被其他的族裔挤掉

然后 LGBTQ 的话题具体来说就是我的孩子上学以后会不会变鸡变福会不会想出柜甚至变性然后还有一些可能就是华人一直以来普遍都很关心的犯罪率的问题就我能想象在英港人关心的应该是蛮不一样的吧

其实也有一些是蛮上市的但是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就如果根据一些组织的调查的话呢在英国的香港人他们也关注民生类的经济类的还有一些医疗服务跟治安的问题

但不一样的是他们比较关心可以说最关心是英国政府对华的外交政策跟对香港的一些相关的政策然后其实有一些人就是跟我们说他是以 BNO 政策的时候保守党当政而投票给保守党这样另外其实我感觉现在只是近年以英港人参与政治的起点所以其实我有一点好奇就是大家会怎样去想

就是他们到底要专心的努力工作努力生活还是要抽些时间去关注政治呢那这两个之间是有冲突的吗我觉得移民生活在适应上有很多的困难

然后在这个情况之下大家能不能走出香港的语境去尝试理解其他人的历史脉络去共情其他人的生活吗但是我去努力自己的生活当一个良好市民一个纳税人又有什么问题呢其实我觉得这一切或许有跟香港人多年来怎样去理解什么是良好市民这个东西有关而且大家经历那么多之后他们能走出一个回避政治的心态吗

我大概明白是不是说就以前的那个心态也是比较政治冷感的就是可能有些人本身就是冷感的但是也有一些人他本身是不冷感的但是可能经历了一些创伤之后他们还想关心政治

可能这一切都有改变那我懂了美国呢美国也是这样因为提起华人跟政治冷感好像就很容易联系在一起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因为香港确实是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创伤就这一批的香港人然后去了英国

或者加拿大澳大利亚什么华人没有就在那个规模上不是这样的但是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你刚才说的就露露刚才说很多人不投票他也不是像去年美国左翼那样就是加速我就是要加速让你们看看我不投票然后大家都选特朗普之后世界末日是什么样的然后可能大家就觉醒了华人不是这样的他不投票很多可能是觉得自己跟政治没什么关系

或者就他觉得自己所在的群族人数太少了,就是他去投票也改变不了什么。不过我们去年真的看到很多动员华人去投票的组织和活动,但投票的人的确是根据自己的切身利益去投的,就是他相信自己的生活是跟投票有关的,不管投哪边他们都很用勤用力,都想说服你在你采访他的时候。

但可能不存在刚才阿军说的有点公民社会这个意识就是很关心整个社会是怎么样他更多是关注自我比如我们很少看到一个选民会去说巴勒斯坦问题怎么怎么样俄乌问题怎么怎么样他可能说到的时候也会说俄乌问题 blah blah blah 然后油价上升了导致我生活的成本增高了嗯

哎呀,我真的很高兴我们今天可以这样来聊离散啊,移民啊,异乡这样的概念。因为我刚刚有说嘛,我今年一直很被这个概念困扰,因为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所有人都在说,但是它到底什么意思呢?我当时很被困扰的时候,有特别去访问了一个,他曾经是做过很长一段时间跟离散相关的文化研究的一个教授,他叫 James Clifford,他写了很多书,有翻译成中文的,其中有本叫做 Roots。是。

根还是对不是根的那个 root 虽然好像发音是一模一样是一模一样的吗 anyway 就是 r-o-u-t-e-s 那个 root 路径的意思它意思是说比起你从哪里出生你其实路上经历了什么才更是一种连接起我们不同的 identity 的一种方法

然后我去访问他的时候我就跟他说了一通我在想什么是离散离散到底是什么我是不是离散那我身边的人是不是离散这样的一些蛮纠结的事情他听了我他基本上听了我很久他就他在最后面跟我说他说你其实 relax 对 relax 他说

他有句那个什么俗语英语的俗语就是如果你手里只有一个锤子的话那一切看起来都是钉子就他有帮我消解一下我的执念你们明白我的意思吗他意思说如果你一个劲的就用离散这两个字来定义你自己和你身边的人或者说我和我们吧在离

流动过程中那么复杂的经历的话那么他自己作为一个并不那么具体的概念会变得无处不在那你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你就越来越不清楚它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了他说我们应该像福科说的那样就有一个工具箱这个工具箱里面呢有一系列的语言有一系列的概念然后我们在具体的情景下批判地去应用它们这样的话才不至于说被这样含糊的概念打搅

我现在真的明白了我觉得挺像以前在研究院读书的时候我同学特别爱说如果你讲了一个词或者一个理论它是 about everything 那最后它就是 about nothing 就是你不可能大而无当到可以概括所有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说其实端有一个我觉得还蛮受读者喜欢的栏目叫《女人没有国家》对吧

对我有的时候是在想华人是不是也可以不只被国家定义华人没有国家就可能我们可以被其他的东西比如说你刚才说的人生轨迹啊或者语言本身因为华语本身是也很多元复杂的嘛然后还有我们现在或者过去生活的那个社群然后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相信的这些价值然后华人跟华人之间的还有跟所谓那个外部世界各种的关系我觉得这所有一切

都在点点滴滴塑造我们可能要比离散这两个字能承受的细节跟重量都多很多嗯嗯

我觉得很好啊就是刚才说的那个路径的部分就是大家有不同的路径但是这些不同的路径里面有共同的东西然后就会导向我们去连接的可能吧我还记得其实雷以干海滨这个栏目初期筹备的时候同事就问这个栏目的读者应该是海外港人

然后我跟特约编辑赵云就很快有一个共识就觉得说是的就是除了海外港人之外人家在香港或者是在其他地区有其他背景的人其实也是我们的赌者

这个想法现在想起来有一点担心但是我确实是相信在这个离散的纠缠跟争论之中我们彼此还是有一些故事可以互相交换啊看见对方然后这个是不论我们身处在哪里都是可以去交换的故事我觉得也可能不谈心就是挺有野心但是又是很 grounded 你说的时候我想到以前 Gaymon 写过一篇文章叫什么人

Sleeping Dogs 就是一个加拿大的香港移民团队也加上其他加拿大人做关于香港的一个动作游戏然后当时我们的作者就在写就他自己是一个在香港的外国人 Xback

然后他写的时候就在讲说那个游戏做香港做得有多好但是他做的可能是一个已经过去的香港嘛然后我就记得读者里面有人说我不是香港人我是上海人但是他讲了很多东西我是可以共情的然后我现在也不生活在上海什么

可能就是你刚才说的这种可以看到对方和自己的东西如果跳出来一点我觉得可能就是我们现在很想连结很想认识其他人也跟我们的时代有关系以前人好像更想做自己因为你就在一个同志性很高的社会里你不想当那个社会的一员你想不一样吗但是现在就是一个全球各地往右转很讲本地主义的时候然后那反过来个体身上的社群属性就在不断地被强调

有的时候可能是别人对你的眼光尤其你是在异乡的话就说你是一个香港人你是个中国人你是个台湾人他都分不清楚他起码知道你是个亚洲人有的时候他可能是我们自己下意识就是因为各种原因想要靠拢一个身份比如说我刚才说的有人觉得自己是一个离散华人一个英裔港人

一个亚裔美国人这样当然就是我们自己也知道我们内部是有千差万别的所以我们现在写这些故事也好然后读者愿意读的话我觉得可能还是再问一个老掉牙的问题就是我们到底是谁啊或者我到底是谁啊那我现在在哪我还要不要去别的地方去了以后要怎么生活

好难回答但是一边回答的过程又一边觉得很得到一些东西好啊那期待我们新的一年有更多关于移民的具体的个体的连结的少被看到的但是看到之后又有很欣喜的连结在一起的故事我的祝福就比较从自己出发我希望新的一年我跟我的朋友还有听播客的人都不要那么动荡

可以过得舒服一点我希望大家都能在温暖的地方听这个播 cast 可是我的冬天很冷怎么办去香港好的谢谢大家新年快乐恭喜发财新年快乐恭喜发财怎么说恭喜发财恭喜发财恭喜发财恭喜发财恭喜发财恭喜发财

端文团队成员有宁慧杨静杨一陈丽雅梅影吴 HY 王博伟以及江河媒体工作室 AlexsonWaven 李白王剑峰 Ellen 阿狗吴伯汉阿邦

感谢你对端文的支持如果你喜欢端文欢迎你成为端传媒的订阅会员支持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道与多元声音同时也欢迎你追踪端传媒的社媒平台掌握更多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新闻有价值的新闻与我们紧密连接在节目资讯栏位可以找到相关订阅资讯

下周三和周五端文会稍作休息 1 月 15 日欢迎你再回到端文 2025 年让我们继续听见自己的声音看见更大的世界以上就是今天的端文我是露露您会

中文字幕提供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中文字幕提供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