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父母或跟别人分享冰箱,Instacart 将会让购物买家的事情那么容易。因为家庭卡丝中,你可以和你的伴侣分享卡丝,然后每个人都可以添加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你两个人之间,可能你都会记得你需要的东西。
来自专传媒编辑部这里是端闻我是露露您会
最近几年中国心理咨询行业迅速发展平台课程层出不穷但性骚扰指控伦理失守缺乏监管这些问题也同时浮现当一位心理咨询师越过了边界来访者该如何维权在这个缺乏统一职业标准与监管机制的行业中谁又能真正保障来访者的精神安全我们的特约撰稿人范玉欣讲述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的隐忧与困局
今天是 5 月 23 日星期五
但
对
优优独播剧场——YoYo Television Series Exclusive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玉心欢迎再次做客端闻先介绍一下自己以及你平时关注的议题好的我是范玉心是端传媒的特约撰稿人平时技术文化社会相关的议题都会关注吧你这次报道的是围绕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你是怎么关心到这个行业的问题的呢
起因是 2022 年 7 月当时用户名为东一的女性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公开指控知名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在 2014 年到 2018 年为她做心理咨询期间对她有性侵行为欺骗了她的感情并导致她反复抑郁
那当时这个事件引发了很大的互联网反响因为李松蔚这两年很火他的专业背景非常好是北大心理学系的博士在知乎这种知识分享平台上他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回答心理问题而且他还在一档非常火爆的情感综艺《再见爱人》中担任情感导师
那正是因为李松蔚行业领袖的地位以及展现出来的专业和人品东一的控诉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大量的同情相反支持李松蔚或者保持沉默的人居多那到了 2024 年 8 月就是两年之后李松蔚起诉东一名誉侵权的官司二审宣判法院是认定东一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信心成立李松蔚胜诉那这个事件本身以及围绕他的讨论很快也就平息下去了
但是东一的行动并没有停止他勇敢站出来之后有超过 100 多位拥有相似经历的心理咨询受害者找到他他们都因为咨询师违背伦理的行为而遭受着极端痛苦陷入了巨大的心理危机之中有些甚至在走向自残和自杀所以东一在自己的多半账号上有在持续地转发和揭露心理咨询行业种种问题的帖子并为这些受害者发声
那这种咨询经验的负面反馈其实在国内还是蛮普遍的我自己也做过心理咨询我在社交网站上搜索心理咨询的关键词的时候也会出现大量的吐槽还有避雷的帖子那像中国的论坛网站豆瓣上也有这种来访者受害小组的互助组织
我觉得这些都在揭露一个问题中国的心理咨询其实是有很多乱象的所以我这次的报道就是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心理咨询行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以及我们可以怎么做
那我还蛮好奇的在东尼他收到的那些反馈中大家都遭遇过哪些可以说是超越了伦理边界的行为呢那在东尼收集的案例以及他的总结中然后这些也是我的观察咨询师违背伦理边界的行为可能分为以下几个大类第一是泄露隐私侵犯来访者的人格尊严也就是他们会在未经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把他的个人经历心理状态以及家庭情况的隐私透露给他人
第二是建立不正当关系导致二次伤害有些咨询师会在咨询的时间场所之外与来访者建立私下联系发展出经济 情感甚至性关系从而加剧了来访者的心理痛苦
第三种滥用权力对来访者进行精神操控咨询师利用来访者的脆弱状态通过暗示言语操控等等手段让受访者产生不合理的心理依赖然后失去理性判断能力还有一种就是使用非科学非专业的方法去误导来访者让他们的心理问题恶化甚至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
那在 2021 年有一个很重要的案例一名花名葛飞的女孩她患有双向情感障碍她和她的妈妈找遍了北京的各种心理诊所然后在熟人介绍下找到了一位医生从 2015 年开始葛飞就选择在
北京明星咨询有限公司接受心理咨询服务葛飞去的地方是一位所谓的行业大咖天才咨询师宿超开的心理咨询公司他在那里做了整整六年的心理咨询在这段时间里宿超用了一种脱敏疗法来治疗葛飞的心理问题
其实葛飞在治疗过程中已经感觉到不适并且反馈给了心理咨询师但他的感受并没有被重视咨询师反而觉得这是治疗的必经过程结果治疗不仅没能控制住他的病情还错过了他自杀风险升高的信号间接导致了葛飞的死亡那就在去年这个案件法院一审判决咨询师和他所在的机构对葛飞的死亡负有 30%的责任这正是咨询伦理师首酿成的悲剧
我对这个案件还蛮有印象的为什么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些违反心理行业伦理的行为好像又是很隐蔽而且能持续这么久呢对因为资访关系天然包含一定程度的权力不平等我这次也采访到一位在美国读心理咨询博士的周浩然他和我说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在咨询关系里面咨询师有点像一个清醒的成年人
而来访者更像迷茫的小孩咨询师因为更清楚状况而掌握着很大的权利那如果咨询师起了歪心想要操控甚至剥削来访者其实并不是很难的所谓伦理规范其实是一些行为准则是保障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建立一个安全专业的关系那比如为什么很多咨询师会强调只在咨询室谈话不在私下里过度交往呢或者是咨询师会说
我们需要去按次付费而不是一次性交很多钱那其实这些规定都是为了保护主关系的这种专业性防止咨询师滥用权利来访者往往处于情感上脆弱依赖的一方如果没有这些限制很容易被咨询师的话语所影响
甚至被引导做出错误的决定而更可怕的是很多时候来访者自己都意识不到问题他们信任并依赖咨询师以为对方让他们做的都是为自己好那在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个公开、透明、具有权威性的资格认证体系
来评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所以被心理问题困扰的人呢在面对好如烟海的咨询师推荐心理机构营销中最后很有可能会去选一个比如说熟人推荐的或者是所谓名头更响的咨询师我们前面提到的葛飞他其实也是通过熟人背书找到的咨询师遇到这种在叠上人情 buff 如果在咨询过程中出现了不适会很难维护自己的权益
那如果咨询师一旦真的做了违反伦理的行为来访者想要维权是不是也很困难
是的其实像葛飞这样的案件能够胜诉其实是一个很少见的情况多亏他当时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对脱敏治疗有一些完整的记录才有了证据支持因为心理咨询中大部分情况是不允许录音录像的这个设定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来访者隐私让他们在咨询室里更有安全感然而这其实也导致了当咨询师行为不当的时候来访者是很难去保留证据的
例如东一指控李松卫性侵时就几乎拿不出说服力强的证据毕竟那是发生在密闭空间里的事情没有第三人在场而李松卫也一直没有能够去提供咨询记录所以我们看到在经理咨询领域性骚扰或者其他伦理违规指控往往格外复杂有争议性因为证据稀缺而且界限模糊
听起来在心理咨询中要建立很明确的伦理规范和边界这些都很重要而且是很必要的但在现实中这些规范好像是不是常常被忽视呢那这个问题是出在哪里呢是我们的咨询师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吗或者说是行业管理上存在漏洞你问到了整件事的关键那按理说正规的心理咨询教育都会去强调咨询伦理很多
很多学心理咨询的人上来的第一节课就是学习伦理守则向我采访的北大应用心理学系硕士刘南他就提到上学时老师会反复强调不伤害来访者是最基本的要求
以及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胜任力
能力上的胜任力其实不够的胜任力是一个评估心理咨询师能力时经常出现的词那不仅有刚刚提到的在伦理判断上的胜任力还有在专业知识个人特质与自我察觉文化敏感性等等多种维度上
咨询师能否察觉到自己胜任这个个案的咨询包括意识到自己没有胜任力自己的局限性也是心理咨询职业颂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然而现实是在中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很多人压根就没有受过正规训练没有经过检验是否具备全面的胜任力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中国从事心理咨询是不需要考执照的也没有强制的资格认证可以说几乎是没有准入门槛
那会造成这个状况呢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早在 2001 年中国国家人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曾经出台过一个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那根据这个标准呢报考二级心理咨询师要有心理学教育学
医学专业硕士或者博士学位或者取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并连续从业满三年同时还必须经过二级咨询师的培训但后来被揭露出来其实花个几千块培训二十来天都能拿证这种快速出证的方式无法保证持证者真的具备专业能力所以在 2017 年人社部干脆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
据了解自 2017 年 9 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取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后中国已没有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证书现阶段各机构发的证书只能是培训合格证书
那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谁都可以自称是心理咨询师可能对方只是读了一些心理学的书籍或者参加过短期培训班就敢开始接个案这个完全不是国际的主流就我所知在台湾想成为咨询心理师的人必须在相关的心理研究所主修咨询心理学完成一年的实习并且成绩合格拿到硕士以上的学位接着再通过考试取得心理师执照后
才能够职业任何违反职业规定的人会根据心理施法面对惩罚再比如心理咨询和治疗历史较悠久的美国他们也有很严格的执照制度比如说很多心理咨询师有社工背景那一个社工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
通常需要完成相关的硕士学位拿到社工执照再在医院或者诊所工作几千小时接受上百小时的专业督导最后才能考取独立职业的执照那有了执照你才能够合法给人做咨询并且执照还需要持续进修来保持效力这个过程确保了职业者有足够的身份力严厉化伦理要求
但中国缺少这样的硬性要求所以目前来访者在选择咨询师时只能看对方的个人宣传和简介不过这些头衔往往水分很大很难判断我们稍后回来
但
但有個解決方案是在前一陣子的議會結束前的新計劃,讓外國投資者付出稅務就像是要求實際的投資者做的那樣這是一個普通的動作,讓人們拒絕了虛弱和欺騙的法庭法庭,並將資源重新轉移到美國的工作、新興和成長中只有特朗普總統和共和黨的共和黨人能夠為美國獲得這個勝利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中文字幕提供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all for free at aura.com slash safetythat's aura.com slash safetyto sign up and start protecting yourselfand your loved onesthat's aura.com slash safetyterms applycheck the site for details
一心前面你提到中国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资格把控是缺失的那么有没有什么行业协会或者监管机构会对这些咨询师进行管理或者约束呢或者说如果出了问题的话有没有地方可以投诉呢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其实还没有一个能覆盖大多数咨询师的官方监管体系相比医生由卫健委主管
律师有律协,心理咨询师这个群体显得很散。最接近行业自我管理的尝试呢,是中国心理学会旗下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简称注册系统。它其实是个自愿加入的专业名录,最开始建立它的目的是引领行业规范,自律管理,制定专业标准等等。那它其实给自己定下了很严格的注册门槛啊,
比如北大北师大这类名校心理学硕士毕业生可以直接注册那其他人则要提供详细的受训经历实践小时数等资料通过审核才能进系统听起来挺好对吧对啊听起来好像是蛮正规化的一个路径吧那运行起来效果怎么样
2017 年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取消的时候呢业内本来是期望这个注册系统能够挑起大梁起码筛选出专业背景过硬的一批咨询师可是在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大事上注册系统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就拿刚才讲的东一投诉李松卫的事件来说东一曾经向注册系统里的伦理工作组发邮件举报李松卫结果伦理工作组最初回复让他提供材料那后来的调查进度就石山大海了那等到李松卫起诉东一名誉侵权时伦理工作组又以司法程序进行中违有暂停了调查那整个过程中呢注册系统是没有展现出一种独立公正处理投诉的态度这也让很多人对他非常失望
嗯
那就是非常的不痛不痒了是的我们再和美国做个对比如果在美国一个注册咨询师被吊销执照他就等于被行业出名了不能再合法执业而且他的吊销信息也会公布出来警示公众那在中国大陆这边是没有这样子的震慑力的何况目前全国主动加入注册系统的咨询师也只是凤毛麟角比例很小那如果一个出问题的咨询师本来就不在这套系统里面就更没有地方投诉了
前几年就发生过一个这样的案例 2018 年湖南有位心理咨询师罗登国在咨询过程中多次引导来访者谈论性话题又假借治疗之名对来访者进行猥亵这个咨询师最后被法院以强制猥亵罪判刑两年
但是令人震惊的是他刑满后大概 2021 年前后啊竟然继续在一个叫 1.0 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上继续挂名接单后来被人肉曝光平台才把他封禁可到了 2023 年他又跑到线下在南京和长沙的机构搞催眠培训继续当咨询师
那你想一个有过警示判例的咨询师仍然能换个平台换个地方继续行医这正说明了我们的监管有多无效没有一个统一机构去追踪限制这样的人完全靠群众曝光和各个平台各自为政
听你这么说感觉目前心理咨询行业的自律和他律都很不足那我还挺想聊聊的是心理咨询市场本身的因为这两年我们能注意到各种心理疾病心理名词随着社交网站其实有很大量的普及好像整个社会都前所未有地开始关注心理健康我一开始不知道啥叫内耗我就上网看了一些心理博主看完之后真的开始内耗了
我在那个博主的主页刷了半天内号一点都没减少订阅看越多看之前我只是一个普通青年看完以后我现在是一个配得感缺失没有顿感力边界感过强但又习惯性讨好别人
活在原生家庭阴影里的回避型依恋是的这几年心理咨询市场表面上看非常热那一个重要的背景是整个中国社会心理健康的需求确实很大根据刘烨刀医学期刊的一些研究估计中国大约有 16%到 17%的人在医生中会受到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的困扰将近六分之一的人口需要心理健康服务或治疗而我们专业服务供给其实是非常不足的
官方数据显示全国精神科医生也就 5 万多人至有心理治疗师资格的不到 1 万人专业人手那么少很多普通人的心理困扰得不到及时正规的帮助 2019 年的时候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杨甫德是这么描述我们当时的心理咨询市场全国如果按人口计算我们的肠胃数 医生数 心理治疗师的数
在大概这个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这种供需失衡催生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尤其是从疫情期间开始线上心理服务发展很快资本大量涌入创业公司纷纷上线心理咨询 APP 公众号小程序等号称能够随时随地提供倾诉和疗愈大历二三年是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非常迅猛的一年根据市场报道它的
它的规模已经达到了 700 多亿元人民币比 2016 年翻了两倍多那像简单心理、一心理这些知名的互联网心理健康平台都拿到了上亿元的融资他们一方面搭建线上平台让来访者可以快速找到咨询师预约聊天另一方面也做起了培训生意开设各种心理咨询师课程培养更多咨询从业者
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形象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眼前比如电视上像李松蔚参加的再见爱人这样观察式综艺节目里就会出现婚姻咨询的环节短视频平台上很多心理咨询师成为创作者回答情绪内耗怎么办之类年轻人关注的问题游戏还做成付费咨询小课堂来卖可以说心理学知识正在变成一种流行的内容商品
但这种以心理议题作为卖点的商业发展真的有能够去补充在咨询专业和监管方面的空白吗
我觉得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一些头部的互联网心理平台其实真的承担起了一部分自我管理的职能比如刚才提到的简单心理简单心理成立于 2014 年它号称打造一站式心理健康服务那在这个平台上呢一方面有很多咨询师入住接待来访者另一方面它也开办自己的培训班去培养咨询师它对入住咨询师设定了比较严格的筛选条件
那如果你是有经验的咨询师也会去看你的咨询总时长有没有接受专业的督导最后还要通过他的面试那对于零基础的新手呢他们也有自己专门的培训体系可以说简单心理是在尝试参考国外行业协会的标准来建立自身平台的准入门槛受过这个平台训练的一位咨询师田宇接受我采访的时候就说
他觉得这种把学历培训和实践督导结合起来的机制是比较合理的
甚至某些要求比医院对心理治疗师的要求还要细致当然这背后也有商业品牌建设的考量但从行业角度来看这套机制起码在推动某种正向规范平台在监管上也做了一些努力比如如果发生来访者投诉的话他们的独立伦理小组会分别联系咨询师和来访者了解情况判断咨询师是否有不当行为
有咨询师在平台上经历过被投诉的过程,他告诉我说,平台在调查期间对双方其实都有知识和及时沟通,那这种第三方介入的做法,对咨询师和来访者来说都是一种保护。商业公司主导的行业建设的话会有什么问题吗?
比如说今年年初就有一位用户在网上爆料说简单心理平台在未真得他同意的情况下公开展示了一些他的咨询记录内容侵犯了他的隐私这件事也引发了很多讨论大家会质疑平台对于用户隐私的保护是否到位另外在心理咨询室圈子内部也有不少人批评简单心理脉的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定价又贵客服沟通还不及时
那 2023 年简单心里有一个女性主义疗法的课程就遭到学员们的怜悯投诉说课程宣传与实际内容不符翻译质量很差
更糟糕的是学员提出质疑后简单心理采取的方法是删帖改文把提出批评的学员全部踢出群聊限制发言等强硬手段来灭火那这种做法其实是让很多专业人士感到寒心的因为女性主义疗法本身讲求平等和多元而平台却用一种非常强势不平等的方式去对待学员只顾维护商业利益这和心理咨询倡导的开放尊重的价值观都是背道而驰的
嗯,玉心你做了这篇报道是梳理了目前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的问题嘛,那你做完之后我还挺想问的是说,你觉得我们作为普通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去寻求心理咨询服务的话,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好的自我保护避免受到可能的伤害呢?
在现有的阶段体制没有完善之前让每个来访者都武装到牙齿去辨别好坏这本身是不公平的但现实就是如此我们还是要尽量做好准备那综合我采访的四位接受过专业心理咨询教育的心理咨询师建议我觉得我们普通人在心理咨询之前首先要明确心理咨询不是什么建立一个科学的预期心理咨询它不是能够给你直接提供生活建议让你迅速发生改变的灵丹妙药
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帮助探索内心困境通过改变固有的信念和认知对来访者的精神健康产生持续的效果所以它的疗效绝对不是立竿见影的它不同于标准化的产品可以直接衡量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因此很难对咨询的具体次数与减少痛苦或追求幸福这样抽象的目标做出固定承诺
所以当你的咨询师推出十次帮你解决问题的付费套餐时你就应该知道不要为此买单了那在走进咨询室之前我们可以通过现在多种多样的心理科普渠道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和行规仔细甄别咨询师有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学教育以及系统的临床训练
他是否定期接受专业的督导特别是应该了解什么叫做咨询中的边界你也可以关注一些来访者自发组织的小组
大家会分享一些好的经验也会有不好的经验这些经验都会给你一些指引和安慰那归根结底呢资访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在寻找咨询师的过程中来访者最好带着开放的心态而不是完全把自己交付出去通常来说咨询师也会在最初几次和你一起判断是否合适
最重要的是来访者应该时刻相信自己的本体感受如果对方让你感到不安可以及时跟他沟通来访者需要知道自己一直是有离开的选择和权利的一个符合伦理的咨询师也会去尊重甚至鼓励你的选择权
心理咨询涉及到人们的精神健康我们其实更需要从立法和监督上去补课目前这个行业处在灰色地带其实是加剧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紧张和不信任我们这两年已经看到像北京上海杭州这样的大城市有一些针对精神卫生而出台的地方性行政条例进行一些法规上的约束但要真正保障来访者权益咨询师的职业发展
我们还是期待国家政策上的改变能够尽快到来好的谢谢玉心谢谢 Gugu
欢迎你在 YouTube 收听端文可以在节目下方的评论区随时发表您的想法参与讨论也欢迎你在 Apple Podcast 或者 Spotify 为我们评分如果你喜欢端文欢迎你成为端传媒的订阅会员支持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道与多元声音同时也欢迎你追踪端传媒的社媒平台掌握更多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新闻有价值的新闻与我们紧密连接在节目资讯栏位可以找到相关订阅资讯
以上就是今天的端文我是露露明慧我们下次见
但
对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BREX 会帮你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