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来自端传媒编辑部这里是端闻我是露露您会去年五月记者林光耀在北京离世 1994 年林光耀来到北京开启了他驻华记者生涯
他见证了外媒在中国的黄金年代也经历了外媒在中国逐渐变得不合时宜他的故事也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一个切片我们的特约撰稿人 James Wang 讲述林光耀的故事今天是 3 月 21 日星期五
嗯
James 你今天来端文是要跟我们讲述一位外媒记者林光耀的故事是的为什么是林光耀呢其实一开始我对林光耀并不是特别了解他在网上的网站上
其实是印象中几年前有朋友参加过他的讲座然后回来和我聊起来的时候提到林光耀作为上一代的外媒记者他的形式风格其实和我们这一代的年轻记者是挺不一样的他是一个时政记者然后
也和体制走得比较近也获得了很多政府内部的独家信息所以那时候我就隐约记得有这么一个人很有意思然后这倒是去年 5 月 21 号的时候林光耀在北京病逝这件事情出来之后外媒圈里面有很多人公开的发表对他的悼念然后也有很多的讨论
所以我就记得那个时候编辑给我发信息说林光耀去世的消息然后也和我提到了林光耀的经历和故事能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变化特别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开放到矛盾这样的一个过程我就觉得这个角度还蛮有意思的
那我们还是从头开始吧好不好先帮我们介绍一下林光耀的背景好吗好的林光耀是 1959 年在菲律宾马尼拉出生的他是出生在一个华侨家庭他的父母都是之前从福建移民过来的那 19 岁的时候呢他就搬到台湾学中文然后后来在台湾的中国邮报工作然后后来进入到了法刑社也是在台湾这就算是他新闻生涯的起点吧
然后在 1991 年的时候呢他加入了路透社然后从这个时候就开启了他在路透社后来长达 27 年的职业生涯那他在路透社做过台北分社的社长也做过北京分社的社长那很多人都是认识他然后直接称他为 Ben 对他英文名是 Benjamin Lin 那林光耀是在什么背景下来到中国的呢当时的中国新闻环境和外媒的处境又是怎么样的
林王耀是 94 年来到北京的那个时候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然后特别是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的一个社会情况当时也是外媒开始进入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时期那现在我们提到外媒驻华的黄金时代很多人会认为是从 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始的
那是中国为了迎接奥运而对外媒进一步开放的时期那当时中国国务院颁布了一项新的规定就是说外媒记者只需要获得采访对象的同意就可以自由采访了不需要再向政府专门申请也不需要有公职人员陪同采访那这对外媒采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而且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也抱有很大的乐观情绪比方说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出席奥运会刊幕时的时候就一边批评中国的人权问题但另一边赞扬中国的市场开放
那在另外一个方面呢其实像我们之前说的那是外媒驻华机构的一个黄金时代但同时也是中国媒体的黄金时代中国媒体会通过外媒的报道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土地就像南都周刊在 2013 年做过一个长达 20 多页的封面专题采访了不同国家的不同外媒的驻华记者专门报道外媒是如何在中国采访报道
同时在 2015 年人民日报旗下的一个新闻杂志叫《环球人物》其实还给林光耀做了一个专访文章就叫做《林光耀,一个外媒记者的中庸之道》它应该是名声比较大的所以当时中国媒体就会想着大家也会想了解它所以说在当时外媒和中国媒体其实是有一个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大家可以彼此观察彼此借鉴
嗯我对那个时期也印象很深也就是说其实林光耀的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是在一个中国对外美相对友好的环境下嗯对是这样的社会氛围那这样的背景其实某种程度也塑造了林光耀观察中国社会的独特视角啊
我采访了他生前在路透社的同事翟奇他就提到林光耀的职业生涯跨越了中国从 90 年代的二次改革开放再到千禧年的这段剧烈变化的时期他是眼看着中国的一个这样经历了这样一个巨大变化的所以呢他在心里他是见证了这些东西之后我看到了都在领导
不能说零到一百吧但我看到了这个事情零到七十的一个发展可是它有一个很强的善意的
这是一个这一代的驻华记者和后一代的巨大的区别那在这种体制相对比较开放的环境下林光耀他自己也特别善用他的特质游走在体制内获得各种很厉害的内幕消息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当时的这群人就这些官员就中国的状态也是不一样的中国是那时候是希望世界报道他的
这些官员是希望世界报道的大家是愿意跟这个西方媒体的记者进行接触的这是有一个整体的状态所以说很多人呢在当时呢也是借助了这样的一个
这样的一个浪潮吧那在林光耀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二十多年间呢他因为多次抢先发布独家的重大的消息于是成为了外媒驻华记者中独家新闻的佼佼者比方说呢在 1995 年的时候他独家报道了中国第一位因贪污腐败下台的中国中央政治局委员陈希同在
在 2005 年的时候呢前总书记赵紫阳在软禁中去世他呢就是第一个拿到消息并报道出来的记者在 2007 年呢当时湖湾政府正在决定接班人林光耀就精准预测了习近平的崛起还提前完整列出了中共十七大的九个常委名单啊
在 2012 年的时候他也是抢先报道了前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倒台的新闻这些都是必须非常接近权力的核心才可能获得的消息是的那除了翟奇我也采访了林光耀生前的另外一位同事王峰他就提到说林光耀之所以能够拿到这些内幕消息很大程度上是他有体制内的消息来源他当年最有名的他搜索很多都是红二代红三代
他跟这些人打交道是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个人精力成本都是用他个人的时间当年红二代红三代在体系里边话语权很多能拿到很多国家消息的时候很多都是这样的
除了獨家消息之外,林光耀的報導風格也非常有特色特別是在政治觀察這一方面他最典型的一篇文章是在 2015 年通過描述習近平參加黨內外不同派系的老領導的葬禮展現了習近平在九大以前如何修補反腐造成的黨內分裂同時來鞏固自己的權力
那这些这么多年的这些出色的报道呢当然也让他获得了很多业界的肯定他拿了很多的新闻奖在他去世之后呢也获得了亚洲出版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对一个新闻人来说这样的履历是非常出色的
就你的采访观察的话除了当时比较友善的环境以及说他有这些 access 以外那林光耀身上还有哪些特质能够让他可以获得这些独家消息吗我觉得首先还是他的个人性格吧但他的话就是是一个我感觉可以怎么讲呢用两个词的话一个就是勤奋一个就是谦逊
我感觉最核心的笨两个词应该是这样的就是勤奋的话是值笨身上他都带个小本子就非常老派的这种然后你什么时候跟他说个什么对我也啊你俩有时候就是去喝咖啡吃饭就说个什么事然后他就拿你小本子开始记那翟奇也说林光耀时不时会跟他当时的年轻记者们说做记者就是做人所以他经常会讲就是说这个最后其实就是做人
其他同事在接受采访时对林光耀的评价也很相似都会提到他是善于跟人打交道的而且不是那种非常表面的社交而是他真的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让人愿意去相信他
另外也有比较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甚至比较惊讶的就是王峰和我说林光耀在和官员打交道的时候其实也会碰到一些灰色的地带比方说林光耀曾经向王峰推荐过四五个实习生这些实习生其实是林光耀在体制内的朋友的孩子
而且呢当一些体制内的一些官员啊一些技术官僚他们退休之后觉得自己也算是在财税呀或者金融领域很有专业性写了一些文章想找地方发表就会来找林光耀帮忙
那其实林光耀也通常会尽量帮他们牵线搭桥来发表文章那这些官员当中呢有的人其实曾经给予过林光耀一些很重要很有价值的消息虽然按照最严格的新闻伦理记者是不应该给予回馈的但是在中国这样的人情世故的环境里面这种态度其实可能比较难行的通过
他在一些人情上对他这人情这就完全是中国人完全是亚洲人他懂这个人情世故对对对他对人情世故的这个懂比我们高明多了真的
我觉得这的确是他能力的一大优势也可能是他比其他记者更厉害的地方虽然我自己不一定认可这样的做法但是真正让我惊讶的是当时的环境还有那种双向沟通的环境现在的记者可能因为我们的价值观或者政治立场和体制内的人打交道其实会有点排斥甚至是不屑我们这一代记者是比较抗拒这种互动的
而在林光耀那个时代即使是中国媒体做时政报道都是有一定空间的老百姓除了看官方的通稿其实是想看到不一样的内容所以当时的记者有能力有兴趣也有社会条件去跟这些官员打交道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那现在的话这些双向沟通的条件是不是已经没有了
现在确实非常不一样了第一呢是客观上和体制内打交道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了第二是我们这代记者呢其实我们自己对体制本身可能就有恐惧有回避甚至是不屑的态度第三呢其实还是个人打交道的能力吧其实还是因人而异也跟记者每个人的风格啊还有选择有关
所以不一定是说林光耀的方式过时了而主要是环境变了我们的时代退步了所以他这样的做法没有土壤就做不下去了
习近平上台之后呢林光耀过往那套跑新英文的方法其实对他自己来说可能也没有那么好使了习近平上台之后呢林光耀之前那些红二代朋友就慢慢被排除到了权力中心之外而新上任的官员呢也变得更加难以接近所以说原来的那种开放啊交流的环境和氛围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关键词呢是斗争和安全这些
而实际上林光耀他自己最后一篇重磅的独家报道也是停留在 2012 年我们稍后回来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与您的下一期宣传
James 前面你聊到的大多是林光耀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但你也提到其实到后期随着局势的变化开放的氛围也消失了是的 其实从 2013 年开始习近平就开始强调国际舆论斗争的重要性他认为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因此他就要求宣传部门要加大力度抢占国际舆论的高地
所以在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日报推出了王牌节目叫做《奇底外媒工作室》而环球时报旗下的马家号补一刀也曾经曝光了 50 多位在西方媒体工作的中国籍或者华裔记者指责他们在背后支持反华势力
在 2020 年中美双方互相驱逐了数十位记者这不仅是美国政府鹰派的长期的对华策略同时也是中国政府关闭了对世界对话的另外一扇门那 CNN 前北京分社社长齐迈克就分析说这样的局面使得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
愈发集中于中南海的政治和中美冲突等宏观层面而对于普通人的人性方面的描述描写则越来越少报道也显得也变得更加的极端更加的粗糙和刻板
而在中国这边的语境里面呢官方和小粉红会认为外界的批评就是反华势力搞乱中国的阴谋而在西方那边的语境里面呢西方鹰派会认为对中国的善意和友好态度就是亲共那翟奇也提到呢现在一些西方驻华媒体的做法跟过往林光耀的经历是非常不一样的但那个时候他就开始写新闻的时候他接触的这个状态大概就是再跟我讲点中国有什么好玩的事
再跟我讲一点这是整个 band 的整个职业生涯中的一个主旋律那到后来的话呢这个世界的这个变成什么样呢世界说 OK 你我不想听那些什么经济什么有没有增长了增长好了什么这些东西我不想听这些了
你跟我讲点这个哪块不好到后来说我派一个年轻的记者过来你就告诉我 200 件不好的事这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他的视角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林光耀自然无法在这样的风潮中置之身外过去的几年他依靠的内部信源越来越少了甚至在稿件中引用政府内部信源的次数也在下降
所以是说在他自己的报道生涯中也出现了一些明显转折是这样吗
是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在 2017 年的时候林光耀拿到了中共十九大前的政治局常委名单这篇报道本来应该是路透社的独家但其实最终并没有发布外界其实无法确定编辑为何决定压下来这篇稿件有人猜测可能是习近平上台之后中国的政治环境变得更加的封闭即使像林光耀这样的资深记者也难以获得最准确的报道
而另外一方面呢与他长期合作建立了信任的编辑也逐渐退休这些变动让他的独家报道更难以发挥那除了重磅独家报道他的其他时政报道也变得更难做了除了中国的政治环境在变西方媒体内部的环境也在变
他的前同事就说林光耀过往的报道很少带有强烈的好与坏的评价而且他习惯用考据的方式先发掘具体的行为和事件再来总结一个人或者一个议题的特征
但是呢在这些年来很多外媒记者有一种感觉就是外媒的报道往往是先有一个框架再来举例论证这个框架里面的结论而且呢当一篇报道没有对中国政治发表立场时它就会和西方的主流观点产生一些偏差这样的报道呢也越来越难以获得外媒编辑的认可那首先领导变了领导变的话读者也变了以及周围的全都变了就是
我记得哪个谁就一个一个什么古代谁讲的说你在干嘛呢在肚子你肚子里有什么呢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嗯就是说他过往最擅长的领域也变得慢慢没有办法在当今的中国的报道中占有一席之地了
对,那几个熟悉林光耀的同事就说他在路透社的最后几年基本上处于一种半退休的状态他想写点啥就写点啥但没有太多机会做重磅的报道他自己也无法影响整个编辑部的工作节奏翟齐就说到林光耀在路透社的后期可能还是有很多无奈的我感觉就是一个到最后就是他认为的这个
最终在路透社工作了 27 年后林光耀于 2019 年辞职搬到新加坡加入了海峡时报 James 就你的了解在林光耀离开路透之后他有改变自己的报道方式吗
那林光耀南下到了海峡时报之后就开始疯狂写评论文章可能当时他被招过去的角色就是这样的基本上是他自由发挥想写点啥呢就可以写点什么
所以后来我在写这篇报道的时候我就看了很多他后期的文章我自己还是蛮惊讶的因为他当时真的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其实可以看出来他是非常亲中国的这种亲中国不是那种符合中共官媒口径的那种亲中国而是其实是一个中国人
他站在一个中国人的立场出发想给自己的国家给中国政府一些很真诚的建议这样的一种口吻他会想说怎么样做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好呢就把它写在这种评论文章里面我觉得这种感觉其实蛮像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那种精神
就比方说他生前最后一篇文章其实让我印象很深刻是关于两会后总理不再单独召开记者会的那样的一个事件当时在社会上其实是有很大争议的他就写了这样一篇评论文章说中国政府其实不应该这么做
因为过去的总理都做得很好这样的做法会让政府更公开更透明会让更多的政策能够反映传递给人民这样的方式其实也能让政府更加的善治总的来说他的价值观其实是那种公开透明善治的价值观他并不是站在西方的立场来批评中国而是站在中国的立场来提出建议这就让我
感觉很惊讶,因为尤其是在英文世界,在英文文章里面很少能够看到这样的观点。这样的论调确实在西方媒体中会比较少见,前面你也提到他本人其实是菲律宾的华裔对吧,但感觉他的形式作风都非常中国。
确实是这样的还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很深刻就是在我做这篇报道之前我就特别关注林光耀作为外媒里面的华裔记者在西方媒体中是不是会遇到一些隐形的限制尤其是在十几年前外媒驻华报道的记者这个群体大部分是白人男性
虽然在近几年在欧美社会成长的亚裔比方说 Chinese American 这样的比例是在逐步上升的但是掌握话语权的管理层仍然几乎是白人男性所以说在中国和亚洲各地成长起来的记者如果要突破种族和国籍的双重桎梏其实是需要面对更大的阻碍的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到现在也是一样假设说一个中国人想要在外媒工作真的会面临很多的限制中国政府对自己的中国人中国籍的记者就有很多的限制比方说中国公民在外媒驻华机构就只能当助理不能当记者而且还需要拿到外事部门颁发的中密证
这些中国籍员工常常被称为中密就长期只能处于低层的助理或者研究员这样的位置无法像外国员工那样子晋升这种二等公民的身份在制度上是被确立下来的同时也成为了西方媒体限制中国员工职业发展的一种所谓的震荡理由
虽然林光耀在制度上没有做到这些限制因为他拿的是菲律宾护照嘛所以说中国政府对他的规定是不适用的但我认为因为他不是成长于欧美环境的华裔他是在东南亚长大的华裔并且在台湾和中国开启他的新闻事业的所以说他的背景和经历其实是非常亚洲化的而不是欧美式的这也其实能够反映出不同的国际秩序和文化背景对于一个记者的影响
但是话又说回来呢尽管大家都是华人但生长的环境还是不同这也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对于林光耀来说很多受访者其实都提到过林光耀比很多中国人还要中国人比方说他特别在乎每个人的生日还有生辰八字每年生日都会雷打不动的给你打电话说一些生日祝福啊再聊一聊近况他其实是非常非常传统的中国人
另外呢王峰就说林光耀就曾经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能量在路透社中文网连续三年发表了三篇文章同时向中国政府和西方媒体喊话要求给予中国员工平等的地位和待遇为中国籍记者争取权益这句话我听了二十多年外交部一直说在考虑考虑给在外国新闻机构工作的中国人
合法身份就不再是助理了可以成为一个记者或者说你某种中间状态当然现在不但没有长内方向发展也越来越难做了更多的对他们打压听说哪个外国人会公开的在任何媒体上说这话林光耀是二十几年来唯一公开说这个话的人很不容易也很有正义感
是的据他的同事们所说呢林光耀在日常也非常照顾这些员工会给很多尤其是中国记者很多的职业发展建议啊而且也会非常慷慨地分享署名他的这些做法都是非常真诚非常慷慨的嗯 James 那你做完了这篇报道了解了更多这位距离你可能有些年代的新闻同业的生涯你有没有一些比较明显的感触或启发或者说
当你采访完之后你会再怎样回答我们开始的时候提的那个问题呢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写林光耀的历史嗯我自己呢是这样的我在 2018 年做了人生第一份新闻实习那个时候的环境其实和林光耀他当时意气风发所处的环境相比已经是完全的天差地别了啊
我听他生前的朋友描述林光耀在体制里面怎么和人搞好关系然后包括我写稿件的时候做了 research 看到八交部新闻发言人当时的那种开放和包容的姿态简直宛如在看科幻小说那样的社会环境可能不会再有了但是林光耀身上的那种谦和包容各种观点的那种
嗯
但其实话说回来我觉得林光耀那样的独家新闻型的时政记者在当下社交网络时代还有当下的中国政治环境里面其实已经不太契合了而我们这一代记者成长的养分呢其实也不来自于那种时政新闻独家报道
我们成长的养分其实是柴静的看见是南方周末的调查报道是 GQ 的非虚构是财新在武汉新冠疫情爆发时候的深度报道是人物血爱分老子就到处说被删了然后被网民翻译成火新闻甲骨文传播这些事情所以我觉得我们也不必过于沉眠于曾经的新闻黄金时代
我们可以学习那个时代像林光耀那样优秀记者的品质和新闻记忆然后在当下这个更黑暗但是同时也有更多媒介更多机会的环境里面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新闻时代对我经常说这不是最好的时代但是是我们自己的时代是的谢谢 James 谢谢 Lulu
欢迎你在 YouTube 收听端文可以在节目下方的评论区对时发表您的想法参与讨论也欢迎你在 Apple Podcasts 或者 Spotify 为我们评论
我们下次见
嗯
Acast powers the world's best podcasts.Here's the show that we recommend.
歡迎收看《大約》的節目我是 Joanna Coles,大約的主持人我是 Samantha Bee,大約的主持人我家和家裡的事,還有其他事情每個星期五,我們會邀請你去你去過最好的晚餐會你會聽到我們所有的辣椒的評論在政治和流行音樂中發生的事情
直接從《日常大怪》的新聞室進行播放我們將有很棒的客人也會有這些客人你一直想坐在旁邊和對話的那種客人謝謝你聽了請點讚、訂閱和分享這期節目給你想要跟別人說話的人或是跟別人爭論的人看,如果你分享的話也不妨跟所有你奇怪的叔叔分享吧
Acast helps creators launch, grow and monetize their podcasts everywhere.Aca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