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目由 HelloPose 出品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好欢迎来到晨间书室我是雪茄我猜大家春节假期应该都吃得很满足希望你们能在休整之后再次成为披荆斩棘的大人能经常拿起书本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有勇气认真面对生活的每一天那吉祥话就说到这里接下来就开始本期的新书速递
本期要分享的书是《不像说母语者》副标题是作为后殖民体验的言语作者周磊,译者周云龙,来自九州出版社这本《不像说母语者》是华裔文化批评家周磊基于种族、语言、身份认同的研究作品
出于自身对身份认同的敏感周磊观察到语言带来的不平等与失语反思不同肤色和阶级的语言与写作作者周磊出生于香港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现任教育杜克大学
目前的学术工作集中于后结构主义理论的遗产语言作为后殖民现象的政治以及视觉技术与数字媒体时代生存经验和知识范式的变迁这本书一共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德里达的单语遗产第二章是不像说母语者言语的后殖民场景和外来语的接近性
第三章翻译者背叛者翻译者哀悼者第四章是以时运思反写中心梁炳均和马国明的后殖民写作第五章是一个香港童年的声音与书写
从雅克·德里达对法语的自传性反思入手奠定后文的基调讨论命名陈述在殖民语被殖民语境下的界定还潜入巴金、梁炳军、马国明、本亚明、福克等人的文本重新思索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与跨语言的现象带来的失落感
这本书不仅重新定义后殖民研究中的地缘政治边界还展示如何将历史经验与基于声音和剧本的习惯、实践、情感、想象联系起来
第一章聚焦于雅克德里达对自己和法语间痛苦关系的思考在布尔迪厄的文本中作者找到一种全新的理解德里达工作的人种制方式视其毕生智力的语言及结构的工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抵抗形式
第二章的主标题借用了青奴阿·阿切贝的评论,重访阿切贝和恩古吉之间关于后殖民非洲作家所面临的语言选择问题的重要争论。在写作时,是应该采用从前的欧洲殖民者的语言诸如英语,还是采用本土的非洲语言?
第三章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这个前提说当代理论写作的情感投注常常与丧失感相关联包括对不可挽回的起源的哀悼忧郁和怀旧还伴随着公开的未痊愈的语言创伤基于这个前提讨论了与这些情感相关的一个重要言语问题就是翻译问题
第四章讨论两位香港作家的写作一位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梁炳君另一位是文化批评家马国明两人对当代香港城市文化的表达都涉及了食物消费这张把吃作为问题的焦点填补在一系列讨论语言后殖民性和种族化问题的后面
第五章提供了一个小型的回忆录,主要涉及港英时期的粤语广播剧,作者崇购和作为广播播音员、剧作家和制作人的母亲一起度过的童年记忆碎片生活。在一种确定的后殖民环境中,语言实践和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阶层区分密不可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阅读体验其实是比较有趣的作者在开篇就对各个章节进行学术写作中摘要般的概括前两章的讨论方式都比较偏向学术作为一个不太深入理解德利达、波尔迪厄、福科关于后殖民主义论调的读者来说比较难在文本之内找到与自我经验相关的重合
不过好在这种监测并没有持续太久从第三章开始书写就变得柔和起来作为在香港长大的华裔周磊的文章中的跨文化跨语言的讨论也很有参考价值比如下面这段来自第四章的内容
在香港回归的中国时代这些说粤语的作家对香港的写作迫使我们追问在香港官方文化曾经是英国殖民主义如今是中国国族主义的情形下
带有粤语腔调的标准中文写作意味着什么当香港的故事反复被翻新并重新包装为中英和全球资本主义起伏的大叙事的组成部分书写少数群体的活动和阶层又意味着什么
被构建的知识中心总是有着巨大的吞噬力在权力内部反血中心的行为也许不可避免它本身就包含着自我解构的危险我们从一个与女性相关的视角看吃经常被处理为家庭的感伤故事或被侵犯的故事
随意翻阅中国的食谱就可以看到这一受欢迎的文类的读者和作者更多是女性而非男性这说明这种看似罗列食材的写作其实很容易成为男女分工的主流社会学区分的一部分以上就是关于文本和这本书的一点点分享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不妨找来阅读一下
那以上就是本期的晨间舒适希望阅读成为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我们下期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