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目由 Hellopods 出品大家好,欢迎来到晨间书室清明已经过去,空气还残留着潮湿的泥土的气息这个特殊的时节,我们总会被提醒着去面对一个永恒的命题死亡与哀伤今天要聊的这本书,正是一本关于哀伤的生命之书
书名是《与哀伤共处,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翻开这本书的匪业,首先会被作者的身份所触动她是一位失去母亲的女儿,也是为将伤口转化为研究的学者 2017 年,她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社会福利博士学位期间启动了这项耗时 13 个月的研究
访谈了 44 位在青少年至成年初期失去父母的年轻人但这并不是一份冰冷的学术报告书中附录里那些未加修饰的访谈实录比如冯小姐说现在穿马路都要反复确认红绿灯严先生用权力和资源是社会生存法则解释丧夫之后价值观的局面
每一个字都像一记重锤,憔悴我们对节哀顺变的想象这本书最颠覆性的贡献在于它重构了哀伤的认知维度
社会总在暗示哀伤该有保质期但书中记录的年轻人有的在父母去世十年后仍然会对着空碗快落泪有的在母亲离世三年才第一次放身痛哭就像受访者张小姐所说丧亲像一段永不失效的代码余生总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刻被触发
当至亲死亡击碎原有的人生叙事年轻人开始向考古学家班在废墟中寻找残片有人将父亲的公牌制成项链有人为母亲撰写碑文书中特别收录的香港学生代唱的诗瀑布的水逆流而上用时光倒流的意象重构于母亲的连接让无数读者落泪
失去父母的年轻人常被贴上可怜孩子的标签但书中呈现的更多的是觉醒有人辞去高薪工作投身临终关怀有人在家族宴席上直言请不要替我父亲原谅命运正如李云云在第三章写到的我们不是没有父母的孩子而是带着双重身份继续行走既是孤儿也是自己的父母
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是它拒绝将哀伤并理化当主流话语忙着开止痛药方式作者提出一个识破天惊的观点哀伤本身就是爱的最高形态最可贵的是书中附录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 28 个哀伤真相和自助实践建议
比如建议保留逝者的手机号制作记忆盒甚至提到三色日记法用黑色书写痛苦蓝色记录思念金色留存感恩
这本书不仅是个体叙事更是对现代社会的锋利解剖我们习惯用效率衡量情感价值将眼泪视为无用之物但书中严先生的故事极具隐喻性他在父亲患癌时发现钱买不到治病药从此变成工作狂却在访谈中突然哽咽我现在赚的钱父亲永远看不到了
这种被异化的哀伤何尝不是整个时代的创伤呢合上这本书时我想到东皇币画上的落英烈那些因时间侵蚀产生的纹路非但没有减损美感反而让画中的菩萨更显慈悲哀伤何尝不是生命的精善功益书中最后一位受访者说我现在每周给妈妈生前最爱的乐器浇水花开时总觉得她在笑
这种与哀伤共处的诗意或许才是对试者最好的告慰正如李云云所愿愿每个破碎的心灵都能被温柔接触愿哀伤不再是暗示里的独白而是星空下的集体叙事好的以上就是本期的陈坚书史希望阅读成为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我们下期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