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总第045期:【三周年特辑】第三年,奇洛李维斯,真的回信了!

总第045期:【三周年特辑】第三年,奇洛李维斯,真的回信了!

2024/8/18
logo of podcast 读报teleread

读报teleread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odcast creation journey#celebrity interviews#personal learning experiences#literature and publishing#content depth and reach balance#intimacy and distance#ai-generated content#ai chatbot impact#self-expression#navigating life transitions#motivational stories People
主播
以丰富的内容和互动方式帮助学习者提高中文能力的播客主播。
听众
无足够信息构建个人资料
Topics
@主播 :做播客三年,从最初的个人原因和兴奋到后来的疲惫与迷茫,最终我接受了自己‘创作者’的身份。这个身份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民选的,而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和积累换来的。这期间我经历了从害怕被发现到逐渐适应,再到最终坦然面对的过程。我与观众的关系是相对疏远的,我更注重创作本身的乐趣,而非一味迎合观众的喜好。未来,我将继续专注于创作,并尝试探索更多基于声音的创作方式,例如小剧场和AI语音的辅助使用,但同时我也会保持创作的独立性和长久性,不会为了迎合观众而频繁改变风格。 我思考了很久我和观众的关系,我更倾向于用‘观看’来形容这种关系,观众的选择权至关重要,他们有权选择不看。而我作为创作者,也应该尊重这种选择。 关于杂志的计划,我一直在思考,但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以及对原创内容质量的要求,目前仍在规划阶段。 AI语音技术发展迅速,模糊了人机界限,这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冲击,未来需要重新协调社会信任法则。AI生成的语音令人不安,因为它直接取代了‘搬运’声音,而缺乏原始声音的源头。 我经历了从兴奋到疲惫再到接受自己‘创作者’身份的转变,而‘创作者’身份并非天生或被选举,而是靠练习换来的。 @听众 :希望了解主播做播客三年来的心态转变和未来规划,以及对AI语音技术的看法。

Deep Dive

Chapters
回顾播客三年历程,从最初的个人英语学习工具到如今的创作者身份认同,分享了其中的心路历程、挑战和转变。
  • 从个人英语学习工具起步
  • 经历了兴奋、疲惫、困惑等阶段
  • 创作者身份是通过练习换来的,而非天降或民选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 欢迎收听独报的三周年特别节目鼓掌三年啊 家人们这可是三年我前两天还看到一个国外的统计独立播客没有机构支持然后本身不是名人的播客只有 6%坚持更新超过两年

哇你看就虽然读报的更新也不是很稳定吧反正就丁丁吊吊的但是真的还坚持到了第三年之前还有在什么小红书上刷到过一个帖子是什么事情你坚持了三年大部分的回答是比如说健身啊锻炼啊学英语啊这些然后我就想啊我做了一个播客坚持了三年哇塞

不是说其他的不好学英语能坚持三年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想高中也就才三年只是说健身锻炼或者学英语它有很多经验可以学习甚至可以照搬复制但是一个人把一档播客而且在形态上可能还比较特别的一档播客坚持做三年

没有任何可以照抄的经验每一步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我觉得还挺了不起的然后我之前发过一个小的广播想征集一下这次三周年的相关的问题

非常紧张我非常担心是既担心没有人回然后又担心真的把我问住然后我现在来看一下我感觉应该其实没有什么人回我来看一下五个吧因为有一位同学主要就是来一个大大的祝福剩下的就是可以可以还行还行还行还行

还行啦虽然少但是少而精少而精我先从这个比较靠后的一个问题开始因为它这个比较适合用来开头这个是来自呼噜呼噜好神奇的 ID 名

很喜欢读报这个系列那么既然三周年了想问一开始做这个栏目和现在心态有什么转变对这个节目的未来有没有什么规划和设想

三周年真的就是一个很适合用来做心路历程回顾的时间节点一周年可能还处于一个兴奋的状态就是还有很多很激动的心情两周年的时候有一些疲惫我特别记得因为两周年的时候当时在写毕业论文嘛然后时间上是完全重叠了没有任何功夫来做这个回顾到第二第三年这中间

人的状态啊心态啊又发生了很大变化我觉得其实它确实是有一个三部曲或者三个阶段都有所不同的这个变化的历程刚开始做这个播客确实出于一个非常个人的原因就是为了给我自己重新把英语捡起来

这么私人的原因导致当时一下子在小宇宙上被大家发现的时候很是慌张了一段时间老听有可能知道因为一周年台青的时候我也有说到过其实心听有可以去听一下那个一周年的时候一周年的时候也讲到了一些细节然后为了这次三周年我还看了一下一周年的特辑就回顾了一下我还是能看到里面的一种兴奋劲儿

一种暗戳戳的兴奋而且确实有很多细节我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我尤其记得刚开始起亮的那两天第一天就很多人涌进来然后那个订阅量蹭蹭蹭蹭的涨五倍八倍十倍到了后面就真的是会有点慌张因为可能你看绝对数字它不算什么那么两百三百它从数字本身上看是很小的可是当时我记得那个时候只有可能十

来个一开始只有十来个订阅那你看相对数字这个增长就非常惊人了你涨到 200 的时候它就已经是一个 10 倍 20 倍 30 倍甚至 100 倍的增长了那个非常慌张那个时候带给我的感受就是非常慌张这个都不是我认识的互联网怎么能一周了还在涨呢

那个状态之间我觉得很困惑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那种兴奋的状态其实有点压抑了另外一种心情就是害怕 19 年的时候我用的表述是逃避我当时说有点在逃避被人发现这件事后来有一次跟咨询师聊起来的时候就一直到

说是说逃避啊但实际上在逃避的就是害怕这种情绪本身独抱不是阶段性的你说一天一步一个脚印然后一点一点起来他确实是在 04 的时候经过了一个第一次的转折点然后才开始走向很正向增长的道路这当然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事儿只是考虑到我当时是一个人现在也是一直是一个人在做那个时候身边

都不要说身边了这全地球知道我在做这个播客的人可能都不超过五个所以我眼睁睁地看着他起亮的时候心里有很多困惑有很多很多不解的时候是没有人可以商量的也没有人可以去

去纾解这种紧张跟困惑那个 2021 年的时候播客不像今天这样已经被很多人所熟知了当时可能有些朋友都还不知道播客是什么所以是给不了太多帮助和意见的那个时候老实说多多少少是有一点无助的我特别记得

特别记得应该就是刚起亮那两天有一个晚上我要去一趟静安寺的那个宜家店当时它还开着现在已经没了静安寺那一块是一个很大的十字路口上海的朋友可能知道我那个时候在那个十字路口等红绿灯然后那天是晚上大大小小的歌在眼前在身后呼啸而过

带起来的那个气流跟晚上的风冷得都在发抖我特别记得当时我穿了一个牛仔外套我特别记得就明明是一个牛仔外套其实有点厚了但还是觉得那个风就往衣服里头灌而且整个后腰感觉是空的然后那个风一直就从里面钻进来车头后背擦过去的时候气流跟风一起整个人都要被卷走了

那個畫面長時間地停留在我的記憶裡它是一個特別特別清晰的早期記憶因為我總覺得它好像象徵了接下來的整個道路你就是一個人在往前同時背後空無一人一個很痛苦的情緒

听上去是有点矫情啦但是我很珍惜这些细节他们证明了一切都发生过只是说确实有点矫情天降的运气嘛好好接住就行了这些小情绪什么不安啦

慌张啦然后害怕啦感觉是应该藏起来先做做下去了再说当然也确实那个时候我就是这么做的就是先往下继续录继续发节目那也确实是我当时采取的做法所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情绪是没有一个契机可以被拿出来好好地解释的日子一长它就变得越来越沉重三年了

我终于可以把这个事讲给自己听一个人消化所有的困难完成所有的坚持真的是很不容易而你做到了到第三年的时候时间本身会带来很多重量我之前一直会自嘲说这只是一个信息前刻尤其是 GBT 出来之后偶尔也会说那我可能就要被取代了

但是当前客一年可以是为了好玩两年需要一些强撑所以好像很长很长时间里其实心态上没有太接受我自己说是一个内容创作者今年五月底的时候参加完 PawFest

独报在小宇宙上的订阅就破一万了嘛终于其实很多我觉得在同一批是 2021 2022 这一批出来的播客有很多很早就已经十万二十万订阅了所以独报可能是那一批播客里面呃怎么讲表现比较比较普通的一个吧而且整个第二年其实更新也不是很稳定

我那个时候的疲惫主要来源于感觉他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使命已经帮我把英语捡起来了所以在订阅过一万的时候是我最想收掉他的时候我当时就逢人就说终于破一万了可以交代了我可以退休了让故事停在最美的时刻对不对

但是后面又有很多新的时刻有时候自然而然的看到有趣的东西的时候看到有趣的想法的时候或有一些有趣的策划有一些想法的时候同时脑子里就冒出来一句话要不然拿这个来做一期播客

所以其实第二到第三年的时候又是经历了一轮新的磨合,其实你要坚持三年中间要经历很多很多的磨合,到最后终于做播客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创作者也终于成为了我身份认同的一部分,这个里面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

这个播客的写作量其实很大大家可能很多人会看到说他的阅读量很大但其实这个写作量就算不多于阅读量起码也是持平的我甚至可以称之为就是在写播客而且跟我的本职工作就是做编辑或记者的那种写作的状态非常非常的不同

做职业的编辑跟记者其实会有一个比较拧巴的问题你的个人特质不能太突出因为你要在一个媒体品牌里面就是你要在一个机构里面太突出会像比如说 B 站的 up 主或是你真的是一个个人号的博主但是呢又不能完全不突出完全不突出就会像一个 AI 一样所以这个是在一个组织里面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去

时刻担忧的平衡我觉得这也是每个月有人给你发工资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之前有一个评论区里面的朋友问以前的稿件哪里能看我以前的稿子其实没什么值得看的有句话不是说 25 岁之前的生活我宁可把他们忘了吗在我这的版本就是 25 岁之前写过的稿子我宁可把他们都忘了

不是说他们都不好其实也有好的就是在我自己的标准里面也有一些是算得上是所谓拿得出手的会放到作品集里的但归根到底他们更多的像是我去练习如何平衡住我刚才讲的那种很拧巴的状态

那相比之下我觉得做播客才是那个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它的写作量很大而且全部都是为自己而写就不再是媒体工作里面那种需要保有一定距离感的方式而且我也相信这个是独报区别于其他纯粹做新闻分享或资讯分享的

这个什么公号也好播客也好就是区别于其他类型同类的地方它不是一个简单粗暴的转发机器也不是说我就针对一两个 topic 一两个这个报道然后做一点点的信息量的补充它有一些自己很朦胧美的部分就是像一个黑盒一样我可能都不能完全的解释清楚

如果你看到这个播客主子稿的写作过程而且用线来打比方的话那整个写作过程就乱得跟一个毛线球一样全部都接在一起但是最后是能够扯出一个线头来的所以这个实际是真正意义上的为自己而写作然后做了三年中间大量的读写我才真的觉得自己掌握了写作这门技能可以称得上是创作者

创作者这个名号啊不是天降的比如你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奖得到一个什么样的表彰就能够叫创作者了不是这样的但同时它也不是民选的有很多粉丝有很多关注不见得你真的就是在创作创作者的身份是用练习换来的

就像打网球一样你得到奖杯之前你已经是网球选手或者你已经是球手或是爱好者都可以你得到奖杯只是对你的能力的一种认可但你作为球手这个身份并不需要奖杯来确认同样的如果你通过打网球进入了很多粉丝进了很多关注就一定意味着你打得很好嘛你一定完全掌握了网球这门这门手艺嘛也不见得

所以那个训练量的积累才是逐渐给你的身份认同提供基石的过程直到底达一个量级之后自身才会意识到自己创作者的身份那个是同步发生的同步你也会发现自己真的掌握这门技术了所以它是一个 becoming 的过程我觉得到现在我终于接受了自己创作者的身份是一个心态上面巨大的转变

这个比想象中的要久,也比想象中的需要主动去跟自己的内在做协调,然后还有一个东西我有思考的,这一年吧,这一年思考的比较多是我和观众的关系。

有一些朋友可能会留意到我喜欢用观众这个词偶尔用听友很少用读者这个算是有意为之我一直觉得现在的媒体环境里观众是最有概括性和代表性的那个词

听友听众是有一点专门指向音频内容读者就更明显了就是文字内容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所有的受众就所有的内容消费者都是在观看这个观看要打双引号

它既是在这个叫什么既是在采集内容本身信息的部分资讯的部分了解情况了解发生了什么同时也是在整体性的观看这有一个例子是什么呢就是那种饭圈化网红化当然那个是走到极端的程度

我想表达的就是现在很少有说我只是从你这获得信息然后完全不考虑你是谁你选择从这个人这里了解信息而不是从其他人那儿就已经是一种选择了这个选择背后其实包含了你的想象包含了你所获得到的那个信息一起构成了一个很整体性的感知所以这整个过程叫观看我就觉得观众应该是最有概括性的词

然后我发现观众的口味是很难掌握的数据是反映不出来的可能有一类内容总归还是比较会受欢迎就是特别明确的那种 take away

观众还是喜欢看有操作价值的东西不是说讲道理不好而是说道理嘛它不是一眼就能够看明白的道理你得想道理你得结合自己的情况想明白了之后才会用上但经验是很直接的东西那种攻略是能够开箱即用的不必自己去微调我觉得这一类内容可能总归还是更受欢迎一点但

我喜欢做道理因为我喜欢听道理所以它会反映在我自己制作内容的时候我喜欢听道理是因为那个需要由我来想明白的隔层恰恰是一个缓冲区这个缓冲区里面能够感受到的这种叫什么这种感觉就是自由那没有办法它冲突就会发生我喜欢做这种擅长做这种而观众喜欢看另一种

这个时候就是需要去怎么讲需要去思考我觉得观众有不看的权利而且那个是你我作为观众的第一选择上网太多之后可能会忘了我们作为观众第一选择不是打开评论区骂人也不是强忍着有一种是强忍着全部接收完了之后以期以此获得发言权就是叠甲我看完了但我依然觉得怎么样第一选择永远是不看

当然有了独报之后我经常会觉得我有世界上最好的一群观众只是同时也要承认我们之间是一个相对比较疏远的关系之前在 PoFest 上面见过的听友可能有印象就是我一直很想知道你们是谁我觉得大部分时候我不知道你们是谁然后我也不知道你们一直关注一直在收听的理由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其实现在就咱们这么疏远的关系在眼下这个媒体生态里面并不常见我觉得大部分的创作者还是很主动的想要拉近跟观众的关系然后吸收意见得到反馈这方面我确实是比较温吞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懒散的类型这个也可能就和我的互联网人格相关刚好啊就刚好我刚才还看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这样的

还有线下活动的话能再见到你吗想知道你对 PawFest 的感受如何等一下等一下等一下再见到的意思是之前已经见到过了吗之前见过了还想见吗是这个意思吗真的吗真的是这样的吗线下活动

我真的不知道我其实觉得这一次的 PoFest 体验确实不太好而且我所听到的反馈就不管是来自观众的还是来自主播的体验感受也不是太好我觉得 PoFest 对小主播其实也不能说不友好吧我觉得可能并不是想象中的

跟我在 2021 年参加过的那一届而言相当不一样了吧当然这里要实名点名告信的感谢一下上月就是这样的两位两位主播在今年 POPFEST 期间尤其是约老师就是让我蹭了一下他们的摊位不然的话我都不知道在哪个鸡角嘎啦流浪感谢一下他的大力支持

除此之外今年我就没有太多的印象了就是还有见到了很多赛博家人之后除此之外我就没有太多印象了那些演讲的部分讲座的部分我也没有参与据说体验也不是非常好因为那个环境不是特别好但是我确实还是很喜欢聊天的我是线上很挨但线下很易的类型我不太懂怎么通过 SMS 或社交媒体

去维护乃至建立关系所以在线上世界我真的是个哀人但是回到线下世界就非常活泛非常的可怕 异到可怕有一些面积过的听友应该对这个歌中巨大的反差会有一些体会不过线下的话人会稍微傻一点我觉得自己线下甚至是可能日常交流的过程中偶尔会有一些蠢萌时刻

我平时是 base 广州偶尔会去香港看电影买书这些如果有听友也是粤语区的我们也可以一起看看有什么可以一起开发的活动但是像 ProFest 这样的大会可能未来确实不会很有动力去吧

好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这位应该也是 ProFest 面积过的朋友有没有可能出杂志或者电子杂志毕竟读别人的文章就好像文章买手一样有的本来三周年应该是要出一套周边的当时为这个周边想的基本的 idea 就是杂志这种形态

当然后面就突然一下开始打工了就没有时间而且当时只是想了一个比较朦胧的框架因为有一个比较主要的问题是自己做肯定是要做原创内容的嘛虽然说也有一些做法是拿过往的节目的主字稿我还是会觉得这个有点不太够诚意而且作为周边的话有点撑不起来

但是呢写原创我有一些选题有一些想法但没有细琢磨没有还没有规划出把它做到一个什么的样子这一下子就完全搁置下来哎要怪就怪资本吧怪资本把我变成了打工的牛马嗯

我觉得还是要想一下后续怎么实现我一直觉得做杂志需要一个很基本的班子一个管写一个管拍一个管设计拍照就是摄影和设计的工作其实是不一样的图片和视觉对于一本杂志来说非常非常重要你要是都靠比如说 AI 生图那这个做起来没意思你看起来也会觉得没意思

所以还是需要稍微盘算一下可能目前现阶段一个人的力量确实很难做到然后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商业化因为有一个朋友提到了后面这个说独抱也没有考虑过做一些商业化的尝试这个算是一种商业化吗我觉得做周边应该也算是一种商业化其他类型的商业化我是真的想不到

也有很多朋友问过就是独报的受众群应该都是所谓高净值用户应该很有商业化的空间是啊 也没错这个说法是也没错但这个说法其实非常的传统媒体

我也很质疑受众画像在今天的价值究竟有几何完全取决于你的测算方法同一个观众就同一群人用不同的方法来做画像会出来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也可以说对大家这个都是高净值所谓高净值用户所以他们会很挑剔不是随便什么类型随便一个品牌的广告投过来都有效所以你这个 ROI 会非常的

迷惑这个结论听上去好像也很合理对吧我其实对文章买手或者内容买手这个定位没有什么心理障碍我小时候是很想做时装买手的只是后来进入时装行业是从媒体的视角

到今天时装行业里买手依然是非常关键的角色即便是资讯已经非常发达了社交媒体已经非常发达了电商也做得非常完善了买手依然是很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且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做自己的资讯买手你每天打开手机打开这个社交媒体打开这个头条这样东西的时候必定不是每一条都点进去看的你视线扫过一遍之后就会有选择性的只挑某一些去看究竟是在写什么所以挑选别人的文章

就是本身上就是一个选择性的接收信息然后这个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下一步就是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做买手就是要问自己为什么要选这个东西好的买手会给出好的理由资质平平的买手选东西它的标准可能就比较单一比如说观众爱看有人买单这个真的很像很像前客就很像很像经销商

经销商跟买手还是能感觉到有一些差别的优秀的买手买东西是有一套判断的方式的里面有很多很多个参数比如说我给独报选东西的时候

好像从来也不管你们爱不爱看这点有点强制爱了但是选的时候还是会考虑很多维度的比如说我会特别在意写的好不好它是不是一个好的写作如果选题有意思但是写的不好的话我也会说它写的一般你们随便看看就行

然后还有我会我很喜欢看故事它哪怕是非虚构的我也希望它是一个有起承转合的故事慢慢的其实这个标准越来越多漏斗会变得越来越细那反过来它也会倒逼着我自己做原创内容的时候要逐步提高标准然后我就发现这个是我最近回到工作岗位上之后一个非常不适应的地方因为我现在不是回杂志我现在就是要做公号啊

非常的不适应公号的写作的形态这当然可能也跟就是我公主的单位有关但我觉得整体上你在公号上面文章就是要稀松很多段落特别短就一句话就空一行那样然后要加很多图然后你看它放视频就中间是变成一个非常非常样式繁多的一篮子东西

我只能说我表面上在适应但是其实内心有非常大的痛苦内心在承受非常大的折磨整体上这么多的形态都挤在一起的时候论述论证的过程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我真的觉得在这种环境里面待久了会有点得不到好的训练就是你会写很多东西你会写了很多篇但是没有意识到

一个观点你想要表达一个观点的时候是需要论证的你需要一个过程来一步一步解释的你要给文章定一条主线然后要定每一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小论点分论点然后这些分论点是如何逐步逐步构成你最后想要抵达的那个地方它是一个谋偏布局的过程

我觉得对内容的辩析和编排真的是编辑本身的手艺他就需要练习然后公号不是一个好的环境来完成这些练习我咒骂张小龙是有原因的好吧

所以我还是我当然很希望做一个自己的杂志同时也肯定像你说的这样它不能完全它不能完完全全就是由精选内容构成我也看过一些那个叫什么好像城堡阅读吗就是其实它也有自己的 pdf 文件 like pdf or something else 其实主要还是以精选编辑内容为主

我还是觉得做一个杂志的话需要原创内容但这个原创内容怎么做恰恰就是我也没有想好可是也很重视的部分所以尚处于一个思考的阶段

不过有一个小的地方是国内对出版物的这个叫什么管辖非常非常的严格我说这个严格不是怎么抓我说只要是单纯的想一抓这是一个准总是能找到理由的所以大家也为我的人身安全考虑一下

好接下来这个是我觉得这个也很有意思对新 GPD voice 的感受如何前景怎么看如何看待 OAI 这种模糊人与机器界限的努力我自己感觉这种过于自然几乎分不出区别的语音功能是会对社会造成很大冲击的哪怕是有限制的但很难说出具体的问题嗯

我没有用我可能尝试过一两次 GBT Voice 然后看过一些网上的这种测评的视频甚至是有一些搞怪的视频但整体上我觉得现在就 AI Power 的声音模仿声音再生水平都很高就不只是 GBT 一家我用过一些国产的我也觉得挺强的

都是像你说的这样非常自然然后模糊了人跟机器的界限当然我还是想指出一点首先它模糊的不见得是不见得是真人和机器之间的界限

我还是更倾向于在现阶段认为它是模糊了一种 mediated voice 就它模糊的是由机器发出的声音什么意思呢假设你今天接到一个电话然后听筒里面传出来的声音和你的比如说你的对象或你的父母的声音一样然后这里我们说的一样是你跟他们本人打电话的时候听到的也是这个声音

但是当他们走到你的面前来他们真人走到你面前来那个时候你所听到的声音纯粹由肉嗓发出来的只经过空气传导而非任何中介的数字设备的那个声音你还是会分得出来的不会说被一个机器所扰乱

但我们今天确实生活在一个高度 mediated 的社会什么都会要经过一道中间媒体手机电视网络这种都是中间媒体所以

你如果今天跟家人朋友的交往跟互动非常依赖于网络数字设备那肯定会觉得恐慌肯定会觉得害怕因为你习惯了一个相信于就是你的相信是建立在被 mediate 的物质上面的你相信经由

听筒传来的声音你相信由手机镜头所采集到的画面可是现在深度学习机器学习你就可以完全复制甚至是直接取代了那那个相信的基石就动摇了未来肯定会有一个协调的方式出来比如说以前微信大家跟微信这个工具其实还没有偶合到今天这么深的时候你高访一个号真的就可以骗倒一群人但现在不容易了你有很多方式来

检查而且很多时候第一反应那种不对劲未必是来自于某种具体的东西可能是纯粹出于直觉那种直觉就是你和家人朋友之间的了解你知道他会说出什么样的话或对你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所以那些不对劲的信号一出现的时候你的感性反应甚至是比理性反应要快一步的

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前段时间收到了一个航司的诈骗电话非常可怕我确实买了机票而且对方还报了我的身份证报了我的航班号航班的起飞落地时间目的地都是对的就是这些个人信息贩卖已经非常夸张了然后就说我这个航班有机械故障问我要不要改签

我当时有一个纯粹出于直觉的反应就是这个人啊好自信好自信我们接触过真人客服就知道出现问题的时候真人客服多少都会有些烦躁因为他们要处理一种很大的麻烦态度再好你也能听出来他们在强压自己的那种烦躁但这个人讲话好自信

我当时没有接触过这一类的骗局然后我也无法确定是不是真的有机械故障我就只能搪塞他说我现在这会儿在工作不方便接电话晚点我自己再来看他就跟我追了两次他说你现在不改就没有名额了或者是你现在改我们可能给你一点优惠之类的我就没事没事我等一下自己看

挂了电话之后我去查那个航旅纵横然后也去查了一些看航司官方的一些通告就是没有然后再去查小黄书发现果然有一个这种类型的骗术我的当时的反应纯粹是来自于一种对声音的敏感吧或者说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对于声音和对话在

不同的情境下应该有什么样的情绪我是感性直觉先于理性的判断来控制自己的行动的所以我觉得你提到这个问题会是未来我们要去面对的一种新的任务而且是一种相当有压力的任务

如何维护身边的关系确实是需要有更直观的经验而不是完全基于中介媒体的这种经验我倒也觉得很快吧集体层面在社会关系中需要重新协调一种相信的法则否则的话新技术确实是会造成很多现存的社会秩序的失调

还有一方面是这种 AI 深层的音色最先取代的 Media 的声音这个观点我是有认真想这个点的因为实际上如果我们看录音设备它从被发明出来的主要目标是希望能够尽可能无损地把从物理世界里面收录到的音色声音转化成为数字格式的文件

这些设备的使命是把收录过程中转录过程中对于声音的损失降到最小最小最小你也可以理解为录音本身就是在做一种无损搬运只是说声程是声程声程就是另外一码式

我觉得这种 Jain voice 就是 AI powerAI generated voice 之所以让人毛骨悚然是因为它在用生成直接一步到位的取代搬运搬运是你需要有一个被搬运的对象那是个源头和被搬运出来的东西那没有这个源头了生成是本身没有任何的源头凭空冒出来的东西就会格外的令人害怕

我今年其实花了很多时间在听广播剧上我有自己特别喜欢的配音演员但是一旦换了一部戏他出演一个新的角色的时候我还是需要去适应一下他的音色是没变我也认得出来可是气质却不一样了或者说是两个我完全不认识的配音演员在一起搭戏的时候我就很努力去辨别他们的音色

那个过程就是你去走近声音很近很近的去很细致的聆听声音的时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这个其实嗯

有一点回归到刚才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他后面还有一个小问说对节目未来的设想跟规划其实就跟声音有关我希望未来能够加强声音的部分所以最近开始尝试小剧场的形态而且我正经也在看一些编

编曲啊混音的课程就是要去线下上课的那种我希望系统的去学一下因为播客这个介质声音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很遗憾的是我觉得起码这一年里面声音的部分好像在慢慢的越来越受到忽视

我当这些年的媒体民工可以说自己写过几乎所有类型的稿件从那种短消息快讯通稿然后到专题长报道长报道可能还分比如说人物人物故事商业报道而且范围也很广什么文化科技时装生活生活方式艺术戏剧音乐都做过苹果人也写过

博客的文稿也写过非虚构特稿也写过这些当中非虚构特稿当然是最难的但是再难也难不过什么呢第一纯虚构写作这个是我觉得对很多读者而言都是难的第二就是基于声音的写作这个是对我个人而言的首先虚构写作

更准确的说可能是 creative fiction 小说啊剧本啊包括同仁啊都属于虚构写作我真的觉得这是所有写作者的试金石听了那个世界读书日那一期特别节目的朋友们可能会有一些印象我当时在尝试写同仁文然后有一个非常痛苦的转型期间就是那个文体转不过来我真的是手放到键盘上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打第一个字

但是开始尝试之后真的是食随之味啊虚构写作真的会给你一种造物主的感觉而且我也会越来越佩服那些能够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面把它做得特别扎实然后特别明确的作者好难啊真的好难但是做到了之后也确实很痛快

你就先别管文学性文学性这个东西先往后放写了再说有一段时间我看了他爱读 AI 的东西后来看到这两个字母我都已经想吐一下班就立刻打开静江打开床位那个就是文学那个就是文学了这个是虚构写作的部分我觉得可能会蛮多人都有同感但是第二个声音写作的部分

基于声音的写作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书面文字的创作方式日常里甚至我可以说很多对谈类的播客里声音和语言内容是完全重叠的他说的话借由他的声音传递出来 And that's it

而且我感觉去年以来播客慢慢的不再那么重视声音就不太在乎播客怎么做而是更在乎讲了什么有没有干货其实那个所谓的干货那个信息的部分是通过语言文字承载的然后它通过声音这个介质传播到大家的耳朵里的这个完全只是播客或任何音频内容的一小部分

而我希望接下来在形式上或者对这个节目的设想里面其实就包括了能够更加强声音的部分我也尝试过像之前小剧场的时候也尝试过用这种 Jain voice 来做辅助到现在我依然相信纯生成的声音是忽略了很多会忽略了更多更丰富的东西的

声音所能传递的并不仅仅是干货并不仅仅是自然语言抽象了的人类的思考它还可以承载很多其他类型的信息我看过最神奇的声音素材的那个标记是南方夏天的校园我当时在想南方夏天还好理解比如夏天有蝉鸣的声音

那北方就没有蝉鸣了吗还是说南方的蝉鸣的声音跟北方的蝉鸣的声音会不一样还是说比如说南方的学校它会某一种建筑结构所以它跟北方的建筑结构不一样的时候也会对声音有所影响我觉得这个东西太让我着迷了

一种基于声音的创作方式是非常能够激发想象力的这个让我觉得非常非常的有吸引力所以接下来确实会有这方面的一些规划我希望能够让它更丰富一点更多元一点但同时能够跟声音本身的关联更强一点我不知道这个会不会跟大家的期望有所不一样

读报确实有一个自己目前以来非常明确的知识它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形象你看很多报刊然后提取某一部分的信息到目前为止这个工作它还是做得很好的做得也很成熟了

可是我作为创作者的部分会促使着我挑战更多会尝试更多不一样的创作语言声音创作其实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我有时候也会觉得当你把这个时间拉得很长的时候能够以年来计算的时候势必要面对就是曾经爱你的观众会从你这毕业离开

不管作品有没有变化有没有创新甚至我觉得其实跟市场环境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的关系单纯就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一定会发生内容或是你这个产品本身要跟观众有阶段性拨托的情况而且反复反复反复发生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生最早最早的那批种子用户

他们来抱着一种挖掘精子的心态他发掘了一个新人发掘了一个新的形式新的作品招呼大家都来看很多人就会蜂拥而至但随着时间逐渐向前这群用户一定会在某一天就觉得不酷了

无论明面上的理由是什么可能是像比如何同学很多人对他批评就是卖广告的姿势太不好看恰饭的姿势太不好看或是没有创新或是不够真诚还有什么银河热点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可以说的理由但这些都只是可以说的理由真正的理由就只有三个字不酷了可能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个事情我半主动半被动的养成了

不依赖观众反馈但依然能有动力前进这样的一个模式这个里面逻辑是这样的如果要跟观众有阶段性的拨托那频繁的改变风格最终只会导致面目越来越模糊

那相比之下我宁可要一种不变起码主题不要变太多只是说在戏部做一些调整我可以给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啊就是这样理解起来可能会比较好就是仿弹型播客对弹型播客和单口播客单口播客我最喜欢的当然还是李如依《吉田世界》

对谈就无所谓了对谈 in general 他们都会呈现出一种看似常变实则不变的样子就是明面上有变化比如说嘉宾每一期都不同但这个变化就只是嘉宾带来的

提问的角度逐渐逐渐会收敛而且形成一个套路因为主播们必须要站在观众的视角替观众来发问那任何一个人对另外一个完全不了解的陌生人最初始的好奇心都是高度类似的十来个问题就够用了

反而是像比如说李玉一样的单口博客明面上是一成不变的永远就是一个人坐在那跟你讲话甚至连选题或是母题吧每个人看东西的那个视角也是不变的但是每一次论证都需要找到不同的切入点所以它是属于看似不变实则常变的类型这两种道路的话我确实会选择后一种

我也觉得很浪漫就是把一件事坚持不变地做下去让时间本身来赋予它姿态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就像那个纽约唐人街上有个蛋糕店我以前去吃它的芝士千层我记忆里是那个味道等我再去之后很多年之后再去它还在它还在那个位置还在做同款其实我知道里面的原料一定有变化

但它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依然是那个样子有一点像那个叫什么推修司之船嘛回到创作的事情上我会想有观众反馈当然让我很开心当然让我很高兴但非常非常诚实面对自己的话只有这个制作过程本身比如看到一个好作品本身会让我激动

开心和激动是两种非常不同的情感我觉得这种心态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去面对观众会毕业会离开这个客观规律打游戏还有一代版本一代神呢是吧这个也很正常

我其实对身边所有在做内容创作的朋友都反复地灌输这句话就是同人圈的玩笑话叫行记爱干我们这行最忌讳爱上客人我不知道任何一个创作者把自己围困于对观众反馈的纠结当中

尤其是当意识到观众是来来去去的他们会有阶段性的拨托我也觉得观众的反馈不能单纯地用一串一串数字来代表或者企图通过一些数字的变化去理解观众的反馈久了找不到自己本来面目是什么今天为了这批人而改变明天为了那批人而改变改变到后面你都忘了自己想要做什么了

当然这种心态肯定也没有说起来那么轻松尤其是很多的等待和坐冷板凳的时候都只能自己来承受也还是挺折磨的而且难免会有些落寞

还是回到之前的那个问题我一直都没有很清楚地知道我的观众们到底是谁你们究竟是怎么样一群人以至于我只能自己在脑子里物自想象

每一期节目发出去每一句话发出去都像是给远方的某个人在寄出一封信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是感谢你收听这期节目

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没有想过收回信最常见的那个比喻是像茫茫的宇宙发射信号然后期待哪一天会被找到我觉得更像是写信更像是你一次一次寄出一封信当真的收到回应的时候我是非常非常非常惊讶的

记得应该是起码有两个听友当面跟我说过在之前上海封锁期间独报这档节目给了他们很大的心理慰藉有人挂着耳机边听边在小区里散步有人在小红书上推荐我在一些帖子的评论区也刷到过留言甚至还有我特别喜欢的创作者从一些我都无法得知究竟从何而来的渠道

了解收听然后发来私信我是非常非常非常惊讶的原来这一份一份的去信并没有石沉大海并没有消失在茫茫宇宙里他们真的被接收到了在我从未期望有所回应的时候奇洛里维斯真的回信了薛凯琪唱这首歌唱的是一个粉丝一直给远方的偶像写信

她只着重了这个过程中的坚持却没有强调那 1%的坚持背后有着 99%的不期望不期望回应只是管理好自己才让这个故事显得感人又有一些些的难过反倒是我最近看的一本小说把它写了出来正是那 99%的不期望让那 1%的坚持显得格外不思无而可爱

听听三

只要一封

继续被动来做普通的大众实在没有用情远方顽强地进攻争取你认同才然然月月满满照照密密几寸明知我们隔着太空仍然将爱天入众顺风抬头望星空奄奄自信等到远处你为我生命

人人都怕冷怕倦怕空全球的我你死生活又放松绝生的超级偶像感一直相信所以靠你一直写信 F 小姐真感激你为我每天有记信年轻我也曾同样那么爱做梦所以决定趁不定

让你相信继续被动来做普通的大众实在没有用情愿保护顽强的进攻争取那应当如潮潮代代每个不老的私奋用明知我们的掌控仍然将我们天天一种顺风抬头望向仍然是会破例答复我一人一样都怕

人人都怕断怕断

全靠得我美色心愿有放肃全身的偶像也都一直相信所以靠你一直想想

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