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在北京精英中学和宁夏扶贫中学,“努力”有什么区别?

在北京精英中学和宁夏扶贫中学,“努力”有什么区别?

2022/7/7
logo of podcast 噪音开始了

噪音开始了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李思雨
Topics
李思雨在宁夏扶贫中学和北京不同类型的中学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努力”的含义和回报在不同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存在巨大差异。在扶贫中学,学生在高压环境下努力学习,但面临学习资源匮乏、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等挑战;在北京普通中学,学习氛围相对宽松,但学生和老师都面临压力和迷茫;在北京重点中学,学生学习更加努力,但老师承担了更大的压力和责任,扮演着工具化的角色。李思雨认为,只有符合学校框架的努力才被认可,这种制度化的努力也延续到社会生活。她对“努力”的定义进行了重新诠释,强调关注自身快乐,追求生活平衡。 李思雨通过对不同学校的对比研究,指出中国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公平问题。她认为,在单一的价值体系下,学生的努力程度与考试成绩的提高并不直接相关,学校和老师的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努力”的回报上存在巨大差异。她还指出,这种单一的价值体系可能导致学生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过于狭隘,只关注排名和成绩,忽略自身发展和快乐。 李思雨将中国高考的“努力”与法国大学录取的随机性进行对比,探讨了不同教育体制下的公平性。她认为,法国大学录取的随机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同的公平,因为它避免了单一价值体系下可能产生的不公平。她认为,公平是一个群体中才能体现出来的概念,只有资源公平地分配在每个人身上,才是一个公平的场景。她还指出,在法国,人生是一个广场,而不是一个梯子,人们可以往四面八方走,而不仅仅是向上爬。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探访宁夏一所扶贫中学,展现了学生在高压环境下的努力与困境。他们模仿衡水中学的模式,进行军事化管理,为了争取去北京重点中学交换学习的机会而努力,然而,这种努力的背后是巨大的压力和不平等。
  • 宁夏扶贫中学学生努力学习,模仿衡水中学模式,面临高压环境
  • 学生为争取去北京重点中学交换学习机会而努力
  • 交换生在北京面临学习、经济和融入等多重困难
  • 部分学生情绪焦虑,难以找到情绪出口

Shownotes Transcript

在六月底的时候各个省份的高考成绩陆续出炉了不管已经毕业了多少年在每年的高考季我总有一种冲动想去看看高考题看看分数线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高考太特殊了印象太深刻了在 18 年的应试教育里老师和学校一直想让我们相信一个真理只要你够努力

就会有好结果但真的是这样吗李思雨并不这样认为我叫李思雨然后是社会学的博士现在在法国教书然后以及做一些研究相关的工作然后我的博士论文的选题是关于中国的高考李思雨是巴黎政治学院的讲师

从 2014 年起,李思宇在宁夏和北京的三所高中做了很多年的田野调查最终他写完了他的博士论文,叫做《择优录取》在这篇论文中,除了描写各地高中巨大的差异之外李思宇还提出了一个很多人可能都没想过的问题我们中国学生每天都在强调的努力,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你现在收听的是《噪音开始了》一档聚焦当下的声音纪录片社会的噪音就是时代隐藏的线索每月两期我们用声波刻录世界真实的形状本节目由 JASPA 和时尚先生专题报道组联合制作我们先来讲第一所中学的故事 2014 年的时候李思雨还在读硕士她来到了宁夏山区的一所扶贫中学

刚来的第一天这座小村子就震惊了他那个是去到了一个学生的家里然后那个是一个在六盘山区的一个小村子然后我们的车是开到了土路的尽头然后再往下是非常窄的土路和大坡然后车就开不下去了

然後我們就是下車走過去然後有村民和家人出來迎接就是到了我們這個土路邊來迎接我們就跟我帶路然後我們就跟著他們走還沒有走到那個村裡面的時候就剛才走到好像看到了一兩個房子就有人扔出來一串鞭炮然後就開始放炮了我當時我就覺得什麼情況啊里斯宇區的村子屬於寧夏的某個國家級貧困縣

在当地人的心中北京是一个尤其有特殊意味的词北京来人了那就是电视上的人来了是一件大事当地的乡亲们觉得自己有义务营造一种节日的氛围但谁也不知道这个热闹的氛围是为了什么

感觉很像在电视上可以看到的那种下乡访问他们就会过来握你的手然后把你带到他们的那个堂屋里然后给你介绍然后这个什么爷爷奶奶然后他们都在那个炕上然后桌上也都摆好了那些什么瓜子啊蔬果啊这些的

然后整个环境就是那种很正式然后又很有一种营造节日氛围的努力可以感受到但与此同时它又不是个节日李思雨就是在这里开始她关于中国教育的田野调查的出于学术伦理本期提到的几所学校我们都不能直接说名字所以这第一所宁夏的中学我们可以简称为扶贫中学

扶贫中学有着很多模仿衡水模式的影子早晨六点学生们就开始了一天的活动洗漱后的第一件事是和衡水中学一样跑操他们也是看了衡水中学的那个视频就是他们会每个人保持就是二十公分差不多的距离然后就是他们都会宣传一个人摔倒了所有人都会摔倒然后所以这是一个某种程度上一种集体主义的练习

跑操之后开始早自习一天的课程会在下午六点左右结束一小时的晚餐后七点钟开始晚自习但学生们是不可以在晚餐时间慢悠悠地享受一顿晚饭的然后当时学校还在宣传一个六点半现象就是六点半的时候很多学生会拿着书到学校的那个小广场然后在那个小广场开始开始背书

一直背到七点上晚自习所以也就是说学生除了赶紧把饭塞在嘴里的时间以外就即便是可能只有半个小时在学校看来多余了的时间也会在学校就是动员大家把这个时间也利用起来来学习在军事化管理之下学生管他们的学校叫监狱

就算家长来看孩子都只能隔着铁栏杆说几句话送点东西在这样的角逐里最努力最优秀的孩子会胜出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扶贫中学和北京的一所优秀的中学结成对子宁夏这边每年会选择几位最优秀的学生去北京的中学交换一年

他们称之为去北京留学双方学校是有刻意的选择的就是他们每次会选择一两个家庭确实非常困难的孩子就是他们会作为一种从贫困地区来的贫困家庭的贫困的孩子的这种典型性然后他们是因为这个典型性而被选择的比如说他们可能小学生初中的时候就是因为

就是家庭困难呀但是有自己积极向上努力呀所以就是会通过其他一些特殊的政策会进入到可能相对好的学校然后可能升高中的时候也会有相关的政策所以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在本地学校来看他们就是这个的化身就是这种穷苦人家的孩子努力的这么一个化身所以当有其他的项目需要这样的孩子的时候他们就会自然而然的被选择

就是说这个是学术用语的表演而不是说他们真的是在演戏就是说他们会表演他们的这个社会角色努力而贫困的学生被选择他们带着全家的希望来到了大城市这就像是一场教育的变形剂一个幸运的机会也可能带来更多的痛苦

宁夏在这个学习的节奏的安排上就是不同的章节的学习时间上是和北京不一样的然后他们来了以后就会发现有一些章节他们根本没有学过所以在考试中他们可能就会成绩比较差但是这些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学校也是非常优秀的学生所以可能就会有一些人就是会被打击然后有一些人可能就会

需要非常努力的迎头赶上然后与此同时还有经济上的困难然后还有融入上的困难以及会给他们带来非常大的自卑感因为北京的小孩除了学习以外他们会乐器他们会演戏他们会画画他们会很多东西所以他们就会觉得北京的小孩什么都做得好我们什么都做不好所以很多大部分的孩子是有这样的感觉的在这样的情绪压力下就算是最乐观的孩子也难免会陷入焦虑

李四在调查中曾经约某位宁家的交换生在学校门口的麦当劳见面那个孩子听了之后很茫然因为他们在北京的这一年里从来没有注意到学校门口竟然有家麦当劳在这些留学生里一个男生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成为了他们家乡第一个也是近几年唯一一个考到香港的孩子

但這個孩子在北京的交換期間只能每天繞著操場跑圈來排解自己的煩悶他還算是幸運的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給自己的情緒找到出口

这些学生的访谈非常的难做让他们说话有一种挤牙膏的感觉在我的角度我希望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但是呢他们可能就是一个字两个字短短的一句话然后这个回答就结束了然后我去问他们互相之间什么时间聊天呀

他们可能有些人跟自己的宿舍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人可能跟宿舍中的室友都不曾聊过天然后跟班里的同学你像学习好的同学其他人也会觉得就是不会去打扰他就是在他们看来聊天是一个不好的活动因为会占用学习时间然后所以学习好的同学可能不会去跟

李思宇调查的第二第三所中学都在北京

这是两个风格截然相反的学校我们先来说第二所这是一所成绩中不溜的中学既不是叫得上名字的精英中学也不至于很差所以我们就把它简称为普通中学

普通中学里有一种浓重的北京氛围大部分老师都是首师大毕业的本地人学生也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李思瑜也是北京人所以很自然地就融入了他们普通中学的老师都叫他北京小孩

和扶贫中学的衡水模式相比普通中学的日程显得宽松许多高一高二的时候没有晚自习下午三点多放学学校六点关门的时候会把学生都赶回家但在李思雨的调查中她发现这种轻松的氛围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未必是件好事

你像宁夏他们整个的作息时间就是安排好的然后所有学生都是住宿的对吧但是这个在一个北京的就是这种地方性的学校里大家都是走独的然后学校从经费上也是没有办法支持说老师晚上留在学校跟着学生一起上晚自习所以在最后快到高考的时候是老师自己自愿免费就是上晚自习才开始有晚自习但是也不会陪学生待到太晚

在这所普通中学里,学校甚至没有足够的经费给老师支付晚自习的课时费这里的学生表面很轻松,其实很无力这所普通中学的老师会形容学生们是不上不下整所学校也是不上不下老师甚至会直接让学生不要考虑难题,把基础分先拿到

他們也不會給學生打雞血衝清北老師們的重點是爭取全體上本科一個都不能少所以他們反而會更關注游離在本科線上的學生

所以整体上我觉得学生对于自己是谁然后该怎么办然后高考是什么这些最重要的问题在这一年里是一个非常迷茫和挣扎的状态他们可能就会更加的挣扎可能就会更加的就是在各个方面上都希望做出努力然后可能最后的成绩可能也不一定是会非常的满意李思雨在田野调查中做过一个问卷

里面有一个问题是你认为高考对人生的影响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在这个问题下普通中学的很多孩子会回答高考只能影响自己考大学影响不了自己的一生普通中学的老师也会跟学生强调成绩不能决定人的价值有很多知识是学校里学不到的但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再往上走看看北京的重点中学

那里的精英学生们几乎就不会这么想这里我们就要开始讲第三所中学了这所中学是北京有名的重点中学出过状元每年都会稳定地为清华北大输送声援我们就把它简称为重点中学重点中学的同学比普通中学的同学要努力很多他们也更看重高考的价值但努力光靠自己不行

还得看客观条件而从客观条件上来说重点中学的学校和老师都更有条件支持学生的努力比如在这里学生最有留校上晚自习的自由周末学校的自习室也可以让同学们自由使用很多学生都会来学校上自习

真正好学校的学生他们的时间是安排得非常满的学习时间是非常多的北京的这些重点中学的学生他们在校时间就是非常长如果他们可以努力的话就是因为他们的环境就是是允许他们有更多的学习时间的经常大家会一提到这种和个人命运相关的问题的时候会更多地强调

就是人以及思想层面的原因努力不努力呀有没有内趋力呀是不是积极向上呀然后有没有追求呀但我觉得这些东西在一个更重要的对人行速更强的一个环境中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进行的和我们大多数人被灌输的常识不一样的是学生的努力其实并不直接决定着考试成绩的提高

学生的努力其实直接响应的是老师布置的任务在这种前提下老师指引的方向是否正确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努力是否有效大家或许都在努力但努力本身就不是平等的

你像可能有一些学校中他们的本身的老师就是高考出题人就参与了高考出题然后就参与了高考的判决然后和高考的出题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们就可以给你一个非常准确的引导因为在高考这个环境中大家关注的是学生所以大家关注的是你是不是用了十倍的努力你是不是用了五倍的努力所以你的成绩怎样但是这个五倍的努力和十倍的努力的回报其实是在不同的学校里在不同的环境里是完全不一样的

于是在重点中学里老师比学生们承担着更重的任务老师首先就要比学生做更多的题然后才能筛选出有价值的题再出给学生飞快地批改卷子并给出精确的反馈老师要给学生省去做题总结反省提高的时间老师每多做一点学生就能多一点时间来学习

所以在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老师的工作时间每天在 12 小时以上有时甚至可以达到 15 到 17 个小时在某些时刻李思雨觉得重点中学的老师们更像是被工具化的辅助角色甚至都有点像在做服务业

就是我自己也有教书嘛如果跟我自己在法国教书的这个工作的方式来做对比的话中国的老师的要求真的是非常高就是他们批改的速度是非常的快然后与此同时每次跟学生讲解的时候还会有很多就是非常重要的经验和这种的知识传播给学生就是证明他们这个批改的过程中

也不能是机械性的皮盖也是有非常大的思考量的学生可能会考试之后可能第二天就会跑到老师这来问卷子有没有判好呀然后如果没有判好呀会表达失望

然后这个过程我觉得他就是没有再想到说老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晚上回家吃饭然后睡觉的时候老师也会回家吃饭睡觉而不是说通宵的判卷子老师扮演的形象他就是一个这种工具性的辅助性的形象而不是一个人就是这个环境是不许不许他们做人的某种程度上所以学这不是学生的错但是呢这个环境就会导致学生会对老师有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

这些重点中学的老师本身就是名校毕业而且在生活中多才多艺性格很鲜活有的老师平时跑马拉松有的老师呢对儿童文学很有研究但是在学校里他们就是为学生服务的没有人关注他们的个性和生活

李思宇在时尚先生的采访中说,重点中学在培养新一代精英的时候,给了他们一种忽略身边人的正当性,老师就是自己提分的工具,学校就是备考的场所,而学生自己也并不把学校里的自己当作完整的人,因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努力,而李思宇在研究中重新理解了努力这个词。

如果说努力它是一个制度化的以及它本身就是不是说一个制度中平等的因素而是一个不平等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不是所有的行动都被视作是努力我觉得最简单的来看就是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不是所有学生尝试去提高成绩而做的事情都被视为是努力

我当时会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有一些学生你比如说他并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老师布置的练习或者是去改错然后因为他们一般都会有一个改错本然后学生就会在改错本上要就是把自己以前错过了错了的题给抄下来然后再重新的分析啊记录呀一遍之后再反复练习就如果他们不会去做这些很具体的事情就是

学校要求他们去做的这些很具体的事情的话即便他们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情也经常会被视作不是一个努力的学生李思雨说重点学校用来上晚自习的阶梯教室就是一个用来展示和确认努力的场所学生出现在这里就会被认为是努力的而学生看到了自己被认定为努力就感受到了激励就会越发努力下去

只有在框架中的努力才会被认可因此它也成为了对中国学生的一种规训当学生走上社会之后这个制度性的努力仍然存在比如在工作中怎么样工作才叫努力呢其实是由你的老板和公司说了算的而当一个人长期追求这种努力他身上的敏感或许就会消失不见了

我觉得尤其在精英中学我觉得学生有变得越来越乖对老师的依赖会越来越强然后对老师的服从是越来越强然后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成绩在他们眼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老师也有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乖然后可能就会在他们看来就会比较的比起以前的孩子来讲会比较不活跃一点在我看来主要是这个就证明了学生

这种自主意识的发展和对于自己的人生的规划和思维肯定不是一件好事李思雨回忆起自己的高中生活她 05 年高考那个时候她的高中更活跃什么样的学生都有大家也并不都专注于学习李思雨觉得这种学生越来越乖的倾向可能是因为他们被提纯了首先成绩差的学生被排除在外

想出国的学生早早就被分到国际部而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更是拥有单独的毕业班楼可以保证他们不被低年级的学生打扰这样下来高三学生就被提纯净化了所有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高考而奋斗

而在这个单一的价值体系里没有人去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谁什么才能令他们快乐我们希望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是根据他的成绩来对自己产生一个认识的然后这个成绩是直接引向一个排名的也就是说这个学生他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世界的认识仅限于我是在这个社会上是什么位置就是根据我的成就是什么位置然后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是说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大梯子我就是应该往上爬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不符合实际的认识根本上就是大家的认识方法也非常单一可能就是在寻找新的环境中的数字然后以便可以把自己放到一个位置上在学校中是成绩可能之后可能就是工资赚的钱或者怎样呢大家会觉得这个是一个最舒适然后最安全的一种把自己融入到身边的社会的一种方法在当年李思雨自己也不是一个例外

在李思宇高中毕业刚到法国留学的时候当他发现法国的大学考试出成绩之后竟然不出排名他总觉得似乎缺了点什么

我总会有一种冲动就是要知道我自己在年级或者在班上的位置就会去因为他会把所有的人的成绩都张贴出来我就发现我自己在数就是数别人的成绩比我好的人应该有多少人然后所以我在全年级大概排多少名

然后等我数完了以后我自己也会觉得很可笑想说我一直都是一个特别不在乎成绩的人然后但是呢到了新环境尤其是当时这是最开始到法国的时候就是在与人的接触上呀融入上呀就还也没有那么融入然后这个可能就是我当时这种融入的冲动然后给我提供的一个方法我想说在一个新的环境里我可以想象到的让自己融入以及感受到自己一个群体在一个群体中有一个位置的方法竟然是去

找自己的排名然后当时就觉得自己的这个行为挺可笑的挺有意思的这件小事让李思雨对于考试充满好奇她更想知道为什么中国学生就如此看重考试和排名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李思雨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学生她生长在一个宽松自由的家庭里

后来他也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之一但是他就开始怀疑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觉得我从初中的时候开始对学校产生了巨大的不信任

再加上我觉得当时我们初中有个别的老师采用的管理的方法会让我觉得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就是归训人管理人的一个环境会让我觉得在有一些管理的手段中对学生的监视和约束大于对学生的教育和爱护然后我就会有一种学校是容纳不下我的这种感觉所以可能这种感觉就一直持续到了最后

就比如说高中前一两年之类的我就是属于一直考班里倒数第十一名因为倒数十名会找家长的这种在考试上李思雨是临时抱佛脚型但好在她所在的学校师资力量很强就算是考前突击也总能很有效率但她在考前短暂的努力中感受到了一种错位的感觉

到高考的时候当时大家都会身边原来不是特别努力学习的同学都开始变得很努力然后我自己也会觉得在那个气氛里被带动的会觉得也开始努力学习然后我就觉得有一种很错位的感觉因为某种程度上那好像又不是说我有一种很强的自发的动力然后

有一种那种所谓的冲劲然后开始努力的就是有一种坐上了和大家同一节车厢然后在一列车里往前走的那种感觉就是有一种被带动的感觉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像高考一样宣扬这种以努力为标准的选拔以李思雨熟悉的法国来说法国当然也有选拔精英的私立大学但法国的大学教育更加普遍

他们的公立大学更像是一种义务教育目的是保证人人都有学上法国高中会考的通过率在 80%以上而读大学的年轻人占到这个年龄段总人口的 70%以上但和中国最主要的区别是法国的公立大学录取有着更大的随机性在每年的高中毕业季每一所公立大学都会收到血片一样的申请信

老师平时就是课业负担就是大学老师上课做科研其实时间已经是非常非常紧的没有人可真的有时间拿来看这些文件所以最后每个学校的具体的处理方式其实是不一样的所以没有一个统一的策略说你这样这样这样就可以进入你如愿的进入你想上的学校和你想上的志愿就都没有所以随机性就相对来讲会比较强如果你是一个法国学生递交了你的大学申请

那么谁处理了你的申请?他有什么喜好?他看重什么?他在每一份申请上花费了多少精力?都说不准,但在李思雨看来,这种随机性或许是另外一种公平。

这是一些政治层面的理论大家可能会觉得择优是一个很公正的一个选拔的手段或者说选举的手段但其实呢真正的有史以来其实最公正的都是抽签择优从来没有被视作是一个公平的制度所有的这种增加了随机性因素的制度的设置都会导致更公平很多大学老师自身是非常精英的学校出来的所以说

所以他们会有很多的抱怨他们会觉得学生的素质很低呀然后一些基本的学习能力不具备呀但与此同时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我们来看的话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呀这就证明即便是可能出身环境非常差然后在

学习生涯的前期一些基本的素质他的环境无法提供给他的这些的学生他们仍然有机会遇到这些精英学校出来的老师然后在大学里面有一个交集那我就要问一个非常中国考生思维的问题比如如果我是一个法国高中毕业生我又很努力我就想上一个好大学

但是我没想到升学校的时候这种随机性就把我的机会给剥夺了我就没上我的理想的大学那这对我来说会不会是另外一种不公平呢我觉得不是呀因为公平本身就不是一个人身上可以体现出来的公平是一个群体中才能体现出来的只有资源公平地分配在了每个人身上才是一个公平的场景对不对

然后如果你说是你个人的话那也就意味着你个人拿到的是这个给你分配的是这个群体中每个人都可以某种程度上应得的这个份额的资源然后你可以通过努力来走到你自己想要的方向上

在中国人生是一个梯子就是你是要往上爬的就是方向只有一个这个方向是朝上的但是呢在其他的环境中你比如说在法国你的人生是一个广场你可以往四面八方走广场的西角有颗花我要去看那朵花你并不是说一定要上到什么大学所以才能怎么样

因为这个整个的社会的价值体系不是唯一的你一定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去达到你要去的这个地方我觉得就是这个唯一性如果被去掉了然后这个单一的要向上的方向性被去掉了以后我觉得这个社会的资源给每个人以及就是说我觉得就不存在这种说我努力了我没有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这种不公平我觉得就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不存在我觉得现在很多年轻人也不想爬梯子了

现在很流行躺平大家动不动就说我要躺平了我要摆烂了那你觉得躺平是一个大家意识到我可以不用爬 TC 之后的一种放纵吗我的导师之一就是李春林老师他当时的认识就是说其实躺平不是一个自主选择它其实是一个这种淘汰赛的过程

对不对然后就还可以参与比赛的人他们是在不停的像我们说的在不停的内卷在不停的参与到更激烈的竞争中然后在每一轮被淘汰的人他其实他们就是因为是被淘汰了所以他们是只能是停止他们的这个相关的竞争的活动所以我觉得很多人他可能不是说躺平而是他是被被躺平了

因为这个竞争对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没有再参与到这个社会的真正的竞争的东西和内容了这个社会因为它的单一价值又没有给他提供其他的价值实现方式那在这种意义缺失的场景下这种状态我觉得就会被描述为是躺平在脱离高考的体系之后李思雨用了一些时间来重建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让自己快乐我给自己找到的一个解决方案是非常的关注自己的一些细小的情绪然后但是只有几个我觉得细小的情绪非常值得关注一个就是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很快乐就是真的觉得很快乐而这是那种由衷的快乐就是那种会傻笑的那种

我觉得这个情绪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就是不要错过了因为非常容易错过我们可能当时一开心这件事情就过去了也不会对它有更多思考我觉得如果是真实了这些感觉的话它是可以引导自己去做尝试的然后在尝试的过程中就是把自己放在不同的场景下可能就会对自己有新的发现就会发现我可能擅长什么什么或者

我可能在做某一件事情中的时候我是很乐在其中的所以我可以更持久地去做这件事情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对努力的一个重新的阐释你想想这也是我之前听一个朋友说的他觉得每个人应该至少有三个爱好一个爱好是可以让自己为生的一个爱好是可以让自己身体强健的然后一个爱好是可以不停地激发自己的活力和创造力的

然后我觉得其实这也不叫爱好这个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三个活动我觉得如果可以保持一个平衡让自己生活中一直都有三个活动可以保持自己的能量然后维护自己的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身体上的健康的话我觉得应该会是一个比较快乐和满意的生活吧本期节目由金子制作编辑熊阿姨声音设计 Supermassive

本话题更多信息欢迎在微博和公众号上关注 Jazz Park 和先生制造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