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与居住在荷兰的艺术家秦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访谈。她的作品如同一个时间迷宫,以日常生活中偶然发现的物件——“found objects”——为基石,构建出充满未知和叙事张力的艺术世界。
秦畅的作品并非单纯的物件堆砌,而是对物件历史和使用痕迹的细致捕捉。这些物件的来源五花八门:荷兰街头捡拾的废弃物、中国工厂遗落的零件、甚至家中闲置已久的物品。这些物件本身的“缺失的上下文”反而成为她创作的灵感源泉。 她赋予这些物件新的生命,让它们在作品中讲述着被遗忘的故事,唤醒我们对真相的迟疑,以及对当下的深度感知。
我尤其着迷于她创作过程中“叠加”的技法。 一层层半透明的材料,如同玻璃膜或香肠皮,包裹着物件,形成一个包含丰富信息和层次感的整体。这种叠加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效果,更是对时间和记忆的层层堆积,如同考古发掘般,逐渐揭示物件背后的秘密。 她甚至会使用酿酒时封坛的珠血纸,这种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时间的痕迹和工艺的精妙,与她作品中对时间和历史的关注完美契合。
关于文字在作品中的作用,秦畅持有独特的见解。 她并不依赖文字来直接解释作品,而是将文字视为二次创作,在作品完成后,以诗意或叙事的形式,补充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创作灵感。这些文字并非对作品的诠释,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创作,如同作品本身一样,充满着诗意和想象的空间。
在荷兰的创作经历,也深刻地影响着秦畅的艺术实践。荷兰对年轻艺术家的资金支持让她受益匪浅,但材料匮乏和制作规模的限制也让她时常感到困扰。她更倾向于独立完成作品的制作,因为与他人沟通创作理念对她而言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 她享受着独立创作的自由和掌控感,在物件与自身的对话中,寻找创作的灵感。
目前,秦畅的生活方式是不断移动,在不同的城市和国家寻找创作的灵感。这种流动性让她不断接触新的物件、新的文化,也让她对“扎根”与“漂泊”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她坦言,自己对未来的规划仍存在不确定性,但这不确定性本身,也构成了她创作的一部分。
与秦畅的对话,让我对“found objects”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材料再利用,更是对时间、记忆、以及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深刻探索。 秦畅的作品,如同她本人一样,充满着对未知的探索和对未来的期许,在废弃物的罅隙中,寻找着属于她,也属于我们的未来。
本期「道听途说」的嘉宾是目前居住在荷兰的艺术家秦畅。她在物品包裹的记忆罅隙穿梭,试图从遗落的材料和偶然拾得的物件中捕捉构想未来的碎片。秦畅的作品如同时间迷宫,在叙事的迷雾里,唤醒我们对真相的迟疑,以及对当下的深度感知。幸运的话,以观看为契机,便能找到另一种故事的开端,那也是废弃之物复苏与反击。
-
主播:橘子 Orange
特邀嘉宾:秦畅 michellechangqin.com
微博 @道听途说播客
xhs: OrangeElephant (fakefestival)
「道听途说」是假艺术节的独立播客项目。
本期内容的配套图文索引,已同步更新在微信公众平台「假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