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217。萬科、比亞迪正在恆大化

EP217。萬科、比亞迪正在恆大化

2025/2/16
logo of podcast 歪。講堂 Y.Talkroom

歪。講堂 Y.Talkroom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Topics
过去几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面临普遍的爆雷危机,万科作为曾经的行业标杆也未能幸免。尽管万科有深圳地铁集团作为大股东,但自身难保,同样面临巨额亏损和债务压力。万科在2018年就已提出“活下去”的口号,但未能有效控制风险,最终也走上了恒大化的道路。政府虽然可能采取措施干预,试图阻止房企倒闭,但这只能延缓危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延长整个行业的痛苦期。万科的信用评级被下调,融资更加困难,未来可能面临政府接管或重组的命运。中国房地产企业普遍依赖高杠杆、快速扩张的模式,一旦市场无法消化高房价,这种模式就难以为继。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从恒大开始,过去几年中国的房企都在排队等着爆雷或已经爆雷了龙上中国、华夏幸福、世贸集团、家造业、花样年、绿地、碧桂园等等以下三简三千字从 2020 年、2021 年开始,这些中国房企一律亏到脸青青但是呢,还有一个房企大佬,看起来好像老神在在的

当然实际上它也是危机四伏这个房企优等生就是万科这个被誉为中国房地产行业标杆的房企现在正处于股价和债券暴跌的风口浪尖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讲万科不算是国企但是万科的最大股东是深圳地铁集团你要说它不是国企的话也不太说得过去

无论如何呢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连万科这种级别的房企现在都扛不住了虽然深圳地铁是万科的最大股东但它也自身难保了深圳地铁去年亏损 200 亿万科去年的亏损也差不多是 200 亿中亏损更是接近 900 亿有的说法甚至说万科的负债可能已经超过 1 万亿了哈

不管是哪个数目都好,深圳地铁都无能为力啊。万科这个帝王在 2018 年曾经喊出活下去的口号,可是事后万科依然继续疯狂买地抢地,在管控风险方面不见得有太多的收敛。结果七年下来,万科还是混成了恒大的样子。

就在上个月有传深圳相关工作专班已经全面介入万科万科可能面临接管改组同一时间万科 CEO 祝久胜被公安机关带走了这更加加深了大家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担忧中国房地产的游戏他玩的是超高杠杆

疯狂买地迅速销售追求销售排名有业绩有成绩有规模之后再向金融机构借更多的钱买更多的地销售更多的房然后呢再借更多的钱重复几遍最重要的是快借钱要快卖房要快但是呢建房就不一定快了甚至不一定会建好基本上每一家中国房企都是这样玩的

万科也不例外这房地产游戏能够持续下去的唯一条件是要不断有人买房但是这怎么可能呢消费者的承担能力是有上限的一旦市场开始无法消化消费者无法承担高得离谱的房价的时候这些高杠杆负债累累借不到钱又卖不出房子的中国房企注定将会轮流倒下

迟或早的问题而已当然中国有一个全能的政府它可以忽略任何市场经济的条规使用任何手段去阻止这些房企倒下比如说控制房价不让人甩卖房子不让房企轻易倒闭让他们变成僵尸企业等等但是呢这些手段只能放缓中国房地产的下滑速度它是救不了中国房地产的

而放缓消化速度也就意味着整个阵痛期将会被拉长本来应该是长痛不如短痛的问题拖了那么多年既无法有效解决却还要加剧和拉长房地产的问题以及购房者的痛苦万科就是这个样子了七年前喊出活下去的口号七年后目的等等的评级机构将万科的信用评级降至垃圾级

这意味着万科在国际市场上融资将变得更加困难我相信万科将会或已经步入其他房企的后尘了进入一种政府接管或重组的状态没多少人相信万科能挺过 2025 年万科恒大化是定律或者应该说中国大部分的房企都在恒大化这是定律

但是另一个不是房企的中国企业也有不少人预测它将恒大化这个企业就是在电动车领域的龙头 BRD 会有 BRD 恒大化这个说法也不是偶然因为两者的确有着许多共同点

在巅峰时期的时候,为了多元化业务,恒大从房地产扩展到新能源汽车,金融服务,健康产业,体育,甚至连矿泉水也做了。结果是,恒池汽车只实现极少量的交付,只有 1000 辆左右。要知道,恒大花了接近 500 亿去研发它的电动车。

也就是说恒大平均花了 5000 万去制造一辆车真是谁买到赚到啊至于一丝风光无两的广州恒大足球队也因为严重的债务问题在上个月宣布解散了比亚迪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他不仅制造电动车还涉足电池生产手机组装太阳能城市轨道交通等等多个领域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恒大在过去的无序扩张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选择涉足非核心领域通过多元化布局来减少单一业务所带来的市场风险这种商业策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呢如果业务扩展的太快太广的话它会给企业资金带来极大的压力最后拖累公司的核心业务

过去的恒大是这样现在的比亚迪看来也很有可能会是这样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抢占市场份额比亚迪不得不透过借贷融资等等的方式去筹集大量资金事情的结果是比亚迪的负债从 2022 年的 3700 亿增加到 2023 年的 5228 亿一年之间负债增加超过 40%

和恒大一样高负债没问题只要销售成绩亮眼盈利能力强有钱还债就可以了问题是 BRD 的销量成绩亮眼但是呢利润却不怎么样比如说 BRD2023 年的净利润为 300 亿但是呢剔除国家补贴后真正的盈利只有 10 亿

在他那超过 5000 亿的负债面前这 10 亿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利润有的数据还显示 BRD 卖 100 辆汽车的利润只相当于一辆法拉利的利润由此可见 BRD 的单车利润是有多低其实在中国电动车市场的价格战中每一个车企的利润都差不多是这样的一个鸟样不然的话也不会倒下一大片

虽然利润已经够低了但是 BRD 还是有本事可以把价格压得更低一些 BRD 要求供应商从 2025 年起降价 10%没错为了内卷打价格战 BRD 的做法是要供应商牺牲他们的利润去造就 BRD 的低价这种市场竞争和价格战的局面其实就和中国房地产的局面一样

恒大也曾经在房地产市场上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而现在的比亚迪在电动车领域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短期来讲打价格战固然能够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但长期来看利润空间必定会遭到压缩而且低价卖习惯了以后想要再起价也很难

这和恒大当年的经营策略如出一辙最终导致出现无法承受的财务压力除了房地产和电动车领域其实有不少正在或已经恒大化的中国企业比如说互联网科技领域蚂蚁集团和滴滴都有恒大化的痕迹汉能在太阳能领域的扩张以及高股价的崩盘它的经历也和恒大有一定的相似度

曾经资产过百亿的钢铁帝国海星钢铁在它扩张过程中累积了大量的债务这和恒大的经历相似最终海星钢铁因为无法承受债务而倒闭中国人经常自诩为全球 IQ 最高全球最聪明全球做生意最厉害的人那为什么中国人总是干着最累的活挣最少的钱吃最多的苦呢

除了中国人也许不是全球 IQ 最高全球最聪明全球做生意最厉害的人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缺少互利共赢的概念也就是说很多中国企业做生意的中心思想是我必须搞死你才能活下去所以本来可以赚钱的东西中国企业一进来就要用低价策略卷死你亏本卖也要整死你然后独占那个市场

钢铁、水泥、纺织品、家电、手机、太阳能板、电动车、电商还要数下去吗?应该不需要了吧其次就是中国企业不愿和当地企业建立健康良好的合作关系共享蛋糕即使有建立合作关系的也是出于一个原因那就是要把人家的技术学过来自己做而非要共享蛋糕

比如说一带一路用的是中国工人中国钢铁中国水泥中国只是要输出产能过剩而已不是要给钱你赚相比之下美国企业所到之处总是受到热烈欢迎和美国企业合作除了有文明的契约精神作为保障之外最主要的还是有钱赚别的不说我就说台积电就好了

有哪个作为中国企业的供应商可以做到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企业呢?所谓的中国电动车龙头比亚迪作为它的供应商除了会被要求降价 10%之外比亚迪还欠供应商 2400 亿比亚迪向供应商付款的周期长达 175 天远远超过全球大型车企平均 45-60 天的数字

至于特斯拉也会在 90 天内付款给供应商这些比亚迪的供应商为了维持合作不得不先行垫付资金比如说通过贷款还有融资的方式来填补他们的资金缺口长期来看这当然是不健康的合作方式不少撑不下去的供应商会倒闭这不在话下

但是更严重的是,为了资金周转,这些供应商可能不得不降低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这样做的后果是,最终的产品质量差强人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房子和电动车上出现不少质量上的问题。至于恒大的供应商就更惨了,也不需要多做解释了吧。

也许不懂得互利共赢的不只是中国企业而是中国政府因为在共产主义的世界里面没有互利共赢的只有批斗和丛林法则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若真如此那正在恒大化的就不只是中国企业了而是整个中国什么都得懂一点生活更精彩一些我们下一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