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察到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特别是上海,令人担忧。许多企业倒闭,工厂空置,这反映出中国政府在经济问题上可能束手无策。
我认为,要理解中国经济的深层问题,就必须先理解其产能过剩的现象。中国企业即使在需求不足、利润微薄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大规模生产,并通过低价倾销的方式将过剩产品销往全球。这与市场经济的逻辑相悖,令我费解。
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出口和重工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竞相投资建设钢铁厂、煤矿、光伏工厂等,导致产能快速膨胀,远远超过国内需求。
此外,中国企业在投资扩张时往往高估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例如在新能源领域,投资规模远大于实际需求,导致供过于求。
中国产能过剩导致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甚至低于生产成本,这使得许多国内外企业难以竞争,甚至破产。低价竞争也抑制了技术进步和研发投入。
中国企业之所以继续大规模生产,除了薄利多销外,更重要的是依赖政府补贴。中国政府为了实现经济转型和全球竞争力,对新能源、半导体、光伏等战略性产业提供了大量补贴,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即使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也能继续生产。
然而,政府补贴也存在骗补现象,一些企业通过虚报销售记录等手段骗取补贴。
中国政府的补贴和低价倾销策略,旨在抢占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挤压欧美竞争对手。比亚迪的成功案例就是一个例子。
这种策略虽然短期利润微薄,但可以赢得市场份额和技术积累,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但同时也引发了全球的反倾销调查。
中国维持生产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持经济和社会稳定,避免大规模失业和社会动荡。关闭过剩产能的工厂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政府因此选择维持生产,并通过一带一路项目消化过剩产能和劳动力。
然而,中国的产能过剩和倾销行为对全球市场造成负面影响,构成对许多国家本地产业的致命威胁。一些国家因为参与一带一路而陷入债务陷阱,不得不抵押资源或战略利益。
中国维持产能过剩,是为了锁定全球供应链,一旦成为某个产业的主导者,全世界就必须依赖它的产品。这种依赖会形成一个自我循环,即使市场需求不足,中国也得继续生产,否则就会失去主导地位。
苹果公司将iPhone组装转移到印度的举动,也体现了中国对维护全球供应链锁定效应的重视。
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不仅是国内经济问题,更是地缘政治策略的结果,旨在增强其全球影响力。但这做法也给中国带来了不少麻烦,其中最大的麻烦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国家发展到最后财政一定会出现大问题。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