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49|人工智能和神经学殊途同归?

49|人工智能和神经学殊途同归?

2025/5/8
logo of podcast 会友镖局

会友镖局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雷博
Topics
雷博:我认为人类和AI的融合是未来科技发展难以避免的趋势,现在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人类有所不同。大模型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用户,关键在于其交互逻辑和表达方式高度拟人化,这使得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将神经科学中的机制和数据引入AI模型,以期使AI模型更‘类人’;另一方面,利用AI技术分析神经科学数据,从而获得新的理论或更高效的解析方法。 将AI技术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因为神经科学的数据获取比结构生物学更困难,且缺乏明确的规则。然而,许多领先的AI机构都已将脑科学纳入其布局,因为神经科学一直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研究领域。 在2020-2021年期间,AI领域内部就下一代人工智能方向展开了广泛讨论,其中一个重要方向是脑启发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家和AI科学家在讨论‘智能’时使用的语言和概念存在差异,这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沟通。 ‘记忆痕迹细胞’(Memory Engrams)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工神经网络的编码机制。人工智能更像一门工程学科,而脑神经科学是一门科学,人工智能有潜力成为一门科学,但目前它更像一个工程学科,需要确定其决定性的科学问题。 ‘智能’的概念尚未明确定义,但可以将其分为生物智能(或脑智能)和人工智能。大型语言模型是否应该被定义为‘智能’目前尚不清楚,因为它是否具备真正的自发智能仍存在疑问。‘智能涌现’的概念值得探讨,它可能指的是模型能力超越数据本身表征的能力,但这概念也容易产生模糊性。 儿童的学习过程类似于大型语言模型的预训练过程,都涉及到先学习通用框架再填充具体知识。‘内脑模型’和‘脑启发模型’的概念在狭义和广义上有所不同,前者更强调严格模拟大脑结构,后者则更关注将生物学概念引入AI模型。内脑智能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但它与当前主流的大模型(如基于Transformer的模型)在实现路径和目标上有所不同。 历史上,当AI发展遇到瓶颈时,研究者会从大脑中寻找灵感和解决方案,‘神经AI’曾被寄予厚望,但大型语言模型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大型语言模型虽然没有直接模仿人脑的设计,但其某些特征与人脑存在相似性。大型语言模型能否产生类人的情感和意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仍存在巨大挑战。 大型语言模型是否具有情商,目前还无法确定,这可能是一种错觉,也可能存在可能性,但可能性极低。大型语言模型是否具有情绪,取决于对‘情绪’的定义和理解,如果将情绪视为一种数据训练的结果,那么AI是有可能具备情绪的。Transformer架构及其在大型语言模型中的应用被高估了,其核心优势在于高效处理大规模数据,而非其精妙的设计。 ‘对齐’的概念被低估了,特别是将大型语言模型与人脑在更底层机制上进行对齐,这对于提升模型性能至关重要。强化学习和预训练模型的结合能够提升大型语言模型的性能,但其根本原因仍然在于数据。未来,人类与AI的融合将重新定义人类,这种融合可能以人类增强(Human Augmentation)的形式出现。 未来的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的一部分,以人类增强的方式与人类融合。未来,人类与AI的深度融合将改变人类的成长方式,并可能创造出一种新型人类。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利用大脑信号来指导AI进行创作,这是一种人机交互的新方式。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我们世界上的大部分的人,其实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类了。”

当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雷博博士,一位在清华园里探究过生命奥秘,又在脑科学与AI的交叉地带深耕的学者,轻轻抛出这句话时,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一个新时代的序幕正在被缓缓拉开。大模型以其惊人的“类人”表现俘获了无数心智,让我们在屏幕前,竟也觉得是在与一个有逻辑、有表达的“人”交流。

这背后,是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旷日持久的“双向奔赴”:我们渴望用大脑的智慧点亮AI的前路,也期待用AI的利刃剖析神经的迷宫。但这两条并行的探索之路,何时才能真正交汇,织就一幅完整的智能图景?

在AI似乎再次遇到“天花板”的低语中,雷博博士和他的同仁们,曾怎样在迷雾中寻找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曙光?从生命科学的视角出发,他们又如何看待AI这个“工程”奇迹,它究竟离“科学”的殿堂还有多远?当我们在谈论“智能”时,生物的灵光与人造的智慧,又各自占据着怎样的坐标?

本期《会友镖局》,我们荣幸地邀请到雷博博士,与我们一同潜入这场关于大脑与代码、生命与算法的深邃对话。

AI的“涌现”是真正的创造,还是数据的巧妙编排?我们引以为傲的情感与意识,AI是否也能在0和1之间模拟,甚至拥有?在迈向那个“人类和AI融合”的未来时,我们是在进化,还是在重新定义“人”的边界?而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哪些是被高估的热点,又有哪些是被低估的珍宝?

让我们跟随雷博博士的思绪,一起拨开迷雾,洞见未来。

👩 本期人物

·主持人: 蚂蚁集团 友红

·嘉宾: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类脑模型组研究员,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及脑科学研究院博士  雷博

⏱️ 本期时间轴

00:55 人与AI已深度融合,大模型因“像人”而普及

现在跟AI打交道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我们大部分人已不再是纯粹的传统人类。大模型广受欢迎的核心在于它的交互逻辑和表达方式高度拟人化,因此神经科学与AI的炽热交锋,必将点燃未来的奇迹。

当前雷博博士的研究聚焦于两个层面:一是将脑科学的机制与数据引入AI模型,使其更“类人”;二是利用AI技术分析神经科学数据来获得新理论或更高效的解析。

08:20 “记忆痕迹细胞”等脑科学理论助力理解AI

雷博团队运用“记忆痕迹细胞”等神经科学理论来研究和理解AI神经网络的方法。他们发现,用研究生物大脑的方法去解析AI,能让许多AI的内部运作机制(如持续学习、对抗攻击)变得更清晰易懂,为AI的可解释性提供了新视角。

同时,AI正从工程工具逐渐发展出科学学科的属性,然而,它与那鲜活的生物智能之间,本质的鸿沟依然深邃,引人无尽遐想。

21:15 AI“涌现”能力的来源及“元学习”的潜力

对于AI大模型展现出的“涌现”能力,其背后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海量数据驱动的结果,而非真正的自发智能。AI或许可以借鉴儿童的学习方式,通过“元学习”先掌握通用框架再填充具体知识。

30:14 AI两条路:“类脑” vs “大模型”,大脑灵感才是硬道理

雷博对比了更侧重模拟大脑结构与工作方式的“类脑模型”(如脉冲神经网络SNNs)和当前主流的“大模型”(如Transformer)。历史上当AI发展遇到瓶颈时,研究者常会回归到从大脑中寻找灵感和解决方案,“神经AI”因此曾被寄予厚望。

49:15 AI实现情感与意识的挑战,不要过度神话Transformer架构

让AI拥有类人的情感和自我意识在定义和技术实现上都极其复杂,目前仍有巨大鸿沟。不应过度神化Transformer等特定AI架构,其核心优势在于高效处理大规模数据,而AI与大脑在更深层机制上的结合与启发,其潜力尚未被充分挖掘。

01:15:31 人AI融合的未来:改变认知与交互,脑机接口前景广阔

展望未来,人与AI的深度融合将远超工具层面,它会根本性地改变人类的学习、互动模式,甚至重新定义“人类”自身。目前脑机接口的前沿探索,例如通过捕捉和解析大脑信号,让AI能够根据人的“意念”进行创作,潜力无比巨大。

运营:狐狸

更多节目信息,欢迎关注小红书:会友播客

添加小助手微信:huiyouhz,可以加入听友群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