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将以《还有明天》和《初步举证》为线索,聊聊女性争取选举权的历史和各国对于强奸罪的法律定义,以及女性主义电影如何通过个体经历折射出父权制下女性反抗性别暴力的长久斗争。 [02:50] 《还有明天》与《妇女参政论者》背后女性争取选举权的历史 [09:38] 两部电影不同的叙述角度和人物刻画,《妇女参政论者》更重视展现群像 [11:12] 《还有明天》影片结局从家庭视角转向公民政治,指出丈夫对妻子的暴力与国家层面对女性的压迫是一体两面 [17:56] 《还有明天》对暴力场景的艺术化设计与间离效果 [22:38] 近几年女性电影对母女关系的讨论,女性生存处境的代际对话 [24:57] 迪莉娅获得投票权以后会怎样?改写逃离叙事,女性要留在牌桌上争取更多权益 [30:01] 从《初步举证》与《黑箱日记》的片名聊起 [33:41] 各国对强奸罪的定义和司法判决对比;讨论法条的前提:法律不是万能的、司法资源是有限的 [36:57] 不同国家对强奸罪犯罪构成要件(性交、暴力要件*、性同意)的定义;日本2017年的修法并未改变构成上的核心要件——仍需证明加害人使用了“暴力、胁迫”或使受害人“无法抗拒”。2023年修法进行了进一步调整。 注:强奸罪里暴力不是一个必要的要件,中国刑法写的也是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强调的是不敢不能或不知反抗,暴力只是一个常见的手段,但不是必要的要件 [41:32] 对强奸案受害者的保护:强奸盾牌条款(rape shield law),但女性仍然陷入不完美受害者的漩涡 [43:18] 为什么伊藤诗织选择了民事诉讼:司法系统的缺陷和伊藤诗织的诉讼策略 [46:14] 在司法系统中失语的女性:法律是由一代又一代男人写下来的,现代法律从立法、解释到适用,都是建立在一种不自知的男性经验基础上的;男性视角被伪装成所谓的“客观”视角 [52:15] 国内对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的讨论,大众对“性同意”的认知仍然有待提高;挑战父权体系的女性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57:37] 关于车浩教授的《山西“订婚强奸案”三论 · 徒留一叹》:法律判决对舆论有教育作用[62:18] 法律代表的平衡砝码:女性在一场异性恋性行为中,承担的现实后果是生理、心理、社会三重意义上的,而男性往往只承担欲望是否被满足 [65:23] 浪漫叙事对于性别暴力的美化;性侵犯与文化的关系,强奸迷思对大众认知的影响 *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是刑事案件。我国的强奸罪是公诉案件,受害人不能撤案。强奸罪案件不属于可以“和解”的案件。强奸罪是刑法规定的八大重罪之一,积极赔偿被害人取得被害人谅解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但不是免除处罚,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而伊藤诗织的名誉侵权案属于民事案件。民事诉讼的原则是当事人处分原则,即原告可自由决定是否继续诉讼、撤诉或庭外和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