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龙:本期节目讨论了美国劳工运动的两个新特点:一是劳工队伍从传统蓝领扩大到白领;二是工会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出现了许多不受法律约束的另类工会,如工人中心等。这些另类工会通过各种方式,例如游说、起诉、游行等,维护低收入工人的权益,参与争取15美元最低工资等社会运动。
柯振兴:美国左翼工会在争取15美元最低工资、全民医保、租金控制等重大政治经济议题的社会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这些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主流媒体报道往往忽略了工会在这类运动中的贡献,这令人遗憾。工会的定位也从争取会员利益转向争取全体低收入劳动者的利益,更符合马克思主义左派对工会定位的期待。
张跃然:美国左翼重新关注政治经济议题,但这一转变并非源于民主党建制派,而是来自底层社会运动和独立左翼力量的推动。民主党建制派对这些社会运动的态度是半推半就,甚至存在抵触情绪。美国工会运动与移民的关系复杂,从早期的排外到如今的多元化包容,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服务业工会,由于其会员构成以女性、少数族裔和移民为主,在种族平等、移民平等和性别平等问题上持积极态度。
陈伟祥:美国左翼的崛起是对新自由主义和经济不平等的回应,代表着对资本主义危机的反思和寻求替代方案的努力。民主党对经济议题的关注度降低,可能与中期选举策略有关。共享经济下劳动者的组织化面临挑战,但通过建立紧密的组织网络仍有可能实现联动抗争,例如中国卡车司机的罢工就是很好的例子。美国高校研究生工会的组织工作需要基于具体的议题和诉求,逐步建立信任感和团结感,而不是诉诸抽象的阶级身份认同。DSA的崛起代表着一种积极的希望,但其能否持续发展,以及能否真正解决工会组织的官僚化问题,仍有待观察。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对美国工人的影响复杂,一方面试图通过“制造业复兴”拉回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却在劳工权益保护方面采取不利于工人的措施,导致工资停滞不涨。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