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莎士比亚听过凯用英语文学连接更多人和娱乐至此一样童年的消逝这个书名听起来也异常耸动它也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判家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于 1982 年首次出版
童年的消逝的社会背景建立在 20 世纪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尤其是电视媒介的腾空出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波茨曼写下此书就是为了表达对于电视影响儿童成长的担忧既然要谈童年的消逝那探讨童年是如何出现也就必不可少在中世纪以前的欧洲社会可以说基本上没有童年这个概念根本原因是成人与儿童共享同一文化空间
由于信息以口语形式传播 7 岁以上的儿童也能驾驭语言能力他们接触到的内容和成人一样比如性和暴力那时的儿童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身份而被视为微型成人或劳动力的预备役
直到 15 世纪活字印刷术的普及才给童年这一概念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印刷书籍对识字能力产生极高要求因此成人与儿童之间出现知识差距儿童需要通过系统学习才能进入抽象的文字世界阅读能力成为区分成人与儿童的核心标准从某种角度讲,这是一种成人世界的知识垄断
既然有了印刷术,社会的教育制度也就自然进行了重构学校开始出现并且拥有自己的制度印刷术催生的标准化教材和分阶段的教育模式儿童大部分时间不再与成人共享同一场座而是被单独隔离到学校中接受定向培养与成人社会形成的物理上的分割
可以说学校是一个区别于成人世界自成体系的独处儿童的小社会当然,这样的社会是由成人进行管理的他们也一并建立了信息等级制度对儿童能接触到的书籍和教材内容拥有控制权建立知识壁垒
此外,从古罗马时期就以萌芽的修持观念在印刷时代被系统化形成行为约束机制社会认知被进一步重塑儿童被赋予纯真、可塑性等文化特质成了需要被保护的生命阶段与成人身份大相径庭
到了 1850 至 1950 这百年童年的发展来到的最高峰美国成功地让儿童走出工厂进入学校穿上自己的服装阅读自己群体的文学玩着自己的游戏生活在自己的社交世界里他们在法典中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他们在习俗里处于受惠的地位被精心呵护不受成人世界的困扰到了世纪末童年进而被看作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一个理想化的生命阶段
可就像所有到达顶峰的事物一样,盛极必衰只不过同年这次遇到的是一个强大外力——电子媒介最先腾空出世的是电报它拥有改变信息本质的能力即从个人和地区性的变成非个人和全球性的电报可以说是第一个使信息的传播速度超越人体速度的传播媒介它打破了历史上交通和传播之间的联系
毕竟在电报发明之前,所有的信息,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语沟通都只能以人体速度进行传播书籍、信件、话语,它们完全依附于人类肉身进行传播需要在时间和空间内流通可电报将人类交流过程中这两个障碍一笔勾销使信息从时空中脱离出来,远远超过了书写和印刷文字的传播能力
它不再依附于人类它不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完全脱离了人类把我们带入一个瞬间即可达到的世界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当然听起来电报真的非常夸张不过它只是后来这样发生的一切的凶兆而已和后面那一位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们的电视隆重登场
电视首先是一个视觉媒介,大家都知道,可这就意味着从前的信息等级制度基础就此崩溃。电视可以取代印刷文字的线性和序列逻辑的特征,使得文字教育的严谨显得毫无意义。因为看图片不需要任何启蒙教育,电视相当于向人们提供的一个原始而又不可抗拒的选择。
确实,虽然我们都在说文字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东西但这个图像比起来那真的没法看早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看图像了
文字需要进行学习拼音字母语法等等还需要逻辑的加入可图像是真的不需要任何教育它就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因此看电视对人类来说完全是一项简单如何白开水的行为看电视没有任何壁垒可言什么你说成人级节目当然有这种分类但它依然脆弱得要命
试问,电视的符号形式在认知方面真的有神秘感可言吗?即使是一部沉闷得要命的艺术片孩子们也能或多或少感觉到他想要传达什么不像印刷文字真实存在知识壁垒电视从外界形式上讲也和他的符号一脉相承他非常大,非常笨重你不能把他藏起来,放在架子上或柜子里让小孩摸不到够不着
它具有绝对的公共性任何人都有途径接触到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排他性理解电视内容不需要任何形式的训练人人都具备观看和解释图像的能力这也在当时新兴的新媒介在同一时间向我们每个人都提供着同样的信息没有任何秘密可言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断言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儿童已经变得越来越成人化
在美国文化里,人人已经开始期待母亲看上去跟女儿一样年轻或者女儿看上去跟母亲一样成熟依据尼尔·波茨曼的说法随着电子信息时代到来,童年代逐渐消逝儿童的成人化现象也同样发生在影像里
就拿我们国内观众可能最熟悉的一个广告为例吧某一支品牌的《我从小喝到大》这个广告一出听众们应该就能理解我说的意思了糟糕但意义明确的双关女孩和女人被放在一块的画面都能清晰表达品牌的意图女孩和女人不再被明确划分开来女孩被看作女人的预备意女人是女孩中间要成熟的模样这广告把这一切表述的淋漓尽致
童年与成年愈发没有区分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电子信息时代成人对语言的控制能力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比儿童更强甚至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注意到成人使用的语言不比儿童有更多的变化或深度成年是否也在消逝如果说尼尔波兹曼思考的是做一个儿童意味着什么那当一个成年人呢童年的概念需要被理清成人也是一样
如果说童年的概念是在历史常客中被无意识发明出来的得到成年人的认可并得以延续那在媒介泛滥和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壁垒被一个个打破成人对儿童曾经单方面的绝对掌控已经不大可信这是否就一定是坏事呢?当我们在感慨童年消失时我们到底在感慨什么?
每一种媒介就是一种话语而话语可以转换成权力当绝对的权力不在成人手上或许更应该做的是相信对方建立平等交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