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艺术家施琦访谈:本真的信物

艺术家施琦访谈:本真的信物

2025/5/23
logo of podcast 文化艺术

文化艺术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施琦
Topics
施琦:在创作的初期,我并没有明确的规划或想要与他人分享的意图。创作的冲动和欲望才是最重要的驱动力。具体要表达什么,或者主题是什么,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晰的,而是在制作的过程中逐步明确。一个灵感的火花可能会引导我前进的方向,这种灵感往往是滞后的,但随着创作的推进,思路会逐渐打开,最终形成完整的作品。 施琦:过去,我不太愿意展出自己的作品,觉得那是很私人的事情。分享与否并不是必须的。我认为真正能理解我作品的人非常有限。只有当自己觉得作品真正达到了及格线,我才会考虑拿出去展示。但近两年参加展览的经历触动了我,我发现观众的反馈远远超出了我个人的局限。他们会告诉我,我的作品让他们回忆起生活的某个阶段或经历,或者引发了他们的思考。这些反馈与每个人的经验认知相关,如果作品能引发这样的思考或联想,对我来说就是莫大的荣幸。 施琦:虽然我尝试过很多东西,但总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即使我不想去思考它,它也会反复涌现。这条线索可能在某个阶段不明显,但回过头来看,它一直都在。就像我的日记系列,无论形式如何改变,我所关注的始终如一。至于我关注的是什么,很难用理论来概括。它就像我在学生时代创作的兵马俑,那是我第一次被震撼,并激发了对水墨的创作欲望。我用水墨和一些特殊材料来破坏兵马俑的具象形象,表达了历史遗产在时间中的风化和变化。虽然当时我并不清楚这些深层含义,但我就是喜欢那种效果。

Deep Dive

Chapters
艺术家施琦的艺术创作历程,从个人创作冲动到作品的展览和与观众的交流,以及她对艺术纯粹性和社会意义的思考。
  • 施琦的艺术创作源于个人冲动,而非预先规划的主题;
  • 她的作品逐渐成为艺术信物,在观众中引发思想、心理和审美的碰撞;
  • 她强调艺术的纯粹性和为个人及群体生活服务的本真价值。

Shownotes Transcript

艺术家施琦最近5年来在工作上越来越活跃。展览渐渐多了起来,工作室慢慢大了起来。最新的一次展览是在 巴黎乔治五世大街上的之禾空间的个展“须臾回折”, 展出的是她的书迹, 日迹和痕迹,换句话说,是动作,图像和念想联动起来的工作成果。

施琦的性格敏感却直率,工作上不跟风,不赶新潮流,新主流;如果说写文章的人,文如其人,那么施琦做的艺术,和她的人很像。换句话说,施琦做的作品很有可能是信物, 艺如其人般的信物。她在造物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自己的思路,渐渐搞清楚自己在关心什么。做的多了,思路的轮廓就越来越明显,通过反思, 对自身的理解,对自己的兴趣点的理解就越丰富,对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也越明白。展览多起来了,看她作品的观众一点一点多了起来,她的艺术信物有可能在观众那里发生思想的,心理的,审美的碰撞,从而在观众那里又衍生出新的思路了。信物作为艺术品也就成为酵母,让个体的艺术创造在多维的群体意识中成为一个契机,一个信号,一个凝聚符。

我比较喜欢施琦和她的工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她本人和她对待艺术工作的纯真和实在。 当众多艺术品在唯利是图的管道里被利用的,被再利用, 成为游戏的道具的时候,从做艺术的原始乐趣出发,让艺术本份地为我们的个人生活服务,为我们的群体生活服务的工作就成为作风里的珍稀的纯种和良种,是很地道的高级。

请听施琦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