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Bernhard Kegel: "Mit Pflanzen die Welt retten?"

Bernhard Kegel: "Mit Pflanzen die Welt retten?"

2025/6/17
logo of podcast Wissen

Wissen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B
Bernhard Kegel
Topics
Bernhard Kegel: 我认为我的书名“用植物拯救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它旨在突出积极的可能性,与那些只关注灾难性后果的书籍形成对比。虽然仅靠植物无法完全解决气候危机,但没有植物的参与,我们肯定无法成功。我们需要利用植物来逆转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量积累。巴黎气候协定也强调了从大气中大规模回收二氧化碳的必要性,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我们可以通过两种主要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一是通过大型技术设施,将二氧化碳深埋地下;二是通过生物方法,利用植物来吸收二氧化碳,我个人更关注后者。虽然植树造林是重要手段,但必须谨慎选择造林地点和树种,避免在干旱地区因树木蒸发水分而加剧干旱。大规模的单一树种种植并非理想方案,因为它们往往只追求快速生长,而忽略了生态多样性。重要的是,我们采取的措施应同时关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这两大问题,通过恢复生态系统,为动植物创造更多生存空间。我特别强调了沼泽的重要性,因为它们在储存碳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德国大部分沼泽已经干涸,导致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恢复沼泽地的湿润状态至关重要,但这需要我们找到一种与湿地共存的可持续经济模式,例如沼泽农业,利用湿地生长的生物质生产各种有用的产品。

Deep Dive

Chapters
Der Biologe Bernhard Kegel befasst sich mit naturbasierten Lösungsansätzen zur Bekämpfung der Klimakrise und beleuchtet die Bedeutung von Pflanzen, insbesondere bei der CO2-Entfernung aus der Atmosphäre. Obwohl Pflanzen allein die Welt nicht retten können, sind sie ein unverzichtbarer Bestandteil der Lösung. Die Renaturierung von Ökosystemen adressiert auch den Verlust der biologischen Vielfalt.
  • Pflanzen sind essentiell im Kampf gegen den Klimawandel, aber nicht die alleinige Lösung
  • Aufforstung birgt Fallstricke, wie z.B. verstärkte Trockenheit in ariden Gebieten und Monokulturen
  • Renaturierung von Ökosystemen verbessert die Biodiversität

Shownotes Transcript

即使我们很少注意到,并且总是乐于回避: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但生物和技术手段带来了希望。因为仅仅减少或停止我们的温室气体排放是不够的。生物学家伯恩哈德·凯格尔(Bernhard Kegel)的著作《用植物拯救世界》入围了今天颁发的德国纪实文学奖。

<raw_text>0 世界还能拯救吗?Radio 3气候对话。

就在此刻,今年的德国纪实文学奖得主即将揭晓。颁奖典礼自下午6点在汉堡易北爱乐厅举行。在节目开始前,我和其中一位入围者——柏林生物学家伯恩哈德·凯格尔进行了交谈。他写了一本书,这本书也入围了纪实文学奖。这是一本充满具体想法的书,阐述了我们如何应对气候危机。这本书名为《用植物拯救世界》。

以及他如何做到这一点,他发现了关于植物的哪些新知识。我与他进行了交谈,首先问了他书名的含义——用植物拯救世界。这是认真的吗?还是为了吸引眼球而使用的夸张说法?这有点夸张。我们有很多很多书籍封面和标题都强调了世界末日。而我更倾向于突出积极的一面或积极的可能性。

嗯,总而言之,仅靠植物我们无法拯救世界。但没有植物,我们肯定无法做到。那么,我们在植物层面能做些什么呢?人们可能会想,好吧,我们只需要种植7000亿棵树……但你的想法是去除CO2。我们需要植物来扭转局面。没错。……

《巴黎气候协定》的基础是,我们需要从大气中回收大量的CO2。这实际上鲜为人知,但却非常雄心勃勃。这被纳入到这些设想中,即我们需要大约,我认为是8000亿吨,这是地球上人类全球排放量的20倍。这是一个非常雄心勃勃的目标,而我们不知道到本世纪末该如何实现。

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大型技术设备,然后将CO2深埋地下。另一种是绿色途径,即生物途径,作为生物学家,我当然对此特别感兴趣,我们利用植物来实现。我对此进行了研究。我们能走多远?

人们通常会从植树造林开始,这肯定是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不幸的是,在我的著作研究过程中,我了解到,虽然植树造林当然是这些方法中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它也存在许多陷阱。

因此,我们必须非常仔细地选择植树造林的地点和树种。

例如,在干旱地区,树木和森林可能会加剧干旱问题,因为它们会蒸发大量的水分。因此,在这些地区植树造林非常成问题。目前为止,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大规模植树造林,尤其是在中国,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植树造林……

并不是一个好榜样,因为这些往往是外来树种的单一栽培,它们只是被选择为生长速度尽可能快。目标是阻止戈壁沙漠的扩张,而不是气候变化。当然,今天也可以在这个背景下很好地宣传它,但这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好消息是,所有这些方法,无论是涉及泥炭地、森林还是海洋,我们都可以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第二个大问题,即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当我们恢复这些生态系统时,我们也为动植物创造了新的栖息地。而这正是我们同样迫切需要的。

所以不仅仅是树木,而且我觉得很有趣,因为你的书,如果我看到的话,上面有很多植物。不是树木,而是色彩鲜艳的各种各样的植物。有没有哪些植物特别适合吸收CO2?

如果我必须从我研究过的生态系统中选择一个,那就是泥炭地。泥炭地至关重要。德国90%以上的泥炭地都被开垦了。如果开垦泥炭地,它们就会变成真正的CO2排放源。因为当空气或氧气与这种有机土壤接触时,微生物分解就会立即开始,并产生大量的CO2。

这导致了一些荒谬的情况。在整个德国,泥炭地排放了我们6%的CO2排放量。这与整个航空业的排放量相同。在一些联邦州,如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

干旱泥炭地的排放量占该州总排放量的30%。因此,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让这些泥炭地重新湿润,因为这样才能立即停止这些排放,否则我们就无法实现气候目标。没错。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面向,许多人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但这具体意味着什么呢?让泥炭地重新湿润,你刚才是怎么说的?需要做些什么?这样做现实吗?

当然,德国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泥炭地重新湿润了。这实际上并不难。我们只需要让它们重新被水淹没。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拆除我们创造的所有这些水利基础设施,例如水坝、堤坝等等。我们必须……

让它们重新湿润。我们不需要主动引入水,因为通常情况下水就在那里。我们不能指望这样就能立即恢复泥炭地原来的样子。而是会得到其他的东西。我们会得到具有巨大生物量的湿地生物群落,因为这些土壤非常富含有机质。泥炭已经被分解了。

土壤中有很多养分,此外还有大量氮通过空气进入。这意味着,那里生长的不是我们所知的稀疏的泥炭植被,而是一米、两米高的灌木丛,包括莎草、草、香蒲、芦苇等等。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些?

我们不能简单地从现在在这些土地上耕作的众多农民那里夺走土地。这样的话,全国将会有1万名愤怒的农民。我们也无法赔偿他们,因为有模型计算表明,这将超过我们的能力。因此,解决方案是找到一种与湿润泥炭地一起工作的经济模式。

这方面正在进行深入研究,实际上是有可能做到的。这被称为沼泽栽培。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长出来的生物质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以用它制造隔热板、刨花板、包装材料。我们甚至可以用其中一些植物填充睡袋。有很多想法。对我来说,这实际上是一次非常美好的体验,因为有很多想法,有很多小型创业公司正在研究这些问题。

去年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消息,完全被忽视了,那就是一些德国大型工业企业、建筑企业、建材连锁店、造纸企业承诺,在“先锋联盟”的旗号下……

收购这些湿润泥炭地的生物质,并从中生产出一系列可利用的产品。好的,所以已经有一些事情正在进行中。很高兴能更详细地阅读所有这些内容。最后再看看城市。我们的许多听众都住在柏林,在大城市。是的。

这也有作用吗?我认为这在你的书中根本没有提到,城市绿化是如何做贡献的。也许城市里的绿色太少了。本可以更广泛地讨论这个话题。我没有讨论城市绿化这个话题,因为我主要关注的是那些也能为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的生态系统。

但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城市气候的原因,这将有利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很多理由要在城市中创造更多的绿色,减少不透水地面,让水能够渗透。

树木当然可以降温,树木可以遮荫,树木有益于身心健康,或者说植物通常有益于身心健康。是的,有很多事情要做,但这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并不一定会有突破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