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48|平庸混沌只来自想象,我选择带着“元能力”迁徙

48|平庸混沌只来自想象,我选择带着“元能力”迁徙

2025/4/27
logo of podcast 毕不了业

毕不了业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宏宏跑步去
懒羊羊伊
Topics
懒羊羊伊: 我作为播客主播,经常收到听友关于职业倦怠和转型迷茫的倾诉。本期节目中,我们选取了两位听友的留言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一位是面临毕业的医学生,另一位是受到AI冲击的艺术从业者。他们的问题集中在人生选择、职业规划、主业副业权衡以及行业变革带来的困境。针对医学生,我认为首先要明确是否继续医学专业,这需要结合自身性格、能力和对医学的热爱程度来判断。如果决定转型,可以考虑医学相关领域的工作,例如公共卫生、营养师等,也可以选择完全不同的行业,但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职业规划。对于艺术从业者,AI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调整心态,重新审视工作与爱好的关系。建议将工作和爱好分开,避免将所有情感都投注在单一事物上,以保持长久热忱。可以利用AI提升工作效率,腾出更多时间进行个人创作,保持对艺术的热爱。 宏宏跑步去: 两位听友的问题都反映了当代年轻人普遍面临的职业焦虑。医学生的问题在于专业选择和自我认知。首先,要帮助其重塑自我认知,肯定其已具备的抗压能力和学习能力,焦虑可能源于学习方法不适合或性格与专业不符。其次,提供多种转型路径:继续深造、选择医学相关领域工作或完全转型。学习新技能时,不必追求精通,20小时的学习足以掌握基础,系统学习则应注重元知识的掌握。艺术从业者的问题在于AI冲击和创作倦怠。AI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但更重要的是调整心态,将工作和爱好分开,避免情感混杂。AI可以作为工具提升效率,但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艺术创作的本质在于‘有意识的瑕疵’,这是AI无法复制的。建议其通过‘压力-恢复’法,调整工作节奏,平衡工作与生活,重新找回创作热情。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热爱的事业遭遇技术颠覆、长期投入的领域变得昏暗无趣…如何应对疲惫与无意义感?欢迎你!毕不了业48期的听众👏本期是毕不了业的第三期听友问答,节目中我们选取了两位听友的留言,数量不多但很有代表性:一位长期投入本专业很久的医学生面临转型上的迷茫,一位艺术行业从业者因为AI的冲击开始质疑自己的热爱。问题集中在人生选择与职业规划、主业副业权衡以及行业变革导致的具体工作困境上。职业困局最终解法是重塑自己的认知。“迁徙”已经成为当下每个成年人的必修课。无论行业还在不在,无论转型与否,将过往积累转化为可迁移模型并尝试以此为原点扩展边界,是我们不成为“人形机器人”的自救之法。主业很难从一而终,但“元能力”是可以迁徙的。摆脱平庸混沌的自我叙事标签,保持探索,你的下一章会比想象的更精彩

—给两位留言毕业生的一句话建议.接受“不热爱医学”的可能.培养“可迁移能力”

—如何系统学习新知识1.掌握元知识:行业框架 / 理论 / 实践2.二八法则:20小时VS10000小时3.本期书籍推荐:《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美好人生运营指南》洪兰

—找到人生热爱方法6问:·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最想帮助哪些人?·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让自己动?·你最让人感动的时刻是什么?·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压力,你会如何度过余生?·闲暇的时候,你关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

🎙️听友群请添加微信号 bibuliaoye123主播:@懒羊羊伊)@宏宏跑步去)

03:40 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但也找不到其他有兴趣的,怎么办?

14:10 谁说转型就意味着全盘否认过去 沉没成本也不全都是成本

26:28别被“一万小时”定律吓到!学习新东西不一定都要精通

28:20 所有经过二次加工的东西,都不能成为你自己 basic 的知识架构

30:30 并不是对一切都丧失兴趣,而是长期高压力产生的“情绪钝化”

34:13 AI夺走创作热情,主业受到冲击,我的火苗要熄灭了

38:13 长期消耗心理资本,“压力-恢复”法帮你度过倦怠期

42:40 AI擅长完美重复,但人类艺术创作的本质是“有意识的瑕疵”

48:40 人生到死胡同,不如放开手相信一次直觉

55:01 爱好变成工作一定会掺杂厌烦,有意识分离挣钱与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