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给大家讲讲那些我们感兴趣的上市公司哈喽大家好近期关于聚氨酯 MDI 的消息比较多有一种说法说全球主要的聚氨酯企业相继上调了 MDI 和 TDI 的产品价格但也有消息说美利国要对万华发起反倾销调查等等但其实对于我本人而言虽然我本人提及万华化学的次数并不算太多
但这家公司却一直都是我投资非常重要的公司之一我提及次数不多是因为我对这家企业比较放心它每年都实实在在地为我持续创造利润而根据万和化学 2024 年三季报的数据显示公司的营收虽然同比维持了正增长但规模净利润却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对此可能有的朋友会有所担心
但我本人对于万华这位老战友我是不怎么担心的张磊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就是企业家们不断创新不断地疯狂创造长期价值我深以为然我们投资者需要找到的是这个世界中不变的部分但我们所要寻找的那些企业家他们是需要不断地创新以适应这个时代的洪流万华化学这家起步于三东烟台的企业
通过不懈的技术创新,成功打破了技术卡脖子的困境如今已经位列全球化工排名第 18,被占据为化工界的华为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今天,我们不妨一起了解一下万华化学和它目前在任的掌舵者廖真泰背后的故事我想,了解这段历程,对于理解万华化学的价值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回播到 1983 年那一年,一位怀揣着化工梦想的年轻人廖增泰从华东理工大学化工机械专业毕业带着满腔热血踏入了万华化学的大门而万华化学的历史还要追溯到更早一些的 1978 年当时,作为国家六五期间的重点工程之一烟台合成隔场应运而生
它的主要使命就是生产人造革产品以实现让每个中国人都能穿上皮鞋这一朴素和伟大的目标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是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甚至是有点廉价的人造革在当时对于我们国家而言也是卡脖子的技术在那个时期的化工产业核心技术被海外巨头牢牢垄断外华所处的产业地位极为被动为了打破这种局面 1983 年
烟台合成格厂斥支 4.6 亿元从日本引进了三套年产 100 万吨二手合成格设备以及配套的年产 1 万吨 MDI 装置这笔巨额的投资在当时几乎占据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千分之四我们可想而知这个工程投资的浩大然而这套设备不仅技术落后属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产物而且日本方面还在转让合同中设置了重重限制
规定 10 年之内不得在国际市场销售产品在日方的技术人员撤走以后设备问题频发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投产 10 年间从来没有达到过世界的产能年开工率仅有 60%到 70%左右而当时万和化学生产出来的 MDI 质量差成本高根本没有办法与日本的产品进行竞争工厂一度陷入濒临倒闭的困境为了扭转这一局面
万华化学曾经试图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获取核心技术 1988 年前后,巴斯夫曾经与万华接触万华按照要求清理了生产设备,迎接外国专家前来考察但对方在摸清了万华的技术路径以后,并没有提及任何的合作意向 1990 年,巴斯夫又提出要进行中国市场调研,再谈合作的事宜
那个时候万华的掌舵者丁建生花了半年多的时间跑遍全国完成了调研报告但最终等来的却是巴斯夫在中国要自行建厂的消息这让万华化学以市场换技术的之路彻底走不通了经过几年的探索与试错到了 1987 年万华化学开始自主研究 MDI 技术在国防科大、中科院计算机所等多家单位的支持下
万华化学成功开发出 MDI 工艺流程计算机模拟和核心化学反应计算机数学模型并且与青岛化工学院合作联合公关 1995 年,烟台合成格总厂改制成烟台万华合成格集团有限公司并且剥离改制了除 MDI 主业以外的 32 个子公司 1996 年 3 月 8 日,1.5 万吨 MDI 设备试产一次成功
我们国家由此成为继德国、美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 MDI 自主资产权的国家这也标志着万华化学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此后,万华化学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1998 年,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成立了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2001 年,万华化学在上交所成功上市
并且木头建设了 4 万吨每年的 MDI 项目 2003 年公司开始建设宁波 17 16 万吨 MDI 项目并且在 2005 年一次性投料试车成功这一阶段万和化学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逐步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自主研发出具有知识产权的超大规模 MDI 制造技术一跃成为世界排名第一技术全球领先的 MDI 制造商
而廖增泰正是这个卓越团队中的关键一员 2006 年万和化学开始进行员工持股试点探索混合收入资改革 2007 年宁波工业园二期 30 万吨 MDI 项目开工建设同时一期 16 万吨装置即改扩容至 24 万吨每年 2008 年公司引进了国外战略投资者为收购匈牙利保斯德化工公司奠定的基础 2011 年
外华化学的母公司成功收购了匈牙利的 BC 公司 96%的股权卖出了国际化重要的一步 2013 年公司正式更名为外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工业园装置进行了继改一期装置产能扩大至 40 万吨/年二期扩产至 80 万吨/年 2014 年烟台 60 万吨 MDI 一体化项目投产 2015 年
万化化学搭建起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工三大产业平台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的布局随着 2016 年万化化学着手整体上市进行职能部门裁撤大幅压缩管理层级使得组织结构更加扁平精干 2017 年烟台工业园二期开工涵盖了聚氨酯产业链一体化 100 万吨大乙烯项目
20 万吨每年的聚碳酸子 PC 项目 2018 年万华化学吸收合并万华化工完成了整体上市实际控制仍保持不变到了 2019 年万华化学的 MDI 产能首次超过了巴斯夫成为全球第一进入 2020 年以后万华化学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像石化、精细化学与新材料等全产业链进化
2021 年公司在精细化学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球第五个 ADI 也就是环足易经酸子的供应商产能规模排名全世界第二而我们这里说到的 ADI 是生产高档聚氨酯的核心原材料以它制备的聚氨酯材料是支撑航天化工高端装备汽车等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性材料
一直被譽為聚氨酯產業皇冠上的明珠萬華化學經過 17 年的切而不捨的努力終於打破了國外 70 年的技術壟斷成功開發出 ADI 全產業鏈的製造技術這也再次彰顯了萬華化學在技術創新領域的強大實力而我們要說到目前萬華化學的掌舵者廖增泰在華東理工大學畢業以後就進入了萬華化學從技術科設計員做起
相继担任了 MDI 分厂设备动力科副科长二期工程技术组组长厂长助理副厂长总工程师副总裁总裁等职务 2016 年廖征泰成为了万华化学的董事长现任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廖征泰在技术创新方面贡献是比较突出的他带领团队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
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规模 MDI 制造技术使万华成为全球排名第一技术领先的 MDI 制造商在他长达 40 年的职业生涯之中他始终将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他曾经表示在一般人眼中化工是一个传统行业但其实不然任何行业都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化工行业中也有大量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廖正泰深知技术创新的艰难一种化学品被别人卡住了脖子整条生产线就是废铁一堆这种优化意识促使他不断探索创新的路径 2023 年他前瞻性地提出要通过 AI 驱动技术创新 2024 年 3 月廖正泰分享了 AI 技术为万华化学带来的巨大变革通过 AI 技术万华化学可以从 1.4 万种方案中快速筛选出 156 种
再进一步优化得到四种有效的方案大大加快了研发的进度在料侦态看来如果你不重视人工智能甚至不用它你很快就会被时代抛弃它不光用于科研还用于整个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等等所以人工智能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往文化学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不仅体现在料侦态的理念和行动上
更正式的反映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之中从 2017 年到 2023 年万和化学的研发投入从 531 亿逐渐增长到 1753 亿它在全球化工企业中的排名也从 43 名跃升到 18 名 2024 年前三季度万和化学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高达 32.25 亿同比增长幅度达到 12%当然啦其实我们也清楚
有很多公司所谓投入巨额的研发费用而最终能够形成成果乃至产业化的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但万华绝对不是这样的企业它是有成果的而且持续形成新的成果我们就举最近一例根据中国化工报的消息在 2025 年初发布的 2024 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在济南发布
万化化学的科技成果,高性能聚锡晶弹性体 POE 成功入围。万化化学通过技术创新攻克了乙烯选择性起具,乙烯锡晶工具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从聚合工艺开发到产品应用研究的全流程突破,提升了国内光伏、汽车等关键领域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为行业的安全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化工新材料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和深度融合发展而我们也要说到技术创新固然是关键如何在化工新材料这样一个多学科跨领域长周期的系统工程中持续不断地获得创新成果呢廖正泰给出的答案是组织创新而其中最重要一点也很简单就是及时奖励廖正泰认为
技术创新固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核心但技术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说我出了几个钱招几个人就能搞技术创新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前提要有好的机制去管理创新在万华集团内部它是非常重视组织管理的创新的它深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既要把科技生产力搞上去
但更重要的是管理创新比如同样是 100 个人不同的组织方式不同的激励方式他们所能发挥的潜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万华只要员工具备科研精神踏实肯干就无需担忧回报不均的问题廖正泰倡导创新宽容失败中奖成功对于资主开发的新产品从盈利之日起连续 5 年按经理人的 15%提取奖金
对现有生产装置的技术改进按一年内产生效益的 20%至 30%提取奖金对长周期战略性研发项目持续实施阶段性进展奖于此同时廖峥他也高度重视微创新他认为微创新不同于颠覆式创新它非常有助于凝聚团队员工一旦有了微创新的想法马上实施马上奖励这也让员工更有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万华发展的这几十年里,形成了以国有资本为主、员工、外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公司通过与员工共享发展成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机廖振泰分享道,企业治理体系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挣了钱怎么分配,也就是如何把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而第二点是公司的最高权力也就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权力怎么分配如今万华集团的管理层经过改革以后大幅精简管理极其扁平二至四个层级并完成了整个管理流程廖正泰曾经自豪地说到我们的部门设置非常精干机关人员的数量只占全体员工的 6%连其他企业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在他的带领下
万华集团的科研彻底去行政化 简化管理环节取消所有的研究室编制按项目需要灵活组建跨部门课题组任务结束以后解散技术职级晋升只论技术贡献和成果效益不论之排倍建立科学家享受高管待遇高级研究员享受部门总经理待遇制度充分尊重人才的知识和价值贡献
也正因为如此万华化学建立起了内涵丰富的企业文化廖振泰举例说万华化学内部形成了三个没有原则也就是没有裙带关系没有三头主义没有利益输送风清气正有为有为公司对这些方面都进行了明确严格的规定万华实行了亲属回避制度如果亲属的确是公司需要的科技人才
必须经公司高层会议集体研究后决定是否入用与此同时员工的每次晋升除了要通过由上级、同级、下级进行 360 度的评价以外还必须通过相应的水平专业和英语考试万化化学能够成长为化工领域的龙头除了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的创新还离不开它居安思危积极面向未来的多元探索早在 2004 年
万华化学就高章远祖地提出国际化战略并开始收购海外的优质资产其中 2011 年和 2012 年两次重大投资有为引人关注万华化学累计投资 16 亿欧元成功获得了匈牙利保斯德公司 96%的股权成为它的实际控制人这些收购不仅是当年除吉利收购沃尔沃以外中国企业在欧洲最大的一笔投资而且更具深远的战略意义
保时德公司是当时世界上第八大聚氨酯企业中东欧最大的一家 MDI 生产商通过这次收购万华化学不仅在海外拥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成功打入了欧洲最重要的战略市场还大大提高了公司全球化的市场拓展在 2024 年 10 月廖增泰在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上分享到 15 年来
万华化学通过技术输入、资产优化、管理提升快速推动保时德化学流转的艰难局面万华先进的制造技术在匈牙利生根发芽促进了保时德化学生产装置持续迭代升级大幅度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连营业收入达到 34.3 亿欧元较收购时增长了 447%目前
保斯德化学已经成长为匈牙利十强企业中东欧百强企业除了在全球化布局上的成功廖振泰还积极为公司谋划第二增长曲线他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最近三年他是明显感受到公司成长的天花板于是公司管理层就思考接下来应该怎么发展哪个产业可以成为第二赛道再造一个万华化学
最后公司管理层选择了电子材料业务进行重点培育这个赛道天花板非常高发展前景广阔而其实在近年来我们也能看到万和化学在电子材料领域的耕耘和投资万和化学凭借自身在化工领域积累的深厚技术底蕴和强大的研发能力迅速在电子材料的关键细分领域展开布局在政绩材料方面万和化学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了研发创新
致力于提升材料的能量密度和稳定性通过与国内外顶尖的科研机构合作引入先进的材料合成技术和工艺不断优化正极材料的性能使它能够更好地满足新能源汽车对长续航高安全性的需求同时万华化学还积极探索新型正极材料体系为未来的电池技术突破电竞基础在负极材料领域万华化学同样是不遗余力
公司研发团队深入研究石墨基、硅基等不同类型的负极材料通过表面感性、结构优化等手段提高负极材料的充放电效率和循环寿命目前,化学化学的部分负极材料产品已经进入中式阶段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产业化为新能源电池市场提供更优质的选择而电解液作为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
万华同样是高度重视的公司利用自身在精细化工领域的优势开发出一系列高性能的电解液添加剂这些添加剂能够有效改善电解液的导电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万华还积极与电解液生产企业合作共同推动电解液产品的升级换代提升整个电子产业链的竞争力我想万华化学作为我们国内最具创新能力的化工龙头企业
其实是非常有希望在电子材料等等新兴业务上完成技术上的突破和产业化的进程打造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的同时我也认为万豪化学有这个能力以相对稳健的步伐穿越行业的周期持续为我们股东创造稳健的回报
好了,我们这次关于万华化学就这么多,我们下次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