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给大家讲讲那些我们感兴趣的上市公司哈喽大家好今天我们简单评述一下苏妍景城的 2024 年年报采取这种相对简单的方式一方面是由于我以下提到的原因令我对这家公司有点欣慰所然了而另一方面苏妍景城到现在为止还算是我正在跟踪中的企业这次也算是一个简单的总结吧
苏联谨慎在 2024 年的营收与利润呈现一降一升的态势当年实现营业收入 53.44 亿,同比下降了 5.95%实验业务受消费疲软影响,销量下滑了 12%工业业因为量减行业需求萎缩,销量同比下降了 15%但公司凭借高端延展比提升、成本控制以及费用优化等方面的努力,实现净利润 7.69 亿
同比增长了 4.15% 经营毛利率提升至 35.63%同时 公司的经营现金流保持稳健经营性现金流入 12.83 亿 同比增长了 12%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缩短至 45 天同比减少了 10 天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了 7.11 个百分点期末 货币资金余额达到 30.21 可以说公司的现金储备是非常充足的
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公司 2024 年度你每 10 股派发现金红利 4.43 元合计派发 3.46 亿现金分红比例达到 45.04%总的来说吧苏妍景神的财务数据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问题营收的轻微下降也并不是什么本质性的问题但就是在这样的财务背景下苏妍景神在 2024 年 4 月进行了一次 3 亿元的简单程序定征
这次定征募集资金主要投向了张兴储蓄库二期和研发中心的升级前者计划投入 20 亿建设 10 口储蓄井预计在 2025 年 6 月投产新增的日住期能力 500 万立方米后者投入 1.2 亿建设研化工新材料实验室瞄准电子及纯碱光伏玻璃用盐等高附加值产品而在 2024 年 12 月
这次订争顺利完成,实际募集资金 3 亿其中,苏联资产认过 30%的份额按 2024 年净利润 7.69 亿来测算的话摊薄后的每股收益约 0.98 元相较于发行前下降了 2.3%,而进入到 2025 年苏联谨慎进一步加码在 2025 年 4 月 29 号发布了 18 亿元的订争预案计划向不超过 35 名特定对象发行股份
募资总金额不超过 18 亿全部用于储气库卤水制盐综合利用工程这个项目公司自称是全球最大的单体制盐装置采用 MVR 制盐工艺 年产能 300 万吨配套建设 150 万方的储气容腔并规划 200 兆瓦的光伏电站实现绿电制级这个项目打产以后预计贡献年营收 25 亿 净利润 4.5 亿
对应的市盈率约为 10 倍左右但我们也要说这 300 万吨的产能规划其实基于 2020 年的行业数据而实际上 2024 年全国自研业的产能已经过剩 20%而这次苏研谨慎新增的产能预计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的竞争导致项目的效益难以达到预期
我想,苏炎谨神作为一家内公用事业类的公司,他自身基础业务稳健,但成长空间有限,公司现金流充沛,负债率也处于较低的水平。现有业务产生的现金流其实完全可以满足一定程度上的业务扩张需求。然而,公司却频繁选择增发融资,这不得不让人质疑公司资金使用的效率和资金规划是否存在问题。
公司 2024 年经营性现金流达到 12.83 亿完全可以覆盖 3 亿元的定征需求却选择了股权融资导致美股收益摊薄了 2.3%而在 2025 年 4 月又发布了 18 亿的定征预案如此密集的股权融资是明显不合理的
从理论上来说,公司进行外部融资一般需要考虑自身的资金需求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股权稀释成本以及市场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对于疏远谨慎这种非高增长的企业频繁大规模的蒸发可能会对公司的股权结构股东权益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稀释原有股东的权益,降低每股收益进而影响公司的市场形象和股东的信心
而这种频繁的股权融资行为的另一面对应的就是公司存在盲目扩张、资金管理不当和利益输送等问题而通常我们说,公司超过 40%的高分红比例通常被视为对股东友好的标志但如果结合公司融资的行为来分析这一政策实际上构成对股东价值的双重侵蚀 2020 年到 2024 年,苏妍累计分红金额是 12.7 亿
而同期股权融资达到 3 亿而即将实施的 18 亿元定证如果完成的话未来三年累计的融资规模将达到 21 亿是分红金额的 1.65 倍这种分红融资剪刀叉的本质是用外部投资者的资金为原有股东派现形成事实上的财富转移而退一步来说如果苏妍是一家高成长的企业乃至是一家充满想象力的高科技企业
通过多次的蒸发满足高增长期的现金需求我作为股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认可和理解的但很可惜苏妍并不是高增长的企业即使上述的这些项目提到的储气储能等项目都建成而且达到预期的效益公司增长的空间和弹性也是非常有限的总的来说吧苏妍谨慎在业务的垄断性财务的业绩和分红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亮点
但公司频繁的蒸发融资行为却彻底破坏了疏言的投资价值而我也认为这一案例也印证了一个核心的原则就是在我们投资的框架之中财务数据只是筛选公司的起点管理层的资本配置能力和战略软件才是决定企业价值的核心变量当一家公司持续做出违背逻辑的决策即使短期没有本质性的问题但它价值毁灭的进程也已经开启了
当资本不再被审慎的对待,当扩张背离价值的创造,离开或许是普通最理性的选择。而对于我本人而言,这样的公司已经完全没有继续跟踪的意义,所以我决定卖出疏远的所有观察舱。
好了对于这家公司我们多说也无益这次就这么多我们下次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