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给大家讲讲那些我们感兴趣的上市公司哈喽大家好这一期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一头灰犀牛也就是人口数据相关的慢变量在上个世纪 1963 年的中国街巷里都飘荡着红糖鸡蛋的香气这一年 3000 万新生儿的啼哭交织成新中国出生人口的巅峰乐章
妇产医院床位紧张,家庭的庭院里挤满着报喜的亲朋好友。在那个年代,生育是时代的共识,人口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国家的底气。而到了半个世纪之后的 2024 年,产房里的寂静与街头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反差。954 万的新生儿的诞生,不足当年峰值的三分之一。当我们将跨度 75 年的人口数据频扑展开,
一幅关乎我们未来的宏大图景徐徐展开人口结构的深刻变革正以灰犀牛的姿态悄然破镜它并非处然宁静的黑天鹅而是在数十年数据轨迹中清晰可循却常常被忽视的慢变量在我们国家刚解放的 1949 年 5.41 亿人口的中国人均的预期寿命仅有 35 岁婴儿的死亡率更是高达 20%
建国初期的生存保卫战争中,医疗体系的初步构建,例如赤脚医生制度,社会秩序逐渐稳定,共同推动人口以年均 2%以上的速度增长,到了 1970 年,我们国家的人口突破 8 亿。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时候,10.08 亿的人口数字标志着人口大国地位的绝对稳固。
这一阶段,人口增长是医疗条件的改善、政策宽松和经济逐步恢复共同作用的结果青霉素等抗生素的普及,将孕妇的死亡率从 1.5%降至 0.05%在人多力量大的社会共识下,生育并没有受到明显的约束同时,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进一步支撑了我们国家人口的扩张
而到了 2021 年,年末的总人口达到 14.12 亿,较上一年人口的竞争价仅有 48 万,这是 1962 年以来最低的一个增速。那到了 2022 年,人口的拐点已经来到,年末的人口降为 14.11 亿,宣告人口负增长时代正式到来。
而在我们刚刚过去的 2024 年,我们国家的总人口进一步降至 14.08 亿 3 年的时间人口减少了 343 万从数据上来看,我们国家的生育率从 1963 年的 4.36%暴跌至 2024 年的千分之 6.77 累计的降幅超过 84%而年度死亡的人口在 1949 年是 1083 万
而在 2024 年则是 1093 万。抵达低生育率之后的效应,我们国家人口的治安增长率由正转负。我们国家 2024 年度的人口治安增长率为负的千分之 0.83。而更深刻的逻辑在于,人口增长的代际传递已经断裂。人口增长的代际传递已经断裂。上个世纪 80-90 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
他们的生育意愿与能力远远低于父辈更叠加住房、教育、医疗的新三座大山生育对他们来说已经从人生必经之路转化成奢侈的消费而在 1982 年我们国家的总和生育率为 2.86 仅仅略超自然更替所需要的 2.1 的水平仍然具备人口自我更新的能力但在此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收紧
1983 年,一胎化政策全面推行,而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人口的教育水平在持续提升直接影响了投胎的生育年龄,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生育率的加速下滑直至 2000 年,我们国家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至 1.22,2010 年为 1.182014 年更是已经降至不足 1.0 的水平,远远低于全球平均 2.3 的水平
而如果我们看出生绝对人口数量的话,这个数据更具冲击力在 1987 年,我们国家达到人口出生的高峰,年度出生人口 2550 万以后而在 2016 年实施的全面二海政策,把出生人口短暂提振至 1883 万但到了 2024 年,我们国家的出生人口已经骤降至 954 万 37 年的时间里,出生的人口蒸发了 62.6%
相当于每年消失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而生育率的低迷一方面受育儿成本高企的影响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人们对生育态度的转变北京上海等等一线城市养育一个孩子至大学毕业的平均成本肯定超过 200 万相当于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约 35 倍左右
而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达到 40%以上房贷压力与育儿成本形成了双重挤压而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育率的下降 2023 年本科毕业生中女性占比达到 58%而职场竞争加剧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成为了年轻群体的主动选择某个婚恋平台的调研就显示
而同时,老龄化问题也随之而来在 1949 年,我们国家人口的人均育成寿命仅有 35 岁而在 2023 年,这一数字已经跃升至 78.2 岁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寿命的延长叠加低生育率直接催生了老龄化海啸现象 2020 年,65 岁上人口的占比是 13.5%
距离老龄化门槛的 14%仅有一步之遥而在 2024 年这个比例已经正式突破 15%正式踏入超老龄社会值得一提的是 1950 年到 1957 年第一次婴儿潮期间年轻出生人口在 2000 万的这个群体中正逐步步入 70 至 80 岁的高死亡风险周期而在未来 20 年
死亡的人数将以年均 3%的速度递增而这也将进一步加剧人口负增长的陡峭度 2020 年我们国家老龄抚养比也就是 65 岁以上的人口占 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为 19%也就是每 5.26 个劳动者需要赡养一个老人而根据社科院的预测到了 2035 年这个比例将提升至 35%
到了 2025 年更是将会突破 50%对比我们的邻国 2023 年的日本老年的抚养比为 48%我们国家将以更加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老龄化的冲刺而医疗资源的挤兑已经出现端倪 2023 年北京三甲医院老年病科床位利用率超过 120%慢性病管理相关的费用占医保总支出的 68%以上
而殡葬服务的价格也在持续攀升上海某陵园的单学墓地的价格已经突破 30 万较 2010 年增长了 5 倍以上而在士林人口的结婚率方面 2013 年有 1346.9 万对的新人步入婚姻创下了历史峰值而当年士林人口的结婚率为千分之 9.9 而到了 2024 年这一数字暴跌至 610.6 万对
7 年的时间腰斩了 69%士林人口的结婚率降至 4.3%我们国家 2024 年的结婚率已经低于日本 2023 年的 5.2%的水平了成为了全世界结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一方面 1990 年到 2000 年出生的人口相较于 1980 年至 1990 年出生的人口减少了约 5000 万直接导致婚恋市场供给收缩另一方面
高房价也成为了婚姻的拦路虎买房才能结婚的社会共识迫使大量年轻人推迟婚期同时年轻人群对婚姻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单身经济的崛起迷你冰箱一人食餐厅宠物经济等细分市场蓬勃发展折射出年轻群体对婚姻绑定的疏离新婚购房曾经是房地产行业的刚需主力
如今结婚对数暴跌,叠加人口负增长,三四线城市轨城风险在加剧比如东北的某些地区市,2010-2020 年的常住人口减少了 10%以上新房的区划周期超过 50 个月,房价相较与峰值下跌了约 40%以上而婚纱摄影,婚宴酒店订单量暴跌
北京某知名婚庆公司 2024 年的营收较 2019 年下降 70%以上被迫裁员 40%上海某五星级酒店的婚宴预定量从 2019 年的 300 场降至 2024 年的约 80 场左右而在人口结构方面 1949 年,我们国家城镇人口的占比仅有 10.46%到了 2023 年,这一比例飙升至 66.16%
74 年间我们国家城镇化率增长了 5.27 倍但这个增速已经略显疲态 2010 年到 2020 年间城镇化率连续的增长约为 1.2%而在 2020 年到 2023 年间连续的增速仅剩下 0.7%了可以预计的是未来的人口将进一步向长三角珠三角成旅等核心城市聚集
中西部小城则面临着人口空心化的危机比如说中部河南的某些县 2010 年到 2020 年常住人口减少了 18%小学的测评率达到 35%而杭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凭借产业的活力,常住人口仍然维持着正向增长如果从高考的人数来看 1977 年,有 570 万考生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
大学的录取率仅有 4.74%而在 2022 年,有 1193 万考生参与角逐而录取率则攀升至 85%但随着出生人口的暴跌,这一份未来的剧本已经在改写对应 2024 年高考,也就是 18 年前的 2006 年,出生人口数量达到 1584 万
而 10 年以后,也就是 2016 年,由于二胎政策的放开出生人口更是达到 1883 万,但随后出生人口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 2023 年的出生人口仅有 902 万,这部分考生对应将会在 2041 年高考也就是说在十几年以后,参与高考的人数将会因为生源的短缺出现了 20%以上的跌幅
可以预见一些民办院校弱势的公办院校将会面临比较严重的招生危机人口结构的变化绝非单一唯独的变化而是千亿发动全身的经济生态重构每一个趋势都犹如黑犀牛的巨竹碾压着传统经济的逻辑而首当其冲的正是房地产行业在过去 20 年
房地产依赖人口增长加城镇化加结婚刚需这几个引擎一路狂奔但如今,这三个引擎已经全部熄火一线城市因为人口的聚集,房价仍然有一定的支撑比如说深圳核心区目前的房价相较于 2020 年仍然有一定的涨幅但流动性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迹象而三市线乃至更高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
将会迎来流动性的上市,而随之而来的价格暴跌而在消费市场,银发经济将崛起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23 年我们国家银发经济的规模已经达到 5.9 万亿老年旅游市场爆发,海南、云南成为康养热门目的地银发团的占比持续提升,智能看护设备的需求激增
而另一端则是婴幼儿来粉市场的规模从 2018 年的 2000 亿降至 2024 年的 1200 亿早教机构加速洗牌童装等婴童产业持续萎缩而在人口结构变革的灰犀利润冲击之中单身经济的崛起是最具代表性的消费策改革当我们国家单身的人口在 2025 年逼近 3 个亿占了总人口的接近五分之一独居的成年人口突破 1 个亿
这场个性化的生存驱动了消费的革命正以便捷化、越级化、情感化的逻辑重塑餐饮、家电、娱乐乃至居住的行业生态而我们也能看到今年最火的那些新消费比如说潮玩、宠物、茶饮等等其实都是面向这一方向的而对于制造业劳动力短缺倒逼着行业持续进行自动化革命
制造业的用工成本相较于 2010 年增长了 240%珠三角用工荒常态化富士康机器人的替代率超过 60%郑州工厂 2014 年人工成本下降了 45%比亚迪西安工厂 90%的产线实现无人化曾经珠三角的某个玩具厂因为缺工被迫外迁越南但面临着供应链不稳定物流成本高企的问题最终回流广东
投入 2000 万元改造自动化生产线而在金融方面关于养老金的缺口这些老调我们就不提了我们重点还是看看商业保险领域泰康、平安等头部险起推出的保险加养老社区模式将护理险与高端养老服务绑定相关保费的收入连增数达到 35%客户的续期率达到 90%
而泰康的保险+养老社区模式,2024 年共新增 10 个社区,覆盖 30 万老人而平安的长期护理险的销量更是增长超过 500%,但整体的渗透率还是比较低,不足 5%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看,站在全球人口结构变革的浪潮之中日本可以堪称是老龄化灰犀牛冲击的典型样本
当 2025 年,日本的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 30%75 岁以上的高龄群体人口数量达到 2700 万,占了总人口的 21.7%这个曾经创造经济奇迹的国家正在经历着少子化海啸的全方面冲击
日本的劳动年龄人口也就是 15-64 岁的人口数量从 1995 年的 8720 万锐减至 2024 年的 7406 万劳动力市场呈现结构性真空护理行业的缺口达到 32 万建筑、农业等领域被迫依赖外籍劳工而在经济层面劳动生产率增长乏力 2010 年到 2024 年
日本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仅提升 0.5%远低于美国的 1.2%中小企业所受的冲击首当其冲近七成面临用工短缺相当多的餐厅因为无人收银而被迫使用自动化设备与绝大部分国家的养老金系统一样日本的养老金体系也以现收现付制为主 2025 年日本的公共养老金支出占了 GDP 的比例达到 10.2%
而缴费人数与领取人数的比例已经降至 1.8:1 尽管日本政府将养老金的领取年龄逐步延长至男性 65 岁、女性 70 岁并给予雇佣老龄人的企业最高 90 万日元的补贴但养老金的替代率仍然不足 50%老年群体的贫困率达到 14.6%长期护理保险虽然覆盖了 4000 万人口
但护理人员缺口导致老老照护现象普遍 75 岁以上老人护理依赖度超过 30%而少子化使得日本消费市场持续萎缩 2024 年,日本 2024 年新生儿出生仅有 72 万相较于 1990 年减少了 58%消费结构向老龄化倾斜
成人指标库的销量在 2024 年达到 28 亿片首次超过了婴幼儿指标库是老化家电护理机器人成了少数的增长领域而创新能力则在同步下滑 2010 年到 2024 年日本的专利申请量下降了 23%ICT 产业全球份额从 15%降至 8%日本将退休年龄从 60 岁逐步延长至 65 岁
并 10.70 岁退休制同时通过高龄者雇佣安定法强制企业为老年人提供再就业机会 2023 年日本 65 到 69 岁的就业率达到 52%便利店、农业等领域老年人占比超过 30%而在企业层面丰田公司推出了营发人才中心为退休工程师提供技术顾问岗位时薪达到 3000 日元
而在 2019 年,日本更是推出了特定技能签证,允许 14 个行业引入外籍劳工。2024 年,在日本外籍劳工达到 320 万人,占总人口的 2.5%,但文化的差异导致流失率偏高,建筑行业外籍劳工年均流动率达到 40%,
为了缓解地方人才的流失,日本政府更推出了地方创生签证,给予在偏远地区的就业者永久的居留权。总的来说吧,人口的这头灰犀牛的脚步声已经清晰可闻了。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危机往往不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对那些缓慢逼近的趋势视而不见。人口结构的变革,如同太平洋深处的海啸,
最初只是海平面的细微波动,却能在抵达海岸时掀起惊涛骇浪未来以来,我们没办法阻止灰犀牛的破镜但我们可以选择在趋势中洞察先机,在被动和危机中寻找心机
好了关于这次的内容我们就这么多我们下次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