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计学意义上看,国内的犯罪率并不高,但作为偶发事件的犯罪新闻却常常引发不合比例的关注,重大刑事案件在公共舆论平台上也总占据着抢眼的位置。媒介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受众和事件的关系:我们从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变成了可以发布线索、表达判断甚至参与调查的案情参与人。我们可以追踪嫌疑人在各个社交平台上的“电子足迹”,尝试建立他们的“心理侧写”;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督促相关部门作出回应,甚至直接或间接对案件相关人士的生活制造影响,乃至影响案件的结果走向。
如果说,在大众传播时代我们讨论的是由专业媒体人代理行使的“媒体审判”,那么在社交媒体时代,案件的推进则往往伴随着人人可以参与并且深度情感卷入的”媒介化审判“。在一些关注度颇高的案件中,甚至出现了“全民追凶”的奇观——这一现象是如何形成的?算法逻辑和信息茧房,会让人们形成对“真相”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判断吗?“新闻专业主义”在案件报道中是否还有意义?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对立的观点与纷杂的信息?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刘海龙教授,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和我们分享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本期嘉宾——
刘海龙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03:06 谷歌工程师杀妻案、吴谢宇案、劳荣枝案……为何重大刑事案件总能占据舆论中心?
08:45 哪一类案件最容易成为传播热点?“流行”案件的关键特征
13:15 阴谋论是如何产生的?谣言为什么总比真相跑得更快?
21:16 新媒体“参与文化”下的案情讨论与线索追踪
25:12 社交媒体时代案件信息的筛查和监管变得更加困难
27:30 “把关人”消失后,平台可能承担起怎样的监管责任?
30:36 传统媒体的罪案报道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35:49 如何理性吃瓜:“全民追凶“时代的媒介素养
——关键概念、作品、人物及拓展阅读——
——片头片尾音乐——
片头音乐:Zu Asche, Zu Staub (Psycho Nikoros) - Soundtrack from Babylon Berlin
片尾音乐:Man of War - Radiohead
——关于信睿播客——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天悦
后期:陈颖欣 周天悦
视觉设计:杨楠
统筹制片:吴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