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龙: 文化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应局限于书籍,很多知识的获取不需要通过文字呈现。过去写书的门槛很高,而现在门槛很低,书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生活方式和知识无法用文字表达,例如身体记忆和熟练技能。在媒介丰富的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不应只依赖书籍。书籍并非人类获取知识的唯一载体,古代人可能也会选择其他媒介。知识形态多样,包括可言说的和不可言说的,人工智能的知识获取方式也体现了这一点。人工智能的知识获取方式类似于人类的熟能生巧,难以用语言解释。《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知识的认知,即最高级的知识难以用语言表达。不同媒介的知识获取方式各有优劣,音频节目具有强参与感,而书籍更适合理性知识的呈现。不同媒介的知识获取方式各有特点,音频更鲜活,书籍更系统。
颠颠: 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不能以读书多少来衡量文化水平。
黄姓记者: 很多信息并非来自书籍,例如运动中的肌肉记忆和与环境的互动。通过与环境和当地文化的互动,也能获得知识,并非只有读书才能获得文化。作者的弟弟对游戏的热爱,引发了对“读书=文化”这一观念的反思。
杨绿: 文化分为专业领域和民俗领域,专业知识并非衡量文化的唯一标准。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文化,不能单一依赖其专业知识,而应考虑其生活经验和对行业的理解。
吕晨: 读书并非获取知识的唯一高级方式,读书者拥有评价他人的权利,这是一种权力体系。读书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但并非唯一或高级的方式,读书者不应该拥有评价他人的权利。读书的优越感源于专业领域的精进,而非读书数量。读过很多书的人的优越感来自其专业领域的专业程度,而非读书数量。在短视频平台进行艺术科普的经验,以及图像在不同时代的阶级性。在短视频平台做艺术科普,遇到的问题是内容越来越偏向文献研究,而非艺术本身。图像在过去具有阶级性,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图像,而手机摄影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短视频平台降低了知识传播的门槛,普通人也能分享专业技能。
辛辣: 对“没文化”的界限缺乏明确定义,专业技能和见闻是否等同于文化有待商榷。文化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大众共识,并非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构成文化。
小王: 作为文博专业学生,需要构建知识框架,并用内心的感受力去感受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老段: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获得新的知识和概念。
小杜: 对“不看书等于没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认同到后来的反思,最终认为不能简单地用标签来理解和交流。
小杨: 看书是一种神圣的事情,是拓宽视野的重要方式。
小陈: 获取文化的方式有很多元化,例如开会、与人交流、亲历体验等。
塞梦: 游戏也是一种获取知识和体验的方式,不能简单地用读书多少来衡量文化水平。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