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396. 不看书=没文化?我们的傲慢与偏见

396. 不看书=没文化?我们的傲慢与偏见

2025/1/9
logo of podcast 看理想圆桌

看理想圆桌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刘海龙
吕晨
杨绿
辛辣
颠颠
黄姓记者
Topics
刘海龙: 文化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应局限于书籍,很多知识的获取不需要通过文字呈现。过去写书的门槛很高,而现在门槛很低,书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生活方式和知识无法用文字表达,例如身体记忆和熟练技能。在媒介丰富的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不应只依赖书籍。书籍并非人类获取知识的唯一载体,古代人可能也会选择其他媒介。知识形态多样,包括可言说的和不可言说的,人工智能的知识获取方式也体现了这一点。人工智能的知识获取方式类似于人类的熟能生巧,难以用语言解释。《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知识的认知,即最高级的知识难以用语言表达。不同媒介的知识获取方式各有优劣,音频节目具有强参与感,而书籍更适合理性知识的呈现。不同媒介的知识获取方式各有特点,音频更鲜活,书籍更系统。 颠颠: 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不能以读书多少来衡量文化水平。 黄姓记者: 很多信息并非来自书籍,例如运动中的肌肉记忆和与环境的互动。通过与环境和当地文化的互动,也能获得知识,并非只有读书才能获得文化。作者的弟弟对游戏的热爱,引发了对“读书=文化”这一观念的反思。 杨绿: 文化分为专业领域和民俗领域,专业知识并非衡量文化的唯一标准。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文化,不能单一依赖其专业知识,而应考虑其生活经验和对行业的理解。 吕晨: 读书并非获取知识的唯一高级方式,读书者拥有评价他人的权利,这是一种权力体系。读书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但并非唯一或高级的方式,读书者不应该拥有评价他人的权利。读书的优越感源于专业领域的精进,而非读书数量。读过很多书的人的优越感来自其专业领域的专业程度,而非读书数量。在短视频平台进行艺术科普的经验,以及图像在不同时代的阶级性。在短视频平台做艺术科普,遇到的问题是内容越来越偏向文献研究,而非艺术本身。图像在过去具有阶级性,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图像,而手机摄影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短视频平台降低了知识传播的门槛,普通人也能分享专业技能。 辛辣: 对“没文化”的界限缺乏明确定义,专业技能和见闻是否等同于文化有待商榷。文化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大众共识,并非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构成文化。 小王: 作为文博专业学生,需要构建知识框架,并用内心的感受力去感受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老段: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获得新的知识和概念。 小杜: 对“不看书等于没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认同到后来的反思,最终认为不能简单地用标签来理解和交流。 小杨: 看书是一种神圣的事情,是拓宽视野的重要方式。 小陈: 获取文化的方式有很多元化,例如开会、与人交流、亲历体验等。 塞梦: 游戏也是一种获取知识和体验的方式,不能简单地用读书多少来衡量文化水平。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这是一期在naive理想国·北京郎园店录制的“naive一会儿“专栏,让我们眼中有光,保持天真。 本期邀请看理想主讲人刘海龙老师跟现场朋友们一起聊聊移动互联网、AI时代的知识获取: 如今,除了看书你还在通过什么载体获取严肃知识? 不同媒介、载体的接触中,有怎样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生活在媒介中,怎样理解我们的“傲慢与偏见”?    本期书单 《书写还有未来吗?》/威廉·弗卢塞尔[巴西]/朱恬骅 译/东方出版中心/2024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刘海龙/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李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望mountain/2022 《三家巷》/欧阳山/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哪吒》/周楞伽/湖南文艺出版社/2025 《大宋繁华》/谌旭彬/浙江人民出版社/之江文化/2024 本期参与 |嘉宾|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看理想《生活在媒介中:传播学100讲》主讲人 |图片| 小简(naive理想国) |主播|文案|制作| 颠颠,看理想音频编辑,播客「看理想圆桌」制作人&主播 联系我们 商务[email protected] 微博@看理想圆桌 小红书@看理想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