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004.今年夏天为什么这么热?

004.今年夏天为什么这么热?

2022/9/15
logo of podcast 社会价值时间

社会价值时间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巢清尘
许浩
Topics
巢清尘: 今年夏天的高温是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国平均气温和高温日数均创历史新高。这种极端天气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密切相关,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大气环流的异常,如高压系统的控制,也直接导致了高温热浪的频繁出现。气候系统变暖至少会持续到2040年,即使立即停止排放,气温仍将继续上升。未来几十年,高温热浪会越来越频繁和强烈,但并非每一年都会比前一年更热,存在小幅波动。 许浩: 今年中国大范围的极端高温前所未见,北半球也普遍出现类似情况。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极地升温更高,导致极地与赤道温差缩小,可能改变大气环流,增加极端天气的发生。如果赤道地区因气候变化变得不适宜居住,且粮食产量下降,会导致人口迁徙,进而可能引发战争和冲突。因此,我们不应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短期正面作用视为好处,而应将其视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扰动因素。

Deep Dive

Chapters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和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许浩就今年夏天高温天气进行了讨论,从数据角度证实了今年夏天高温的异常,并分析了其原因。
  • 全国平均温度比30年同期升高1.1度,为61年以来最高
  • 高温日数比常年同期偏多6天,也是61年以来最多
  • 今年高温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强度大,为1961年以来最强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这里是社会价值时间社会价值时间是一档由腾讯 SSV 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出品的播客节目我是主持人周瑜

今天我们想跟大家聊的话题是今年夏天为什么这么热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了国家气候中心曹青城主任和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碳中和实验室负责人许浩在本期节目中您将会听到但是今年的这次高温过程它都是 1961 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高温过程

而且无论是 35 度以上的高温的范围 37 度以上的甚至 40 度以上的范围达到了 163 万平方公里如果把咖啡豆相对还是个经济作物如果把它扩展到这些主量未来有可能情况是高维度地区的粮食会增产但是高维度地区的人口密度是显著的低于赤道地区赤道地区如果不适宜人类居住然后粮食产量变低了以后直接带来的其实就是人口的迁徙

人口的迁徙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往往就是战争和冲突请两位跟听众朋友们打个招呼吧各位听众好我是曹清晨来自国家气候中心我主要是做气候变化科学和政策研究的大家好我是来自腾讯的许浩在腾讯负责碳中和相关的工作既包含腾讯自身的碳中和进程我们也有一个碳中和实验室探索更多更加创新的一些相关的业务

因为今年夏天大家都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各地都特别热所以想先问问二位今年夏天是不是真的变热了因为也有人说每过几年就会有这种百年最热的这种论调我觉得人对温度还是非常敏感的但是实际上

最客观的还是要通过仪器的监测我所在的国家气候中心我们的业务工作就涉及到要实时的监测所以我想给大家一些数据来说明今年夏天是不是真的热了今年 6 月份以来截止到 8 月 29 号全国的平均温度达到了 22.4 度跟

30 年的同期相比大概升高了 1.1 度是 61 年以来有完整气象观测资料以来的这个历史同期的最高这个平均的高温的日数呢也是比常年同期要偏多 6 天多也是 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的最多从本世纪以来我们国家已经出现的有三个非常严重的大范围持续的高温的天气过程

一个是 2003 年一个是 2013 年还有一个是 2017 年但是今年的这次高温过程那从这些综合的指标来看它都是 1961 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高温过程而且无论是 35 度以上的高温的范围 37 度以上的甚至 40 度以上的范围比如说 40 度以上的这个范围达到了 163 万平方公里

是 1961 年以来最大的刚才你说的每过几年就会有这种变热的说法我个人觉得只是说对了一点因为现在看到的是这种高温的过程越来越频繁强度越来越强烈每过几年我们就说这个频率实际上在加快也就是说对这类极端事件要从系统性从趋势上来做判断谢谢朝主任特别专业的分享我可能就是从这个感觉

至少做一些补充吧因为我觉得就今年其实大家应该也很明显的能看到比如说像中国这特别大范围的这种超过 38 度 40 度以上的极端的气温至少在我之前的人生中感觉是第一次碰到

然后与此同时呢比如说像欧洲然后像美国的东海岸在北半球也是类似的情况整个北半球的这种极热的气候好像也是第一次再说一个比较具体的例子就是我们在八月初的时候为做一个冰川保护的项目去了那个四川的阿坝州的打鼓冰川这个打鼓冰川它在山下的黑水镇大概有 2400 米山顶上的那个冰川大概是 4700 米左右

那在 2400 米的位置白天的时候的气温也到了 34 35 度然后当地其实是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安装空调的就住家里面所以他们觉得说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情况晚上这么热白天这么热然后需要空调他们都没有

然后到了 4700 米的这个打鼓冰川的顶部肉眼可见的这个冰川的融化就冰川的融水形成的这个溪流你感觉可能每个小时都是数以吨计的冰川在融化然后形成了是比较显著的溪流所以从直观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今年的热天气应该也是非常少见的

因为刚才您也提到了嘛比如说除了国内城市之外北半球也很多其他的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的天气那么它这种是属于短时间的极端高温现象还是说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全球变暖的长期结果呢就是导致这种新年夏天如此炙热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

整体来看今年北半球大范围的出现的这种高温的天气跟全球变暖的大的背景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工业化以来的全球变暖主要是归因于人类活动像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些温室气它是吸热性非常强的温室气体就像我们都比较熟悉塑料大坡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这种棉被或者叫玻璃照在这个地球上地球就变成了一个大的暖房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温室效应那对于今年来说除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的背景今年还有一些直接的原因就跟大气环流的异常有关系整个的北半球的夏季基本上都在高压的控制下

强盛的这种大陆的高压向西欧地区出现大范围的护照高温

那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暖高压它控制下的盛行它的气流是下沉气流所以这种下沉气流就有利于地面的增温同时呢这种大范围的高压呢还会减少明亮太阳辐射就更容易到达地面所以强盛的高压系统是今年北半球多地频繁出现高温热浪的一个直接的原因一般

一般我们国家高温的区域也会随着负热带高压的移动来变但今年就是整个的这种偏强偏西的负热带高压和偏强东升的伊朗的高压就是我们西边是伊朗高压东边是西太平洋高压这两个共同夹击就让我们国家的南方地区持续的高温天气还有一点

还有一点就是说我们因为大部分人我们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头所以城市还有我们叫热岛的效应因为城市里人也比较多所以它的热源比较强绿地相对比农村也比较少这种夏天面的这种特殊的情况还会让人感觉就是说城市里头的气温一般要明显比郊区要高两三度左右

我看一篇采访就您也说到这种气候系统的这种变暖将会持续到 2040 年刚才你说的这个丢了两个字至少所谓的这个至少实际上是对未来气候我们要通过一系列的这个气候的模型来做预估那这里头的模型就是如果按

按照刚才说的是因为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这个温度的上升所以如果按照现在可能各国提出来的减排的目标外推

最乐观的情况下温度也会至少到 2040 年仍然会上升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力度采取的非常大的情况下那可能到 2040 年左右温度会逐渐的趋缓但是这是极其乐观的从现在看可能性极小

所以我刚才说丢了两个字至少目前我们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气候系统它有一个惯性它要滞后就是我们现在即使都用可再生能源了不排放温室气体了那也会到 2040 年温度还会再上升那以后后面再慢慢的降下来况且现在我们完全做不到我想在我们这一代人可预期的未来高温一定是不断的会再上升

明白可能明年夏天我们依然会有这样的高温天气到来是吗这个可能也不能这么来说我说的是一个趋势未来几十年这个趋势高温热浪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强但是并不意味着明年后年的每一年都会比今年更强所以每一年的这个它是在长期的温度升高的大的

波浪线上它会有很多小的波动就是气候和天气其实是两个概念气候因为看的时间尺度比较长其实它往往是一个统计学的概念所以当我们说未来会变暖未来会温生的时候都是说我有多少多少的概率或者是我有多少多少的自信的在一定的自信空间内然后气候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但天气其实是一个有点像是一个时间尺度比较短

相对比较具体可以描述的这么一个世界但是如果你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比如说至少在我的理解里随着温度的平均气温的上升刚才超主任也说了我们现在平均气温上升的水平大概是 1.1 度但这个 1.1 度其实是在地理上的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越往这个极地比如北极南极它的升温的水平更高像今年哥林兰岛我之前看 BBCCN 的采访记者已经穿着短袖站在冰川上进行采访已经到了 30 多度了这个可能是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的北极的温度上升然后这样导致的就是极地和比如说赤道或者是温带地区的温差其实就变小了在夏天的时候

温差变小的至少全球气流这个大气环流的一个驱动因素就是因为温差带来的这种对流那当这个温差变小的时候这个对流的水平可能和现在的历史上的一个比较常见的趋势和一个规律就不一样了那可能就会带来更多机会发生干旱发生极热发生洪涝发生各种各样的这个极端天气所以这个其实也是搞气候变化问题里面

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困难就是这个长期的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短期的看到各种各样的现象怎么建立起相应的联系以及这个联系背后的究竟谁应该负责呀究竟谁应该行动啊到底事情应该由谁来处理啊这个就产生了很多的这个困难和潜在的矛盾

实际上刚才我前面给了一个数字就是说目前跟工业化革命比整个的温度上升了大约 1.1 度然后温室气体排放应该贡献占到 90%以上这只是一个平均的概念但实际上现在科学上对于特别是高温热浪的这种事件

我们说事件的这个检测归因就是某一次事件到底跟温室气体排放有多大的关系现在已经也有比较大的这个进展对于像这种高温热浪这种事件归因于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的

贡献也是占的非常高的所以我想补充这么一个观点就刚才您也提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区域差异是比较明显的正好我们也可以聊聊如果这种高温进一步加剧将会给人类生存带来什么后果除了身体感知的热度之外很明显的一个会对农业产生影响比如我看到有个资料挺有趣就是他发现对于农业来说对一些高纬度地区可能是更有利的俄罗斯之前还是一个主要粮食进口国但是现在已经是一个世界小麦最大出口国

你说的也是很对因为温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对农业生产的一个气候的这个指标所以对一些高纬度比如说我们最直接感受到的原来可能像东北地区高纬度地区只能是一季道现在它也可以双季道一些地区它的确是带来了更多的热量对于它的

农业产量是有积极的意义的但是呢我们实际上也要看到由于这个气候系统不稳定了就是刚才说的各种极端事件不断的在发生所以它就会导致在作物的生长期间可能

会带来更多的一些负面的影响那另外呢比如说病虫害原来可能高纬度地区根本就没有的一些病虫害现在随着这个温度带不断的这个像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迁移很多的这个病虫害也在不断的发生那你就要投入更多的成本比如说试用一些化肥

那更多化肥呢它会对作物的品质产生不利的影响从全球尺度来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弊大于利但是呢就是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可能是不完全一样的那对于中国来说呢也是

我们

我们也看到今年的这个一地道的高温热浪的指数是 1981 年以来是最高的基本上是常年平均值的 4.2 倍它对整个的特别是对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很多的这作物生产还是带来了很多不免的不利的这个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从产量上来看主要是两个相应的机理一个是温度升高了以后可能我一年之中适宜生长的时间会有变化有些地方就会变得更加适宜生长有的地方可能没有那么适宜生长另外一个是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的增加这个也会对光合作用就植物的光合作用造成影响浓度高了以后可能

可能这个光合作用的水平会提高所以它对产量在短时间内可能也有正面的影响但是呢就是我觉得值得说的是气候变化这个事情其实它不是线性的然后呢它不是说我这个比如说到本世纪末我们要把它控制到比如说 1.5 度或者 2 度那我从今天是 1.1 度到本世纪末我拉一条直线它就是这么直着就上去了

实际上它是非线性的比如说在这个俄罗斯俄罗斯可能一开始平均温度上升的时候对它的农业是有好处的西伯利亚可能有很多的永久冻土地带它如果解封了是不是也可以做农业但是呢一旦这些永久冻土

这个大面积的解冻那永久冻土里面封存着的像甲烷这样的温室气体可能它就从对吧这个土地的这种固态的状态变成了气态释放到大气里那一个分子甲烷大概是 30 个这个不同这个大概 25 到 30 个二氧化碳

可能就不是两度了可能就是三度或者四度甚至更高

那这个时候其实我们能做的东西就变得很少了这个他一旦过了一个临界点其实他就很难忘回返了就这个风险其实还是值得注意的随着比如说北方偏北极南极高纬度地区的农业可能有增产但带来的代价是可能在赤道地区的农业的水平其实就会下降然后刚才潮主也说了其实植物这些作物是不能快速的适应气候的变化那我之前看到一个报道

说大家现在喝的咖啡豆其实主要是在一些特定的热带的地区生长的现在我们喝的最常见的咖啡豆的种类它叫 Arabica 随着气候的变化现在已经有很多的这个品种的咖啡豆其实在当地已经产量产生了明显的下降如果把咖啡豆相对还是个经济作物如果把它扩展到这些主粮未来有可能情况是高纬度地区的粮食会增产

但是高维度地区的人口密度是显著的低于赤道地区的赤道地区如果不适宜人类居住然后粮食产量变低了以后那直接带来的其实就是人口的迁徙那人口的迁徙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往往就是战争和冲突

那一旦到了那样的情况下其实可能整个这个社会就会陷入到比现在更加这个混乱的状态在那个时候可能谈的就不是气候变化了可能就是一个更可怕的场景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出发气候变化对农业带来可能是有短时间的这种正向的作用的但是这样的作用其实不应该把它当成一个潜在的好处

可能更应该把它当成是一个更加严重的一个扰动现在这个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个因素来看待我感觉它其实可能更多的是个风险除了这个农业之外还有什么您二位觉得会关注或者觉得很重要的一些后果在未来的一些年会显现呢

比如说电力供应今年大家也特别感受到了四川啊重庆由于这个高温使得这个整个的居民的用电啊包括对水需求都在不断的增加所以造成了像供电供水都比较紧张一个热射病我也是最近这两年才听到的一个新词今年很多媒体已经有大量的报道出现了多例

类似的热射病或者跟健康相关的疾病那这些都是像高温热浪甚至其他一些极端事件导致的后果

接着您的话题比如说缺电问题夏天台产比较多的可能是制冷的需求但是因为高温干旱可能导致风电和水电发电又受阻那是否意味着我们可能要用很多化石燃料去生产电那这个化石燃料的燃烧又会带来温室气体的这种排放它会形成这种一个比较恶性的循环吗

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然高温可能对光伏对太阳能会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它对太阳能的这种设备又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今年很重要的像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主要是这个水电因为高温导致干旱降水很少水力发电电力

大大的下降就会造成为了更多的来发电火力发电来进一步的提高这比例今天我们谈的这个整个应对气候变化双碳的这种主题那是背道而驰的一种方向所以这里头就需要怎么更好的有提前的谋划有相应的一些防御徐老师您怎么看我知道好像您和团队也做这个农村屋顶光包括能源的一些项目

对 我觉得这个就是气候变化和能源系统包括电力系统的整个的互动其实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其实不是一个单向的互动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刚才我们讨论了说这个电力可以由不同的能源不同的方式发出来可以水电 干旱会影响水电的出力

可能有这个风电和太阳能那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对他们相应的出力比如说记得去年 2021 年的这个限电在东北地区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个风电应该出力的这个时间段整个东北地区的这个风力水平突然发生了下降那它的出力和这个预期是不一样的所以导致了短期的限电说到就是化石能源就是传统的火电

如果大家看一看中国现在的火电行业就是中国如果把所有的火电厂做一个平均那它一年的运行的水平它一般在行业里面用发电小时数来表达平均也就是 4000 多个小时那一年 365 天每天 24 个小时一年是 8760 个小时

4000 多个小时意味着他的这个全国来看整个的火电的平均的出力水平其实也就是不到 60%那就意味着其实火电实际上是远远的供大于求的

但是为什么还在这种极端天气出现的时候会出现这种拉闸限电的情况呢那其实就涉及到了这个电力的这个系统的空间上的不均匀电力系统有发电有输配电的网络有最终的用户这个火电啊包括水电太阳能它一旦场子建了以后其实它就不能挪了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是无法进行移动的了但是当初它设计的时候是根据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一些各种各样的水平

把它的这个选址选在这里的那当你不能移动然后你的下游的需求又发生变化的时候那你只能够通过这个书配店的网络来进行这个相应的调控

但其实输配电网络上是有损失的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就是我不仅仅在时间上是有一定的供需不平衡的时候我在空间上可能也跟今天设想的不一样也会产生空间上的供需不平衡所有的这些就给电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现在我国在建设这种比如超高压缩电其实主要的就是怎么用低的消耗水平能够把电力远距离的送到比如说从新疆

西北地区一路送到是不是能送到东南沿海只有这样的时候其实才需要这种超高压的这个输电的技术因为它传输过程中的线损失损失是比较低的气候变化对电力系统未来的影响可能不仅仅是说这个我一段时间缺电了以后我可能需要重复开启新的这个火电厂然后让对我的能源系统减碳化的过程产生影响更有可能的是说我可能现在建的电厂旁边找不到用户

然后我旁边有用户密集的地方可能电力的输送又形成了挑战然后如果又出现了一些极端天气对整个的电网造成了损害那有可能就产生的是更加严重的后果了

可能一个地区就会出现不仅仅是拉闸线电有可能出现大面积的这种停电的现象其实过去的一段时间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其实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说明了就是这个电力系统和气候变化它双向之间的影响既要把未来的电力系统建的更加的低碳我又需要让它更加的有韧性有这个应对各种各样气候极端气候的能力其实就变成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是不是极端高温天气会决定整个能源行业还是说整个电力分配的格局吗我理解对我觉得就是可能更多的是说不会说是因为高温天气频发要放弃某一些的这个技术路线去选择一些新的技术路线更多的是在未来整个电力系统的设计中那咱们国家把这个叫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如果用这个几个关键字来形容可能一个是说更加的灵活随时

什么地方有供什么地方有虚我一个大的电网比如说一个区域内一些小的电网然后甚至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一些这个不是跟大电网联系在一起的一些股

孤立的独立的小电网可能在这种整个的电网的灵活性上需要很多的增强才能够达到未来的需求另外一个就是在韧性上就是我是不是在一个区域内然后如果出现了一些极端的情况我能够迅速的把备用的手段用上我整个电网不至于因为某一个单点或者是某一个区域出现了问题就整个带动整个电网出现了更大规模的问题

然后另外呢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机遇因为当出现这样的更加这个复杂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时候其实会催生很多新的业态比如说这个现在的一些传统的电力行业其实还是比较单向的就是发电输配电网把它送到用户用户用电交电费那未来可能会变成一个双向的比如现在家里面很多人都安了这个屋顶的

光伏那屋顶的光伏自己用电用不掉的时候我就可以反着向电网去这个卖电还能产生一部分的收入那未来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多的时候那我电动汽车在家里面停车位上闲置的时候我把它插上充电桩是不是能也能在高峰的时候反向去给电网去输电也能够产生一部分的收入所以未来可能是从一个单向的

自上而下的这种体系变成了一个多元互动的然后这个集中式和分布式互相结合的这样的方式那可能还会催生出很多这个新的市场的机遇所以说它既是带来了这个停险柱的挑战其实也有可能带来很多的机遇我觉得可以从这种两个方向去看这个问题

我也插一句我觉得我也同意刚才这个徐老师的意见实际上就是未来的这个包括智能化像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新的技术怎么能在智能电网里头更好的发挥作用实际上就是带来了更大的一些市场和这个相应的这个机遇我觉得这点从投资的角度也是值得很好的来考虑的

就您二位的观察还有没有其他的领域市场会因为受到天气变化气候变化带来了一些机遇和挑战对我我觉得其实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几乎会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带来挑战比如说刚才说了我气候变化了极端的极热或者极冷的它不仅仅可能只会带来夏天的极热的天气

有可能这个到了冬天会带来极寒的天气可能如果从平均数上来看可能一年降水的水平可能不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但它有可能会未来会变成我要下雨的时候就是暴雨可能带来洪涝在海然后过一段时间我如果不下雨那我就带来干旱那整个的这个这种各种各样的极端的天气还包括比如今年像重庆的山火

那像那个过去几年亚马逊这个雨林然后澳洲的还有北美地区那个加州的山火其实比例都是越来越多那所有的这些会对世界上的这个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行业都有影响比如说对保险业可能就会产生比较显著金融保险这样的他怎么去评估他的风险就会产生影响对比如医疗行业

像刚才曹主任也说这种热射病及气候变化带来的一些新的这种流行病可能都会对一些比如说有基础疾病的然后一些相关的弱势群体像老人小孩可能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这里头可能想举一个例子就是我前两天看了一本

有点像科幻小说他的名字就叫那个叫未来不长然后呢他那个在开头的时候就描述了一个还挺可怕的场面说这个在印度这个南部的热带的地区的一个一个城市里面然后就突然发生了一笔今天这今年我们看到的极热

这种热浪更加严重的这种极热的天气它的那个湿球温度已经显著的超越了人能承受的水平就这里顺便也解释一下什么叫湿球温度就湿球温度大概的概念就是说这个湿球温度是你在一个特定的温度以及湿度的环境下这个水蒸发能够把一个物体一个湿球降到最低的温度就是湿球温度

如果这个当地的气温高于了湿球温度意味着就是如果人的话已经没法通过出汗把你的体温降到这个温度以下了那个科幻小说里描述的场景就是这个湿球温度已经显著的高于人能适应的温度了导致了一个整个一个区域可能特别大量的人口的死亡

等于是那个变成了一个大型的事件然后就带动了全球的对气候变化的重新的认识和这个各种各样的行动这里面有比较正向的推动低碳转型也有特别不是那么正向的比如形成了跟气候相关的恐怖主义呀

形成了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混乱的场面然后最后的结果可能人类还是把整个的气候变化因为这一个事件然后加速的把它但是实际上付出的代价也是特别巨大所以我感觉从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它未来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方面的我们其实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不要让那种可怕的场景出发我们可能没有出现那样的场景之前

我们就能够相对比较有序的把这个问题解决这个可能才能被认为是说我们人类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个成功

对您提到的其实是气候变化带来的那些次成灾害比如我们也会注意到除了高温之外高温和洪水会经常复合出现比如说去年的郑州水灾包括今年的这个重庆山火放到全世界可能就是我看那个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不也说了吗半的人类处在洪水干旱极端风暴和野火的危险地带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信念那是不是可以认为我们在未来这样的极端天气会越来越频繁他们之间的是否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关联呢

另外一种要特别关注的就是符合性的事件刚才我们前面也谈到了就是白天温度很高还有夜间温度也很高那这种日夜符合型的高温事件现在也不断的在出现那我再举一个例子这是我前两年看到的有一篇文章 2015 年的时候就是巴西

它的那个圣保罗地区它是人口非常密集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呢它的能源主要是靠水电然后正好 15 年那一年包括前一年就是刚才我们一直在讨论的高温特别是干旱所以它的水电水能就供不上那同时呢

干旱又带来农业的很大的不利的影响所以它的物价粮食的这个物价呀包括蔬菜的这种物价都在不断的攀升大家也知道后面整个的对巴西政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际上就气候变化它不光是造成这个灾害它这个灾害呢它又会从

一个领域扩充到多个领域然后从一个国家甚至能扩充到因为现在整个的产业链都是全球的它又会扩充到全球多个国家多个地区那就会造成从自然生态的系统一直到会蔓延到社会经济系统的方方面面

对我觉得可能看待这些问题就其实就像那个刚才曹老师说的脱离就是仅仅是说这个极端的这些气候互相之间的影响它有点像是整个这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其中的一个驱动力它如果解决的好的它就是个正向的驱动力如果解决的不好可能就是一个负向的驱动力

那目前来看就至今天来看可能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更快的就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如果没有这个这一两年这种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大家好像还在讨论说这个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究竟是有多科学或者是有什么但是

随着这个极端气候的频发再加上这个目前整个国内国际上各种各样的经济和社会的还有自然的这个驱动力如果我们解决的不好其实它带来的是整个这个社会和经济的动荡那这种动荡其实一旦发生它就是全球性的它不是任何一个人甚至不是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左右得了它需要的是所有的人来合作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觉得还是得更好的去重视这种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是这样那就涉及到我们如何从人类的角度我们如何去应对这种气候变化比如

比如说就您二位认为人类到目前采取哪些措施被认为是有效的或者说新技术可以在解决气候问题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觉得比如说像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相应的一些新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可以看到这里头它在更好的节能减少碳排放发挥了很重要的一些作用还有一个现在大家

有很多在讨论的但是这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多年前提出来的一个叫地球工程现在也有叫气候工程或者气候干预的这种措施比如说在较大的地球的尺度上或者规模上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

来去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或者是直接来控制太阳辐射来降温的一种人为工程的一个技术手段比如说往平流层注射这个气溶胶比如说在海洋上空增加云的这个反照率增加这个陆地或海洋的表面的反照率类似这些工程性的手段当然这

这里头呢就是刚才我说的它涉及到很多经济的分析和包括这个法律的问题和国际治理的一些机制的这些问题还有呢就是国际社会呢相对刚才我说的这些气候工程的这个措施是不是会实施以后对环境对气候甚至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它的风险它的不确定性

也还存在很多的这个争议并且呢它的效果比如说是短时的它会对温度起了降温作用还是说它能根本上来起到降温作用这都需要很多科学的充分的这个论证

我们现在特别提到的像副排放技术特别是巴黎协定提出来的如果要力争实现 1.5 度温升的这个目标的话从现在来看没有副排放技术应该说真正实现这个目标难度是极其极其大的未来的这些新的这个技术怎么来用同时又在不影响经济又不影响带来的一些负面的环境或社会的这个影响方面还需要很多的探讨

从徐老师您的角度比如说实现碳中和除了国家和社会层面从企业和普通人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如何去参与到过程当中对从商业化的视角或者从企业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你说过去应对气候变化哪些

工作是比较成功的我觉得其实从商业化去看这件事情可能会看的更直接一点比如说那如果这么看可能最成功的就是可再生能源和动力电池这两项技术就是因为可再生能源在过去的十年间可能降本

超过了 90%当 10 年前风能和太阳能都是需要补贴它发一度电的成本在高的时候那个时候可能是一块多钱甚至更高但是今天可带生能源像太阳能的发电的成本可能已经在一毛多钱了

然后动力电池其实也是一个类似的例子就动力电池的降本的程度可能甚至更高十年前这个动力电池像三元锂电池这样的这个这个磷酸铁锂这样的技术其实价格是远远高于就能无论是能源密度带来的比如电动车的续航还是它的成本就这块电池的价格那其实是远远高于就十倍于现代的甚至二十倍于现代的价格的

成功的降本带来的结果就是电动汽车的普及远远快于我们的想象可带生能源发展的速度这个像中国的风能可能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每年都是百分之百的增长太阳能这两年的这个增长的势头也非常的快它直接就可以和在某些区域和火电竞竞争这个它的商业化就会比较成功它不需要政府的补贴只需要一个正常的这个商业环境它就能够大规模的去应用那这些其实都是对气候变化会产生正向的影响

但是我们要顺利的有序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角度来讲这些技术可能还是不够的未来什么重要的我觉得其实也是同样的逻辑未来是不是现在来看还是非常昂贵的这些技术比如说氢能比如说碳利用和风存这样的技术是不是也能够在未来的 10 年或者是更长一点 15 年的时间内也实现超过 90%以上的降本

如果可以的话那它其实带来的就是下一轮的那未来可能我们目前的建筑这个现在钢筋混凝土为主的然后未来的交通现在可能还是以这个燃油车为主的不仅仅是乘用车还包括了长距离的这种

卡车以及空中的飞机以及远洋的货轮构成了整个人类的交通和物流系统然后我们整个的工业产品现在都是靠煤炭来炼钢然后靠煤炭来发电等等可能都会发生彻底的变化这里面主要的驱动因素就是技术得不停的迭代不停的演进

然后这个带来的是成本的大幅的下降结果就是它的这个应用的水平是大幅的提高然后就就能够整改变整个我们的这个工业啊经济啊产业结构我觉得这个是从这个技术的角度或者从这个商业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那从这个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有一个有一个逻辑然后这个逻辑呢就是说其实比如说现在如果我们把中国这大概 120 亿吨左右的这个二氧化碳排放当量我们有 14 亿人摊到每个人头上每个人可能就是八九吨的这个水平

但是我一个人我一年做各种各样的工作我用更加可循环的产品然后我降低我家里面或者是我通勤的电耗或者能源的消耗等等我做了很多其实如果我能一个人减一吨那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水平了但是我们觉得如果自己能把自己的日常生活相关的这些事情

和低碳相关的这个事情做好我们觉得是非常好的但是呢那个它不应该成为个人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的手段因为我们觉得应对气候变化就是或者说一个低碳的生活方式不能以抑制消费或者是牺牲生活水平的代价来实现因为这样的方式其实它是不可能扩展到所有人的

我们觉得消费者可能能做的是另外一个方向就是消费者其实代表的是需求需求最后会去影响供给因为我们谈气候变化的时候更多的可能都是在供给端发生的变化就是产品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它的能源是从哪里来的原材料是从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方式生产出来的

那这些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可能没有那么相关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去关心我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行为和我使用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对气候变化产生了正向还是负向的影响然后我们所有的人这个消费者集合起来能够给供给端传输这样的信号就是消费者是愿意和这个供给端一起去推动产业的变化的我们觉得这个是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

这就有点像是说我可能是一个我不是通过我自身的日常的这种行为比如我去骑公小单车或者我用步行代替什么来而是说我去选择更加低碳的产品然后我能够理解低碳的产品和不低碳的产品中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那如果我是不是愿意为不同的技术路线的产品付出不同的价格同时我也认为它是合理的然后如果我们所有的人一起努力能够给市场传递这样的信号其实就能催生这种低碳的产品服务的这个行业能够更快的兴起这样的话我们觉得这种的贡献可能是能够带来更快和更显著的影响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做了和潮准这边合作去做了一些在消费者科普向的一些相关的产品和一些相关的小程序其实我们主要的是希望能够把跟气候变化的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用比较简单比较科学的方法能够呈现给所有的消费者

然后让大家都有足够的知识和都有足够的储备能够在面临到一些场景的时候能够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然后我们相信如果大家都有了足够的认识其实这件事它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很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做这件事的一个原因明白 理解好 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好的 谢谢谢谢曹主任谢谢曹主任谢谢邱老师谢谢邱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