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科技、消费、创新药,普通人如何上车港股?

科技、消费、创新药,普通人如何上车港股?

2025/6/2
logo of podcast 大方谈钱

大方谈钱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叶力舟
Topics
叶力舟: 我认为港股和A股在炒股赚钱的难度上存在差异。A股对新鲜概念和产业方向的反应更为及时和剧烈,而港股则相对平淡。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市场的参与者构成不同,A股散户占比高,更易接受泡沫化定价,而港股机构投资者占比更高,更注重基本面。港股市场具有做空机制和流动性不稳定的特点,因此难以长期适用泡沫化定价的投资方法。此外,南向资金的流入也改变了港股的定价逻辑,降低了研究和持有成本,提升了估值中枢和流动性。因此,在投资港股时,不能仅凭估值指标静态地决定投资,还需考虑公司治理和投资者回报等因素。

Deep Dive

Chapters
本部分探讨了港股市场与A股市场的差异,特别是两者对泡沫化资产接受程度的不同。这主要源于两类市场投资者构成差异:A股市场散户占比高,更易接受泡沫化定价;港股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比高,更注重公司基本面,对泡沫化资产接受度低。此外,港股市场做空机制和流动性也影响其定价逻辑。
  • A股市场散户占比高,更易接受泡沫化定价;港股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比高,更注重公司基本面。
  • 港股市场做空机制的存在限制了泡沫化资产的持续炒作。
  • 港股市场的流动性相对较低,也影响其定价逻辑。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欢迎来到大方谈钱这是一档由华夏基金出品的播客栏目

钱是桥梁 生活才是目的我们关注每一个人生活中和钱相关的大事小事我是张恒我是薇薇薇在上一期港股的内容中我们已经聊过关于港股的前世今生了包括港股的一些特征这一期呢我们来聊一聊普通人可以投资港股的哪些方面包括有哪些可以避坑的点等等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华夏基金的基金经理叶丽周来帮我们分享她对于港股的研究和洞察

如果大家对于港股的投资还有一些问题的话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欢迎叶丽洲叶老师欢迎谢谢大家谢谢上一期我们已经聊过港股的前世和今生了包括港股的一些特征

那这期呢其实我们还想具体来聊一聊普通人可以投资港股里的哪些方向包括有哪些可以避坑的点叶丽周老师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看港股这个领域的我看港股相关的这些标的应该从一入行就开始看了吧差不多到现在应该已经有十年了你就一直是垂直在港股领域的研究上是吗

倒也不全是因为我刚入行来到华夏的时候主要覆盖和研究的是像互联网啊这些相关的行业这类公司呢大多数很多是在港股上市所以呢其实我们因为内部的研究资源的分配是根据对于行业的这个研究来进行一个分配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就对港股市场可能接触比较多后来开始做投资呢其实也更多的经历和一些投资的方向会聚焦在这块我觉得还是自己比较更熟悉的地方吧

那你岂不是经历了港股的科技和互联网行业从刚开始萌芽然后一直到后面的大火然后再到可能中间互联网行业受到一些调整然后一直再到现在又二次发展的这个整个完整的周期它算是一个完整的周期吗

的确是因为其实我们可以从不光是企业的盈利啊包括行业的规模的角度去看其实我们从这些公司它本身的这个经营周期啊包括人员团队的变化呀甚至很多公司已经换了一代企业家了所以我觉得算得上是互联网行业从早期的移动互联网其实就是在这过去十年里边我们看到的这些变化那我特别想问一下就是叶总

你刚入行开始看港股因为当时同时你肯定也看 A 股嘛你当时是什么感受呢我觉得刚开始时候最明显的一个感受是两边炒股赚钱的难度看似好像不太一样这个感受是怎么来的呢可能因为我刚入行是 2015 年当时算是一波牛市的一个高峰吧那个阶段我们就会发现尤其是互联网啊包括相关的这个内容和应用方面

那会儿是互联网家的时代吧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是新鲜的一些概念啊一些产业方向可能在 A 股的时候有一个公司比如说发布了这样的一个战略或者说有些相关的一些前瞻性的产品发布的时候其实资本市场给予的反馈是非常及时而且非常剧烈的但是同时呢我们能看到可能非常相似的一些业务和产品可能在港股的上市公司如果去做一些类似的事情的时候

其实好像市场给予的反馈就非常平淡为什么呀我觉得这里边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一个问题就是两个市场的参与者的构成是非常不一样的因为 A 股市场呢大家都知道是一个长期散户参与占比非常非常高的一个市场当然对于港股市场来说呢它的投资者的构成其实更多是有一些全球化的机构投资者构成的

所以如果我们比如说用一个最简单的切面去看的话就是所谓对于泡沫化资产的一个接受程度那两边是不可能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散户而言呢它可能会比较容易从历史上看啊去接受一些泡沫化定价的这样的一种投资模式什么叫做泡沫化资产简单的说就是比如说从我们自己投资的角度讲你从 DCF 上你根本做不出这个估值就我个人的理解但是呢可能它会有一些非常远期的一些概念和远景

你没有任何比较明确的线索去证明或者证伪它但是你投资的假设是说我投了以后后边还有人会继续掰印这个故事这样的话就会造成了一个历史上大家讲的像郁金香狂热或者所有的投机故事一样无论如何就是你买入的真正的原因不是认为你觉得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而是认为在你之后你认为还会有人相信这件事情这个是一个泡沫化定价能赚钱的一个根本的原因

那你的意思就是说当时港股市场可能对于泡沫化定价相对来说没有那么认可对

从港股的牛市的阶段难免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但是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好像这样的一些投资方法在港股长期是不适用的呢主要是因为港股本身的投资者构成我们刚说的问题以及它的市场机制也不支持这件事比如说港股是可以去做空的那遇到这样的公司总有一天你的产品可能会不及预期或者你承诺的业绩无法达到的情况

这个时候呢对于做空者来说他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去平衡市场的这样的一个定价的力量除此之外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港股市场本身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它也是没有那么稳定的因为它其实是作为离岸的一个权益市场来说它进出的投资者其实它的变化速度是非常快的

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像去年在 9 月 24 号以前其实港股市场的成交的这个金额成交量和参与者的这个规模和范围都是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但是我们可以很快地看到在去年 9 月 24 以后它的成交额啊它的这个市场表现啊

就出现了大幅的波动这里面从之后的一些数据跟踪看是一些全球化的资金的配置以及它会迅速地进入它会有这么一个特点但是可能对于 A 股市场来说它的外资包括全球化资金的占比目前看比香港还是明显要低的所以你更多来说你的投资者的这样的构成和行为模式的差异会导致于你最后的定价模式尤其是短期的一些投资模式上会有着非常非常大的区别

我有一个小问题就刚才叶总说到 924 那个行情吧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当时 924 行情就是 A 股启动之前其实是港股就已经先行了当时我记得有一些博主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声音他就会说一般牛市来之前都是港股先行

包括前一段时间一直有一些可能小作文满天飞的时候也是港股会先有一些这样的变化一动格反应对那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真的是牛时来之前港股先行吗比如说为什么呢是因为比如说他参与的投资者是更聪明的吗

我觉得不见得是更聪明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得承认的就是尤其是在每一轮向上启动的时候过去几次其实港股的特征都是更灵敏这里边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呢是往往在它所谓的市场启动以前你会看到港股之前跌的那个坑

它往往是更深的不管是估值还是成交的一个活跃度而言它都是更低的所以它启动或者说对于一些利多因素更敏感这个我觉得是也可以理解的一个市场反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港股而言它的边际资金比美股市场而言它的来源是不一样的刚我们提到的全球化的资金可能它第一步要来配置中国比如说期待我们会有一些更积极的政策或者经济基本面的变化这个时候它配置港股市场

不管是从交易的便利性上还是从他自身的基金配置池股票配置池里边港股都是一个工具或者说投资交易更便利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能看到从过去梅伦来看 A 股和港股可能在这样大的变动之下它最终的方向和趋势是会去同的

但是在短期的反应速度上看港股的确会有一些短期上反应跟灵敏的特征刚才我们在谈论的过程中提到投资者构成不同包括他对价格对市场信息的反应灵敏度不同包括他波动的上下浮动也不同如果从你的角度来讲就在经历了你从整个港股互联网初期的萌芽然后到现在的这些演绎中你觉得港股是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现在的港股有没有一些词是可以形容港股的

我觉得从市场特征的角度讲可能变化最大的一个变量其实还是所谓的南向资金的一个变化因为过往因为没有互通这样的一个机制的情况之下你会发现其实它的定价尤其是对于一些纯中国资产对于海外投资者而言研究的成本或者说持有的成本都非常高的资产

它的定价锚其实是相对更不稳定的我们也可以假设假设你是一个欧洲的投资者那这个时候你要去调研中国某一个区域的一个线下的一个零售业态那这件事对你来说去研究一个公司投资一个股票来说它的成本会非常非常的高但是呢对于中国国内的投资者而言它的这个投资和研究的成本其实是大幅下降的

所以我们能看到过往很多这样类型的一些公司它的波动性也罢或者说它的股价在低点的时候折扣也罢是非常大的那我们能看到目前可能南向资金持有的比例比较高的一些资产它的整体的估值中枢或者股价的波动性其实是受到了南向资金对于流动性的支持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改善我觉得这个可能是过去几年里面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吧

就是说南向资金其实就是从我们内地到香港去的资金是吧对就是通过深交所和深交所的港股通的这个投资途径去投资的这样的一个持有的方式那像最近港股的主要吸引的资金是南向资金还是外资呢

就是它的这个比例或者是 924 之后能拉长给我们看一下从去年到现在整体上还是南向资金一直会有比较明显的一个流入的一个情况南向资金的买入情况是一个它每天会披露的数据尤其是今年大概在二三月份的时候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它的净买入的金额其实是达到了一个基本上是历史最高的水平吧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看

924 可能是在 9 月到 10 月份的时候那个阶段我们自己的感受是会有比较多的外资可能会进入比较多但之后可能因为他们决策的因素更多以及他们配置的范围可能也相对更广泛一些所以他们是有一些变化的但是从我们内资的角度而言面对着港股大量估值很低

然后在配置上包括在行业分布在投资的一些稀缺性的考虑综合来看这个配置南向的资金流其实还是比较稳定和持续的你刚才提到了无论是在配置的稀缺度上还是它估值处在一个比较低的范围上这个能不能展开讲讲这些吸引点到底是暗含着它在哪些领域是具备特色和优势的呢相较于 A 股来说

我觉得这如果分开两边看首先是对于估值的问题其实我们能看到港股的整体的估值水平如果只是看 PE 或者一些指标的话

在大多数时候是低于 A 股的或者说有的时候我们投资的时候会观测这个溢价的程度也会有这个指标可以跟踪就是所谓的 AH 股的溢价的指数但我其实有个问题就是港股估值低就是估值挖地这个词好像已经在互联网上被提了很多年了就是为什么就到今年或者说从去年开始大家资金开始涌动起来了

就其实现在的估值还是低的我觉得估值低这件事情其实要分开看一方面呢它其实是一个客观的一个市场环境带来的一个估值上的折价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本身它的市场的流动性

其实是相对差一些的或者说它的流动性的支持没有那么稳定就是大家来的时候可能全球资金来了走的时候又走了所以最后这个里边肯定是要隐含一些市场的折价的除此以外呢它的估值低也有一部分市场的一些参与者本身的投资方式对吧机构投资者比较多它就比较难去泡沫化这个刚我们也提到了

以及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大家说估值低的时候有可能港股的那些明星公司它的估值并不低比 A 股的很多公司还有高比如说今年很多很热门的一些新消费的公司其实估值水平在 A 股的消费股里面可能都很难找到那么高的

但是呢大家说估值低是往往会看到很多公司怎么这个市值比金现金都低了或者说这公司怎么感觉 PE 就两三倍我两三年就把公司给赚回来了里边有大量这样的情况那这里边还要考虑一个变量呢就是除了整体市场流动性的问题其实对于公司治理或者投资者回报而言港股市场和 A 股市场也不一样那比如说港股市场呢首先它的信息披露的频率以及一些相关的要求其实是整体上比 A 股要更低一点的

比如说你去看一个公司的记报你会发现这个 A 股公司的记报可能就特别长对吧好几十页以上但是看港股可能就几页的一个经营简报所以它对投资者而言它本身信息披露的这个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经常会听到说港股有一些所谓的千股老千股是吗对就是它可以做什么事情呢它可以比如说在高位去配股啊

以及比如说去做一些私有化或者一些管理层的一些公司治理方面的一些行为它的自由度或监管对它的要求和 A 股也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对于中小股东而言比如说我买了一个公司我看似它很便宜你后来发现好像我稍微多买点了以后我自己买的股票都卖不出去了或者说公司觉得这个位置好像也看似便宜但我如果就要以一个更低的价格去私有化它或者说以别的方式去保证大股东的利益

而让中小股东受损呢其实是有很多种不同的一些操作手段的那对于这种情况而言我们就很难说这个公司好像看似 PE 只有两倍三倍或者比金钱金低那我是不是就好像投资它就一定能赚钱呢那好像也不一定所以基于这些原因而言我觉得不管是整体市场的所谓低估还是所谓的个别公司的低估它其实还是不能简单的直接去看一个估值指标静态的一个结果来决定你的投资的

你刚才提到估值不是唯一的一个衡量因素那还有一个因素是就刚刚我们提到的应该是对于港股市场配置特点上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估值另外一个是对于稀缺性的一些行业和公司可能港股的配置价值是会更突出的

这个里边可能大家投港股的时候关注度最高的一些比如说像科技互联网公司比如说像一些新消费的一些公司啊等等包括一些创新药等等在内的行业这些行业呢历史上可能由于上市制度啊和融资便利等等其他的一些因素

包括很多公司可能是自己早期的融资结构导致它很多公司其实是在香港或者美国上市所以呢就是我们会发现这几个市场里边它的核心的一些公司的行业分布是不一样的那对于港股市场而言呢除了我们提到的像大家可能认知度最高的互联网以外这两年像新消费的很多公司以及创新药的公司

还有像比如说新能源车等等这些行业其实在港股而言它本身的占比就很高而且我们能看到很多公司也都选择了在港股上市包括我们能看到这两年其实是有大量的规模体量还比较小的公司其实也都是选择了在港股上市可能未来还会期待比如说像中概股回归港股的这个浪潮里边可能有很多没过的以前的这个公司也会回到港股上市

所以相比 A 股市场或者说别的市场而言港股本身有很多投资标的它的稀缺性或者说你想投这类企业这类商业模式那可能港股本身天然的就在这类型的公司里边比较多你选股的空间和投资的范围比较大所以可能对于现代的投资而言尤其是你想投资在新一轮的经济周期里边能在新的发展模式下比较受益的这些公司那港股的这些公司肯定是要列入你重点考虑的范围之内的

外资投资港股和咱们南向资金买港股会有什么不一样的行为吗对于海外来说全球化的资金而言它其实在港股的配置一直也都是在的只是说我们从增量的角度或者是边际定价的角度看可能它的来和去这个波动比较大

所以对市场的阶段性的表现影响也比较大而且对于从海外配置的角度而言呢我觉得也需要细分一下不同类型和不同投资目标的一些资金那比如说有些资金它就是专注于投资新兴市场

或者说他专注于投资一两个行业的基金那有的可能是基于一个自上而下的逻辑我想投资中国资产我看好中国的发展那我这个资金我是在全球不同的国家直接做国备比较自上而下的去配置的资金而言呢那他的配置逻辑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从目前的这个市场的环境我们所处的投资阶段以及资金的体量而言呢可能我们认为投资于自上而下的这个角度的资金看好中国的角度去投中国的资金可能还是未来潜在增量最大的一部分那这里边什么样的因素能决定他来不来投中国呢那可能最核心的原因

还是关心中国整体的一个经济周期所处的一个位置他自己去判断那是不是这个时间点去投资中国是一个回报最高的时间点来进行一个决策所以我觉得可能目前而言如果我们是要看一个阶段性对市场影响比较大的一个资金来源那可能更多关注的还是这类资金

那这段时间的那个关于中美关税的这个贸易博弈的过程我不知道港股在中间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我觉得首先呢它有两方面是可以去看的一方面呢是港股本身这类资产背后代表的是中国经济的其中的一个集合就是不管我们是说能源 地产 金融 科技 互联网还是消费等等在内的

它整个市场里面其实是打包的这样的一块资产这个贸易战的影响呢它一方面是会影响大家对于这些资产未来的盈利能力它的成长性的判断以及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呢就是我们也得认识到港股市场的流动性和资金属性它其实是作为一个离岸市场也就所谓的我们经常讲的分子端和分母端嘛就我们经常讲的这个分子端和分母端是什么就是其实它是一个 DCF 公式的一个对应投资上的一个

分拆维度的理解嘛就我刚刚提到的那些这些资产本身的盈利能力现金流它其实是它的分子端然后分子端除分母端你可以理解为就是这个公司的一个估值那分母端呢就是利率环境风险偏好在内的这些综合性的因素所以港股和 A 股如果我们用一个最简单最白的话的理解就是它的分子端一定是一样的都是中国资产

但是分母端可能 A 股市场受到的中国市场的风险偏好和资金流动性的影响更大但港股的分母端可能受到的是全球的一个流动性的影响更大所以您刚提到的像贸易战的这个问题对港股的影响就是分子端的影响就是大家会担心贸易战会不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什么影响那分母端就是全球风险偏好的波动

对它而言有什么样的影响那所以这个时候为什么我们说每次遇到大的全球宏观事件的时候港股的波动一定好像是比 A 股要大的这个原因就在于说分母端大家的构成是不一样的你分母端可能我们 A 股市场是有一个自己比较稳定的一个流动性环境那港股没有的话那阶段性的它就会出现一些暴跌或者暴涨的情况

我不知道你能不能给我们简单复盘一下特朗普的这几次操作啊包括前两天整个这个贸易谈判缓和这个重大超预期进展以后 A 股和港股当时出现不同的展幅和表现的一个整体情况好

其实这一波来看尤其是在清明节后那几天呢市场的波动特别大所以这一波我个人觉得从节奏上看区别不是特别大区别不是特别大他当时说要涨关税的时候就是 A 股和港股的这个反应其实是类似的是吗

对港股但是可能因为它的流动性更差一点以及呢港股本身没有涨跌幅限制所以当日的那个波动来看港股会更大一些但是最后它整体上就是政府会大一些就是看到最近的整体的一个波动的节奏也吧或者说它修复的一个情况也吧其实还是比较接近的因为我觉得可能对于这一波的变化而言都是一个非常突发性的这样的一个事件可能短期的这样一个剧烈的变化之下

就是大家受到的伤都很重很难简单地说好像我的流动性是不是就会好很多那既然港股的波动性还是挺大的那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什么样的人适合参与港股的投资呢我觉得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港股是一个可能波动性上

会相对更大的权益市场的这样一个类型所以我觉得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自己本身对于投资股票和基金的一个风险偏好进行一些配置我觉得从具体的投资的比例和方式上看呢

其实还是可以占到你个人在权益资产里边比较固定的一个比例然后去设计参与的就是说理论上港股应该也属于个人投资配置盘子里相对标配的一个长期有的这样的一个配置资产

我觉得是这样的因为原因就是因为我们长期投资于权益资产本质上投资的就是中国看好中国长期的经济和企业的成长那在这个里边呢你必须要对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核心的结构和引擎是什么东西当然要把这部分也配置上那从这个角度看港股很多资产它其实就是占据了这样的一个地位所以如果你不投资它的话相当于你想投资于中国的经济成长但是你把一部分结构就错失掉了会出现这么一种客观上的结果

其实你刚才提到说如果它作为一个盘子中的标配我们有很多普通投资人在提到港股的时候他们第一反应是港股科技那也有人可能投资港股那我就想那我就直接投恒生指数比如说如果作为投资港股来说你觉得港股有哪些非常具备特色和优势的一些板块或者行业主体

我觉得首先就是您提到的科技这当然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其次呢就是对于像消费类的企业我觉得港股有很多非常受益于我们的这个内需的增长而受益的新消费业态具体的标的我们不提但是大家其实可以看到过去两年在这个赛道里边其实是诞生了很多

三倍股甚至五倍股十倍股这样的一些标的而且还有大量的我觉得处于成长早期的这样一些新消费业态的一些模式因为本质上它代表的是中国在进入新一轮的城市化的阶段当中新兴人群它的消费模式的一个变化我觉得这一点上可能是未来我们提振内需和消费里边你要充分受益于这条线索里边可能最值得投资的你说的那个新消费业态哪些其实是港股这边诞生的呀

比如说像蜜雪冰城是吧蜜雪冰城年轻人的这个耐雪的茶对所有的茶饮公司您会发现大多数基本都已经在港股上市了包括大家的一些时尚消费品比如说像这个老婆黄金啊像泡泡马特啊再类的一些时尚品以及

以及可能一些新的卡牌啊在内的一些新兴娱乐方式还有像很多线下的一些新的零售的业态比如说像零食啊都选择了在港股上市有的公司是刚刚还在上市的这个交表啊在上市的过程当中您发现在线下哪些新开的店好像比较火最后你打开软件一看好像怎么都在港股上市了所以我觉得如果要投资未来新一代人的消费的生态的话那这部分肯定港股也非常有优势的

还有一块就是您也提到了创新药这部分创新药因为有很多的中小型的一些创新药的公司它因为本身上市门槛的各方面的要求更多是选择了在港股上市

但这部分的投资标的呢我因为本身的投资门槛比较高需要你对创新药行业对医药生物领域里面本身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去做投资会胜率会高一些所以这类型的投资呢可能我周围看到的朋友大家更多的是采用一种基金投资啊或者类似的一些方式那还是让一些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来投资于这个领域会比较多一些以及一开始我们提到大家关注度最高的这个科技赛道里边

我觉得其实目前也已经产生了一些分化也就是港股的科技赛道可能早期基本约等于互联网那几家大的互联网公司可能加少数的一两家新能源汽车的公司但现在我们发现港股也有很多比如说一些新的硬件设备

包括细分的一些人工智能的应用等等在内的这样更细的一些投资所以我觉得在这些细分赛道里边其实对于科技的投资而言也还是有一些大家可以去做更精细更加细分方向的一些投资的机会那我其实有一个小问题刚才提到的一个赛道是钢骨性消费的领域

其实我们在上一段聊的时候也有提到实际上港股有一些股票它的估值已经是不低了并且其实也提到了新消费中有一些股票它可能已经是五倍十倍的这个上涨那这个赛道还是适合的标的吗

我觉得这个里边呢首先我们得承认的一点是在为什么这些公司能给这么高的估值因为前边我也讲到了很多说港股市场的机构化定价和做空机制在内的问题那它能有这么高是不是能站得住或者还有没有其他公司也能实现这样的一个增长我觉得这里边我个人有两个结论啊首先呢就是我认为当前的这类新消费的公司

很多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估值它里边隐含了一个什么样的市场预期呢就是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增速的一个中枢水平之下其实能找到一些看到未来三到五年有比较好的比如说 15 和 20 以上的年复合增速的公司其实是非常非常稀缺的资产所以大家为相对明确的成长性定价这件事情而言呢我觉得可能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因为具备成长性的公司可能相比过去的那个年代有可能是变少了

这个时候大家阶段性是会愿意给更高性成长性公司一个溢价的我觉得这是当下市场产生这样一个估值结果的一个背景第二就是说以后还适不适合投首先我觉得这样的估值模式它本身是有它合理性的以及从未来来看我能发现的就是现在的从 C 端的大家的喜好和人群的分类来看我觉得有更多的具备成长性的业态它其实可能就是未来消费行业在大家的生活里边是一个常态

就是我们可能很难看到某一种业态或者某一个公司它会占据你比如说文娱消费或者意识住心里边全部的份额可能不同类型的人所谓大家讲了很多年的叫消费分层也罢或者消费分级也罢未来对于所有的人群而言可能它都存在着大量不同的细分类型的机会那可能有的赛道是千亿级的机会那有的赛道可能是百亿级的机会但是我觉得内在的成长逻辑是一样的就是我们要相信

在整体内续合消费成长的这个大的过程当中只要你在某一个领域深耕创造到自己的一个价值可能对于公司的成长和投资的这个收益空间而言都非常非常具备吸引力的其实我还有另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在上一拍的时候也有聊过港股市场对于泡沫资产定价这个事是相对来说不那么的认可

但是在港股的很多这种行业比如说恒生科技中的很多企业包括咱们刚才说到的港股消费的很多企业甚至还有一些其他的新兴的比如说小的一些公司就科技行业来说我们可能也想的现在都是有一些 AI 啊或者像之前云啊诸如此类的其实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好像这些概念呢

它也像是画饼一个风一个讲故事包括可能港股消费类的很多公司我们线下看就是现在奶茶茶饮店已经这么卷了它真的还有那么大的成长性吗我其实想了解一下你们对于泡沫资产定价它是泡沫资产还是说成长性资产这是怎么划分的呢

首先最终的卯是对于一个企业长期价值的判断我觉得这点是外面不离其宗的所谓成长性的资产和泡沫资产呢首先可能不同的人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因为可能有的人去买我们所谓的泡沫性资产他认为是成长性资产是有这种可能的

所以我觉得从我的角度而言我是认为对于泡沫性资产而言所谓的泡沫性资产是它明显地超出了我们可预期可判断在胜率上没有办法进行任何保证以至于对于它的成长路径你都甚至很难把握的这类型的资产

所谓的泡沫性资产里边可能 100 家里边只成功一家那这样的时候对我来说可能它就是一个有点接近于泡沫化的一个投资了因为在这个投资我的预期回报率那就是我的赔率和胜率的叠加那我看不到一个明确的回报那它一定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而对于成长性资产而言呢首先它的属性可能更多的我们希望在这家公司上获取的投资回报是公司自己的业绩增长或者业务不断推进带来的公司价值成长的这样的一个兑现我们会理解为它是一种成长性的投资因为有的人可能会去纠结说这到底是价值还是成长但我们觉得更多的是取决于你想获得赚的是哪一部分的钱

如果这个公司目前你觉得它的价值非常的明确那这部分就是给了折价那我想获得的东西是相对可预见性更高的那我只是等待市场给予它一个合理的定价水平在波动当中那我觉得从我的角度看这可能是更倾向于一种比较经典的价值投资的一种方式

而对于成长性投资而言我觉得你势必是要接受一些未来世界当中的不确定性的但是为什么说好像成长性投资和泡沫投资我们这里还给了不同的名词划分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成长性的投资首先它远期一定这件事情 work 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是怎么样去把握它的胜率和赔率的因为对于任何事物的发展而言它在变化的过程当中你没有办法机械地去判断说它一定成或者不成

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是不是科学投资的区别在于你有没有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方式来判断这件事情的一个概率的变化那如果没有的话我们会认为这就是一个偏投机性的所谓的行为或者说你的心态本质上已经是一个投资于比较泡沫性的这样的一个市场狂热的一个阶段了所以我觉得这一点可能是最大的一个差异或者说成长性投资的挑战也在于这个方向嗯

你刚才提到怎么判断它的成长性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嘛像港股里的这几个板块比如说刚才提到的科技新消费创新药它们这些迭代的周期是不是其实还是相对有区别的我理解上可能对科技来说或者对新兴消费来说它是一个每天都不断地快速迭代的一个过程那我可能在短周期内就能看到一个结果但对创新药来说是不是相对来说周期会长一些

我觉得首先不同的公司和商业模式是有区别的,以及就是我们说的这几个赛道里边,即便是刚提到的一些茶饮啊等等,不同公司所处的阶段不同,你对它去研究判断的颗粒度也是会不一样的。如果笼统地去讲的话,我会觉得这几个赛道里边创新药有可能是不确定性相对最强的,因为很多公司的价值往往就取决于一两款新药研发的一个成果,

但事实上可能对于绝大多数的药物研发的过程当中可能不到最后之前也没有人能给出一个超过 60% 70%胜率的一个判断所以这个对于专业性的要求包括很多时候是要通过组合投资的方式来获取这个行业的一个回报但是对于科技和这个行销费而言呢我觉得可能它的跟踪研究的方式上

会有一些差异因为对于科技行业而言可能它很多时候回报最丰厚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所谓的从零到一的阶段比如说大家去关注的或者说从市场的反应来看你可以认为所谓的 ChatGPT 时刻或者 DeepSeek 时刻它是对于这个行业投资认知的一个从零到一虽然它的产品研发肯定早就不是从零到一了但是在投资的角度讲可能是这么看的

会把它认知为对于这部分产业和产品的价值它是从不给估值到给估值那从给估值到怎么样去判断它的长期价值能做多大那就是所谓如果去概括的话就是一个从一到 N 的过程它的落地的情况就会像现在很多人也会来问说 AI 好像火了这么久到底有哪些公司是真正受益于它我值得长期投资其实就是进入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分这两个阶段的话其实两个阶段跟踪和判断的角度其实是不太一样的

我觉得从这个角度去看你要说从它的不确定性而言可能前者更大或者说对于前者而言对你有超越于市场普遍认知的这个前瞻性会要求更高但是对于后者的可能更多是通过你对于所属行业的长期的商业模式的一个判断因为往往第二个阶段它涉及的是最终的一个竞争环境啊盈利能力啊包括市场整体的竞争趋势的一个跟踪和研究那可能它关注的维度是不太一样的

再就说我们刚提到的消费这个领域里边它其实跟科技从某种角度上是有相似之处的因为消费里边大家最喜欢去聊的一个问题其实是觉得公司的价值飙升的一个阶段是所谓的破圈就是往往我们能看到既然一个公司已经成为了一家上市公司

它至少有一款或者几款产品在某一个领域里边它是有比较稳定的市场份额或者市场地位的但是如果我们投资于它要希望这个公司能出现比较大的盈利和价值的增长往往看到的是它的客户群或者产品矩阵出现一个所谓的叫裂变眼或者抬身眼那进入到这个过程这个过程里边其实要求的就是你对于消费者的洞察以及公司的产品的创新能力上

其实是要有比较强的一个判断的这样的方式可能才是去跟踪和把握这类公司的一个关键点就比如说像刚才提到科技核心消费它可能类似的从 0 到 1 的企业还有从 1 到 N 的这两个阶段

那能不能理解成其实在这两个行业内理论上还是以龙头效应为主呢就是强者横强那我可能一个大的科技企业我更可能出爆款有一个蜂蜜全网的矩阵然后实现一个整体的抬升当然偶然它会出现一个类似 Deep Seek 那样可能天降甘霖无辜风灯的状态但是真正的大概率是出现在一个大企业中

我觉得这个不一定首先它不同行业的一个创新的模式或者说它创新需要的资源禀赋其实是不太一样的比如说科技领域里边我们能看到不管是海外还是国内那大量的企业它的产品迭代和创新是需要海量的 Kapex 投入资源投入不光是投入钱数据资源也是资源以及它自身的研发团队的能力其实都是需要持续迭代的

那在这样的行业里边我们很难说是不是需要所谓的明确的竞争格局的判断能通过一些很前置的方式去实现因为你会发现其实这样的竞争很多时候它就是在几家巨头之间进行竞争所谓的马太效应也罢你去来概括它我们去强行比较这家公司是不是比那家公司一定好一点

这个事前其实是很难判断的或者说大家只能在事后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一些舆论文章会以一些比较简单粗放的方式比如说某一个维度的企业文化某一个维度的企业家精神的判断来作为解释这件事情的一个核心变量但是如果我们拉长一点看其实我们会发现有的时候好像也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必然

首先呢对于这件事情我觉得还是要放一个比较开放的一个态度吧就有的行业的确是通过一些创意和创新它比较容易去发生这样的一些变化那我觉得对于这类型企业和所谓的您刚提到的马太效应啊简单说就是到底是大的更好还是小的更好的问题

如果我们分步走来看第一是要对行业环境去做一个判断如果行业的发展模式和资源优势没有发生变化就是说有数据的或者有渠道的有钱的公司它在这个竞争阶段内这就是最重要的东西那这类型的公司大概率去像您说的是一个马太效应驱动的这样的一个结果

我们刚说的是行业竞争环境比较稳定的一种情况那很多时候当行业发生一些大的转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会有一个传大难掉头的一个情况就历史上大家可能复盘过比如说像 IBM 等等在内的全球的科技巨头它可能都是上一个时代的王者但是在新的时代里边你可能会发现好像它过往的优势反而变成了阻碍它变革的一个劣势

那在这个时候呢往往是行业出现了一个换代革命的阶段那往往就有可能出现旧的领导者被颠覆的情况所以我们觉得其实还是要对行业的本身发展趋势和最核心的决胜因素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以后呢我们再去寻找什么样的投资标的和公司那

那我还有个问题就是说如果我们普通人去投港股科技我可以把 A 股科技港股科技或者美股科技理解成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是一个发展不同阶段的比如说处于 01 2.0 版本呢还是处于互相互补的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觉得如果从市场划分而言呢可能比较难直接的这么去概括但是我们可以从

几个市场之间科技公司的一个类型或者说占比的一个权重上去做一个划分那比如说像美股的话它更多的是一些全球的科技公司以及一部分的中国类似于互联网这样的一些平台公司会多一些港股市场可能更明显它就是更纯的一个中国可能偏互联网公司以及应用型的这个公司比如说软件公司内容公司占比更高的一个领域而对于 A 股市场而言可能占比最多的是一些科技硬件以及制造业的公司

它占据最主要的一个市值的构成除此以外呢它也有一些各个领域的细分行业应用啊在内的比如说软件比如说像内容类的一些企业其实是构成了这样的一个阶段所以我觉得首先它其实是一个整体不管是全球的科技发展还是中国的软件硬件乃至于互联网平台应用在内它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生态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呢也发现这个生态其实你是没有办法把它认为割裂的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它的发展的进度和别的环节的制约因素其实都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我觉得可能在投资这几个方向的时候呢如果您对这个行业的目前的发展阶段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和比较精细的一个判断

那您觉得这个阶段该投硬件还是软件那可能您想投实现您的目的的时候势必最后您的投资的一个结果就是在几个市场上的一个占比啊权重啊它就已经会产生不同了如果直接说我们就按市场划分去投的话可能某种程度上如果您做了这样的决策里边其实是内涵了您对于行业发展阶段和哪个板块更受益的一个判断

了解了那也避免我们普通人拆盲盒一样的去投你刚才讲解之前我可能大概的知道科技是什么然后我直接投港股但确实没有想到他们之间还有产业链之间的一些细分吧我觉得可能这几个市场之间大家有的时候会更容易关注到的每一个市场里边是不是有个别的牛股涨了好多然后这个时候个人投资者就会比较容易关注到我是不是在美股上有一个公司涨了特别多

是不是我现在就该去投美股科技或者所谓比如说在港股我就要去投港股科技但这件事在我看来是不一定可能您更需要关注的是到底它比如说有比较好的市场表现的时候您可以分析或者了解一下它是哪个环节因为什么原因出现的变化对应于这个变化您想投资于不管是某一个市场或者某一个细分行业的一些投资产品

那他和他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这样就能避免出现说您以为您投了一个好像跟随涨幅特别多的股票的一个趋势去买了一个产品那最后发现好像两个人没什么关系这件事情就会好一些好谢谢因为港股不是对国际政策国际环境受它的影响更大吗在港股之间其实也存在很多像这种会特别容易受到政策影响特别强的这种的企业吗

那就是我们普通人在投资港股过程中尤其在关税这件事情之后港股还是一个比较适合普通人投资的这样的市场吗或者说有哪些地方是大家可以避坑或者小心一点的呢我觉得港股所谓大家的赚钱机会或者说亏钱的这个点它就是盈亏同源的本质上就是来自于它市场的波动性

的确比较大所以在港股可能很多人也会说看到了一些五倍十倍股它的起点其实就那么低就像我前面讲的如果我们是着眼于一个长期的投资的话我觉得短期的这个波动不是特别重要反而它能波动出比较低的价格对于您

长期投资是有好处的因为我们相信呢最终对于这些长期留存的企业而言它的价值和它的市场表现是会回归的但可能中间的路径的波动性是存在一个差异性的所以我觉得倒也不用因为它短期的一些波动性好像说我就要彻底规避这个市场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投资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性的

因为确实存在海外的一些政策比如说政策一下打的话不可预计会出现变化那作为投资者的话有没有什么可以提前准备的或者说稍微注意的一些点点

首先我觉得如果对于它的波动性这么担忧的话最核心的是您的这个资产配置的一个比例的问题我觉得是最重要的或者说呢您不管是采用定投啊或者说到某一个位置您去买入它的方式最终的投资比例和短期的波动带来的一些情绪的影响还是要在自己规划的一个财务的一个安排之内的

我觉得这个是能避免让您产生一些比如说资金流动性或者投资损失超过您承受能力的一个我觉得第二个方面就是可以适当的还是用一些分寸化的手段去投资于您的权益资产配置的一个分配这里边可能港股它代表的就是我们刚说的是全球风险偏好和中国资产的一个契合那您可以考虑现在有很多的类似于 QD 产品等等在内

它其实还是有很多成熟市场啊包括其他新兴市场的一些投资产品的选择所以呢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你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适当地做一些分散化这样呢就既可以保证您始终持有这些比较您看好的长期资产以及短期它的波动性之间的一个风险对冲在港股的这些波动性因素中汇率会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吗你们平时在考虑这个港股 A 股标的之间会考虑汇率的问题吗

汇率的因素是这样就是可能大家最直观的感受是说我买的这个股票是以港股计价的那过两天好像港币相比人民币跌了那我是不是就亏了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这样的首先呢就是您说的这个问题短期它的确是这样的但是其实汇率是一个非常底层核心的一个变量也就是说它的变化最后其实一定会体现到您股价里的变化

比如说今天的港币对人民币的汇率跌了一些您觉得好像自己亏了但是呢同时其实就是人民币涨了嘛那人民币涨可能背后有很多原因是不是有资本流入本身大家看好中国资产是不是未来长期的企业盈利会有所上调所以您看到的是好像这两天有可能啊是港币跌了您觉得换成人民币变少

但是呢过两天您发现市场整体涨资金流入人民币资产更受偏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反而言之呢也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发现人民币突然跌了好像你觉得我港币持有的这个资产是不是相对人民币我赚了但后来您发现呢人民币跌它可能是由于是不是海外全球经济不太好

所以全球的经济可能都有衰退的压力这个时候可能我们的出口企业它本身的经营情况包括它的资产情况可能也会受到压力这个时候可能股价又跌了所以短期可能汇率的调整和股价的调整不可能时刻有一个非常精确的关系但是整个市场我们觉得还是相对有效的所以最后一定会有套利的因素存在会去抹平这个差异

所以这个时候可能您感觉到的更多的是一个短期两天内自己体感的一个因素还有另外一个办法也可以规避这个问题呢就是现在香港市场其实也是有人民币柜台的如果您觉得看着港币好像长了跌了我也算不清很烦那您就可以直接在人民币柜台交易这刚好提到了一些普通人投资港股的渠道和方法能不能帮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呀

我觉得目前投资港股的方式其实还是比较多的首先如果大家是直接有商交所和深交所的交易的一个权限的话其实是可以参与港股通的投资的也就是说在港股内满足入通资格的股票我们都是可以去做正常的一个交易的另外除了直接去通过港股通投资以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基金产品进行投资

首先被动基金呢可能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它除了有可能大家比较熟悉的像恒生指数啊恒生科技在内其实目前的基金产品的种类也是越来越多的包括一些红利类型的以及消费还有像科技里边更细分的比如说纯粹的资讯科技业或者说一些半导体等等在内的方向

其实也可以进行投资除此以外呢其实可能大家有时候也会关注到比如说您购买一些主动管理的一些权益基金其实目前大多数的主动管理的基金它都是可以同时参与港股通投资的所以其实您以为自己买的是一个国内的基金或者纯内地的一个基金但是呢后来您会发现好像这个里边就有不少的港股这种情况其实如果您注意观察一下其实也是一个常态

那如果作为普通投资人的话我特别想问一下那个叶总当前如果我要参与港股投资那你有什么建议给到我们吗首先我觉得对于港股的投资而言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它其实是对于中国长期的一些新兴的发展方向去布局的特别好的一类全新资产所以我觉得我们之所以花这么多的时间来研究我个人也会持续地投入到这个领域里面呢就是我是非常看好港股的这些资产

它其实很多是中国长期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当中包括自己的长期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全面性等等所有这些维度里边都是特别值得去配置的一类资产而且即便今年比如说像到今天为止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可能全年都有一个 15%到 20%之间的一个涨幅

但是从长期的一个估值水平和自身的资产的质量而言我觉得它从全球横向比较可以说是所有不同区域里边最值得去期待的它长期收益率很好的一个区域所以我觉得从中长期看可能这一轮港股包括恒生科技指数在内的这些核心资产有可能我们还是会处在一个长期牛市的起点为止

这背后的判断基础就是我们上面讲的从产业角度国际竞争角度以及当前的流动性带来的一个估值水平的位置看我觉得都是满足这个基础的所以我觉得我们所有对于港股的投资建议而言它的基础都是我们认为中长期它是我们以上所有假设里边综合这些条件所得出的最优的投资选择之一

所以在此之上呢我觉得大家可能短期内心会最担心的就是港股的这个波动性的问题或者外部环境的一个波动问题但我觉得可能大家在考虑投资配置的时候呢可以相对更加全面性的去考虑这个问题可能最近大家也会关注一些非常强的避险性的资产

那比如说像黄金啊像等等在内的一些资产关注度也非常的高但我们觉得同类型的资产在我们个人的配置里面而言其实是很难判断短期哪类资产一定更占优的因为它的决定因素非常的多但是如果我觉得大家对于长期的我们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全球的一个竞争环境有一个基础性的判断的话那不管是一些所谓的避险性的资产也罢还是能代表中国经济成长方向的资产也罢

其实在你配置的池子里边都应该纳入到你的一个配置范围里边去我们很难去追求说买入基涨这样的事情但是呢我觉得我们如果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位置或者说一个合理的估值位置上去做一个持续性的布局那中长期而言它是贡献你中长期投资收益最核心的一个投资部位所以我觉得短期大家对于它是不是已经涨太多这件事呢从我的角度看本身它也就是一个短期的事儿

但是中长期的判断和空间我觉得我们还是比较乐观的所以对港股来说其实我们还是抱着长期的信心的在一些不确定性中可能找到一些相对的确定性

然后以比如说定投或者分算性的这个投资的方式去参与到其中去对我觉得对于大家而言在具体的投资方式上比如说像定投啊或者说在设定某一个相对可能比较固定的一个你可以接受的估值位置去分批买入有可能是在当前波动率不太稳定的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之下自己投资体验更好的一种方式吧所以我觉得可能这个阶段而言就像您说的这几种投资方式我觉得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可能都还不错

好的谢谢叶总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关于港股的认知和实操的一些方法吧也希望大家如果有关于港股的其他疑问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好的谢谢大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