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江: 我从香港警员曾国恒的丧礼说起,这场丧礼融合了道教、英国传统和殖民地传统,体现了香港独特的文化融合和警队仪式传统。
从画面中可以看到,特首邓英权和多位高官出席致祭,很多市民百姓也自发到场。丧礼采用道教仪式,八名警队高层扶灵,覆盖国旗,军装警员步操致敬,场面庄重而隆重。这与中国内地的殡葬仪式形成对比,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文道: 我谈到中国内地的殡葬文化相对单一,缺乏宗教多样性。虽然有请和尚做法事的情况,但殉职人员的追悼会通常采用统一模式,缺乏宗教选择的多样性。我认为,殡葬业的开放和多样化,可以提供更多选择,满足不同宗教信仰的需求。
此外,我分享了我积极面对死亡的经验,认为多了解死亡,可以减少恐惧。我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书中读到他亲戚临终前仍指挥仆人的故事,这体现了一种从容面对死亡的态度。我也认为,可以提前安排好身后事,甚至进行模拟演练,以从容面对死亡。我个人更倾向于对死亡采取“不了了之”的态度。
我对死亡的看法也随着年龄和经历而改变,小时候觉得死亡很神秘可怕,现在则觉得坦然。我参加朋友的葬礼时,看到播放的电台采访片段,想到自己将来也会有类似的场景,这让我对人生的短暂和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子东: 我谈到1976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即四五事件,是文革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台湾媒体当时将其描述为“共匪内乱”。
周恩来总理的去世以及毛泽东主席未出席其追悼会,是四五事件的导火索之一。四五事件是中国群众诗歌运动的一个高潮,也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经历了文革时期频繁变化的政治口号,这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对政治运动保持距离感。四五事件后,文革逐渐走向结束,这与唐山地震、朱德去世、毛泽东去世等事件有关。虽然当时很多人对毛泽东去世感到悲伤和复杂,但也有少数有识之士预感到某种转变。四人帮被抓后,人们庆祝,这与四五事件的氛围直接相关。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