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20060613 重返八十年代

20060613 重返八十年代

2022/8/6
logo of podcast 锵锵三人行 (98-10年)

锵锵三人行 (98-10年)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文道
江江
Topics
江江: 我认为八十年代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思想碰撞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文化现象,例如寻根文学和第五代电影。这些文化现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共同构成了八十年代独特的文化景观。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些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如今却鲜为人知,这引发了我们对历史和时代变迁的思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们怀揣着对文学和诗歌的热情,进行着严肃的探讨,并相信他们的聚会将会被载入史册。对八十年代的解读存在多种观点,有人认为它与五四运动遥相呼应,也有人认为它延续了三十年代的学术传统。八十年代的学术界,由于中间一代人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为新一代学者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八十年代的文化活动,如笔会,最初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参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逐渐改变。八十年代的文化交流,通常发生在私密的个人空间,参与者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但这种现象在九十年代发生了改变。八十年代的文化人,以其真诚的态度和对现实的关注,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在文革时期,也存在着精神贵族。八十年代的文化争论,虽然观点可能不深刻,但其真诚和对现实的关注是值得肯定的。八十年代的文化活动,例如寻根文学的研讨会,体现了当时学者之间真诚的交流和开放的氛围,与如今的学术会议有很大不同。八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之间,通过交换日记、诗歌等方式进行思想交流,但对当时流传作品的真实性难以考证。对八十年代的评价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并非真正的文艺复兴,但也有人认为它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八十年代,中国迅速学习西方现代派,并很快进行了反思,这一过程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八十年代的回忆,不仅包括精神层面的内容,也包括一些物质层面的细节,例如住宿条件、书籍的质感等。八十年代的学术会议,通常缺乏预先设定好的议程,参与者之间进行自由的交流,这种开放的学术氛围如今已不复存在。 文道: 我对八十年代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香港,当时我通过徐老师他们参与的文化活动、出版的书籍和电影来了解中国。我觉得八十年代的文化,特别是电影,展现了真诚和先锋精神,这在后来的商业化和媚俗浪潮中逐渐消失了。八十年代的先锋精神在九十年代之后逐渐被商业化和媚俗所取代,这是一种文化精神上的妥协。虽然这种妥协带来了利益,但它也导致了八十年代的一些先锋精神的夭折。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八十年代诗人更容易吸引年轻女性的关注,而到了九十年代,这种现象发生了改变。这反映了社会变迁对文化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八十年代是中国青春期的体现,整个社会都充满了青春期的躁动,但这种躁动很快就走向成熟,这种成熟来得太快了。

Deep Dive

Chapters
八十年代,中国经历了一场文化热潮,哲学、美学、诗歌等领域都充满了活力。寻根文学、第五代电影等文化现象涌现,知识分子们热衷于探讨和交流,对未来充满希望。
  • 八十年代文化热潮兴起
  • 知识分子积极探讨交流
  • 对未来充满希望

Shownotes Transcript

江江三人行,诸位

文刀 子冬兄今天有你们爱讲的我最近看一本书有人给我的叫八十年代扎剑英女士他访问了哪些人呢我给你念念这个名字很多咱们也都认识像是阿诚北岛还有咱们枪枪三人行的女嘉宾潘杰的老公

甘阳还有什么人呢我看看啊还有这个陈丹青陈平原李佟刘索拉对对对李宪廷林旭东田壮壮崔健这么一些人北岛这么一些人

都是一些但这几个人的选择很有意思这些人都是你可以说八十年代很有代表性很让人怀念的人物但是说怀念又不大准确因为他现在都还在而且还都很活跃大部分几个人都很活跃但是我觉得有趣的是那些不见了的人在哪呢你会想到八十年代有些人是很有名的影响力完全不下于这一批的但是那批人在什么地方呢

你看说起八十年代你们能想起什么你像我想起那个时候好像什么哲学热好像美学热美学热反正就是文化热主体性讨论对诗歌什么当时还有什么今天那个那个文学体态现在还在文学上就最重要的是寻根文学推荐的一无所有对然后

七十年代为新兴化会留下来的这个现代艺术第五代电影第五代电影都是那时候发生的它几个东西是连续的一个电影上就是西部风对再次好那是朦胧诗对然后电影上的西部风是跟寻根文学有关

对然后寻根文学后来又发展到所谓实验小说就是那个比较探索的这些又划他们了对你看我看这个书啊我也没什么文化不了解那个时候但是那个时候就感觉到啊

你看其实才没过去多少年可是呢已经变成一年代了那个景象你不知这里边阿诚就把这个时代说成是钱消费时代你想他那个时候你得从七几年开始七六年粉碎四人帮然后呢差不多是七七七八年吧恢复高考差不多在这八十年代呢就第一批大学生啊或研究生啊慢慢的出来说在那个时候我还记得其实一直延续到我们九十年代上大学就是

可能几个大学生像地下党似的走一个小巷子走到一个屋子里屋子里炖着个大茶壶然后一群人很真诚的在这个很严肃的在探讨诗歌在探讨文学而且这些探讨的人呢心里都觉得他们这几个人的聚会将来会变成历史的

会写进史书的就像今天这样但是当时讲你看创造社当初约达夫这个郭沫若他们就几个人现在文学史总是要讲他这几个人所以几个这种人很多的但小心搞非你不小心搞非二流汤

常常很多的这样的聚会你说我在这个书里看好几个人每一个人跟每一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就是比如说有的人就说说是你要去查八十年代的这个关键词你自准能查到五素

就是他跟五四啊有种遥相呼应什么批判国民性啊什么寻根文学啊等等有遥相呼应但是呢还有一个你比如说陈平原他是在大学里的他感觉是什么呢他说当时我们这些学生啊有机会亲近老教授

这些老教授被打倒了这么多年但是他就发现其实基本上对他们影响不大一朝翻过身来他恢复的还是 30 年代的学术传统所以他认为在 80 年代实际上他们通过跟这些老教授的这些接上了五四的下来接上了 30 年代的学术的一个传统这是他的一种看法说的有道理那时候大学里边老教授跟研究生关系非常好

当中这一批呢就是五六十年代留在大学里教书当时称之为中年教师这批人其实很苦的就是因为他五六十年代都是政治运动能不做右派能不下放到乡下去能留在大学里都是政治上很可靠很努力

所以这些人呢其实也是被耽误掉他们等到了八十年代一要搞学术的时候很多人发现哎呀学术上没东西所以这就是给八十年代出来的这批人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他们一下子就接上了老教授那一茬中间这一代就全部甩掉就忽略咱不了解徐老师你也是身在其中的人那个时候就说这个好像最火的是诗人呢

这些作家呀他们文化的人姑娘们都跟他们玩那个时候你们究竟是怎么玩的那时候我告诉你甘阳就说嘛说那个时候就是静开 party 呢说那个时候姑娘是跟这样的人玩后来就心理不平衡后来就心理不平衡我告诉你最早开比会的时候呢他们总有一个项目到比会快完的时候呢主办方呢他就会请这些有名的作家然后呢他就告诉那些大学里边比如艺术学校的什么什么大学生

说我们这里有个比会那么来了很多比方说什么于华啦莫言啦诸如此类的当时还有陈春呢什么很多人那就有很多女生就愿意跑来

那么然后大家就跳舞啊玩啊什么其实就没什么哪还裸泳呢那是他们说你写的那是个别例子其他大部分我记得我到现在你也是就这么跟这些女学生我记得我第一次跳舞就是到深圳大学演讲然后他们拉下去我跳了艾小明在旁边说了我一句话我因为白天在演讲吧晚上跳舞的时候人家女学生教我不知道会跳吗艾小明就说徐子东啊你这是虎落平阳啊

就是我跳舞不会跳嘛我还记得当时几个女生教韩少峰跳舞的样子历历在目我们在杭州开会

但是这个情况很快就变了变了什么等到再过几年到九十年代初的时候还开比会的时候第一作家已经没好照例了没有多少女生愿意来跟你们跳舞了这是一第二来了来了了以后居然这个跳舞的地方旁边有一些大款类似大款这样的人漂亮女生就走他们那边去了啊

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我那时候已经到香港了但是我还记得当时有几个作家我忘了苏通啊什么心里就特别不平衡他说看看这世界真不像话所以当年于华写实验小说就能够一帮

这个女学生过来现在呢他得写兄弟写大款不过我跟你讲还有真的区别是还有真的区别是什么呢那个时候我记得开会比方说我那时候开会最吸引不是会场而是一到了会了以后大家就会聚到某一个人的房间

这很自然的通常这个人是他当然他是比较核心一点大家比较认识但也不一定然后呢大家就在床上横坐实坐然后抽烟然后就在那里有一句没一句大家这样就可以聊到三四点整个这个聊天的内容聊什么各种各样的文学啊社会啊各种各样的情况当然也有上面的政治的小道消息啊社会上的但是很少八卦之类的这种东西

可以聊到很深可以聊到很深就是一群人在一个卧室里可以讲到沙特之类的东西讲到很深后来前几年我又开了这样的一个会 90 年代已经是新世纪了又是同样这批作家开会到了晚上我想又会有这样的情况我就打电话在谁房间啊什么什么找不到问了几个人他们说

谁谁谁找不到他们说他们好像去什么地方烧拿去哈哈哈哈

我还没气呢徐老大大概是去哪间房他说去那条路的 309 号房姑娘陪着你他们这个是可能是健康的但是你说明这个精神力的缓散跟这个肉体的上升这个时代的变化你还先帮忙说肉体我这个阅读啊你知道我为什么读啊其实是因为啊

这些人老实讲对这个幼稚的我来说每一个我都是尊为老师的看他们的话长见识但是我发现呢他们说的都好几个人说的说到八十年代啊都谈到真诚

就是说你好比说像那个阿老阿诚他认为呢阿老我们聊天他叫阿老阿老呢就是说呢说这个八十年代是个表现期就照他看来啊好像包括北岛他们也这么看实际上是六十年就文革的时候是被压抑的比如说一些白杨殿派那些诗人

像石纸啊芒克啊什么郭陆生当时写的诗已经在写诗了在看很多西方文学了你知道吗所以我才觉得即便在文革的时候我跟你讲都有精神贵族我后来才知道我们那个时候我在石二庄我在工厂里

我不在北京的这些大院里也不是什么干部子弟我能看到什么书实际上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他们已经通过很多渠道那个杨木台湾的著名诗人杨木有一次跟我说吃饭的时候他说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在中国大陆的七八十年代有很多人看

他非常非常精彩你现在在美国买都买不到这个书 John Christoph 罗曼罗兰弄来一本西方的什么书啊就抄啊那时候有些人是弄得到你看高行健就是 70 年代的时候就已经看到很多西方现代文学了嘛他是学外文他又是进水流台他们说就有这么一批人对咱们先去一下广告还有故事呢枪枪三人行广告之后见

你看为什么我说到好几个人都提到真诚甚至有好几个人很怀念八十年代他就说你比如说也有的人说实际上八十年代你们辩论那个调调那种严肃的腔调还是革命腔的

其实还是在文革当中延续的这个枪但是也有人说呢其实那个时候也许见解还不深刻也许那个时候这个眼界还没有充分打开但是至少啊争论呢是很真诚的而且那种强烈的这个现实关注啊实际是关注现实的你比如说实际我发现这些人里边啊好多人直到现在

他都不大爱谈八十年代反而他谈的是现实仍然能看到这种强烈的这个关注现实的这种这种情怀你比如说像有一位像这个陈平原就说嘛说八十年代的学术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单纯有争论但很真诚理论资源有限学术功力不深所以我们的思考呢其实肤浅但是呢学者之间交流很多没有那么多功力的计算对

我记得我们被载入史册的就是一次会就是杭州的一次在寻根文学寻根文学后来就是那次会导致的就杭州会你看那个陈思和他们编的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史这就讲了很多里边有张照片我的学生就把我里边找出来说哇 徐老师你以前这个样子

最近蔡祥还回忆口述历史讲这个会议那个会议阿诚就第一次提出后来就是韩少宫他们提出那时候阿诚写齐王他刚发表齐王那个蔡祥回忆他说当时去到是一个疗养院然后去了以后就告诉大家这个房间有三个人一间有两个人一间也有一个人一间的这种房间但是就没划分谁住什么地方大家就抢了住三个人的房间

就是说很自然的就跑去就很多人就我们三个人一见他好多都是老知青就是现在彭导开会一签到的时候很多人一起包括我自己是不是单人间呢

非常讲究这个要是你叫我再跟人家合一房间当然生活习惯也改变另外会觉得就会这样假如你说是合间的马上就知道是不是人人都是合房间的谁谁谁你窦文涛是单人间的这真是有意思所以你觉不觉得我们那个时候没这回事猜想这个细节他回忆了我想起真的我们当时就进去就奔三人房间然后

但是因为我年纪在我们山里面我年纪比较小比如说像这个情况不晓得为什么八十年代你刚刚说这些事我回忆起来我特别多虽然我没有亲历其境但是我印象里面总是有一些很物质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是什么呢比如说你说三人房间我就想起来那个时候冷气不是冷气

空调不是一个常见的东西所以我联想到很多的太阳底下有汗的味道

然后烟的味道然后烟的味道然后一伙人然后你想到那种纸啊书的纸跟现在是不一样的八十年代没现在那么好黄了然后会脆的但是书的纸有种油味很强然后我就特别记起来就是那时候这么一些的边缘的东西那时候写书呢大家开始很真诚但是依然要曲折

比如说特别你刚刚说的讲到外国的文学艺术理论讲沙特什么所有这种书他的这个编者序言我记得那时候李哲厚他们编那个现代西方美学重书那个序言一定写了说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那是因为出版机然后这些呢我们是要拿来参考用的那是那个年代有很多这种比方说我还回忆起那个杭州那次会没有事先大家提交论文也没有发言的顺序

可是连续几天现在回想起来怎么都是大家王安逸啊陈春啊韩少宏啊陈啊李驼啊黄子平啊纪洪峥啊当时陈思和啊所有这些人那个周杰仁现在已经去世了那个李子云当时也是在李庆熙李航玉郑万龙所有当时寻根派的人都都在那个会议上没有没有既定的会议的章程连续几天大家几乎就在边上没出去玩过

连续四五天后来我参加过无数的会议有很多学术规则有很多学术水准没有一次会开到这样所有预会的人都承认你现在现在陈思和复旦中文系主任现在很多人都是做官的我们的开会里边很多人都是官我们多少次讲要重新开一个这样的会纪念他 20 周年现在就开不起来现在换散了当年曾经这些有一些这种知识青年我现在叫我觉得挺逗的比如插队在两个村儿

走一天一夜甚至走几天我去找你为了跟你探讨思想其实见了面呢就互相把自己最近写的日记啊给对方看看写的时候其实就是准备给朋友同道交流一下我最近怎么思考

那时候流传的有些地下文学或者交换诗歌公开的情书啊什么所以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每个当时出名的作家都说他那个东西是那个时候写的齐王吧郑万龙说是八几年的时候那个阿琛跟他讲故事他催他写的

可是阿诚自己怎么说他说在云南没事写的完的写了完了人家借去看看也就不见了真的还假的每个人都这么说隔一阵时间有人讲个故事他说看了个小说特待镜我拿过来一看这不就我的吗他说

他也是这样说马元说他原来的小说也是在插队时候写的我现在就很难考证唯一能够相信的是北岛的那个有一个小说那个是真的是那个时候对波动那个是真的是 73 74 年写的我觉得这些老师们他这个真是彼此之间的人的记忆可能真是不可靠的

说的那真是这个南辕北辙的可以就都是谈但是有一点是共同就是对八十年代的怀念甚至有人不怀念甚至有人强烈否定就说说说什么八十年代是什么文艺复兴扯淡就说是因为当时有一些人呢去了美国说到了美国才发现中国的文化艺术啊在世界上

你根本没有你的位置说你还在当你怎么着多么干嘛文化复兴的说文化逢一复兴当然是夸大自知就等于是一瘸子现在让你下床扶着你走两步您还以为您蹦迪呢有人都这么说也有人你像北岛也反思说我那个时候写的这个我不相信是吧他这其实还是带着一点革命参当然了我觉得他的这个反思

但是怀念好像还是很多人留不出来我觉得这个东西应该这么看就是说文艺复兴你比如说就算西方原来那个文艺复兴最早的文艺复兴也不是很了不起的东西你放在当年十四世纪那个时候到十六世纪间那个全世界的文明水平来看你欧洲的文艺复兴比起当年的巴格达

比起当年的长安比起我们的明朝的文官制度那算什么东西但是问题是对欧洲来讲很重要 80 年代对世界上来讲绝对的一个标准来讲不怎么样比如说当年的翻译当年我特别留意就是为什么西方 100 年的这些学术的东西短短 10 年之间很时空混乱的啪

都进了中国但是你要想想对中国自己来讲那十年很重要这复兴的意思是这么讲的那么急快的学现代派然后马上提出反省非常快的把很多西方的东西还从书出了好多然后昨天先讲沙特讲完沙特突然之间来了尼采尼采是比沙特早了几十年的人就是你们这些老师然后开会你知道他们一群人凑在一起一个人说他人是地狱

旁边人说是啊了解一个人是完全不可能的人天生就是孤独的那个旁边说的太对了三个人都在拍拍肩这就是八十年代枪枪三人行

文道怎么看八十年代因为我很小嘛就在香港那时候是我第一次真真正正想认识中国就是透过像徐老师那时候他们搞的这些文化活动啊出的书啊看的电影啊电影我们印象最深刻第五代导演第五代导演那时候在香港学香港电影那时候是新浪潮之后然后看到说中国的电影也起来了你刚刚说到真诚啊你真的

真的太对了我觉得你比较一下同样是陈凯歌张艺谋拍的片你拿今天的无极十面埋伏去跟当年的黄土地红高粱去比而且当世界变了呢还是凯歌变了呢是整个 90 年代以后中国的大的环境变了

就媚俗啊这个现世啊商业化啊就消费潮流这个东西使得八十年代的有些先锋的精神夭折了或者说 compromise 妥协了

妥协具有很大的利益但是从文化精神上的妥协当初凯歌拍那个《孩子王》也不成功没人怪他因为是很严肃的探索《孩子王》编奏编唱拍得这么闷

也没像今天人家对无极这样的态度我也听到一种议论就是说是不是那就是个特殊的就实际上比如说姑娘们都爱找这个诗人们玩是不是本身不是一个正常的常态的一个社会姑娘们都爱找商人玩就是一个常态的社会没说商人可以找歌星玩吗

从人类文化历史上从来都是诗人容易吸引姑娘的是吗当然那是青春期就是说这个青春期的姑娘容易被青春期的诗人吸引当年中国整个社会是青春期当年诗人可是太多了当年是八十年是中国的青春期你想想看真的是有那种就是整个社会都是青春期的躁动只是成熟的太快成熟的太快了

成熟是要成熟只是人一个人也是人也成熟的太快了就像一个你几年前见过一个天真活泼女孩过几年就看她全身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