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 我是门童 欢迎收听严肃喧哗今天这期节目我们来聊一聊高考我们先来聊一聊高考结束之后的那个暑假那对于今年的考生来说其实就现在嘛那这个高考后的暑假大家在不同的维度上可能会迎来哪些落差接着我们会来探讨高考的公平问题我会结合一些数据以及具体的 case
那对我个人而言在高考之后呢我感受到最大的落差就是那种唱人若诗的感觉就我原本以为自己那天会狠狠的狂欢一把至少通宵打个游戏或者出门跟同学在夜市上吃肉喝酒但实际上考完试的那天下午我是完全没有这个劲头整个人就会觉得有一点虚无不过如今看来那种心情其实很正常
因为高考完就一劳永逸了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真实的生活还是会像我们上一期节目聊的正弦函数一样不太会一直停留在低谷也不会停留在高潮太久那无论是做题生涯终于阶段性结束的那种释放的爽感还是生理意义上的高潮我们都不会说抵达某个里程碑就可以获得永久的幸福
任何事情带给我们的快乐似乎都是一个顺时的峰值到达那个顶峰之后就会下滑而不是持平更何况我们在 18 岁之前大脑的奖赏系统都是被考大学这个目标所持续激活的
但等到你考完最后一门走出考赏之后这个目标就没了所以咱们大脑中的那个奖赏系统也断片了自然而然的多巴胺呢也会下滑虽然当时我也的确有一些同学他们懵懵的在当天晚上喝酒后面听说他们有直接喝到医院里面当时我还蛮震惊的因为他们喝的是高度数的西凤酒
至今我都没有太 get 到白酒的好喝之处但我猜测大家这样重情的原因之一一定是酒精会带给大家暂时远离现实的那种解脱感因为现实呢它就像我们穿着牛仔外套然后淋了大雨
在那种重力的作用之下整个人就又湿又沉然后皮肤也很冰凉难耐如果这个时候喝点酒那那种醉酒的状态它就像我们一头栽进游泳池里一下子重力消失了很多然后外套呢也脱掉了我们就可以在水里尽情的去舒展我们的四肢但这种醉酒的状态也不能持续太久嘛否则就容易溺水
一般来讲高考完 6 月初高考结束到 9 月初开学中间大概有三个月的时间我不知道在收听节目的朋友们以前或者现在或者未来计划要如何度过我们姑且从三个方面来聊一聊这个高考后的暑假首先呢是文娱方面
因为备战高考刷题实在是太枯燥了大家或多或少会给自己 site 一个小盼头那当时我的盼头呢就是去旅行
其实高考结束之后我就跟同学买好了去蒙古去内蒙古的火车票结果呢我自己在临出发前三天我把腿摔断了我回忆起这个事情我就很生气但是我这个生气也是毫无指向因为高跟鞋是我自己要买的出门吃饭的时候也是我自己灵机一动要把它穿上的下
下台阶没站稳也是我自己不小心滚下去的所以我也无锅可甩那这场受伤呢就直接导致了我三个月的暑假泡汤了以及我大一的军训跟社团活动也泡汤所以对我来说太贫瘠了在家的时候呢我每天就躺在床上看球或者是看甄嬛传
等开学在宿舍的时候呢我也是每天坐在床上然后去预习数学分析的课程还有大机机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这就导致我其实整个大一上学期没有交到什么朋友我错过了很多关键的窗口
与此同时还加深了很多不熟的朋友的眼中我是一个 nerd 的认知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高考后的那个暑假我比较苍白我失去了一个从旧我过渡到新我的机会并且迎来了我生命不息做题不止的下半场那我生气的点呢主要是在于说
我当时为什么会觉得我变成一个成年女性的标志就是要拥有一双高跟鞋呢?到底为什么这种观念会扎根于我 18 岁那年并没有太多 critic thinking 的大脑呢?首先我分析这里面肯定有杨红英还有饶雪曼的原因
如果大家读过饶雪曼写的书的话在她那本女生日记里面就是有女主来月经之后呢她穿着高跟鞋然后喝红酒庆祝的一个情节那我也不懂为什么要这样但我就是记住了这个穿高跟鞋的情节所以想要去模仿而饶雪曼的所谓的青春疼痛小说里面有很多情节都是大量女生通过
所谓的干坏事来变成女人的这样的一个转变的描写刻画那所谓的干坏事根据他的文字就包括那种带着
好
好女孩跟坏女孩的对比好男孩跟坏男孩的对比还有高跟鞋跟球鞋的对比而从小学就开始乱七八糟看一些书的我一方面我会觉得自己应该当那个好学生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就又很好奇当坏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其次呢我想要高跟鞋的这个念头的来源可能也有广告影视的原因
不论是我们之前聊意大利女性专题节目里面提到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那部电影还有电视上经常放的各种女士用品包括香水的广告都有很多魅力无限的女性她们穿着高跟鞋然后非常显得她们小腿修长的美丽的画面对我之前还很喜欢在 KTV 里面唱泰勒斯威福特但是
大家如果记得他那首 You Belong With Me 的话我们之前在 Taylor 的专题节目也提到过里面有一句呢就是 She will always
以及我从小看康希莱勒小 S 穿高跟鞋跳舞嘛他经常会跟刘真老师有一些节目效果的互动以及挑选高跟鞋种种内容吧种种文化输出都会让我对高跟鞋很向往所以在我比较稚嫩的心灵里面我就逐渐内化了这种
性别社会化的脚本跟符号的构建如果我想成为一个漂亮的女人我想成为一个成熟的女人我就得穿高跟鞋然后在我穿高跟鞋的那天它是一双粉色的大概 12 厘米高的高跟鞋其实我妈还有提醒我说你别穿那么高的容易崴脚差不多得了但我没有听因为个头不算高的我终于有机会去体验那种俯瞰众生的感觉
然后还没有等到第一个观众来夸奖我的穿搭的时候我就已经被小区路过的邻居帮忙送到医院里去了因为当时我还是站起来发现右脚已经没有直觉直接就跪在了地上吓得我泪水喷涌而出我就觉得这辈子要完蛋了我记得半年之后等到我拆屎膏的时候我的右小腿直接瘦成了一根筷子甚至比我的胳膊都要细医生就说那是因为肌肉半年没有用所以萎缩了多走路就会恢复
但截止到现在我的左腿还是比我的右腿要粗一些不过也不影响我游泳跑步
所以虽然我的暑假文娱活动非常苍白但是这些年我有听说很多朋友的高考之后的暑假经历非常丰富有去饭店后厨打零工的有四处去旅行去穷游的也有比方说去上舞蹈呀等各种兴趣班的当然也有很多像我一样无所事事三个月在家看电视打游戏的
但如果可以重新来过的话我觉得自己肯定不会穿那双该死的高跟鞋我会去大草原上见见不一样的风景因为感觉读了这么多年书了解门要多去走走路但是呢等到我真正到了大学的时候我的这个观念其实就有了改观
如果听过我聊抑郁症那期节目的朋友可能记得我之前有大段的在图书馆虚度的时光在那个阅读的时候我就有发现我们在 18 岁之前其实并不算是把这辈子的书基本就读完了的一个状态
因为我们在小学期间在中学期间所看的书它顶多算是一个索引而在每个关键词的背后都别有洞天比方说鲁迅我是在大二大三的某个寒假里面用 kindle 把鲁迅全集读完的读完之后呢我才意识到我以前对他有很多偏见因为 18 岁之前我对鲁迅的印象可能就是润土去瓜田里刺茶
以及结尾那句四角的天空但我根据这个线索去暗图锁记之后我发现原来周树仁老师他还写了这么多的杂文还有他写的古体诗虽然有些诗还蛮口水的但整体而言我读下来收获颇丰比方说他在有一篇叫《关于女人》的文章里面就写奢侈和隐秘只是一种社会崩溃腐化的现象绝不是原因
私有制度的社会本来把女人也当作私产当作商品一切国家一切宗教都有许多稀奇古怪的规条把女人看作一种不吉利的动物威吓她使她奴隶般的服从同时又要她做高等阶级的玩具正像现在的正人君子他们骂女人奢侈板起面孔维持风化而同时正在偷偷的欣赏着肉感的大腿文化
再比如呢有一篇叫做《革命咖啡店》的文章鲁迅就阴阳怪气地说我是不喝咖啡的我总觉得这是杨大人所喝的东西然后他加了个括号说但也许这是我的时代错误但总之就是不喜欢还是绿茶好我是想不了这样咖啡乐园的轻浮革命文学家要年轻貌美齿白成红他们才是天生的文豪
如我者在战线上就宣布过一条满口黄芽的罪状到那里去高谈岂不亵渎了无产阶级文学吗那还有一篇叫《上海的儿童》就会觉得说鲁迅一百年前写的东西放到现在可能都不过时比方说他写
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顾客打人义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并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其二是终日给予冷遇或呵斥慎儿之于打扑使他未喜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带到放他到外面来
择如赞出繁龙的小琴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还有一首诗我们之前都知道他很经典的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如子牛其实我一直不知道他那首诗的题目标题是自嘲那鲁迅怎么自嘲的呢诗里面还有几句是
破帽遮掩过闹市漏船载酒犯中流躲进小楼成衣桶观它冬下与春秋读来就还蛮喜欢这种大眼隐语式的小透明的感觉那我就不再列举了否则没完没了我们继续来说高考生在
物质经济上的这一块落差这个可能很多朋友也会感同身受因为高考之后好歹也算成年了嘛得配个手机吧那要念大学了要写论文写代码写作业之类的生产力肯定配一个生产资料嘛那肯定要买个电脑咯
那种种肯定都算是经济开销当然现在的小孩还多了平板电脑根据最新的今年 6 月到 9 月的美团的数据平板电脑的成交额比去年要增长 8 倍笔记本电脑的成交额也是翻番所以这背后其实也是商家眼中的一个后高考经济如果大家卖过 3C 产品
可能就会知道在西方他们有 back to school 的返校季促销活动那在大陆对应的就是高考结束之后卖场的数码产品就会迎来销售的高峰主要的消费群体呢就是高考完成的这一批学生
那在我自己高考结束那年家人也送了电脑给我但我没有参与整个挑选的过程我是被动接收的其实当时我心里很想要一台苹果的 Mac 因为我觉得那个银色的外壳很漂亮而且 air 又比较轻薄
且苹果当时也有学生优惠嘛但我家里人就会觉得说太贵了顶他们几个月的工资所以我就没有再敢提要求但是上了大学之后我就会发现还是蛮多同学会用 Mac 电脑所以我自己还是心里有一些羡慕的而且下意识会觉得这些同学家里很有钱
所以我自己是等到工作几年之后才用自己的工资买了一台麦克算是闭环了 18 岁自己的一个小心愿但如果问我还愿不愿意回到 18 岁我是绝对不愿意的因为我真的是很讨厌那种寄人篱下然后捉襟见肘的贫穷的感觉如果我开口当然家人也会给我钱但他们会无意识地在渲染家里没有钱这件事就会导致我每次心理压力很大因为我自己是一个很严格的家人
因为 18 岁之前准确说我高考之前的人生里面爸妈都不太会跟我说钱的事我自己也没有什么花钱的地方我顶多就是买买练习题我都不去补习班因为我每堂课下课之后我就会死缠烂打着老师给我答疑所以我的大笔开销最多就是周五放学的时候我会提诉求下馆子然后吃一个干扁肥肠
但 18 岁之后我的世界就不再是做题之后呢正所谓花花世界迷人眼嘛我的欲望就多了起来不过我也很庆幸有独生子女的政策如果我有一个弟弟的话说不定我的大学生活费就会从 2000 变到 1000 那不知道大家 18 岁那年的暑假有哪些开销或者有哪些营收欢迎大家分享交流但我猜测可能多数的学生都是没有太多余粮的一个状态所以
虽然我也知道有同学他高考完就去坐那个希腊的环地中海的邮轮但那种生活跟当时的我跟现在的我也没有什么关系只是社交媒体上刷到会礼貌的点个赞那最后我们来说一说感情这一块儿
在我自己高考完没多久我妈就说你减减肥然后你去割个双眼皮再把雀斑做个激光去掉然后呢妈妈给你买几套秀气的衣服所谓的秀气的衣服翻译成互联网流星云就是那种连塞纸巾的裤兜都没有的好价风的穿搭当然家人的动机也能明白因为这就是我们的主线任务嘛老老实实做题
大学呢找个对象谈个恋爱然后毕业呢结婚贷款买房但当时的我就产生了很奇异的逆反心理因为我觉得
那我谈不谈恋爱我穿什么衣服我跟谁去约会都跟你们没有关系而且单眼皮怎么了东亚范围有 50%的人都是天生的单眼皮为什么双眼皮的审美就要占据主流呢那你们是不是学白人因为我看了数据在欧洲美洲非洲乃至中亚南亚地区的人的确绝大多数都是天生的双眼皮
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大概只有 10%左右的人是单眼皮那作为单眼皮的我们就是很珍贵啊而且眼皮的这个遗传特质的分布规律其实跟
夜臭体味的分布是类似的我们知道东亚人天生没有夜下体味的比例是最多的而像欧洲像非洲可能绝大多数人身上都是有体味那这个时候你怎么不学白人了呢所以当时的我就有这样非常简单粗暴的但不一定正确的反叛心理但这并不代表说我就没有和其他人互相了解然后建立亲密关系的需求
因为和他人的相处越近就越能关照出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以及我们自己的需求我们人类的身心的很多部分至少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我们是需要跟其他人类打交道建立交互才能够察觉的而且在当时谈恋爱似乎是一种潮流我不知道能不能这么讲因为
那会儿可能不像现在是大家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我就是喜欢单身怎么了而且当时在同性之间基于我的了解无论是女生之间还是男生之间如果谁谈恋爱了就会有一股莫名的小骄傲
当然多数高中的恋爱内容还是蛮平淡的吧无非就是一起吃个饭一起散个步互相帮帮忙更像是一个做题之余的姐妹的搭子当然这可能是我狭隘的偏见我会觉得那会儿的状态里大家对自我和对世界的认知是比较有限的大家
聊不了太深的过去也聊不了太远的未来但当时我还是有同学他们进行了所谓的偷尝进果的部分还跟我分享了什么 on table 的姿势吓得我当时立刻打断了他然后像一个
教导主任一样板着脸小声地提醒她说千万要做好安全措施这不是因为当时我对于性健康有多么全面的认知只是因为我看了饶雪漫之后我知道里面有很多高中女生她们在怀孕之后就会变得不幸像尼巴拉吧我记得她就是怀孕之后然后去世的那我当然不希望我的女同学变得不幸但是
但我作为一个旁观者还是能感觉到他很享受有人送他礼物然后跟他一起等他一起放学回家那种感觉而到了大学这种感觉就更明显了比方说每天晚上就有很多男生
会等在女生宿舍楼下即使是到了快半夜 12 点的时候他们可能还在楼下忘情的打拨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打个响指周围的同学全部都立刻消失只剩下他们在楼下的话
他们会不会就没有那么难舍难分了说的再直白一点很多时候会不会因为我们没有得到过太独爱的教育所以在我们建立亲密关系的一开始我们只能是模仿一些恋爱行为进行着一些恋爱的表演而这种行为它很依赖特定的空间跟他者的凝视
当年的我自己也是这样我虽然本科也很沉迷于做题但我也想跟喜欢的人一起去看个演唱会啊那就像一个恋爱勾勾表一样我也得把这一项的分数给拿到那等到后面终于攒够钱去看张学友演唱会的时候如果大家也看过张学友演唱会的话他有一个经典的环节就是到了他来听我的演唱会这首歌的时候呢大屏幕就会随机去扫几对
情侣当然一般都是异性恋的情侣那被选中的 couple 呢他们就会开始接吻我看的是 14 年还是 15 年的五颗松的那场被拍到接吻的人呢他们还能收到主办方的礼物那现场的氛围自然是很欢乐作为 case 的主角自然很激动了那有的人还会立刻求婚
旁边的观众也会非常高兴地送上掌声还有祝福那在鼓掌的同时呢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幸福一定是需要别人见证的吗我猜如果李航亮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他的答案百分之百是肯定的美国耶鲁有一个心理学教授叫做 Robert Steinberg 他提出过一个爱情三角理论他认为爱情就包括激情亲密以及承诺
我把他的这个模型也放在 shownotes 里方便大家看那基于他的理论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年轻人初入恋爱的时候往往是在亲密还没有建立的时候就被激情所驱动而投入这段关系而激情这件事它往往是需要情景来触发的而不是这个关系本身可以生成
所以公共的空间周围人的凝视包括婚礼上亲朋好友的祝福大家都是在制造一种情绪确认但这种情绪并非是感情本身当然每个人可能对爱都有自己的理解我认识很多人他们还觉得打十亲骂十爱呢那对我自己而言
我目前是没有办法去定义爱的我想跟你 six 这算爱吗我想跟你一起吃饭聊天这算爱吗我能够共情你的悲喜这算爱吗但至少我们可以判断爱嘛咱们之前也聊过就是这段关系有没有让你更健康更自信
如果一段关系让你的身心健康受损了你的自信下降了那一定不是爱当然关于爱的定义我也看过一些蛮精英的说法我并不完全认同但这里可以分享给大家做个参考比方说提出马斯洛需求等级的马斯洛他的那个需求层次不是把自我实现放在顶端吗在这个基础上他就觉得说已经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才有能力去爱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这个定义那总而言之呢从高考完的暑假开始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做题家面对外界的一些信息输入和一些常见的脚本以及我自己的体验和下着目我就逐渐地有了以上的这些认知我猜测多数朋友在高考完之后也一定是逐渐会有类似的思考甚至我觉得 18 岁已经有一点晚了但鉴于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 18 岁之前在文化的规训之下
是朝着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方向而去所以 18 岁算是一个正式的自我认知跟认识外界的窗口 18 岁它不是成年的终点而是一个起点 18 岁起我们的很多欲望就开始生机盎然而欲望这个东西辩证的看它也是有好处的就像于华在《十八岁出门远行》里面他写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地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
所以某一天呢如果我们回头来看比起那几秒的高峰高潮比起这些来说我们踏上了远行的路我们经历了正弦函数般的起起伏伏可能才是更重要的那接下来我们聊一聊高考的公平问题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
我们之前聊过罗尔斯的正义论什么是结果正义呢比方说不同身高的人在墙内得到不同高度的凳子最终大家都能够视线齐平都能看到墙外的风景所以结果正义它就是强调结果的可接受性如果出发点相同但是因为先天的差距让弱者永远看不到风景那就要用补偿机制来拉平
而什么是过程正义比方说不同身高的人搭在墙内得到的是相同高度的凳子而最终的结果呢就是原本高个子的人他依然是能看到最多的风景而矮个子呢什么都看不到
所以过程正义呢它就是强调规则的一视同仁大家玩的是同一套游戏那在高考的这个语境里面什么是结果正义跟过程正义呢过程正义容易理解嘛那就是大家统一试卷咱们高考像考研跟考工一样都是全国统一我们以今年 2025 年高考来说
因为我的确在今天录节目之前我都没有看过高考的新闻现在的确是要比我那会固定文理三门课程要好得多现在基本都是三加三的这种大科目加小科目的形式那很多省级行政区的小科目都是自主命题
而大科目呢也就是语述音嘛多数的省级行政区今年都用了全国卷包括刑科标一卷二卷等等那只有北京上海天津他们的语述音试题也依然还是自主命题
其实历史上从 77 年 78 年恢复高考之后有一段时间全国的确是统一命题的那后面尤其到了 21 世纪之后为什么逐渐就有自主命题了呢可能很多朋友也听过这个故事啊长话短说呢就是在 2001 年的时候高考还是全国统一实卷然后那一年山东的录取分数线比北京的录取分数线无论文科理科都要高出 100 多分
换言之呢一样的考题在北京能上一本的分数在山东可能只能念一个专科所以在当年的八月份山东青岛有三名应届的高中毕业生三名女生他们就在律师的陪同之下去了北京然后起诉教育部侵犯了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而这个故事的结果呢就是很多地方开始了自主命题
所以第一个问题来了从程序正义的角度大家是否支持统一命题呢这样操作的风险就是如果我们打个比方站在同样高度的凳子上矮个子呢还是矮个子教育资质落后地区的考生可能还是会很吃亏就拿英语来说上海的口语考试是进入总分的那作为一个来自西北的考生我的口语基础真的很差
之前有很多次听友指正了我的英语发音特别感谢而且说起这个最好笑的一次是我在澳洲的时候有一天上班早上跟同事在茶水间聊早餐同事是一个白人女性然后我好像说了一句 breakfast 然后我那个同事她就愣了一下她重复了一遍说 breakfast 然后立刻我就意识到我的口音不对但我觉得这真的不能怪我因为我高考的
像阅读题啊然后外星天空题啊基本都是满分在学英语的道路上我还算蛮刻苦的问题就在于师资条件三年级的时候老师怎么教我我就怎么念嘛那成年之后就很难改过来了而且我们又没有口语考试的要求
而且的而且就 break 这个词它明明自己存在单独存在的时候就是念 break 那为什么跟 fast 结合起来它的发音就会变了呢我至今都还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所以 anyway 如果当年是统一了英语考试的话我大概率是考不过上海人的
当然了可能很多上海考生的数学应该不如我们但这个只是我的主观判断基于我们刷的各省份的历年高考题当练习题做北京上海的数学真的不算难所以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程序正义的问题我们是等到大家营养差不多身高长得差不多的时候再使用同一套卷子呢还是说我们先统一试卷倒逼各地的教育资源拉起更好呢我们
我们再来看结果正义这个定义稍微有一点麻烦因为每个省的人口不太一样我们以今年 2025 年各省高考的报名人数为例今年河南的考生有 146 万人
第二名呢是山东的 100 万人接着呢我就不念数字了四川 河北 广东 湖南 广西 安徽 江西 湖北 江苏 贵州 云南 重庆 山西然后第 16 名是陕西 35 万人考生还没有河南的领头多
接着是浙江 福建 新疆 甘肃 内蒙 黑龙江 辽宁 吉林然后天津 海南 宁夏 青海 上海 北京上海是 6.8 万考生北京是 6.7 万所以这个各省考生的人数差异的确是蛮大的
当然目前为止本科院校的录取率里面天津北京上海还是最多的当然这个维度还能细分比方说一本率或者 211 率 985 率但无论哪个率呢也是
天津北京上海这三兄弟在 top3 轮换所以第二个问题来了大家是否希望各省及行政区的录取率一致呢如果全国高校的录取配额是按照各省的报考人数来分配的话
那没错大学里面人数最多的自然就是河南考生而且我们刚才说了录取率嘛那从绝对值从录取人数来说比如去年 2024 年的数据 985 的录取人数河南也是遥遥领先广东呢次之河南 985 的录取人数是 18000 多人录取率呢是 1.4%而北京的 985 录取人数是 3600 录取率呢是 5.3%
那我们再把两个问题结合起来
首先大家是否希望全国统一试卷来考试其次大家是否希望各省级行政区的录取率一致如果答案都是 yes 的话我还有一个细分问题因为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有很多知名高中或者说超级中学一年能考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清北的那种那超级中学的数量毕竟有限他们能容纳的学生数量也是有限的
对于多数念不了超级中学的考生比方说对于很多县级乡级的非重点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所在省份一本录取率的提升跟他们关系大吗会不会很多多出来的录取名额基本上就被重点高中给消化掉了呢因为对于衡水中学来说你再开几所衡水中学的分校不就好了
所以既然大家都统一试卷了我们已经过程正义了为了结果正义是不是全国每所高中的录取率也保持一致呢因为有的时候省与省之间的距离跟同一个省里面试重点跟普通县中的距离真的说不好哪个更大
那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高考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最朴素的理解就是选拔人才那在教育资源身多肉少在每个人的身高参差不齐的情况之下从选拔者的角度如何兼顾效率和公平快速准确的选拔人才呢且我们都知道高考是用标准化的比试来选基础很扎实的适应性很强的发挥比较稳定的人
他不一定能选出最聪明的那个人或者在某个特定领域最有天赋的人但一定会选出最吃苦难熬的人所以聊到这里其实我也不知道完美的解法是什么如果我是河南考生我一定是希望统一试卷且各省的录取率拉平
那如果我是上海考生我一定是希望维持现状上海自主命题然后出于本地保护主义录取率也是遥遥领先那如果我是其他地区的考生我可能会希望各省自主命题同时缩小各地录取率的差距
天津北京上海的别那么高但像河南的录取率也别那么低当然河南的录取率也不要最高否则会造成一个比较直观的结果就是可能天津北京上海多出来的名额就会觉得被河南考生给抢走了
因为河南人多有优势嘛而与此同时呢我会反对超级中学垄断市值并且希望逐步的取缔学区房的存在当然这条思路可能就会动到太多行业太多人的蛋糕了所以这么一想真的蛮难的不知道大家是如何来考虑这件事的
那非常欢迎大家分享讨论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先聊到这里严肃喧哗的世界女性史跟上海众生向的专辑也非常欢迎大家支持那最后我还想再补充一句关于高考我觉得既然我多考一分少考一分的影响已经愈发没有那么大了或者说高考对于人的一生的影响程度重要程度可能已经在逐年下滑了
或者说它原本就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比方说对于 70 后 80 后来说我们国家加入 WTO 很多新兴产业的出现比方说互联网这些事件在他们生命中的影响力可能是要比高考要重要的换言之可能 70 后 80 后那一批朋友他们以为自己是吃到了高考的红利但可能
可能更大比重上他们吃的是 WTO 制造业 Made in China 吃的是互联网崛起 4G 5G 崛起手机移动互联网崛起以及还有大基建的这些红利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可能高考对于大家的影响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那么大
所以对于仍然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来说有运动习惯保持健康可能更重要有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去 Qtime 可以对抗无聊或许更重要那我就笼索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收听祝大家今天有个好心情我是门童我们下期见
男孩为了她 特意派对八年的积蓄 买了门票一堆我唱的她心碎我唱的她心碎少年的感情 一封信就要收回她记得也太记得 深深在催播我的歌 陪着人们流泪陪人们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