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的實際情況是自己給自己打了雞血雞飛狗跳但娃在那兒聞思不動,帶弱目機孩子其實沒有那麼依賴你也沒有依賴於老師他有他自己的東西你雞娃更厲害還是雞自己更厲害呢?
80%小朋友的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然後就做了一個研究,就是將比如說幾十個國家你貧富差距,然後教育的投入和最終可能給你生活或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做了一個回歸就發現說越是這種未來差距大的這種社會裡面大家越是傾向於在教育上有更多的投入,就是越是去雞娃
我不是说希望他有一天成为一个表演的钢琴家或者有一天他只要有一天能够听到一首他喜欢的音乐会哭我都觉得是值得的有大量的数据做了各种 AB test
就是说可能有两派一派是所谓认为是天生的就是小孩天生是怎么样也不太能改变教育不太能改变第二派就认为说每个小孩生下来可能都是接近的然后教育才是决定了他们最终结果的那么结论是非常有意思的
哈喽大家好我是门童欢迎收听严肃喧哗今天这期目呢我们邀请到了两位嘉宾一位是之前我们对谈过包法丽夫人还有美丽新世界的李老师然后另外一位是我们的新朋友 Kelly 请他们打个招呼吧
哈喽大家好哈喽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鸡娃这个话题我会感觉说不管我们老中人有娃没娃大家看到鸡娃两个字多少都会焦虑因为虽然我现在没有娃去鸡但我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娃嘛然后未来可能也会有小孩
所以这是我们聊天的一个契机另外最近也是刚刚高考结束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上海的一个新闻就是上海的被誉作是横水就是上海横水的某宝中学然后有学生因为没有考到自己的预期分数然后就选择自己离开人世间了
我自己在刷小红书的时候日常刷小红书的时候我会被推送到本地的一些新闻就是说敏航妈妈崩溃什么妈妈崩溃的这种帖子然后里面就是有很多以女性为主的家长代表他们会讲自己小孩尤其是准备中考的小孩感觉这是一个坎儿就是中考似乎是比高考更重要的一个考试小孩的
成绩不是很理想以及家庭的经济开销很大每周的开销都是有四五千以上的一个补习费用看的人确实很焦虑就是你刷到就想点进去看看了之后又很焦虑好像跟你没有关系但是那个东西那个新闻就会像你踩了一个石头在你的脚心一样会很难受
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跟两位有一手育儿经验的朋友来请教一下想先问一下两位嘉宾就是你们对于鸡娃的定义是什么就是怎么样算成功或者怎么样算鸡失败就是我会觉得以前我们都讲教育小孩嘛但现在就说鸡娃
对我今天其实专门在想就是定义是什么然后我就给自己举了一些例子就如果我比如让小孩去迪士尼或者我给他讲故事我陪他玩这种肯定是应该不属于鸡娃的范畴但如果我让他坐奥数就是只坐一会儿坐半小时可能也就已经算是鸡娃了那有一个可能偏一半一半的例子就是如果我让他去跑步
如果让他漫无目的的就自己瞎逛的跑那我觉得可能不算鸡娃但如果为了他能够比如中考成绩跑步能跑得更好一点然后或者拿着哨子带着他在那训练那我觉得这个可能又算鸡娃
所以我在想这些例子的时候我觉得对于鸡娃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要素可能是就偏功利性的以追求成绩的提高为目的的这种行为可能更偏鸡娃然后最后我又上网查了一下好像鸡娃的定义是说给娃打鸡血让娃就是更主动的或者更亢奋的去学习
但其实比较有意思的是我纵观身边的朋友往往的实际情况是自己给自己打了鸡血鸡飞狗跳但娃在那儿纹丝不动呆若木鸡这是身边常有的情况
我不知道凯莉会怎么看待这个定义的问题今天跟我讲了嘛然后我就跟我朋友也在聊这个事就是什么叫鸡娃我觉得她说了一点我觉得有点意思就是如果你有很强的目的性的方式
push 小朋友去做某些事可能就是鸡娃然后它出发点很有可能是来自于家长本身的一种焦虑感而不是这种焦虑感其实我比较能理解因为
我们小朋友我有两个小朋友嘛我们家哥哥和弟弟其实最后选择的都是蒙特索利的学习方式就是我观察到太多的家长就是人生规划的事情很焦虑所以他们就会把这种焦虑转移到小朋友身上然后用各种方式不管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那还有一种方式是我比较欣赏就是给他一个环境让小朋友
引发他自己的兴趣点和驱动你去做很多事情但这个事情我觉得在小年龄是有用的因为他没有太强的目标或者竞争的机制去筛选他的有效性但是一旦到了中学就你说的到中考或者高考因为他有一个很明确的方式和机制去筛选这个有效性和无效性那有
有些时候就没有那么有用快速的搜索一下这个蒙特梭利的意思因为我这边确实不懂来自于就是意大利因为意大利在二战时期结束之后不是很多男人就死了吗那家庭的女人们就不得不去
去一个人抚养孩子但是又要承担一些社会上的责任或者养家糊口啊什么那怎么办呢那小朋友其实是比较依赖于别人的照顾那好他就有一套理念他觉得小孩子其实没有那么依赖你
也没有依赖于老师他有他自己的东西你只是跟着他的东西去让他 follow 他自己的能力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没有太多的规训就所以我看到很多比如说两三岁的小朋友就能入园然后他们生病了会自己找餐厅纸去擦
然后会自己收拾尽量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自己要睡觉的被子啊什么这些东西我就觉得你其实把它尊重成一个人去看而不是一个完全要听父母或者家长但这个教育它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因为老师既要关注到个人又要一定程度的引发小
也引导小朋友大概是这个意思对我觉得就凯莉讲到一个很好的点就是说当我们是不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就国内
我默认就绝大多数人的教育可能还是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的可能是上一个好大学或者比如高考或者中考比如语文数学体育能拿到一个什么样的成绩我觉得往往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大前提之下然后可能才来说鸡娃如果人人都能蒙特索利或者说就完全放养那我觉得就已经跟鸡娃是完全相反的一个方向了
那回到就是前面说就是假设鸡娃是有一个明确的目的的它是功利性的时候那就是说我们也很容易界定到底怎么为之成功怎么为之失败像前面门童问的我觉得说只要最终你的目的达到了比如说成绩提高了那就是成功那失败我觉得肯定也是有失败的例子吧但这个比例按理来说应该是比较少的
如果是基的方式方法特别不对基出了小孩逆反心理完全不想学习或者说超出承受的边界向小孩去做出一些很极端的事情我觉得这些可能都算是一些不成功的基娃的情况但整体来说稍微基一基一通常还是能使得成绩提高一点也是为什么大家觉得基娃可能是更高效的这种帮助小孩去
就是成绩提高或者学习提高的一个原因我想顺着你们俩的讨论再问一个问题啊因为我听下来凯莉刚才分享的蒙特梭利他有点类似于放养但是他是更有引导性他肯定是有一定的技巧在里面的并不是我们理解中可能多数传统家庭中父亲那种甩手掌柜的角色啊
但是像刚才李老师提到的就是如果小孩的能动性本身就很差你不踹他一脚他就不往前走那种情况是有更具体的一些方法吗就是在蒙特索利的这个教育里
所以就是有个前提条件蒙特索尼他就是觉得你要尊重小朋友就我举个例子就是你说他是你有一个前提假设你说有个小孩子他是本身驱动力比较弱你需要踹他一脚那为什么你不认为他是在某一方面没有兴趣而在另外一方面有兴趣那作为老师或者家长
所以我说实话他对他周边的这个教育者的要求很高你就是要观察他他对什么有兴趣怎么样去引导方法如何然后我也不认为躺平是合适的所以我想说的是像我看到了很多蒙特索利的孩子在出来之后他们的数学语文和英文能力都很强其实是不弱于你通过硬性的
填鸭式的方式比如说刷题的方式的孩子是弱的他在各方面其实更自信但是他不会说 push 你在每一个阶段比如说你有一个舞台剧你要上去表演你就立马要准备准备好上去就一定要表演他会看小朋友喜不喜欢你不喜欢你完全可以说 no
所以你对小孩也是有世俗上的一些期待只不过实践的方式会更科学我这样理解不知道对不对其实反复在想过这个事就是我今天早上还在跟李老师说我觉得教育可能是一个嵌套在一个大逻辑下面的一个环节就是你说我对他有没有期待我
我觉得我期待很含糊就是我希望他有一些人生素质上面的需要比如说我希望他是有努力和上进的但我不表示说他每天要写作业他才是上进的就我甚至我们家现在小学生一年级了
我问了一圈我们家真的是回家从来不做作业然后所有的民办学校的小朋友好像每天都要回家做作业所以我这一年我还是蛮 happy 的因为我没有什么陪做小朋友的压力
但是他的老师给我的反馈是小朋友还是蛮就是蛮 follow 学校里的一些规则然后跟着大家进步还是挺快的然后我跟他有些时候聊天什么我也能感受得出来也不是说不学而是我觉得一个环境的引导比你逼迫他学更重要吧
至于你说他最后是走什么样的路径或者什么样的要达成一个什么目标我其实是很含糊的我很相信一点就是我希望是模糊的正确而不是精确的错误我相信这句话我们 get 到你这句话的意思那我有个问题想问一下李老师就是你在教育小孩的过程中因为凯莉刚才的分享我会觉得有一个很核心的点结合我自己也是被散养出来的一个经历我们会在
比较小的时候就认知自己就小孩会认知自己不管是我擅长哪个喜欢那个还是说我应该做一些什么事情是正确的这种对自我小孩对自我的认知你觉得小孩怎样才能达到这种认知或者你的观察是什么
我倒挺悲观的我觉得绝大多数人可能不一定能那么好的发现自己因为像我读书的时候其实也没什么机会甚至就是这种教育机构都很少没什么课外班那绝大多数其实就是散养放养的但现在到了我这个年龄就是都不惑之年了来看我的那些同学们我觉得能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的其实还是非常少
所以我觉得怎么说呢就是说机器娃或者传统教育非蒙特索利的这一套可能它是确实会扼杀了一部分的这种天才或者说一部分的天性但同时它可能又以一种比较低波动然后又比较可见的这个方式给大家带来了一定的这种素质或者说知识我是这样觉得的
我们聊下一个问题啊就是刚好李老师提到他自己念书那会儿嘛你们觉得过去 20 年就是 90 年代上学的人 10 年代上学 00 年代上学的人跟现在上学的小孩大家的成功率是在升高还是下降啊就是我自己的感受呃是
下降的因为虽然大学扩招了那分子变多了但是分母会变得更多就是来进行备考中考和备考高考的学生会更多一点我个人的非常主观的感受是这样子的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认知的那我觉得如果是从这种
似乎更接近资源分配的角度来说那其实成功率是永远不变的吧毕竟永远可能只有 10%的人能获得
那固定的资源或者说比如说清华北大每年就是招那么点人一年可能所有高考的人招万分之一那不管你积不积最终肯定只有万分之一的人能上但从反过来另一个角度来说就如果我们是和自己来比一个小孩积了和一个小孩不积那我觉得积了的小孩比起他自己不积的自己那可能还是说学习成绩还是能好一点我印象中这种
什么 985 还这种这种比较名牌学校其实是扩招的就是比如说是七八年开始恢复高考然后每一届的学生其实后面反而就录取的学生是多很多倍的
就是它门槛其实是下降的然后我想说的是因为我觉得很多教育经验其实来自于身边或者父辈然后你会觉得说上了这种名牌学校
的学生他大概率上会在一个社会的阶层找到一个非常中高阶的一个位置或者职务所以大家对读书这个就是考试成绩这个预期非常非常的高
但是事实是只有大学扩招之后就是其实你概率一旦提高然后你毕业每年毕出的业的学生是这么多假设整个社会的企业的需要的这种高阶人才的数量反而没有特别大变化的话那
其实他出来之后的学生反而他的预期会比以前的学生低很多这个在 70 年代 80 年代 00 年代后现在会越来越下降
对我觉得就是鸡娃的核心其实就是教育的投入和这个小孩最终的生活的质量的一个关系就我之前也读过另一本书分别是一个北欧和一个意大利的两个教授然后他们分别去美国工作发现美国的整个教育或者说这种不管是教育资源还是最终工作之后的分配的资源就和欧洲非常不一样使得大家就更有去鸡娃和这种教育投入的动力
然后就做了一个研究就是将比如说几十个国家然后你这个贫富差距然后教育的投入和最终可能给你这个生活或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做了一个回归就发现说越是这种未来差距大的这种社会里面大家越是倾向于这个在教育上有更多的投入就是越是去激娃所以这个我觉得跟前面凯莉说的其实也是一个共通的点吧
就是说当你觉得投入或者说投资教育上面对小孩未来是有回报的时候你就会投入当如果你觉得未来的这种回报的差距其实并不大的时候你会更心向于不去投入 OK 刚好有刚才凯莉有提到阶层这个概念我们刚好到下一个问题我一直很好奇说鸡娃的家长大家有不一样的理念和力度这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就比方说凯莉会选择蒙法然后爱鸡娃那李老师可能没有选择这个办法那为什么大家会有不一样的鸡娃的思考呢我先问一下李老师知道蒙特索利吗知道我其实考虑过当时要不要蒙特索利但就是像你前面也说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然后我有点担心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所以就选了一个可能更保守像我前面说的方差更小的这种教育方法了
因为我当时选这个也是因为他们学校的副院长是哈佛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生回来的所以我看过他的老师招人确实是所有的老师都很有理念的我其实挺佩服这些教育者的他们对小朋友的一个付出和认知度超过我所以说
对,你要这样说的话,那我觉得可能就是跟家长的这种自身的性格和认知也有很大差别啊,就是首先能够知道文特索利的人就不一定很多,然后第二个就是可能有的人更 chill 一点,像你就比如更放得下,然后有的人可能他自身就更焦虑一点,他就是觉得万一老师不行怎么样,万一这个
学校回头关门了我小孩怎么办之类的他就可能会更保守的或者说用一种每一天积一积然后看得到进步的这种方式来积当然就我觉得他的背后可能就是和阶层也是有关系的毕竟就是阶层很多时候决定了你的认知也决定了你的性格
我怀孕的时候我就看了一本书因为我自己很喜欢芒格嘛他推荐了一本书叫教育的谜思那本书里面举了大量的例子其实就告诉你一件事就是你以为你通过某种既定的方式能达到其实它受影响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点你的那个积或者你的那个焦虑和你的付出
可能没有结果我在想说如果那个结果相差特别远我何必为难自己何必为难小朋友呢所以我可能受那个影响比较深说到这个作为量化从业者我也要分享一下就是有大量的数据做了各种 AB test
就是说可能有两派一派是所谓认为是天生的就小孩天生是怎么样也不太能改变教育不太能改变第二派就认为说每个小孩生下来可能都是接近的然后教育才是决定了他们最终结果的那么结论是非常有意思的结论就是说如果家长是相信教育有用的那教育就有用如果家长是相信天生才是主要的那这个时候教育的作用就会更小
所以它其实是有一个自我实现的这样一个机制在里面我印象是社会学里面的这种数据研究好像有 20%还是 30%有效它就算是一个可以被 po 出来的论文了嗯
对有可能一个百分之二十三十的概率其实如果你赌博的话我觉得它是一个很糟糕的两位都很严谨刚李老师分享那个就让我想到之前不是有一句话说悲观者正确但是乐观者成功吗我觉得可能就是这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嗯
我有个问题想问凯莉还是这个蒙法的问题就是从很现实的角度比方说我在我们今天交流之前我是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存在的那你最早知道这个信息是来自于你的同事你的朋友还是你的家人呢就是我感觉这个信息传递的过程还蛮重要的
那就是教育资源的来源嘛其实就是我觉得总体来说整一个上海的大家家庭对教育的投入都比较多所以我比较多是听邻居妈妈们在聊
你知道有些家长会为了选择学校我自己觉得都很佩服他可以把每个学校都逛一遍然后找里面的老师和甚至出资方去聊他们真的很厉害然后
然后我就是停停然后再去了解它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和孩子我反而出发点不是在于小朋友我反而出发点是自己因为我觉得如果我是一个很糟糕的心态我很难去承担这个责任所以我要找一个我觉得很舒服的状态 OK 我听懂了本身在那个圈子里然后你又站在了一些巨人的肩膀上对对对
因为我本身也不太了解这个嘛然后但是我我之前其实到了另外一所学校试错过然后那个学校很有名而且很难进然后我也是找了关系进去然后结果很糟糕就是我天天跟那个老师 battle 然后 battle 到我很崩溃我说我一定不要这样所以我后来就换学校了根据我的索引啊就是在
做体家这个概念流行的时候大概是疫情前后刚开始那会儿也就是 2020 年是源自一个豆瓣小组然后鸡娃的这个词汇的流行几乎是跟做体家这个词汇是同一时间的然后到了第二年也就是 2021 年的时候被官方选作了年度词汇
我自己会感觉无论是鸡娃还是坐铁因为我们之前只会讲我们学习小孩学习家长望子成龙现在变成了小孩坐铁跟家长鸡娃更多是有一些自嘲跟吐槽的情绪在里面的但是会让我觉得这种情绪无论是无奈的情绪还是悲愤的情绪它都没有一个出口
也会导致这两个词汇愈发的流行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两个词汇过去五年五六年时间的走红的我还是那个观念我觉得很多的时候是来源于家长的焦虑家长的焦虑来自于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最近几年
疫情也好整个经济的问题也好那大人没有出扣就蛮可怜的就是大人没有出突破口就会很容易把这种焦虑情绪带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然后他们就会过多的承载这些然后最近几年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这个社会就是你刚才一开始出题的时候讲那个孩子跳楼的事嘛嗯
他其实好像也是一个本身成绩蛮好的一个孩子他不是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他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孩子是某一次考试不好他承受不了这个压力就走了就是如果这个社会
是一个单一体系的评价我觉得他能选出很优秀的人比较像李老师这样的人还有我身边有很多非常厉害的人就是在这套体制里面做得非常好但是这些人我觉得只是在众多的 population 里面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他这样的教育体系没有办法去培养人他更多的是筛选人就是
就是我我对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认识当然有可能不对我觉得凯里的分析特别好就是一开始我其实是直觉是跟我相反的比如我会觉得以前机会有很多然后你稍微积一积然后你能上个 985 比起你假设只上个一本或者上个中专你的机会好很多那这个时候你的投入产出比是很好的时候更大家会更愿意去积了而反而就像
前面提到如果比如说过去五年疫情或者其他各种原因经济放缓然后你积和不积差不多大家都这个 985 废话 985 废物引进计划对吧那你即使上了 985 你可能和个一本和个中专也没有太大差别的时候我觉得反而更不积才对
但凯莉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说正是因为家长们没了机会觉得说我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用了那还不如去激小孩我觉得这个可能确实是一个挺好的点啊
因为我觉得很多人只能做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是经济不好或者对职业的规划比较黯淡那他能出发的点可能就是在家庭自己比较能够有安排的东西上面吧
我有个问题那如果说我中考没考好它是我作为小孩的失败还是我爸妈的失败呢很综合我觉得是很多因素我甚至觉得还有运气的成分我其实一直挺相信有一个很悬的因素在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概率在
对那我就还是从就是量化统计的角度来说就假设大家的背景差不多然后取个平均或者取个中位数我们把这种概率或者这种运气的成分去中和掉了以后那我觉得肯定是像你刚刚说的就是它这个系统目前只是挑选人而不是去培训人
那所以他可能更多还是去挑出了那种本来适合和不适合的人那家长这些里面能做到的事情我觉得可能确实没有那么多就是你一个天生不适合这套教育系统的小孩你家长再怎么积再怎么培训可能也不一定能达到比如 985 的水平那所以我个人会觉得就是不一定是说小孩或者家长的问题更有可能说是否 match 的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契合是否适合的这样一个问题
我忽然想到在我高考结束那个暑假我有几个同学他们的父母都不约而同的离婚了就是感觉可能已经本身夫妻关系没有没有很好了但是为了小孩就是坚持到了高考结束嘛那个时候我就有一个感受是高考是父母的任务并不是小孩的任务我会有这种感觉
那我觉得这样说肯定是对小孩不公平了,小孩承受的我觉得肯定还是远远比家长多的,只是说它有可能是一个家庭的一个任务,就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可能都被这个高考牵扯的挤压的非常厉害,那父母肯定也是不少,但我觉得小孩肯定还是最主要的。
就愈发被描述的它像是一个项目一样就是教育就变成了一个项目对对对我一直有这种感受就教育小朋友成了一个如果是全职的妈妈就是她的唯一的 KPI 然后她有没有很好的结果就是这个
KPI 的成绩怎么样哇真的就是但是我会觉得这种项目制的教育方法或者理念其实也没有多久吧像我小时候其实没有这样的感觉的顶多就是我知道我的人生有几个 milestone 我要中考我要高考但不会聚焦到现在这么精细化的计划的一个过程
那我问一下李老师啊就是因为我可能在美国的教育的东西看的少就是我理解其实美国教育一直挺激动就是精英家庭他们像 New York 的一些很好的幼儿园妈妈们会
连这个生产的时间都要排好因为小朋友年龄大一点他在学校里面有优势等等等等的东西就是他们其实在这个方面比我们早了几十年对我觉得美国是一个非常两极化的一个社会吧就是说最不卷的那种极其躺平的人我觉得远远比咱中国或者整个东亚躺平的非常多但他们最卷的那部分人比如说犹太人一些中国人和印度人
他那卷起来因为毕竟选择有很多像你说的他连生产的时间他连挑哪个学校他连怎么去运营这个校友会然后怎么运营这个校董然后以至于新教学的学校都有就是我一个非常就是喜欢这方面的一个华人同学他是怎么样的他就说他先去研究比如说 Princeton Harbor 这样的学校在各个高中中的录取率是什么样的
然后他反过来推说好那我如果为了进 Harvard Princeton 我应该让小孩进到那样的高中然后他再往前推说什么样的初中能进到这样的高中然后再往前推然后再往前推推到小学推到幼儿园推到托班来这样一路推过来所以
所以就是说在一个有更多选择以及说在更多维度可以被运营的这样一个社会里其实你如果决定卷可以远远比一个本来就更为紊乱更为随机的一个社会里更可以卷而且卷的效果往往或者是机的效果往往能更好
我再补充一下就是你刚才只是说什么初中高中的录取率我一个朋友沃顿呢他跟我讲说每年沃顿不是会在大陆搞一些活动吗然后已经从里面毕业的学生就在跟招生老师套关系然后他们就是还有做一些 small amount donation 就是要给学校一个长期良好的关系这样他的孩子有更大的几率
就是当妈妈还没有小朋友的时候但是说实话就是我觉得这些都是属于对经济认知要求非常高的但是你看大部分的人其实是接触不到这些资源的
那我其实有想过就是如果只是一般的资源和一般的才能是不是人生就只有到这样的情况下你人生才好呢其实你看那些很多家庭的就是这种豪门八卦其实不是也蛮狗血的吗就是你真的觉得在那种家庭会开心吗所以我觉得可能每个人需要每个家庭
每个人也好再找自己合适的路我觉得就可以了吧就不是说那个所谓的名牌学校或者什么它才是唯一的点我们回到大陆啊如果映射过来的话
未来会在东亚也是这样两极分化的一个趋势就是中间的地带的变少了就像我前两天有看到一句很逆天的话他说在 50 年还是 30 年之后学校的差距就是清北和非清北学校跟学校的两极化那基瓦和不基瓦也两极化了那基瓦的人也会变少就像会就是愈发的趋向于刚才李老师描绘的美国的情况
其实我觉得你说的两阶分化如果你不限于教育界的话全世界都是这样所以最近民粹主义才会比较兴起其实本质上就是一个阶层两阶化对立的结果就是它是一个大环境导致的李老师觉得呢我们不是在东升西降吗
对我首先非常认同那个 Kelly 说的而且就是我觉得如果没有就是第三次分配比如说税收或者其他的 AA 等等的一些项目来重新分配的话那资本主义天然本来就会存在二八就是你规模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然后不管是个体然后学校还是整个社会公司他都会往这个方向走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回到前面就为什么大家觉得 2020 年前后就机会越来越少了 985 也得躺平了就我觉得其实是一个不去被监管和去干预的自由市场最终肯定会走向这样的一个方向而且我觉得对于鸡娃的人可能也是一个好事因为就是他发现鸡和不鸡其实确实差别没那么大了
我就想问一下李老师你自己觉得你是鸡娃的人吗我觉得我肯定是有鸡的但我觉得我比起就是我这个年龄就我小孩年龄段的那些家长们来说我觉得可能又属于就是更不鸡的那一类
同比我觉得算是不鸡的,但对于我自己,比如说我爸在我身上的鸡的程度,我觉得我可能就差不多。所以你看鸡娃不鸡娃其实是比较出来的。是这样的,因为回到最前面说,鸡娃是否成功,本来就是看说它相对的排名,或者说最终能上到什么样的大学,那这个东西就比较出来了。
就像幸福也是比较值一样那这个我倒不同意幸福倒是可以不比较就那我顺着凯莉的问题我再问一句那李老师你觉得你鸡娃更厉害还是鸡自己更厉害呢对这个我曾跟我小孩的同学的家长们讨论过就我们都一致认为鸡娃肯定是不如鸡自己的
就在听到刚刚凯莉的理论之前我是非常非常认可这一句的我觉得可能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吧第一就是说你如果鸡娃你得先将你自己打了鸡血的这个状态传给你小孩很有可能就已经传不过去了像我前面说的你在那鸡飞狗跳小孩纹丝不动对吧那这个时候再要他去得到更好的效果那我觉得肯定是不如直接鸡血打在自己身上跟我笑的
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说我觉得可能也是一种社会的方向吧就是说大家会觉得之前比如说七十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时候是有很多机会你就稍微努力一点你可能就能和不努力的人要拉开很大的差距到现在大家就觉得这样的差距就已经减小了你稍微努力一点可能还有一些机会但机会已经很少
而轮到我们小孩比如说十年二十年之后那很有可能他们就已经连机会都没有了扔个石头连就是波澜都没有的时候那肯定还不如就留到二十年之后让小孩去积还不如现在自己积了把机会把握住这个是第二点第三点我觉得就是我也比较
喜欢的一个说法吧就是说更是一种言传身教就你自己的努力的过程它会被小孩看到你在那天天躺平你在那天天打游戏刷短视频小孩更大概率会刷短视频和不怎么奋斗但如果你的奋斗让小孩看到了有可能小孩会觉得这就是应该的样子然后也变成了奋斗的一个人
你在和小孩的相处或者是你在跟你的父母在你曾经是小孩的时候的相处有没有那种权责不对等的情况就好像又是一个职场术语啊就是说你对小孩的话语权跟你对小孩尽的责任你觉得是对等的吗或者小孩的责任和小孩的话语权
我觉得这很难吧就是说如果我们将 benchmark 作为是或者说就是基准线认为是两个成人之间的这个权责对等的话我觉得大人和小孩之间非常难做到我相信就算是非常
西方和开放的前面说的龙特索利的方法其实家长或者说老师多少还是得有一定的权威在毕竟小孩还是有一些不知道东西和一些容易走偏或者说不可控的一些因素在那吧你觉得呢你觉得自己自己厉害吗
我肯定自己比吉塔厉害你们两个太好了不是刚才那个李老师这么说我就想起来那句话叫什么好像就是权力是要被关进笼子里的猛虎
就是因为家长一定是一个家庭结构里面唯一有经济能力的人然后这个经济权它能决定很多东西所以天然小朋友和大人是不可能平等的就是因为他想做很多事情是需要
比如说时间精力还有认知的去支持他靠自己是没有能力做这就是大人和小孩的差别嘛那大人说你多少大人能够克制住心中的那个权利我可以指挥他的权利把他给关起来然后说我们还是平等的说话我觉得挺难懂就是即使我觉得我算是一个
就是从来不打小朋友也比较少骂他们的但是有些时候真的很累的时候我也忍不住想要发火我觉得就是那个心里的猛虎想要扑出来的感觉对权力上位者不可能百分之百都在自我觉察的过程中自我审视的过程中我觉得男生比较少去想这个事
李老师你觉得呢就我觉得可能更跟教育里面有关吧就是说更就是有自我意识然后去不停的自我反思的这样的教育方法可能能更好的去处理这个问题我觉得不管中美都这样就我跟我很多朋友交流育儿的时候都是有类似的问题包括你前面说的就是
时代今天太累了然后有一种快速的行使家长权威的方法时间中搞定和我要跟他好生好气的再讲两个小时的方法对你要如何去对他的情绪然后你要引导他真的很好经历所以我看到很多幼儿园的老师回家真的也没有办法对自己的孩子使用的一套对
对对对你这么一想我感觉小时候我爸对我就有点像使唤下属的感觉就是那种希望我瞄懂或者说给我一个命令怎样的那种感觉那说到经济权你们给小孩比方说会每月或者每周发定量的零花钱吗还是说每年的压岁钱给他这样子
绝不我是不给的因为我们小嘛但是我不知道可能到一定年龄要考虑这个问题但是现在他小我不给
对,我因为是控制我小孩使用手机,然后他没有手机出去真要干点什么事,打个车或者买个零食,那没办法,那也只能给钱。而且就是像你前面也提到,就压税钱,压税钱是我的长辈给的,那这个我也没法控制给了,我不能说直接就收掉。那这个时候经常压税钱一给,那就完全控制不住了。我们压税钱都是给我的,所以他拿不到。
OK 我们聊下一个问题我感觉这个问题是有一点难过的因为我在线下或者是线上都有听人讲过如果这个娃机失败了就开一个小号的
观点甚至是实践啊就是真的会有人生儿胎是因为上一个觉得自己没有把它积成功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哦在我看来啊就是我自己的感受是很多人是没有把人当做目的的就是就像刚才讲的就是他把生命当做一个项目而不是可能一个阶段当成就是小孩的一个阶段当成一个项目如果他把这个小孩生命本身当做一个
那就是他把人当作手段来实现了吗就会觉得还蛮恐怖的我之前跟因为一些情况咨询一下我那个读心理博士的那个朋友他说 80%小朋友的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所以如果你要说这句话我觉得要问现在的大人怎么了吧
对 我就顺着门童的说法就是我觉得首先如果家长将小孩就是当成一个工具或者一个手段一个项目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培养那我觉得这件事一时半会儿也是改变不了的那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那他说这个机不成功我再重新开个小号那我觉得应该是皆大欢喜才对这个小孩终于不用再被当成一个失败的项目在那还天天的 push 对吧这个观点挺好的
对然后家长们也不用因为这样一个烂尾的一个泥潭而在深陷其中又可以重新再开一摊对吧重新做而且就是我有一些就是有多个娃的朋友的家长就是他们交流下来就是说个体的差异就是非常大
有一些就是特别擅长搜搜手学习不好好学然后到处跟同学打成一片还能做点小生意然后有些就是比较木讷比较善于学习然后有些又善于艺术有的善于体育
有可能就是按某些家长他的自己的思维本来是可能略偏这种狭隘他就是觉得就是要积一个上清华北大的这个大号没练好那我再练一个小号这个小号再不行我再练一个小号说不定多试几个还真有一个就是上清华北大概率更大的一个小号被他撞中我觉得是有这样的可能
过去可能农业时代大家生小孩然后为了保障自己的未来就是多生几个多保障因为那会儿没有这种医保社保的体系是很实际的一个经济逻辑也是有道理的就是它有它的道理存在就像买了豆一样就是我这张没了重我是再开一张
但是我补充一个想法就是刚才李老师提到就是如果这个第一个项目烂尾掉的话因为我有朋友他就是有点类似的情况然后他可能
家长又生了二胎就是他就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甚至是金钱上的支持了其实我想说的是李老师说他的心理负担下降但是你别忘了还有很多资源上物质上面的东西他也有可能就失去了很多
而且我觉得最伤害我那个朋友的点在于他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那个就是这种被抛弃感对于一个未成年来未成年人来说是非常可怕的我觉得乃至影响到了他后面成年之后的一些人际交往乃至亲密关系但没办法因为我们现在还是生育自由的时代所以你觉得生育被管控更好吗我觉得马前卒的那个
社会化抚育是有道理的对
我其实在关于前面的这个问题我在从另一个角度在想就是说假设这个小孩有的选就是说第一个就是他不停的被激激得他也很难受他父母也很难受然后但是他选择父母不生二胎继续激自己这是选项 A 然后选项 B 是然后父母生了个二胎然后去激那个二胎了自己因此少了很多关注少了很多资源但也有了很多自由
那我在好奇说对于绝大多数的这样的小孩他的选择会是哪一种我觉得就是因为我现在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我的思考就是我可能两头好都想站到吧就是我想要父母的所有的爱跟资源但是等到我面临到我的养老问题我要养父母的这个养老问题的时候我又希望我有一个兄弟姐妹可以帮衬一下
所以就是只有小孩子才做选择全大人什么都要我们聊下一个话题刚才李老师有讲到以身作则就是你教育小孩你自己要做到一些东西但根据我的人间观察我无论是在公共的餐厅还是我在高铁上以身作则的家长是很少的一般来说他们带小孩的方式就是
嘴上可能嘟吐两句然后自己继续玩手机的一个状态或者是自己跟小孩一起在那里看一些短视频或者是其他的内容以电子产品为主
我不知道你们是有没有这样一个观察因为小时候我爸妈带我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说能被手机那么的吸引住他们还是会跟我讲故事或者我缠着他们帮我讲故事或者是进行一些面对面的交流然后因为你交流的过程中你会 push 自己去结构性的思考嘛但是现在我会觉得就像老虎时代这个词就是老虎的这个概念出现之后可能跟媒介也有关系就是这种新的媒介
形式也塑造了现在大家的一个思维方式也会影响到大家呃鸡娃的效果我不知道能不能这样讲或者是父母的一个行为的表率我觉得这个是肯定是吧就像你说的就是媒介然后有一本很出名的书是媒介记内容就你媒介的形式就已经决定了你什么样的内容的这种呃
这种材料会被传播和受欢迎那现在像你说的就手机然后 iPad 电脑然后大家可能都是不仅仅说看视频甚至还看短视频看那种非常我觉得非常没有营养和没有什么深度的这种纯粹打发点时间的东西那我觉得不管是我们这一代小孩这一代甚至就是我们家长这一代就是
就是你前面提到你小时候你可能爸妈还是会有结构性的跟你交流的我觉得在现在的这种短视频和手机的轰炸之下连上一辈人可能也都被极大的侵蚀我觉得这个是全世界面临的问题吧老实说这个也是我最近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我以前是非常
限制我小孩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呢但他现在去了新的学校就是上了高年级然后学校很多作业就得用电脑然后我就开始管不住了就我自己还是学计算机的一开始我还这个说什么装点这种插件啊装点这种什么 APP 让我小孩不要上 bilibili 或者不要上些什么东西但现在他就就是叫什么道高于齿膜高于杖就是他衍生出了极多的方法
比如说不用浏览器来上网或者说他去改了很多别的东西把我的这种插件给屏蔽掉等等就我现在都完全抓不到他到底在干什么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我觉得可能要接受一个现实就是我们的下一代是一个与电子产品共存的一个时代那我觉得我倒是不一定
把这个东西做成如临大敌就比如说前两天老师问我说我是不是有抖音我是下载抖音吗然后我很累的时候我会摔一下让我自己放松
但我觉得我能做到的是我不迷恋他就是我有需要做事情的时候我不太或者我想要看一本书的时候我不太会说看手机的东西导致我其他想做的事情都做不成但是他甚至有一些抖音上面有一些在讲哲学的一些老师或者什么我觉得他讲的很多东西反而帮助我在思考我看的不太懂的东西
就是工具嘛我觉得都是有才
还是那样我觉得他有利流弊我们是人我们不是机器我们没办法 program 之后就有些东西就是绝对不能碰我觉得保留人性的意见就是他允许他犯错允许他做一些可能没有意义和没有营养的事情这也不表示他的人生是很糟糕的吧我
我顺着你们两个的分享我就是会觉得说未来鸡娃的方向会不会因为我们以前我小时候可能有学过五六年的钢琴然后但是后面也没有成为一个专业的一个表演者
我了解李老师的小孩是有学编程还有数学还有相关的课程那未来会不会有一个课程是像就是这种延迟满足的课程就是儿童心理训练营之类的
之类的一个框架下有把大人现在可能需求的一些东西情绪管理课程儿童情绪管理课程好像什么儿童抗挫折课程这类内容会在未来的计划方向中非常重要
这点我来说就是首先呢儿童心理学在幼儿园阶段在上海很多明白学校就有了而且它是每个礼拜迁进到常规的课程里面的然后老师
就是我接触的几位老师都非常的有经验就是面对的经验他不一定是说儿童要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个心理老师就出现而是在很早期就比如说我分享一个很小的例子就是这个叫 ESL 课程然后那个老师呢他会告诉小朋友上课的内容之一就是告诉小朋友说你们知道什么叫专注吗
就是你要听老师的话专注一点你知道什么叫专注什么叫听老师的话吗就小朋友你要怎么说几岁幼儿园也好小学也好小学低年级也好三年级一下那我们尽量以完成规定的目的为方向而不要太受干扰去做一些其他不相关的事情那门童你会怎么去说这件事
我可能会问他你想要实现到什么样的一个目标吧就是我们要就是到达一个什么地方我们是不是要把这个积木拼到一个什么样的成果然后你就干这个事情就好了这样子讲 OK 我跟你讲一下老师是怎么跟小朋友说的啊他说就三点还是四点
第一眼睛要看着老师第二嘴巴要闭上第三耳朵要听老师讲第四心里要想这就叫专心听所以我其实是觉得你们说的问题在教育界其实是有很多讨论和分析的包括业学也好比如说你们说的就是是一个新环境小朋友的一些心理落差或者一个情况因为它自然
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我不认为它是一个一两个孩子会面临的处境它是一个其实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所以教育界我是有看到很多人在做而且这不完全是上就是上海是一个典型
据我了解很多教育的一些先锋实践者他们在通过用多媒体的方式在跟一些比较穷困地区的孩子在沟通就是因为你如果派人去其实这个
这个效率还是比较低还有很多问题嘛所以他很多老师就搭档起来然后让有一些比较好的理念或者不一样的理念输送到各个地方去这件事情是让我挺感动的刚刚 Kelly 分享的这个我感觉很受教因为我自己比方说我要进入到一个工作状态的时候我可能也会进行一些很固定的操作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它就是很
很有用对对对很有用就是当我可能开始放谁谁谁的歌然后开始喝一口可能咖啡的时候然后坐在那里然后旁边点点什么东西的时候我就会进入那个状态就感觉它是一个流程但是我 follow 了之后的确会达到某个结果
对啊所以你很多家长在讲话的时候他们对说的那个东西语境不是那么明晰然后反正我觉得大家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吧
说到这个我也插一个就是也提到教育我的一个思考就在国外有很多他是会尽量做到地区的公平比如他会将老师去轮换使得你不管在比如普西普东或者说虹口黄浦然后你能得到的教育资源是接近的你也就不会说去削尖脑袋要进一个什么买一个学区房或者去到一个比较好的学区进一个比较好的学校
不好意思 我觉得上海现在也在做这件事情啊就是老师都轮岗了对 就是它是有这个方向但据我所知它其实更从一个怎么描述呢更奇怪的方式去来尽量造成随机和平均就比如说我知道广州那边据说老师是不变的比如说这个学校还是这个学校那个学校还是那个学校它可能 ABCD 是从好到不好排
当然是这样但你每个人都打乱了抽签就明明我在浦东但我有可能被抽到长宁然后去上那个学校我明明可能在黄埔但我抽到去虹口去上一个学校通过这种方式来去平衡或者造成随机使得每个人潜在得到教育资源的期望是一样的就或者说中美希望达到的目的都一样就每个人的得到的结果的期望是一致的但他用的方法是非常不一样的
我有一个观察因为我在这些城市都待过上海首先上海是可以跨区中考的就是你可以我是普通的学生我中考考得好我可能去普西上学上一个好高中这样子但是在很多城市它是没有办法跨区中考的
对你只能上你本区的最好的高中往那个目标去发展但上海是可以跨的所以这一点来讲上海是不错的然后我顺着 Kelly 的分享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刚才也有聊到家长跟老师之间的一个权利的分配因为在我们小时候至少是我的小时候老师的权威是很大的
然后现在家长的权威我觉得是有时候比老师要大的因为我也有没有没有真的吗没有李老师你觉得家长权威大吗我觉得还挺大耶就是可能每个家长不一样嘛如果你家长觉得自己大那你就很大是吗那你在老师面前一定不是个好家长那肯定对确实我感觉是因为
因为我很多朋友是有在上海当不同可能年龄段的学生的老师高校不是高校老师就是可能小学老师和高中老师他们给我的反馈就是现在的差强太 tricky 了就是这让老师就非常身心俱疲就是他班上的几十个小孩要应对之后还要应对几十个家长然后
然后 24 小时 on call 的状态就是微信群会不完这样子我会觉得对于教师来说会不会也是个负担其实是一个因为我有个朋友是开幼儿园的他跟我讲说他要圆最大的难点其实不是什么教育资质什么之类或者市场最大的难点是怎么平复家长
因为我小学和幼儿园我都是家委嘛所以我跟学校老师走的会稍微多一点我自己观察他们的所有的一天工作里面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可能都是行政任务都不一定是纯粹的教学家委是什么意思不好意思
家长委员会好像叫我也没够听出因为每个学校的要求不一样类似于一个党支部的意思是吗没有就是他会找一些他觉得可以聊得来的家长帮他做点事当然我的事情就是逗大家开心就好了感觉也很适合李老师呀这个岗位
李老师吗?他绝对不做这种又花时间又没啥效益的东西吧?其实我今年还选了我小孩他们学校的那个校董,就是我去竞选了,可惜没选上,其他人都太厉害了。校董和家委可不是一个 level。差不多吧,也都是辅助学校,然后去就是可能,
带有一点对学校的影响然后表达家长的声音我的想法是这样那要捐钱吗这倒不用完全独立的以前很难想象在我仅有的人生体验中是不可能存在这种事情的什么事情就是家长可能会干预到学校的一些情况因为那会儿我跟我的父母都是对老师言听计从哎
不会啊因为现在很多东西你需要家长认可需要有人做桥梁的东西啊比如说学校推一个什么政策那很多家长就是会跳出来说谋的
我觉得这也算是时代的进步吧就确实像门通说的我觉得我小的时候确实老师的权利是非常大的包括有一些老师自己组织一些就课外培训班然后会直接透那个考试的题然后你去参加了培训班那你就考试考得会更好就甚至有这样的一些事情但现在我觉得肯定就没有了而且包括不管是家委还是校董等等就是也都是有了更好的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桥梁嘛使得就是
不像过去就是更一言堂或者说更单方向的这种输出现在也是家长和老师和学校就是来回的沟通来达成最终这种教育的目的
OK 那我们来聊今天的最后一个问题吧 OK 读论语的时候就会有英才师教嘛就是孔子他会有这种教育的理念但是在我们具体现在的实践中啊因为你现在除了北上京就如果你还是走大陆高考中考的话你全国
都考同一张卷子是无法实现千人千面的教育的嘛所以我不知道英才师教你们在这个具体养娃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一些心得啊或者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小孩擅长什么或者不擅长什么是怎么发现的
我觉得这里有两个问题啊第一就是说你说在同一张高考卷的情况下能不能做到因材施教那我觉得这个空间肯定就已经很小了毕竟它最终评判的标准是单一的和一致的对我觉得在这样一个限制的前提下你的空间是很少的
但是就因材施教这个我觉得还是多少能实现的这个其实也是我爸催了一辈子的一个事情就说就我小时候可能比如有小孩多小孩多动症或者说就是其实坐不住或者干什么干什么的他就会找一些就跟常人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就不让我读书或者用一些更娱乐的形式去让我产生用多学习的兴趣
当然这些都是他吹的我不知道会不会真的因为他的阴残失教而有那么大的不同但我觉得就是说现实生活中也能看到一些例子就比如说如果一个人身高一米六你让他打篮球肯定是不对的你不让他打篮球其实也是某一种阴残失教的一个方向但那说回来就是他的难处是什么难处就是说我们确实很难确定一个小孩到底适合还是不适合一个东西
就我们也听过很多例子就是说一个小孩前面一直学学的不好没开窍突然开窍了就可以了那你说一个小孩他一年级数学学不好说不定二年级就好了二年级学不好说不定初中就好了对吧那什么时候该放弃什么时候该就说说不定是老师没教好我再给他找个老师补一补对吧就是这个选择
该怎么做我觉得其实是因材施教比较难的一个方向就是搞清楚到底现在是什么状态以及说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哪个适合哪个不适合的那这个就非常考验家长当然也考考验就整个教育系统了因为我们家有两个所以我觉得确实是虽然是同一个嗯就是两个小朋友很近但是其实在很多方面我能看出来他们性格和擅长的点不一样
我的点首先不在于高龄的就是像李老师他说的这种面临中考或者高考压力的我说的是可能跟三年级或者四年级以下的孩子就是我一直很强调的是不要 care 他们学什么而是他们怎么学
比如说我也是逼着小朋友学钢琴他不学钢琴我也得就是让他练但我同时跟钢琴老师也在说我不是要他考级我不是要他什么时候学什么样我前段时间看那个
有一个老师做了一个关于教育的一个纪录片然后他就到世界各国去拉教就是拍一些教育理念然后他当时到了德国有一点让我特别的触动就是德国曾经想要首先德国的小朋友基本上成人都会有一点乐器然后他们老了或者怎么样他们会
家里聚会或者朋友聚会会一起玩乐器来一首音乐给大家一起听去欣赏然后我是看说曾经德国想要引入一个就是中国的类似于中国这种考集体是亚马哈吗好像是哪一个钢琴
的那个品牌他想要在德国引入一个考级的体制结果完全不行不像中国是很热衷于考级嘛那他们完全不行他们就是把音乐当做生活的一部分然后我就跟老师讲说因为我小时候也是被我妈逼着学琴然后我每天要练一个小时我哇哇哇的哭他也不理然后现在找了一个考级的老师逼着我弹然后他的那个形象就成了我的噩梦
然后我就是有一天终于可以不用弹琴的时候我很 happy 我就说我再也不要碰这个钢琴了一直到我成人的某一天因为一件事情我很不开心然后我重新坐在钢琴边上然后有一个曲子我小时候怎么都没有练出来我那天练了一个下午然后有一天然后慢慢我的心情就好了我突然意识到就是
音乐它其实是一个人生感知的一个方向就是包括画画艺术等等的就是
这个是在中国很多教育里面是不太重视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为什么还是坚持因为它其实是应该成为一个如果你觉得人要成为一个玩人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机器他应该有更多感知这个世界的能力或者方式所以小时候去学这个是给他埋下一个种子
我不是说希望他有一天成为一个表演的钢琴家或者有一天他只要有一天能够听到一首他喜欢的音乐会哭我都觉得是值得的嗯
所以我不 care 他到底学到什么但我很 care 他有没有认真在学有没有在学习当中碰到困难他要怎么样去克服这样的困难去做到他他想要做的事情因为在我看来没有事情是能够那么容易成功的或者
很轻轻松松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你是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你可能才有一点点可能的收获当这样的收获如果能让你觉得你的人生是好的或者没有那么糟糕我觉得就好了我觉得你讲的好好啊没有没有
就是因为我自己也是有这种类似的感受就是小时候可能还在一个种子而已但是就是这个也看缘分因为这个也是双向奔赴的一个过程你指不定哪天忽然就听懂被夺分了这个真的说不准但是那个种子从小种下也是有必要的
我认识的一个阿姨她就是数学物理教授啊她年纪到了退休之后她就玩音乐啊跳舞啊就是找到人生的那个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去感知这个世界我觉得挺好为什么就是
我觉得人生就是一段经历吧你们会让小孩去练体育吗就是不管是哪一项运动就是因为我会觉得这个很重要
比老师少还有学什么运动吗对有的我其实特别在意这个就跟前面凯里说的就我觉得艺术体育可能就作为一个玩人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吧或者我其实今天在想就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那我可能其实目的想的不是特别清楚但我觉得我会希望培养一个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人
他也非常从无有力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当然就是说如果他能在知识或者在某一个领域上面走得非常厉害我觉得也是很高兴但我觉得就是他这种独立健全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小孩其实我从小包括我是一个女儿我很小就带她去踢球因为我希望就是长大了我能跟她一起踢球但就是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也不是特别多踢球的小女孩比较少所以她最后就放弃了那最后就是也尽量找了一个她现在比较还算喜欢的运动就是游泳她现在一周游四次就是已经就是游的远比我好了现在游泳哇 那蛮好的对
我们小朋友也是从三岁开始踢球跆拳道游泳基建基建没有滑轮反正就是还是那个我是一个觉得人小时候就要很多去感知这个世界的
的理念所以就是什么能够让他做的我都会让他们去做嗯 OKOK 那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好的好的谢谢哇我感觉特别开心就是
因为我回顾我过往的生涯在高考之前我其实都没有那么开心但是高考之后反而是逐渐开心的一个过程就像凯莉所说的我开始去认知自己然后也感受这个世界了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才找回到了作为人的喜悦什么样的存在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可能这个也是教育的过程吧就是让小孩怎样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己的过程
我个人觉得比成绩更重要当然很多人说我要大了我才能理解那个的含金量但是我不知道有可能会变但是我希望我不要变我又识色 回响脚与同玩过 Shall we talk shall we talk 就当重新手托手去上学堂
优优独播剧场——YoYo Television Series Exclu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