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我是萌彤欢迎收听演速全华
今天呢我们来聊聊电影这也是我想做的上海电影节系列的第一集因为最近上海电影节开幕嘛我大概是在两周前的时候抢到了六七张票这种感觉像是一下子回到了大学因为我上一次参加电影节的时候都是在北京那会儿了那目前呢我已经看了一部电影虽然我只抢到了鸡角嘎啦的位置但是整个电影的质量跟观影体验都非常棒
那之后呢我们也会再细聊我看的电影我不知道正在收听节目的朋友你现在去电影院看电影的频率是怎样我自己的情况是大学期间我几乎每周都会去电影院每逢电影节呢更是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因为那个时候十几年前感觉一张电影节的票就是
超过 50 块钱有的会到 80 90 100 那我这次抢上影节的票的票价也差不多这个范围所以就像前两天有位听友留言说美好的 30 岁就是活成了有钱版本的 20 岁从看电影这件事情上来说我深以为然那在我毕业开始打工之后我去电影院的频率就骤降我记得打工第一年我就赤製子买了一台投影椅
逐渐就不太乐意去电影院看了一来呢是时间不太允许二来呢是当我有时间看电影的时候电影院的观影体验其实并没有那么好比方说周末啊或者春节档啊现在可能会好一点吧但是那个时候经常就会有人替我蹬子也总是会有人迟到打破我刚刚进入的那个状态或者是我坐在座位上经常会不小心跟旁边的观众碰到胳膊
因为电影院的座椅的扶手通常是共用的嘛就像飞机或者高铁那样所以我坐飞机的时候特别不选中间的位置就是因为我不喜欢跟陌生人身体接触所以我每次两条胳膊只能默默地放在我的腿上很乖地坐着所以以过去两年为例我过去两年在上海嘛我平均去电影院观影的频率大概是从大学期间的一周一次降低到一个季度一次
而我在国外打工的时候也差不多是这个频率而且那个时候我去电影院的动力之一就是我看哪些片子是国内上不了或者上得晚那为了跟朋友炫耀一下我就立马有动力去线下观影了而且呢每个国家电影院的体验差异还蛮大的比如说
比方说我在马来看电影哦,在马来看电影通常都能看到底下有三排硕大的字幕,分别是马来语、英语跟中文。那对于想要学习语言的朋友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场景。而我在悉尼去过的电影院呢,很多都是可以躺平的,它的那个椅子。
就有点类似于那种三折叠的按摩椅你的背可以躺下你的腿呢也可以被抬起来总之就是很舒服很爽而且我不会担心说会跟旁边的观众碰到胳膊非常哀人友好那我还听我同事说过他们在印度看电影
印度看电影经常会有一个中场休息的环节就是印度的影院它会设置 10 到 15 分钟左右的中场休息就像我们去看球一样它有个中场时间那那个时间呢大家会去上个厕所或者买点吃的买点喝的而在电影院里面呢就会放一会儿广告
包括说在日本看电影也有一些要求甚至在日本观影礼仪已经到了法律的层面每一场电影之前他都会提示你不要评色不要录音也不要在观影过程中使用手机所以如果喜欢沉浸式看电影的朋友肯定会很喜欢日本的这个规定因为坦白讲我现在挑座位我都会尽量坐在第一排前面没有人的位置
这样就不存在说有观众他拿出手机就是打发时间或者看不下去的时候他的光亮不会分走我的注意力而如果我在看电影之前我已经大概率猜出他是一部让我会想要无聊刷手机的电影我就会尽量选在最后一排的位置因为这样我就不会打扰到别人比方说我在看风神 2 的时候我就是坐在最后一排
因为那个懒精灵特效你看到真的没有办法压抑住想要跟朋友去吐槽的那个心情那我们说回上一节我在现场有把所有的票取完嘛然后发现裤兜塞不下所以我就去工作人员那里买了一个上影节的票夹那票夹上面呢写的就是 120 周年所以作为一个跟电影行业不搭嘎的人我才意识到说哦原来
我们中学历史课本上不是有写过在 1905 年北京的一家照相馆他有拍摄出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叫做定君山那原来距离那个时候已经过去了 120 年那再往前呢在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公共电影
如果大家有选修过电影课程的话应该就会讲电影史嘛在 1985 年的时候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他们拍的《工厂大门》那距今呢是 130 年的历史所以这个时长呢它说长也不长因为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其他的七个艺术有舞蹈、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那跟这些艺术相比啊成千上万年的历史长度了
电影当前的年龄算是最短最年轻的但 120 年 130 年的时间说短也不算短它比
它比我们现在活着的每个人的寿命都要久嘛而且电影这门艺术它一定算是站在剧院的肩膀上因为它又结合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些艺术的特征比方说绘画呀雕塑呀建筑呀这是属于空间艺术而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也会有文学元素会有音乐呀舞蹈元素等等所以它是很综合性的一门现代艺术
而电影发展到现在 2025 年大家猜一猜全球电影荧幕数量最多的国家在哪其实就是咱们
我们的荧幕数量在几年前就已经超过了美国而且呢在之前国家电影局的十四五规划里到 2025 年也就是今年我们国家电影荧幕的总数目标是超过 10 万块所以说到这里大家猜一猜那全球电影荧幕最多的城市在哪里呢
那今天呢我主要是想要跟大家分享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电影爱好者对电影相关问题的一些思考那第一个问题短视频的崛起它是否对电影行业或者说电影产业有冲击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根据上官新闻的调查截止到去年 2024 年 12 月我发现我们 1 月的时候把 2024 年称作是去年还挺不习惯的
但是一晃呢 2025 都过去一半了再过个几个月把这个夏天熬过去我们就可以期盼跨年到 2026 年了这个时候就会觉得时间好快我记得我特别小的时候外婆教我背的第一首古诗就是《长歌行》其中有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当时就很不理解这个老大的用法因为那会儿我也开始看蜡笔小型我总觉得老大是一个人我还问我外婆说那老二老三怎么办
那这句诗它的上一句呢就是讲时间的流逝百川东道海何时复西归而汉语府的这首诗距今也两千多年了汉朝嘛所以就像我们之前聊的可能我们人类对于一些感情喜怒哀乐对存在的一些思考过去千百年来可能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些思考这些感情是不以技术快速迭代为转移的
那说回短剧 截止到去年年底的数据 我们国家短剧的用户规模已经超过了 6 亿 市场规模呢是超过了 500 亿元而根据今年 1 月新华社报道的我们国家电影局的发布数据 中国 2024 年的电影总票房是 425 亿元
比 23 年还要跌 22.6%所以从市场规模上来看短剧是在一直涨的而电影是在下降的且短剧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电影而大家之所以会把电影和短剧进行对比
因为二者都是视频类的产品都是以视听影像为很核心的表达方式有拍摄的语言有机位有分镜有节奏等等而且并不是只有我们看电影的人在变少全球都差不多是一个趋势像是北美还有韩国的票房也至今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短剧用户的增加或者说短剧增加的受众一定就是电影所减少的那一批受众吗我个人觉得是未必的如果身边集师记得来分享个体经历的话以前我跟我妈妈都喜欢看电影但是现在我们看的少了
但我们也并没有转化成长期的短剧用户我有一阵子很上头的看了一周短剧但之后就完全打不起兴趣了然后我有一些亲戚朋友他们以前就是对电影不感兴趣或者说没有契机去接触到电影没有那个条件或者没有那个习惯去专门去一个地方然后花钱坐上两个小时
但现在他们都是非常忠实的短剧用户这其实就有点类似于在 2015 年的时候戴景华老师他有接受一个电影杂志的采访他就说我们的特别之处在于我称之为非观众呼唤出非电影我没有贬低的意思原来我们的电影集中在核心城市连省会城市都很难看到电影但我们这么快就把它铺到了地级市县级市
很多没有电影经验的观众成为主力观众他们进电影院看的是电影之外的东西比如郭敬明 韩寒这些名字是他们通过其他渠道经过很长时间获知的把他们引到影院的不是叫做电影的东西
所以我结合个人经验和阅读形成的观点就是短剧它吸收了原本对电影并没有深度投入的那一批轻度观众以及呢抢占了没有太接触过电影的用户群体且这部分群体他们没有一个具体的画像他们有新一代的年轻人也有中老年群体
因为短居它没有时间空间乃至个人耐心这些门槛但又能满足大家的情绪跟对一些想象的需求甚至可以说是意淫这里没有贬义我自己也会进行一些
不切实际的遐想连篇而且意淫这个词它原本就出自于《红楼梦》有赞美女性痴情与女性的意思在那我个人觉得这种意淫这种想象这种消遣是利大于弊的尤其是对于中老年群体而言比方说我现在有租上海的一套老小区的房子
然后我前后左右的邻居都是老人有时候我回家早或者周末的时候下午四五点我就会发现这些老人他们会在楼道或者院子里排排坐有时候呢他们会聊聊天有时候呢就是排排坐然后坐在那待着
啥也不说啥也不干一做就好几个小时然后有男性有女性所以我猜测大家应该是有一些无聊有一些闲暇时光是需要去打发的但可能在没有短视频没有手机的年代很多人是没有那个路径去打发时间打发无聊的所以现在短剧的出现它一定可以部分满足这种需求
而我们从宏观数据来看它也能支持我们的这个猜想艾瑞咨询有发布 2024 年的短距行业报告它里面就提到 40 到 59 岁的人群是占到了 37%而 60 岁以上的用户是占到了 12.1%换言之中老年观影人群的确是占到了短距大盘的将近 5 成当然
当然短剧它的市场也不止于在东亚事实上很多朋友知道我们的短剧文化已经文化输出了很多年那短剧在英语世界里有时候叫 micro drama 有时候叫 short drama 或者 mini drama
好莱坞则是称为 vertical drama 竖屏剧之前咱们有官媒发文章来专门说过这个事官媒有个概念是文化出海新三样哪三样呢分别是网络文学然后网络影视剧和网络游戏短剧自然就归到了网络影视剧的下面现在有很多短剧出海的企业根据 AppFigures 的统计数据在 2024 年一年
全球范围内短剧 APP 的下载量就增长了至少三倍其中就包括 Google Play 还有 App Store 的数据之前我有看国外的一些新闻就有提到在比方说美国洛杉矶就有很多中国人为主的短剧拍摄的班底而他们生产出来的短剧其实跟我们看过的那些短剧故事内核是大同小异的
如果大家有刷到类似视频的话那些好看的白男白女演绎的都是咱们比较熟悉的那种比较土又很上头的剧本它能很快速地抓住我们的兴奋点不需要任何逻辑只需要刺激就够了
所以聊到这儿我们已经讲了短剧并不是说简单的分走了电影原本的受众而是抓住了一些新的有情绪消费需求对深度叙事耐心比较低的那一部分潜在的受众以及咱们自己做大做强的同时已经文化输出到了美丽间那说回电影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或者导演
比方说对我来讲我很喜欢好卖但作为曾经也集中一段时间看过很多短剧的我来说我其实想不到任何一部短剧的导演名字甚至我连短剧的
剧名跟情节人物也记不太清因为同志化实在是太严重了短剧界有一个定则嘛就是 7 秒抓人然后 30 秒反转然后三分钟高潮所以那些短剧的比较经典的剧情我能想到的无非就是霸道总裁爱上我或者霸道总裁爱上带孙子的我以及广受男性用户欢迎的都市质性题材
以及那种神医啊还有修仙的剧情大致都是原本男主是一个小透明然后修炼之后呢战斗力爆表然后就去打脸曾经欺负过自己的人当然还有一些身份互换呀还有穿越的剧情比方说我看过一部叫做穿越到某一个朝代当太监
但穿越的那个人并没有动过太监的手术所以他相当于就是掉进了一个女人窝里很多男性用户就会看得津津有味所以总而言之短剧它主打的还是满足受众对于逆袭的想象跟掌握一些权利跟资源的想象所以这些剧情本身是很弱的它很难形成一些公共
也不太可能存在复杂的冲突很深度的母题或者我们从短距诞生和生产的角度来说它就诞生于这种流量经济下的商业的 KPI 无论是流水化的生产你一天能够拍很多集而衡量短距成功的唯一指标就是你的玩播率你的留存率和你的付费转换
其实这就是互联网那一套运营的逻辑而在我个人的印象里除了咪蒙在有一年春节的那部我在 80 年代当后妈引起了一些公共讨论之外很多短剧它其实没有办法像电影那样承担起公共记忆跟集体讨论的空间
所以我们接下来再讨论几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时代越来越碎片因为只有碎片化时代你才会产生注意力经济下的这种 7 秒抓人 30 秒反转 3 分钟高潮的短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时代越来越碎片化它并不是我们主体性的一个价值选择而是一个技术跟资本共谋的结果先是 3C 电子消费品比方说手机智能手机的出现
接着呢就是互联网公司像雨后春水一样冒出来可能这些技术无论硬件软件他们一开始设计出来的初衷是方便人类生活方便人类交流方便我们节省时间去做喜欢做的事情但是一旦加入了商业的逻辑尤其是资本啊 KPI 考核的逻辑这些被我们人类发明出来的工具就翻身当主人了
我们的钱包我们的时间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信息我们的数据都变成了这个新主人他驯化的目标而在这个驯化的在人类自身的弱点被攻击利用的注意力碎片化的过程中
我们的公共感就在不断地失去咱们刚才不是有提到说电影为什么可以承担公共记忆跟集体讨论的空间因为首先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是带有一个仪式感的
我们观影的观众是在空间上同步了我们坐在一个地方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们的情绪也会有同场的共情而从时间上来讲我们这一两个小时甚至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是完整的我们是沉浸式的观影进入到电影中的世界的时候我们会暂时的跟我们自己的外界做一个切断
那这样一个时间跟空间上的整块会让我们更加去留意一些细节一些情绪而且如果一旦我们看了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当这部电影引发了一些公众的讨论我们的这些讨论它是指向同一文本的它更容易让我们集体形成一些宏大的叙事或者是代记的记忆
比方说很经典的霸王别姬那部电影我其实有试着想象了一下如果把霸王别姬改编成那种三分钟的短剧会变成什么样子然后呢我就发现我做不到因为那部电影我看了很多遍每个人物在不同阶段的胡光所有的情节没有多余的它对于人物的塑造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之前战争以及后面特殊时代的那些背景更是没有办法去删掉的叙事的一个基础
所以这可能也会对应着观影的一个审美的门槛拍一部好电影它是高成本的演员是需要演技的剧本也是需要有厚度有逻辑的而拍摄的调度还有电影的生化语言也是需要留白的电影的创作者无论是演员导演还是编剧以及剪辑师大家都有自己的思想表达跟象征的意义所在
所以上述种种都会给批评给学术界给大众讨论留下了二次解读的空间而一部短剧大概率是留不出这样的空间的而现在随着电影市值的下降这种讨论的空间愈发会显得珍贵跟值得保护因为在被削弱之后电影现在依然是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最具公共性的一种艺术形态
有的时候呢他会承载一些时代记忆比方说韩国人拍的《数而知春》还有小说我们看的《辛德勒的名单》再比如说我刚才有提到侯迈嘛那他电影的公众性并不说在于集体动员或者一些历史记忆而是在于一种思辨的共享他镜头中的人物有很多都是在很温和的很弱冲突的一些空间里面进行一些公共的讨论当然那个空间也特别漂亮我一直幻想如果有一天我有了房子可以装修他的话
我就会按照侯麦电影里面的风格去装修它而它电影中的人物在很漂亮的环境之下讨论的主题有选择有欲望有自由有责任有误解有判断有人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自己的一些想法跟存在这些其实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命题
而且感觉其他的很多电影也有类似的内容比方说爱在三部曲那个就是一进到底更加密集的一些对话再比方说稀奇苛刻的惊悚片
他的电影里面很多情节其实都反馈了我们现代人的不安无论是被窥视身份的错位恐惧面对抱团取暖的孤独我自己看过戏剧《克克》的第一部电影是《鸟》我还记得那个鸟它一直一直地落在
女主的背后然后我在北影节的座位上知道这个鸟的来临但是女主还不知道的时候我那种紧张的心情以及看到后面人类被鸟类整个袭击的瞠目结舌而且鸟那部电影它不是封闭式的结构它也没有真相大白所以也给观众留下了非常多的解读空间
其实
其次他还觉得说影片表达了一种秩序的崩塌因为在鸟群出现的时候其实有点超自然了嘛我们的语言社会规范还有理性的秩序都已经失效了包括我刚才提到的那种错位恐惧它也是一种现实撕裂式的猪蹄体验等等有很多分析反正每个观众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而西区柯克呢他就能拍出这样的作品那按我自己的解读啊鸟还是有很多对于
自然思考的那种主题所在就像宫崎骏的很多作品它有相关自然的一些话题那更多的宫崎骏它也有很多反战思想的表达以及结合了童年经验的想象力而作为观影观众的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童年那这种在观影时候的连结它就是我们在共同经验下的精神跟文化共同体的建构
当我们开启了这样的沉浸式的观影我们就有可能建立起对于现实对于世界以及对于自己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跟电影表达电影文本的联系
而上述我们这些都是电影的公众性它的诸多体现的冰山一角所以这样讲下来真的感觉电影很难让人不喜欢当然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或者其他补充也欢迎随时交流所以电影会消亡吗按照开头我们提到的数据所反映的趋势电影的确很有可能从一个大众的主流媒介退位到一个保有公共价值的小众艺术
而这个规律其实以前就出现过比方说我们昨天节目聊到的包法丽夫人那在 19 世纪的时候它也是属于有极强社会穿透力跟公共影响力的大众艺术而如今呢并不是大家都会去读 Floatby 作为消遣嘛
但是喜欢文学喜欢文字的人还是会继续的喜欢文学讨论文学就像喜欢电影的人也会继续的去观看电影那最后再聊一聊我上影节的一个私人感受我看完第一部我选的电影之后就会觉得有点累那部作品是埃莎尼亚的一个电影叫做母师是由女性导演女性主演的一个全女阵容非常棒
但我看完电影的这种累跟我在小红书上狂刷一个小时短视频的那种累是截然不同的我会觉得说看电影它有点像一场长跑当我们大脑维持可能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的连贯情节的 follow 我们的情感随着演员的情感在起伏这是一种很高强度的但是结构化的对大脑的附和
但是就像在长跑结束之后累固然是累的但是我们还会有一种很奇特的舒适感长跑的累会在我们身体上和情感上留下很愉悦的余韵而看完电影我也会反复的去回忆情节会进行一些批判或者是思考
同时也会在我走出影厅走出电影院的那个时候在现实生活中断两个小时后重新启动的时候拥有那种很轻盈的开心但是刷短视频啊我觉得它就有点像我们不停的自慰不停的高潮换言之我们一边在闲者时刻一边在浴火焚烧那是一种非常诡异很让人想吐但又很欲罢不能的状态
并且在一种状态结束之后,我会对看过的内容毫无记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短视频也绝对不会被称作是艺术,以及我们看了一部好电影,真的会得到比较持久的开心,我们会自得其乐。
那现在可能上一节的票估计都所剩无几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但我今天刷闲语的时候还有看到很多人因为时间冲突在转票如果大家有感兴趣的电影的话也可以去蹲一蹲那以上就是本期严肃喧哗的所有内容非常感谢大家的收听严肃喧哗的《世界女性史》和《上海众生像》专辑也欢迎大家收听支持祝大家今天有个好心情我是门童我们下期见
right rightturn aroundleft lef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