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童: 我想从电影《终点的少女》出发,分享我对女性友谊的思考。电影唤起了我过去三十多年关于女性友谊的回忆,让我作为一个局外人有了新的视角。我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在于选择了一位男性导演来拍摄女性的故事,导演在镜头中添加了一些不必要的、带有男性凝视感的身体部位特写。我庆幸自己购买了原著小说,因为女性作家写的非常真实细腻,而导演的改编则显得有些拉垮。我会根据小说原著文本来分享我对女性友谊的一些思考。
门童: 故事中的小A在逃课事件中表现出的纠结,反映了青少年时期常见的心理状态,既想变得特别,又害怕危机而循规蹈矩。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这是因为本我对好奇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而超我的道德规范导致了自我谴责。小A的结局是超我战胜了本我,形成了她求稳的自我,而小B则是一个少数派,她在心理层面是自由的,在小A这些同学的眼里是很酷的,但这种自由可能建立在某种孤独之上。在成年之前,我们的人际关系建立绝大多数是被动的。高考的压力下,大家会有一种一敌一友的关系,所以18岁之前很难做到朋友间百分百的展露心扉。18岁之前的友谊,如果在异地,可能会逐渐淡去。我很佩服小B主动交友的勇气,因为我中学时没有勇气这样做。小B直接骂小A是孬种的行为让我感到震惊,因为我以前是冲突回避型的性格,面对矛盾会选择沉默或者冷处理。如果我是小B,最多只会说一句“你怎么这样啊”,然后就不再搭理小A了。小B被人爽约后直接情绪爆发,这与她主动结识小A当朋友的心理机制一脉相承。
门童: 15岁的女生已经有了“不能碰女同学男朋友”的观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对比之下,小B的脑子里没有这个观点,或者说她完全不在意这种想法。小C的男朋友轻易地载了小B去兜风,为什么会让小A觉得痛快?我从小就接触到“抢闺蜜男友就等于坏女孩”的性别化道德脚本。这种性别化的道德叙事跳不出对异性资源争抢的规则,可能是性缘脑思维的根源之一。性缘脑是指遇到异性时,以潜在恋爱对象或性对象的框架来解读两人关系的一种思维模式。异性互动中经常出现性吸引、性占有和性比较的修罗场。小A对小B做小C男友的车感到暗爽,是因为小C在小A眼里是性缘领域的高位者,而小B推翻了这种秩序。小B轻易地推翻了“谁拥有男朋友谁就高贵”的隐形秩序,让小A感到快感。小A原本想在大姐姐和朋友间做一个中间人,但小B的一句“我爸是知名摄影师”瞬间打破了这种优越感。同性友谊是否也存在排他性的焦虑?是否只有女性才会这样?男生跟男生之间的友谊会天然的更有安全感吗?我们分析的同性友谊场景似乎不存在性缘脑的叙事,除非她们是lesbian。
门童: 我读到一篇论文,研究友情嫉妒的性别表现异同。青春期女孩的亲密模式更倾向于一对一的模式,情感投入更多更深。青春期男性友谊更经常围绕团队活动进行,注重团队功能而非情感独占。男性更容易在地位或资源被抢走时表示嫉妒,对亲密感情的威胁反应偏低。男生在中学后期更容易丧失早年的深度友谊,陷入孤独,并丧失交心沟通和情感表达的能力。小B和大姐姐的做法不妥,但小A也应该思考自己在友谊中是否被动,并决定是否适合做朋友。长久的友谊就像老夫老妻,性格和三观match比新鲜刺激更重要。在这个故事里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小A偷日记是从受害者转变为加害者的转折点,这与心理学中的合理化侵入概念相关。合理化侵入是指因负面情绪而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行为有道理,即使行为越界或违法。无差别杀人是合理化侵入的一种极端情况,因为受害者觉得自己有向社会复仇的正义。妻子翻丈夫手机是一种将不安全感转化为控制欲和侵权的行为,但如果翻到出轨证据,行为似乎就合理化了。受害者地位被绝对化后,所有反应都会得到道德正当性,这种逻辑无处不在。以色列人有一种逻辑,即必须拥有自己的土地和武装,因为他们之前被驱逐和试图毁灭过,所有批评都可能是反犹主义。以色列和故事中的小A心态相似,都是一种创伤后的优越感,将创伤经验转化为压制他人的道德资本。
门童: 小A当时大可以讲出自己的感受,但她做不到,因为承认自己受伤意味着承认自己的脆弱和对方的强大。人类本能是不愿意在关系中暴露自己是更弱的一方。承认痛苦意味着否定过去的选择,这是一种弱势者对关系主导权的扭曲争夺。东亚人的语言系统中存在情绪表达的贫困,习惯指责、讽刺或沉默。选择阴阳怪气是因为无力改变事情,只能用嘲弄的方式对待,或者沉默,最终做出极端的选择。当真实被暴露时,它的价值是让人们更理解彼此,还是摧毁彼此?是否多数人都没有面对真相的勇气?如果小B道歉并解释自己的情绪,小A可能就不会一直记恨,集体霸凌也不会发生。女性的友谊是脆弱的,但未必比男性更脆弱。男性友情有结构性红利,因为男性在家庭之外的场域一起进行集体活动进行社会宣传。在结构性不公之下,已婚女性的友谊容易让渡给家庭。女性朋友结婚后会渐行渐远,除非一起进入婚育状态。如果两个未婚女性喜欢的男性类型相似,也可能容易友尽,因为性缘脑的建构可能从少年时期就开始了。每个人每天的时间精力有限,选择重色轻友可能是天性。重点是要诚实面对自己的选择理由,并真诚地与朋友沟通。爱情和友谊更接近一种契约式的关系,基于互相选择、认同和支持。最重要的事情是至少留出50%的时间精力与自己相处,建立安全内核。真诚的表达是最基本的要求,克服羞耻心和冲突回避的心理。我推荐写日记的形式来跟自己对话。正常人才应该认真地与自己对话,追问自己的彷徨、快乐、疲倦、矛盾等。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