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isode 49: 聊《熊家餐馆》:做菜和做设计,大概也是差不多的吧

Episode 49: 聊《熊家餐馆》:做菜和做设计,大概也是差不多的吧

2024/5/1
logo of podcast 所建所闻

所建所闻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H
HB
开源
景璐
Topics
开源: 本剧的魅力在于一群性格复杂的人在一家混乱的餐厅中互相救赎的故事,现实主义风格和人物的挣扎,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剧中展现的项目运作方式与现实中的工作室运作相似,充满真实感和共鸣。人物的挣扎和成长过程引发共鸣,剧中音乐也增强了观影体验。 剧集节奏的把握精准,轻重缓急分明,剧中人物面临的困境与个人经历相似,引发共鸣。剧中展现的困境与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相似,引发共鸣。第二季的恋爱剧情略显俗套,但也是童话质感的一部分。剧中人物的自我成长和修复过程,特别是男主角Carmy通过重建亲密关系来修复自己,引发共鸣。 剧集聚焦于个人成长,而非宏大的叙事,展现了大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紧密的联系。剧中没有明显的槽点。 剧中展现了后厨对效率的极致追求,以及后厨的压力。剧中人物之间称呼为“Chef”的现象,并非单纯的尊重,而是去除了个人化的职业称呼。在商业环境中,“总”的称呼是一种方便的约定俗成。在工作中,选择使用英文名是为了方便他人记忆和称呼,英文名可以避免在称呼中区分职位高低。剧中展现的焦虑感与个人从学校毕业后的工作经历相似。 社会分工提高效率,但也可能让人感到压抑。剧中展现了人们在高压工作环境下的痛苦,只有少数人敢于打破现状,追求自我实现。剧中人物的转变过程充满童话色彩,Vicci 的转变是一个更人性化的过程。剧中人物对目标的追求与现实生活中的状态形成对比。剧中人物的野心和追求是其吸引人的地方,Seed 的野心和选择,Tina 和 Marcus 的转变,Marcus 对美食的追求和对厨师技艺的认可,Marcus 对团队的感情和对 Seed 的转变,CIA 学校的吸引力在于其完善的体系和正向反馈。剧中人物与系统的博弈和融合,Marcus 对 Seed 的排挤源于对失业的恐惧,Marcus 的转变源于对团队的信任和对自身技能的提升,剧中人物的经历和机会都带有梦幻色彩。 剧中展现的野心体现在对未来的投资和规划。 HB: 剧集聚焦于社区化的生活,展现了大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紧密的联系。剧集聚焦于个人成长,而非宏大的叙事。剧中音乐与剧情氛围相符,增强观影体验。第二季的恋爱剧情略显俗套。剧中人物的自我成长和修复过程,特别是男主角Carmy通过重建亲密关系来修复自己,引发共鸣。 《熊家餐馆》与《东京大饭店》在风格和侧重点上差异巨大。剧集的背景设定和故事主题与编剧的个人经历有关。《熊家餐馆》与Anthony Bourdain的《Don't eat before you read this》文章有暗合之处。 剧中展现的野心体现在对未来的投资和规划。 景璐: 在餐厅打工的经历让她对后厨的生态有所了解。餐厅服务员最重要的能力是眼力见和观察能力。Richie 不适合做前场服务员,因为他缺乏游刃有余的能力。Richie 的转变源于在专业厨房看到专业人士高效工作,看到了专业餐厅中高效工作的榜样。Richie 的转变是自我成长还是被规训,难以区分。剧中人物的转变都源于自我反思和提升。剧中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剧中展现了后厨对效率的极致追求,以及后厨的压力。“Chef”的称呼并非单纯的尊重,而是去除了个人化的职业称呼。剧中展现的焦虑感与个人从学校毕业后的工作经历相似。社会分工提高效率,但也可能让人感到压抑。剧中展现了人们在高压工作环境下的痛苦,只有少数人敢于打破现状,追求自我实现。在工作中,选择使用英文名是为了方便他人记忆和称呼,英文名可以避免在称呼中区分职位高低。 剧中人物的转变过程充满童话色彩,Vicci 的转变是一个更人性化的过程。剧中人物对目标的追求与现实生活中的状态形成对比。剧中人物的野心和追求是其吸引人的地方。剧中人物与系统的博弈和融合。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熊家餐馆》这部剧会吸引观众?

这部剧通过展现一群支离破碎的人在一个混乱的餐厅中相互拯救的故事,吸引了观众。它真实地描绘了餐厅后厨的脏乱差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同时也展现了每个角色的自我挣扎和成长。

《熊家餐馆》与《东京大饭店》有什么不同?

《东京大饭店》更像是一个童话,展现的是光鲜美好的一面,而《熊家餐馆》则更现实主义,展现了餐厅后厨的混乱和冲突,以及团队在乱麻中寻找出路的挣扎。

为什么《熊家餐馆》中的角色会相互较劲?

剧中的角色都在与自己较劲,试图在混乱的环境中找到自我成长的机会。他们在第一季中相互较劲,但在第二季中,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个小小的蜕变,重新认识了自己。

《熊家餐馆》中的音乐有什么特别之处?

剧中的音乐非常符合芝加哥的背景,充满了典型的美国城市氛围,音乐的选择为剧集增添了丰富的情感层次,尤其是在角色们情绪崩溃时,音乐的歇斯底里感与剧情完美契合。

为什么《熊家餐馆》被归类为喜剧?

编剧之前主要导演单口喜剧,这是他首次执导剧情类剧集,因此剧集被归类为喜剧。尽管剧情充满挣扎和冲突,但编剧的喜剧背景使得剧集在节奏和情绪把控上非常出色。

《熊家餐馆》中的角色如何转变?

角色们在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后,开始反思并努力提升自己。他们通过自省和榜样力量,逐渐在混乱的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实现了自我成长。

为什么《熊家餐馆》中的角色都叫彼此‘Chef’?

在餐厅环境中,‘Chef’是一个位置的称呼,而不是个人的称呼。它抹杀了个人化,强调了工作流程中的流水线性质,类似于工作中的‘总’或‘老师’,是一种职业化的称呼。

《熊家餐馆》中的角色如何面对工作压力?

剧中的角色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中,几乎没有工作之外的生活,他们每天都在追求效率和完美,甚至在下班后也会继续思考如何改进工作流程,展现出对工作的极致追求。

《熊家餐馆》中的角色如何看待野心?

剧中的角色都有各自的野心,尽管他们身处混乱的团队中,但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他们的野心不仅体现在对工作的追求上,也体现在对自我成长的渴望中。

为什么《熊家餐馆》中的角色会选择留在团队中?

尽管团队管理混乱,但每个角色都对团队有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对已故的哥哥Michael的怀念。他们愿意为团队付出,即使面临困难,也没有真正想要离开,展现了团队的凝聚力。

Chapters
本期节目讨论了热门美剧《熊家餐馆》。嘉宾们分享了各自对这部剧的喜爱之处,包括其写实的风格、人物的挣扎与成长,以及动人的配乐。尽管第一集节奏混乱,但其真实性与引人入胜的情节使人欲罢不能。
  • 真实主义质感,展现餐厅后厨的脏乱差与人际冲突
  • 人物的挣扎与成长,引起观众共鸣
  • 动人的配乐,提升观影体验

Shownotes Transcript

简介: 本期是和「人间居住指南」播客联合出品的节目。提示:本期在社区公园里录制,音质一般但很松弛;片尾曲会突然很爆,做好心理和耳朵的准备~ 《熊家餐馆》在豆瓣页面里的介绍让人完全提不起兴致,哪怕概括为“一家位于芝加哥的小餐厅从破产边缘走出并成为一家高级餐厅的故事”,好像也很平淡。到底哪里好看呢?一群支离破碎的人、一家乱七八糟的店,怎么样来回拉扯,怎么样缝缝补补。我们也想找到答案。 https://www.rollingstone.com/wp-content/uploads/2022/07/00173c.jpg?w=1581&h=1054&crop=1 经常有人拿做设计和做菜做类比。或者,开餐厅本身也是做项目。个人的成长、团队的合作,在琐碎的日常中挣扎着寻找的价值和意义。Carmy曾经工作的纽约米其林参观厨房里,墙上挂着一行字: Every Second Counts。虽然它原本代表的是后厨高强度的时间管理,但我们更愿意解读它为,每一秒都有意义。为顾客做出精致料理的每一秒,和早起在厨房安安静静削土豆皮的每一秒,都有意义。从别人的身上,我们试图认识自己。 https://media.licdn.com/dms/image/D5612AQFxL3hXgcT5IA/article-inline_image-shrink_1000_1488/0/1692856396615?e=1719446400&v=beta&t=ez8QEOBTUcIZy2b85ohWwksCtWpPQzTYclj8IUJdUek 片子还有一段特别吸引我。那是完全扯开来的一集,讲的是甜点师Marcus去斯德哥尔摩进修。他给卧床不起、无法说话回应的妈妈打电话,说了三件事:风景很美,住在船上,喂一只看不见的猫。喂一只看不见的猫,多么浪漫的一件事!我很难描述这件事给我的打动。连Carmy也没见过这只猫,却叮嘱Marcus去了斯德哥尔摩要好好喂它。仿佛心里暗暗藏着的一个小野兽,那一星半点的理想和执着。 https://leosigh.com/wp-content/uploads/2023/06/The-Bear-Episode-4-Marcus-in-Denmark.jpg 豆瓣有篇评论里提到一篇很不错的 New Yorker 文章,“Don't Eat Before Reading This”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1999/04/19/dont-eat-before-reading-this),是 Anthony Bourdain 在1999年写的。一直以来很喜欢他的美食纪录片《Parts Unknown》。2018年, Anthony Bourdain 在法国准备新一季节目时被发现酒店里自杀。而他一开始出名的原因,正是New Yorker这篇文章。以前从来没有深入了解他,直到这次看熊家餐馆才知道这些故事。世界兜兜转转回到起点。很唏嘘。节目里没有机会聊到这个,特别在这里写一笔 https://static.next-episode.net/tv-shows-images/huge/anthony-bourdain-parts-unknown.jpg 人物: hb & 开源:播客「人间居住指南」主播、居南建造工作室合伙人 片尾音乐: 熊家餐馆主题曲 New Noise,by Refused Can I scream ? It's here for us to admire if we can afford the beauty of it If we can afford the luxury of turning our heads If we can adjust that $1000 smile and behold the creation of man Great words won't cover ugly actions and good frames won't save bad paintings We lack the motion to move to the new beat When the day is over the doors are locked on us Cause money buys the access and we can't pay the cost And how can we expect anyone to listen if we are using the same old voice ? We need noise, new art for the real people We lack the motion to move to the new beat We dance to all the wrong songs and we enjoy all the wrong moves We are not leading Yeah 收听方式: 推荐在泛用性播客客户端中搜索「所建所闻」订阅之后收听。 苹果手机推荐使用Podcasts、Overcast、Castro 安卓手机推荐使用AntennaPod、Pocket Casts、Castbox 此外还可以在「小宇宙」及Spotify上收听。 联系方式: 网站:architalk.xyz 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浪微博:所建所闻 (https://m.weibo.cn/profile/6895347942) Twitter:ArchiTalkXYZ (https://twitter.com/ArchiTalkXYZ) Instagram:architalk.xyz (https://www.instagram.com/architalk.xyz/) Special Guests: hb and 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