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文理新年秀之八大科技高光榜:火星生娃、小机器人花钱、核聚变搅局、迷因可计算

文理新年秀之八大科技高光榜:火星生娃、小机器人花钱、核聚变搅局、迷因可计算

2025/1/7
logo of podcast 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小胖老师
魏老师
Topics
小胖老师:对量子计算、核聚变、火星移民、AI Agent、叙事计算、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和加密货币等八大科技领域进行了盘点,认为这些领域在未来几年值得关注,并对每个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 例如,在量子计算领域,小胖老师介绍了谷歌的 Willow 芯片,该芯片在量子纠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核聚变领域,小胖老师指出可控核聚变技术距离商业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火星移民领域,小胖老师分析了星际旅行和星际移民的区别,并探讨了火星殖民的社会和法律问题;在 AI Agent 领域,小胖老师认为 AI Agent 将会迎来爆发式增长,并与加密货币结合,形成新的经济系统;在叙事计算领域,小胖老师认为社交媒体等平台上的叙事可以被 AI 计算和管理,并可视化呈现,从而预测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小胖老师认为人形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技术将会快速发展,并对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技术挑战进行了分析;在脑机接口领域,小胖老师介绍了马斯克的 Neuralink 技术,并探讨了脑机接口的应用场景和伦理问题;在加密货币领域,小胖老师认为加密领域呈现出两条发展路径:成为通往元宇宙的桥梁和服务于现实世界的金融体系。 魏老师:对上述八大科技领域进行了补充和评论,从底层逻辑的角度对每个领域的技术难点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 例如,在量子计算领域,魏老师解释了量子计算的基本原理和纠错技术的挑战;在核聚变领域,魏老师分析了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难点,并指出临界尺寸是下一步研究的关键;在火星移民领域,魏老师探讨了火星殖民的社会和法律问题;在 AI Agent 领域,魏老师认为 AI Agent 的应用可能首先在虚拟世界超越现实世界;在叙事计算领域,魏老师介绍了观点动力学,并探讨了 Bot 在叙事传播中的作用;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魏老师分析了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挑战和伦理问题;在脑机接口领域,魏老师探讨了脑机接口的双向发展,即把虚拟世界植入人脑和帮助人进入虚拟世界;在加密货币领域,魏老师认为加密领域呈现出两条发展路径:成为通往元宇宙的桥梁和服务于现实世界的金融体系。

Deep Dive

Key Insights

WHY did Google's Willow chip cause such a stir in the tech world?

Willow, a new quantum computing chip, showcased the ability to solve a complex problem (RCS, the strongest point-to-point communication encryption) in 5 minutes, a feat that would take the world's fastest supercomputer 10,000 trillion years. Its key innovation isn't speed but "error correction," addressing a major hurdle in quantum computing where more qubits typically mean more errors. Willow, with only 105 qubits, achieved an unprecedented reduction in errors while increasing qubits.

WHY is quantum computing considered a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approach than traditional computing?

Quantum computers leverage the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specifically superposition and entanglement, to perform computations. Unlike classical computers that use bits representing 0 or 1, quantum computers use qubits, which can exist in a superposition of states, representing both 0 and 1 simultaneously. This allows them to explore a vast number of possibilities at once, making them suitable for problems where the answer is fuzzy, imprecise, or even random, such as simulating parallel universes or natural phenomena at a molecular level.

WHY did nuclear energy experience a resurgence in interest around 2021?

The renewed interest stemmed from growing concerns about climate change and the push for 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investing. Nuclear energy, being a clean energy source with high energy output, long-lasting fuel, and relative safety, became an attractive alternative to fossil fuels and other renewables. This led to a surge in investments from tech giants like Elon Musk, Bill Gates, and George Soros.

WHY is achieving controlled nuclear fusion, particularly at room temperature, considered a significant technological challenge?

Nuclear fusion, unlike fission, requires extremely high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to initiate and sustain the reaction, similar to the conditions inside the sun. Maintaining this environment and creating a self-sustaining energy-producing cycle on Earth presents a major engineering hurdle. Furthermore, the required size for a functional fusion reactor is unknown and could be prohibitively large, even if the technology becomes available.

WHY are SpaceX's rocket advancements considered crucial for space travel and potential Mars colonization?

SpaceX's advancements, particularly the multi-engine design and successful recovery of the Starship's booster rocket, hav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cost of commercial space travel. The increased payload capacity of Starship, compared to Falcon 9, allows for transporting more people and resources, making Mars travel more feasible. These advancements pave the way for not just visiting Mars but potentially establishing a permanent presence there.

WHY is the legal and social framework for Mars colonization a complex issue?

Establishing a permanent human presence on Mars raises complex questions of governance and citizenship. Issues such as the nationality of children born on Mars, the ownership and control of Martian resourc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legal and social structures are crucial considerations. These challenges requir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go beyond the scope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lone.

WHY are AI agents considered the next big thing in AI?

AI agents move beyond just processing information and actually take action, making them the "doers" in the AI worl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re vast, from automating tasks like coding and booking travel to managing cryptocurrency portfolios. Their native digital environment makes them particularly suited for interacting with cryptocurrencies, streamlining payments and transactions in the virtual world.

WHY is the combination of AI agents and cryptocurrency considered a natural fit?

AI agents, being digital natives, can seamlessly interact with cryptocurrencies. The ease of managing digital assets through private keys eliminates the need for traditional banking infrastructure, potentially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adoption of AI agents in the digital world compared to their physical counterparts.

WHY is the computability of narratives considered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The ability to compute narratives allows for analyzing and predicting social consensus and collective cognition, offering insights into how information spreads and influences markets and society. This involves quantifying attention and sentiment towards specific topics, potentially automating trend identification and forecasting future narratives.

WHY does the rise of AI bots pose a challenge to narrative computation?

Bots ca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online narratives through automated posting and engagement, raising questions about the authenticity of online trends. Future narrative computation models will need to account for bot activity and differentiate between human and bot-driven narratives.

WHY is the humanoid form considered advantageous for robots?

The human form allows robots to interact seamlessly with the human-designed world, navigating environments like stairs, ladders, and using tools created for humans. This eliminates the need for specialized robots for different tasks, promoting the concept of general-purpose robots capable of performing a variety of functions in human environments.

WHY does Moravec's Paradox highlight a key challenge in robotics?

Moravec's Paradox states that tasks easy for humans are often difficult for robots. Simple actions like sitting or running can require complex control systems for robots, highlighting the challenge of replicating human dexterity and adaptability in machines.

WHY was Neuralink developed, according to Elon Musk?

Elon Musk views Neuralink as a way to enhance human capabilities and potentially counter the perceived threa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y creating a high-bandwidth interface between the brain and computers, Neuralink aims to accelerat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potentially enable abilities like enhanced memory,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elepathic communication.

WHY is the development of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considered a two-way street?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can both influence the brain through external stimuli, potentially repairing damage and enhancing abilities, and allow the brain to interact with the virtual world, increasing efficiency and control in digital environments. This two-way interaction is key to achieving Neuralink's goals of human augmentation and integration with AI.

WHY are the "crypto" and "blockchain" worlds diverging?

The cryptocurrency and blockchain space is evolving into two distinct paths: one focused on building the metaverse and virtual economies, and the other on integrating with existing financial systems. This divergence is reflected in the different applications being developed, from AI agents using crypto in virtual worlds to blockchain technology being used for real-world financial applications like cross-border payments and CBDCs.

WHY is the "Crypto for AI" paradigm gaining traction?

The "Crypto for AI" approach leverages Web3's incentive mechanisms to empower AI development. This includes creating decentralized AI algorithm networks and AI robot economies, offering more tangible applications and attracting greater interest from investors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AI for Crypto" paradigm.

Chapters
谷歌发布的Willow量子计算芯片,5分钟内破解了超级计算机需10万亿亿年才能解决的RCS难题。其突破点在于量子纠错能力,实现了在增加量子比特的同时减少错误数量。量子计算机并非简单的超级计算机,它处理的是不同类型的模糊、不精确甚至随机的问题,例如模拟平行宇宙,这或许是量子计算机的‘用武之地’。
  • 谷歌Willow芯片5分钟内破解超级计算机需10万亿亿年才能解决的RCS难题
  • Willow芯片的突破点在于量子纠错能力,在增加量子比特的同时减少错误数量
  • 量子计算机擅长处理模糊、不精确甚至随机的问题,例如模拟平行宇宙

Shownotes Transcript

2024年已经翻篇儿了。我和Will老师琢磨着搞个特别节目,聊聊未来几年看好的科技高光领域。不是预测,毕竟技术可比金融市场变化莫测多了,金融就那么几个套路,科技领域那可是日新月异。 我们挑了八个未来几年都值得关注的领域,还是老规矩:上底层逻辑。 文理八大科技高光榜单: **1. (00:02:47) **量子计算加速发展 **2. (00:27:30) **核聚变搅局新能源? **3. (00:43:03) **火箭和火星:星际旅行、星际移民还是星际殖民? **4. (00:58:18) **AI agent小机器人儿开始用钱(crypto)? **5. (01:07:16) **叙事(narratives)和迷因(meme)可以被计算 **6. (01:26:04) **人形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满街跑? **7. (01:40:07) **脑机接口对抗人工智能? **8. (01:50:34) **链圈和币圈已经“分叉” 文字总结版: 1. 榜一:量子计算加速发展 量子计算领域,三不五时会冒出一个重大突破:这次是谷歌的Willow 。12月11日谷歌Willow芯片横空出世,5分钟破解超级计算机需10万亿亿年才能解决的RCS难题(最强点对点通讯加密),瞬间引爆科技圈。 不得不说2024年是量子计算“高歌猛进年”: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机崛起,硅量子比特技术突破,而Willow的出现,更是在量子纠错技术上掀起革命。**Willow的厉害之处不在于速度,而在于“纠错”。**众所周知,量子计算虽强大,却易受干扰,量子比特越多,错误越多。Willow仅有105个量子比特,却史无前例地实现了“增量减错”,为解决复杂问题带来指数级加速。此前,IBM另辟蹊径,用“噪声对抗噪声”的“错误缓解”策略,也取得了突破。 不明觉厉。究竟什么是量子计算机? 虽然量子计算的概念很火,但多数人仍是一知半解。可以用《文明》游戏来做个比喻: 游戏地图上的探索,在计算机出现前,我们如同史前人类,步履蹒跚,探索范围极其有限。计算机的出现,如同拥有了马匹和车辆,拓展了疆域。而量子计算机到来,并非更快的车,而像船或潜水艇,能探索海洋——一个普通计算机无法触及的领域。 **所以,量子计算机并非单纯的“超级计算机”,它更像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处理的是不同类型的问题。**就像船不能在陆地上跑,量子计算机不擅长简单的加减乘除,但它能在“海洋”——充满各种可能性的量子世界中探索。 量子计算机如何运作? 不是把所有状态都算一遍,而是像在水中投入两块石头,寻找波纹叠加的特定点,从而高效地解决问题。 传统计算机使用比特,非0即1,所有信息都被转换成这种二进制语言。而量子计算机运行于量子比特,它更像是一个波,可以是0,也可以是1,每个量子比特都拥有成为0或1的概率。当量子计算机工作时,多个量子比特的概率相互作用,如同池塘中的涟漪相互叠加,产生建设性或破坏性的干扰。 量子计算机特别擅长“模拟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量子的”——我们现有的技术是在模拟自然,而量子计算的运作模式就是自然本身。 量子计算机的目标领域并非解决现有计算机能解决的问题,而更适合处理那些答案模糊、不精确甚至随机的问题,例如模拟平行宇宙。因为平行宇宙的无限分叉正是源于量子的随机性,这或许正是量子计算机的“用武之地”。 **一个脑洞:用量子计算机模拟一个平行宇宙——比如如果希特勒当年被美术学院录取,世界会是什么样?**它或许能帮我们解答一些历史的“what if”。 生命的起源、人类的思想,乃至平行宇宙的形成,都可能与量子的叠加态有关,最终都需要量子计算机来解答。不禁感叹:“万物皆回归到量子”。   2. 榜二: 可控核聚变搅局新能源? 可控核聚变与ESG理念以及全球变暖的关注密不可分。核能作为清洁能源,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等一同竞争,吸引了大量关注。它能量巨大、清洁持久,无需频繁更换电池,安全性相对较高,还能减少碳排放,助力世界摆脱能源危机。 2021年,全球核聚变领域投资激增,马斯克、比尔·盖茨、索罗斯纷纷押注,投资额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美国激光惯性约束点火的成功,更是为可控核聚变带来重大突破。马克·安德森更是计划在欧美新建千座先进核电站,乐观估计2030至2040年可实现商业并网。尽管目前尚未有初创企业推出可商业化运营的核聚变产品,但Helion等公司已获得Sam Altman、Facebook等投资。 核电行业在繁荣的背后,也曾经历了数十年的冷遇。三里岛、切尔诺贝利、福岛等核事故的阴霾,使得核能发展备受争议。核技术诞生于40年代,最初用于军事领域,50、60年代民用核能蓬勃发展。70年代,德国绿党崛起,倡导“预防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 ***技术伦理,要求技术发明者必须预测并避免潜在风险,否则就应停止技术发展),并停止了核能发展。而美国,尼克松总统曾提出雄心勃勃的“独立计划”,计划到1980年建成千座核电站,实现能源独立、清洁能源转型和电动汽车普及;然后却采纳了“预防原则”,成立核监管委员会,最终导致计划流产,美国至今也未建成新的核电站。 更令人深思的是,德国放弃核能发展,导致其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这也被认为是俄乌战争的间接诱因之一。欧盟过去20年对普京政权的“资助”,也与此息息相关。但回顾70年的民用核能历史,它却是最安全的能源形式之一。 真这么乐观吗? 我们对可控核聚变,尤其是常温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可行性,还是应该持保留态度。虽然人类首次实现了激光引发的核聚变,并达到能量输出大于输入,但这离真正的商业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核裂变之所以能被利用,是因为像铀这样的元素既能稳定存在,又能持续释放能量。此外,核反应堆的关键技术,例如重水减速器,也依赖于某些物质既能稳定存在,又能吸收辐射的特性。这些稳定的结构是核电站持续运转的基础。 然而,核聚变与核裂变不同。核聚变需要高温高压环境才能引发原子碰撞并释放能量,就像太阳的巨大燃烧一样。**地球上如何模拟太阳的这种循环体系,如何在地球上构造一个核聚变产生能量,能量产生高温,高温促进核聚变的持续循环?**这与核裂变中,裂变产生的中子激发其他原子进一步裂变的链式反应类似,但核聚变的控制难度更大。 可控核聚变就像“地球上的小太阳”,需要一个可控的、成体系的产热过程。与不可控的氢弹(核聚变)和原子弹(核裂变)不同,我们需要的核聚变是可控的、可开关的能量来源。 最后,“尺寸”也很重要:原子弹体积很小,而核电站却非常庞大,因为它需要大量的冷却剂和辐射吸收装置。太阳的巨大体积支撑了其核聚变系统。目前,我们还不清楚实现可控核聚变所需的最小尺寸是多少。如果需要的尺寸过大,即使技术上可控,也可能无法建造。因此,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确定可控核聚变的临界尺寸。   3. 榜三:火箭和火星:星际旅行、星际移民还是星际殖民? 地球太伤心,认真考虑逃离地球,去火星。现实已经给了两种可能:是去玩儿一圈儿?还是干脆一去不返? **先说旅行。**火箭技术的两大突破尤为关键:多发动机设计和火箭的可回收性。SpaceX今年10月成功回收了星舰的推进火箭,这可是件大事——星舰由火箭和飞船两部分组成,火箭负责助推,飞船载人载货。这次的突破在于实现了NASA都没做到的超重火箭回收,大幅降低了商业航天的成本。星舰的有效载荷高达150吨,比可回收的猎鹰9号的63吨翻了一倍多,意味着可以运送更多的人和物资,去火星旅行不是梦。而且! SpaceX的研发经费仅为NASA的十分之一,速度却是NASA的两倍。 **再说移民。**为了模拟火星生活,NASA一年前招募了四名志愿者,在一个1700平方英尺的3D打印舱内进行为期一年的隔离实验。这次实验是为了收集健康和表现数据,了解人类在隔离、封闭、资源有限、设备故障等压力下的反应,这些压力都与未来火星居民可能面临的情况相似。实验中一个有趣的限制是与外界的通讯延迟22分钟,模拟从火星到地球的信号传输时间,这意味着即使需要什么东西,最快也要44分钟才能得到回复。 更让人内心躁动的是,许多关于火星生活的现实问题已经开始被认真考虑:比如,我们能在火星上开飞机吗? 掐指一算:金星虽然大气密度高,但环境过于恶劣;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温度极低,风暴肆虐;水星则根本没有大气层。只有火星,尽管大气稀薄,密度仅为地球的1%,需要飞机以1马赫的速度飞行才能获得足够的升力,起降困难,但理论上是可行的。 另外,在火星上制造氧气也已成为现实!“MOXIE”实验已经证明可以长期可靠地在火星上制造氧气,不仅能供宇航员呼吸,还能为火箭返航提供燃料——原理是从火星大气(96%是二氧化碳)中分离出氧原子,并将剩余的一氧化碳释放回大气。 去火星旅行和移民好像可以写上日历了。 然而,火箭的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如何实现星际移民或殖民——从“来玩儿一圈”到真正在火星上“建立永久居所”,涉及的问题更加复杂。 如果你从北京移民到上海,不仅需要一辆车,还要解决在上海的生活、工作、住房等一系列问题。同样,火星移民不仅需要强大的火箭技术,还需解决在火星上的生活保障、居住环境、法律制度等诸多挑战。 马斯克已经开始规划火星上的生活,包括建设核聚变电站以提供能源。然而,技术上的突破无法独自解决人类在火星上生存所面临的社会和法律问题。例如,如果在火星上生孩子,这个孩子该拥有谁的公民身份?是地球的国家,还是火星的新政权? 一个历史:据传,美国政府要求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宣布月球资源属于美国,然而他并未遵循,导致他在返回后保持了几十年的沉默。无论真假,故事反映出科技突破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同样,火星殖民也面临类似的归属问题:火星是属于全人类,还是某个国家或企业独占? 马斯克技术卓越,但他依然无法单方面决定火星上的法律和社会规则。   4. 榜四:AI agent小机器人儿开始用钱? 从谷歌CEO皮查伊预言的“千Agent时代”,到小扎设想的“Agent人口超越人类”,再到黄仁勋的“Agent技能产业”论,科技巨头们已经在“agent“世界里不亦乐乎了。 风投巨头a16z和Messari押注2025年AI Agent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有消息称,OpenAI将于2025年1月推出全新AI Agent产品“Operator”,能自动编写代码、预订旅行、进行电商购物,看起来要再次点燃AI市场。 AI Agent究竟是什么? AI是“知道如何做”,AI Agent是“立刻去做”。**AI是大脑,AI Agent是撸起袖子干活的牛马。**它将AI的智慧转化为实际行动,解答你的疑问,处理你的琐事。 **过去几年,大型语言模型和聊天机器人是AI舞台的主角。但到了2024年,聚光灯转向了“Agent”。**XBOW是一个经典案例——这款由GitHub Copilot开发者打造的AI Agent渗透测试工具,只需28分钟就能完成顶尖黑客40小时的工作量。它不仅能发现漏洞,还能在授权下进行网站攻击测试,甚至已经发现了PHP和JavaScript中不安全的签名算法等关键漏洞。 也许很快,AI Agent就能组成集群或网络,协同作战,甚至相互竞争,如同电影《黑客帝国》中的Agent Smith军团。 但这并不是最撩骚的,真正性感的是:AI Agent与加密货币的结合,小机器人儿开始自己用钱,创造经济系统。 不同于传统AI在现实世界的应用,比如自动驾驶、机器人厨师,AI Agent天生就是数字世界的原住民,用加密货币进行支付和交易简直再自然不过。 最近有人让经过特训的AI Agent自主管理加密资产。这个数字助手不仅能分析币价走势、判断NFT价值,还能自主决策交易。有趣的是,它并不总是按照预设路线行事—当创造者认为应该买入无聊猿NFT时,它却另辟蹊径,选择了其他标的,通过巧妙的拍卖参与和择时交易,最终还收获了不菲利润。 与其他AI应用相比,让AI Agent使用加密货币有着得天独道的优势。**你无需为机器人开设银行账户或者给它塞现金,只要植入一串私钥,它就能自由支配数字资产。**这让AI Agent在虚拟世界的发展很可能远超现实世界。就算马斯克在实体机器人领域投入再多资源,AI Agent在数字领域一年的进展可能就超过传统机器人几十年的积累。 AI Agent必将大规模落地应用,而加密货币将成为它们之间最自然的支付方式。   5. 榜五:叙事(narratives)和迷因(meme)可以被计算? “叙事的计算”——这个话题是文理两开花的常客了。 叙事和迷因——你脑子里的东西变成是一种可以被分析、计算并加以管理的“流动结构”——这种变革或许比我们想象得更近。 叙事经济:从金融市场到社交网络 曾几何时,金融市场的波动仅仅被归结为基本面与技术面的较量,如今叙事面似乎更加重要——一篇小作文,一句推文——就能瞬间点燃情绪,引发市场的涨停或暴跌。 我们感知世界已经不再靠新闻,大概率是通过社交平台的碎片化信息——很悲催,但这种变化,也为“叙事的计算化”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基础和实现可能。 叙事计算揭示了一个悖论:看似难以捉摸的社会共识和群体认知,实际上可以被量化和预测。这种计算能力改变我们理解信息传播的方式。 未来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甚至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都大概率可能通过AI计算和可视化工具精准呈现。人们关注什么,怎么想,社会舆论的方向会如何发展,一切不再是不可捉摸的,而是“有迹可循”的。叙事经济的“趋势面”正在崛起,它甚至可能超越传统的“基本面”和“技术面”,成为影响市场和社会变化的关键力量。 叙事的计算不仅仅是概念,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已经可以对海量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将零散的信息整合为清晰的趋势图。例如,**AI可以通过分析推文、点赞、转发等数据,识别出某个话题的集中度(attention)和情绪倾向(sentiment)。**这些信息可以被可视化,帮助我们直观地看到某个叙事的爆发点,以及它可能引导的方向。 我们可以借此“看到“社会情绪波动。例如,当某个话题突然爆发,AI可以追踪其传播路径,判断它是否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叙事——预测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社会情绪都不是问题。 **叙事计算还可以将“寻找热点”这个任务自动化。**过去,像Polymarket这样的预测市场,需要人工团队每天翻阅大量社交媒体内容,挖掘潜在热点。但未来,AI可以通过叙事计算,自动筛选出可能引爆的热点,让预测市场更加高效和精准。 底层逻辑:观点动力学 叙事的传播并非无序,而是有其规律可循。这种规律,被称为“观点动力学”(Opinion Dynamics),它试图揭示叙事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路径和影响机制。 简单来说,观点动力学研究的是叙事如何在人群中“扩散”。它包含几个核心要素: · 传播概率:一个人听到叙事后,会向多少人传播? · 情绪感染:听到叙事的人是否感兴趣或相信? · 传播路径:叙事是如何在人群中形成连锁反应的? 观点动力学甚至发展出了数学模型。例如,当一个叙事通过社交网络传播时,可以用马尔科夫链的概率模型来量化其传播路径和强度。通过分析叙事的覆盖面和传播广度,我们可以判断哪些叙事更有可能成为主流,哪些则会迅速湮灭。 这种模型为预测市场和舆论分析提供了工具。比如,通过分析社交媒体的转发量和点赞量,可以迅速判断某个叙事的传播潜力。 Bot的崛起:叙事传播的新变量 然而,叙事的传播并不仅仅是由人类推动的。随着AI Bot的崛起,虚拟角色在叙事形成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事实上,如今的社交媒体上,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由Bot生成或传播的。 这当然引发新问题:当叙事的传播被Bot“污染”时,我们还能信任这些数据吗?比如,一个热点话题的爆发,是因为人类真的感兴趣,还是因为大量Bot的刷屏行为?如果叙事是由AI推动的,那么这是否会进一步影响人类的认知? 虽然这些问题看似复杂,但实际上,Bot的行为也可以被纳入观点动力学的研究范畴。因为Bot的存在并不否定传播的真实性——它们的转发和点赞行为,同样会对人类的注意力产生影响。未来的叙事计算可能需要引入新的加权机制,以区分人类与Bot对叙事的贡献。 **叙事的计算化,可能在2025年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随着AI Agent的普及,它们不仅能够参与叙事的传播,还可能成为叙事的创造者。**一个AI Agent或许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内容、引导讨论,甚至直接影响公众舆论。而这些行为,都会对叙事的计算逻辑提出新的挑战。改变我们的认知方式。 那么问题来了:当AI成为叙事主体时,人类的认知要去哪儿?   6. 榜六:人形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满街跑? 看好机器人,是因为“人”而非“科技”。AI发展的两大方向,一是深耕虚拟世界,二是介入物理世界。人形机器人和自动驾驶的发展并非单纯依靠AI进步,制造工艺、传感器等周边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从小就梦想跟机器人小伙伴一起玩耍,现在长大了,这愿望却依然像天边一颗星。虽然特斯拉、波士顿动力、本田、NASA都在狂飙突进,国内抖音上也时不时冒出些机器人工厂的视频,但总感觉差点意思。 几个月前,波士顿动力的Atlas跑酷、扔东西的视频火爆全网,这让我对人形机器人的理解也经历了一次大翻车。小时候,机器人就等于人形;长大后,发现机器人不一定要长成人样,干嘛非得人形?**但“人形”确实有必要!因为这个世界是按照人类的需求设计的。**腿比轮子强在哪?能上楼梯、爬梯子、钻树林、闯废墟,还能适应太空、复杂地形。头、肩膀、胳膊、腿,这些对机器人都很重要。至于尾巴、翅膀这些人类没有的部件,目前看来纯属多余。 不过,人形机器人虽然得有人形,但它们的行动方式真没必要跟人类一模一样。可以像贞子,或者恐怖片里手掌扭到后背、面朝上爬行的怪物,人形机器人也可以走这种诡异路线。新版Atlas纯电力驱动,摆脱了老旧的液压系统,还配备了大量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环境、预测自身运动变化,简直就是现实版Transformer。 当然,问题依然一大堆。Atlas能后空翻却不能跑步?**这就是莫拉维克悖论:对人类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机器人却难如登天。**坐下这种事,我们根本不用过脑子,机器人却得费老大劲。人形机器人不会坐椅子,是因为写控制系统太难了。虽然能做到,但还有更重要的优先级:处理意外情况、适应变化。特斯拉的Optimus演示里,工程师不停“欺负”小机器人,刚摆好的积木立马被推倒,但它依然继续工作,这就是适应变化的能力。Atlas在YouTube上扔包的视频,机器人得在运动中计算所有细节。你越了解人形机器人,就越明白造一个机器人有多难。 还有,人类能从经验和失败中学习,Atlas却不行。**目前还没有办法自动利用机器人收集的数据改进控制系统,任何硬件改进都得靠工程师手动完成。**虽然感知系统完全由机器学习驱动,用摄像头识别物体、定位环境,但学习能力还远远不够。 更棘手的是伦理问题。杀手机器人?波士顿动力声明,任何通用机器人都不能武器化。但谁知道呢?我们身边已经全是机器人了,虽然大多是固定或靠轮子移动的,但人形机器人不一样。它们长得像我们,既可怕又可爱,因为它们更像我们。我们需要思考:我们人类想做什么?想放弃什么?   7. 榜七:脑机接口对抗人工智能? 大约十个月前,马斯克高调宣布Neuralink即将开启脑机接口新纪元,首个芯片植入人脑。这在去年FDA批准人体试验后,更进一步成为现实。 目前,Neuralink主要针对瘫痪、失明、阿尔茨海默症和癫痫等疾病进行研究。其首款产品“心灵感应”(Telepathy)名副其实,旨在让人们通过意念操控计算机。简单来说,芯片植入大脑,捕捉神经信号,传输至应用程序,最终将信号解码成指令。 **然而,马斯克在Joe Rogan、Lex Fridman等播客中都透露了终极目标:即使AI温和发展,人类依旧会被远远甩在身后。他深信人工智能对人类构成威胁,而Neuralink正是他构想的解药。**他认为,我们已是半机械人,手机如同延伸的肢体。但问题在于,信息传输带宽太窄,输入输出速度都太慢。植入式脑机接口将弥补这一缺陷,成为人脑与数字世界的高速桥梁。 马斯克描绘了一个未来:Neuralink手术如同激光矫视般轻松便捷,人们可以像电影回放般拥有超强记忆,甚至下载语言程序,瞬间掌握外语,或直接进行心灵感应交流,这一切或许在5到10年内就能实现。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大脑被黑客入侵的风险也随之而来。 脑机接口的意义在于双向发展: 一方面:“把虚拟世界植入人脑”——它可以像程序刺激脑电波一样,修复受损大脑,提升人类能力;另一方面:“帮助人进入虚拟世界”——它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进入虚拟世界,像电影《黑客帝国》或《头号玩家》那样,用意念与虚拟世界互动,极大提升效率和能力。   8. 榜八:链圈和币圈已经分叉 **加密领域正呈现出两条清晰的发展路径:一是成为通往元宇宙的桥梁,二是服务于现实世界的金融体系。**可能擦肩而过,各自精彩。 **曾经模糊的“链圈”和“币圈”如今已泾渭分明,前者致力于改造现有金融系统,后者则专注于构建元宇宙的新业态。特别是“Crypto for AI”的模式,即利用Web3的激励机制赋能AI发展,例如去中心化AI算法网络和AI机器人经济。 从VC的投资方向也能看出行业发展趋势,当VC不再纠结于这两个方向时,行业轮廓也就清晰了。 至于这种趋势的底层逻辑,我们可以用一个“文理经典二乘二矩阵”**来理解: **AI和加密货币分别作为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包含“进入虚拟世界”和“服务现实世界”两个方向,由此形成了四种可能性:**其中,**AI和加密货币共同构建虚拟世界经济,以及AI赋能加密货币进行现实世界的金融活动,**是两种典型的方向。以AI机器人花钱和AI量化交易机器人炒币为例,就是这两种方向的差异。 AI是生产力,Web3是生产关系。“Crypto for AI”在当下应用似乎更合理,也就是用加密技术给AI产业赋能,这比之前用AI赋能Crypto(“AI for Crypto”)的思路更靠谱,需求更大。 之前“AI for Crypto”想做的,比如用AI优化代码、做安全审计、制定链上收益和交易策略、给交易软件配聊天机器人、搞AI加密投资顾问等等,都还是得看市场脸色,牛熊一来一回,啥都白搭。现在“Crypto for AI”就更务实了。 展望2025年,链圈和币圈将进一步分化。链圈会走向企业级和国家级应用,比如跨境支付、数字身份、数据隐私保护、央行数字货币和现实世界资产通证化。币圈则专注于链上治理和社区化运营,像Polymarket这样的预测市场就是个例子。 至于监管,虽然对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和隐私币的监管还有争议,但灰色地带肯定会越来越小,合规将成为未来主旋律。 关于《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Twitter: @LeiSalin_XP @Will42W TG群(开放)t.me) 收听平台: 小宇宙:文理两开花 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https://open.firstory.me/rss/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手动添加节目) 文字稿和延伸阅读: 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 《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https://wenli.substack.com 其他平台: 即刻: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