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术分科与传统经典阅读之间的裂痕反映了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传统文人如汤用同认为经典阅读是知识分子的根基和品格,而现代学者如岳代云则更注重专业领域的造诣。这种裂痕体现了对知识分子合格标准的重新定义,现代学术分科越来越细,导致许多研究方向小众化,甚至与现实脱节。
这类研究反映了学术研究中一种危险的倾向,即为了显得有深度而强行建立毫无关联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它不仅缺乏学术价值,反而会误导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混淆科学思维和文学想象的界限。这种牵强附会的研究方式无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游记》或微积分。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科研评价体系的简单化和量化。学者们被要求定期发表论文,学校和机构用论文数量来考核,但创新性研究很难在短期内出成果。于是,研究者将研究对象切割得极其细小,以确保论文的原创性。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导致大量看似新颖实则无意义的研究出现。
佛教心理学的尝试比将佛教概念对应到物理世界要合理得多,但仍存在根本性问题。佛教和心理学虽然都关注人的心智活动,但它们的终极目标完全不同。心理学追求心理健康和功能性适应,而佛教追求超越现实的解脱。用心理学概念解释佛教容易把佛教降格成一种心理调试工具,遮蔽了佛教更深层的内涵。
佛教的本质在于通过彻底否定世俗认知,包括对自我、情感和一切现象的执着,来达到超越性的觉醒。这种觉醒不是为了让人在现实生活中活得更好,而是要超越现实生活本身。心理治疗的本质是在现实生活的框架内帮助人们建立更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而心理学的本质是对人类心智活动的系统研究,并不预设特定目标。
说科学和极乐世界矛盾是一种思维陷阱,因为这种判断用现有科学知识的边界去框定整个实在。科学的确告诉我们宇宙是什么样子,但它无法穷尽所有存在。当代物理学已经暗示了存在的复杂性,科学本身也在不断扩展对实在的理解范围。极乐世界和科学试图回答的是不同层面的问题,强行对应反而会遮蔽存在的丰富性。
净土信仰与大乘佛教的兴起有关,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法门之一。它的兴起是为了回应普通民众的需求,相比禅宗的顿悟和其他法门的严苛修行,念佛往生显得更容易接受和实践。净土信仰的价值在于它为普通人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解脱之路,这种朴素的信仰本身就有其价值,不需要用科学概念来论证。
嘉宾:苏妮特、取悦度为4的INTJ
这期聊了学术研究、心理学和宗教。
2:30 《从西游记看中国古代的微积分思想》的价值
16:00 四大部洲八大地狱能和物理世界对应吗?
23:00 自我的本质是什么?
30:00 朴素的信仰
39:00 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回应
————————————
我从一起录播客的嘉宾朋友们身上看到了很多闪光的品质,这是俗世生活的极大安慰。
本播客持续招募嘉宾。如果您有兴趣讲述自己的故事,请发邮件到[email protected],内容包括简短的自我介绍和对故事的一两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