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No.18 对话张伊妍:从追星开始,聊算法!

No.18 对话张伊妍:从追星开始,聊算法!

2024/7/18
logo of podcast 我有一个朋友 | 董晨宇

我有一个朋友 | 董晨宇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张伊妍
Topics
董晨宇:探讨了算法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特别是粉丝如何利用算法策略为偶像增加曝光度,以及算法如何塑造内容和社群文化。 分析了信息茧房的概念,以及如何平衡个性化推荐与信息获取的多样性。 讨论了创作者如何与算法互动,以及平台如何通过算法和人工干预来影响内容传播。 张伊妍:从学术角度分析了粉丝、算法和平台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粉丝并非完全盲目,而是会理性地利用算法规则和漏洞。 研究表明,平台与粉丝之间存在一种“拔河”关系,平台需要粉丝维持活跃度,而粉丝则试图利用算法策略来实现自身目标。 论文探讨了信息茧房的概念,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公众对信息茧房的理解差异。 并分析了不同平台的算法策略和社群文化,以及创作者如何适应和利用算法。 张伊妍:从粉丝追星的视角,探讨了粉丝如何利用算法策略增加偶像的曝光度,以及算法对粉丝行为和平台策略的影响。 分析了粉丝对算法的认知和策略,指出粉丝并非完全盲目,而是会理性地利用算法规则和漏洞。 阐述了信息茧房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算法策略来优化信息获取。 并分析了不同平台的算法策略和社群文化,以及创作者如何适应和利用算法。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这期请来了我的办公室对桌,人大新闻学院的张伊妍。我们身上有2个共同点,都是研究传播学的,还都追星。于是节目中发生了这样的对话:

“吼?对我们有所隐瞒,不知道你的小号是什么。” (八卦脸)

“就别问了。” (生无可恋脸)

在“学者”与“粉丝”两个身份之间切换观察,我们发现打榜、做数据、甚至在抖音“推销”自己的偶像,这背后是一场无声的较量——用户在不断地和平台、和算法拔河,而且彼此心照不宣。

那么,普通用户对“算法”的印象,微博、抖音等平台对“算法”的运用,与“算法”自身的性质,它们是否一致呢?当我们说算法带火了一个人时,这个人为何能成为“算选之子”?每个人都爱用的“信息茧房”概念,到底该怎么理解?

我们从学科的角度轻松地聊了一聊,希望你会喜欢。

【本期主播】

董晨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张伊妍,波士顿大学新媒体研究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shownotes】

02:04 追男团和大学老师的身份会割裂吗?

03:56 “董老师,您是有粉藉的人”

06:56 给爱豆打榜的一二事

11:39 粉丝群里流传的算法“流言”

20:39 万金油概念“信息茧房”,到底该怎么理解?

24:49 怎么把“信息茧房”变成一件好事?

31:53 算法背后,还是“人”的事

34:30 算法如乐高

36:01 创作者和算法斗智?国内外的不同

40:02 算法对内容的塑造

43:30 以郭有才为例,一个人是怎么“火”的?

49:00 “追星女勇闯抖音”

51:51 不同平台里用户不同的关注点

56:11 社群分化,会让我们这个社会缺少共识吗?

65:46 彩蛋

【背景音乐】

Em Beihold - Numb Little Bug

岩田恭明 - 馬宿

| 本档播客由三联中读APP出品 |

编辑/小杨,音频剪辑/译丹

《董晨宇·我有一个朋友》是董晨宇×三联中读独家合作的原创播客,你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收听这档节目:

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苹果播客 | 豆瓣

兄弟播客:

Talk三联) | 中场时间) |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  岁时茶山记) | 项飙·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

关于三联中读:

App / 三联中读) | 官网 /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公众号 / 三联中读) | 微博 / @三联中读) | 小红书 / 三联中读)

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