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的消失主要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有关。城市为了追求整洁、规整和高楼大厦的现代化形象,拆除了一些小空间,如报刊亭。此外,数字媒体的兴起也导致纸质媒体的需求下降,进一步加速了报刊亭的消失。
报刊亭不仅是老年人购买报纸的地方,更是他们社交和打发时间的重要场所。老年人习惯在报刊亭附近聚集,阅读报纸、下棋或聊天,形成了一种社区文化。报刊亭的消失使得老年人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社交空间。
许多报刊亭摊主是90年代下岗工人,他们转行做报刊亭摊主以维持生计。报刊亭消失后,部分摊主因经济压力转行,如当保安或环卫工,而另一些则因经济条件较好,选择退休或从事其他轻松的工作。
城市现代化追求高楼大厦和整洁的街道,导致许多小空间如报刊亭、菜市场等消失。这些变化对老年人影响较大,因为他们依赖这些空间进行社交和日常活动。老年人被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如在地铁站乘凉或去社区纳凉点活动。
年轻人追求效率和便利,倾向于使用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如网购、外卖等,而老年人更依赖传统的社交和生活方式,如去菜市场、报刊亭等。这种代际差异导致年轻人与老年人在城市空间需求上的不匹配。
社交媒体通过线上社群和活动,帮助人们重新建立与“附近”的联系。例如,通过线上组织的读书会、观影会或城市漫步活动,社交媒体将具有相似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促进线下社交和附近感的恢复。
商场逐渐从传统的购物场所转变为社交和体验空间。许多商场增加了餐饮、儿童培训和公共活动空间,吸引人们线下聚集。这种转型使得商场成为人们寻找“附近”的重要场所,而不仅仅是购物中心。
城市空间的微小变化,如拆除报刊亭或建设高楼,背后涉及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老年人可能希望保留传统的社交空间,而城市规划者则追求现代化和经济利益。这种争夺反映了城市发展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最近看到一篇论文,题目叫《消失的报刊亭:用户评论、数字怀旧与“记忆中的附近”》,一下子把我年少时期对报刊亭的各种回忆勾起来了:
为了攒球星卡或者歌星海报,快乐下单某份杂志;
放学后在报刊亭前转悠半天,花5毛钱买份报纸;
想要的期刊比零用钱先来了,于是和老板刷脸“先享后付”。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报刊亭一点点从城市里消失了,如今它们像标本一样,只偶尔出现在某处街角,展示着一种被定格的生活方式。
在这期节目里,我拉来论文作者之一,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黄骏老师,从他对报刊亭的观察聊起,谈谈生活方式的变化,老年人与年轻人不同的生活“地界”,以及在城市中行走、正在消散的烟火气。
加速生活也许像一列高铁,有些风景正在被迅速略过,这听起来有点无奈;但我们总觉得,多留心,多寻找,生活的附近总会以新的形式回来
在后续节目里,我也会更多去介绍我认识的年轻学者,邀请他们聊聊自己关切的社会议题。推荐一些他们最新发表的作品,让学术研究更具“公共可见性”。如果大家有最近读到什么有启发的研究,也欢迎留言推荐给我呀!
【本期主播】
董晨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黄骏,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广告位】
好文共赏↓
杂志的“数字回归”↓)
【shownotes】
01:17 球星卡、歌星海报,那些年我们集过的杂志
04:00 老板找钱~当买报纸和坐公交都要1块2
08:55 武汉的报刊亭老板,现在怎么吸“流量”
18:09 大学搬新校区后,怎么就“没那味儿”了?
21:43 报刊亭的老板们通常向往怎样的生活
24:05 报刊亭消失后,老人们去哪儿了
28:00 为什么路人不愿意在北京中关村地区溜达
31:46 城市不能只适合打工
38:35 那些坐在街边、树下的老年人
42:42 商场、菜市场…我们正在丧失“附近”吗?
49:53 不是不愿意去附近,是生活的车速太快了
53:29 社交媒体和生活的附近不是对立面
57:13 直播带货的压力下,商场的转型
| 本档播客由三联中读APP出品 |
编辑/小杨,音频剪辑/译丹
《董晨宇·我有一个朋友》是董晨宇×三联中读独家合作的原创播客,三联中读是脱胎于《三联生活周刊》的知识服务品牌,聚焦人文社科领域的有声内容。你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收听这档节目:
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苹果播客 | 豆瓣
兄弟播客:
Talk三联) | 中场时间) |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 现场!现场!) | 岁时茶山记) | 项飙·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
关于三联中读:
App / 三联中读) | 官网 /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公众号 / 三联中读) | 微博 / @三联中读) | 小红书 / 三联中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