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主題之葉 #2.面對演算法,我們還有選擇嗎?

主題之葉 #2.面對演算法,我們還有選擇嗎?

2025/5/31
logo of podcast 公視主題之夜SHOW

公視主題之夜SHOW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叶子
Topics
葉子:我認為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人的注意力成為一種稀缺且值得競爭的資源。社群媒體和演算法透過各種方式爭奪我們的注意力,試圖引導或控制我們所看到的内容。我個人喜歡與演算法作對,避免被精準行銷,並有意識地過濾短影音,以防止認知控制。我認為過度依賴社群媒體容易引發錯失恐懼症,導致我們不斷追求更多資訊,但很多資訊是被設計過的假資訊,查證起來很辛苦,容易讓人放棄思考。因此,我主張在接收資訊時要小心謹慎,保持批判性思考,並嘗試接觸各種不同的觀點,以更客觀地看待事情。雖然科技是中立的,但我們需要學會與科技共存,提高對資訊的掌控權,才能在這個時代保持自主選擇的能力。 葉子:我曾經短暫使用Threads這個社群平台,但它太快太及時太多了,讓我沒有時間多想,不斷推送資訊,製造一種只是講幾句話或看一下的錯覺,但事實上可能會花大量時間瀏覽碎片化資訊,感覺大腦被控制。以前看政論節目也有類似感覺,只看特定幾台,不同立場的人對節目的評價可能完全相反,這讓我反思,對絕對正確的期待反而會讓我們陷入思考盲點。因此,我認為要承認不可能窮盡所有資訊,即使發現自己曾經認同的觀點可能是錯的,也不用太苛責自己。接收資訊像過馬路,要小心謹慎,與資訊保持距離。我會避免使用讓我心情起伏太大或忍不住一直想看的社群媒體,但會主動搜尋重要新聞事件,並刻意去看反對立场的資訊。 葉子:我認為只要關注某件事,或多或少會有自己偏向相信的觀點或立場,這是正常且必要的。看球賽沒有支持的球隊就不刺激不好看了。嘗試接觸各種不同的觀點,讓自己的觀點有機會被挑戰甚至反駁,這種開放的心態會讓我們更客觀地看待事情。科技是中立的,但科技變化太快,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影響速度也越來越快,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自主權其實會被變相的壓縮。我已經脫離了很需要社群媒體的年紀,可以用相對緩慢或消極的方式看待這件事。即使需要使用社群媒體,也要盡可能提高對這些事情的掌控權。《真相製造》這本書揭示了我們所看到的真相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大多數我們所謂的真相都是已經被製造過的,所以我們如何判斷它是不是真相,有沒有人刻意的去製造某一些真相來想要讓我們相信這件事情其實是很值得思考的。世界一直在進步,包括反思,物極必反,每個人努力修正一點點,社會就有機會往我們期待的方向前進。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在资讯爆炸内容过剩的这个时代人的注意力会变成一种有限值得竞争的资源大家好 欢迎收听主题之夜 叶子的夜我是误打误撞跑去录公式主题之夜秀的公民不小心成了节目的脚本企划现在是在这里陪你开杠说故事的叶子 5 月 30 号周五晚上 10 点公视频道公式主题之夜秀要播出的主题是

TikTok 红什么?会被渗透?思想改造吗?搭配的电影是 TikTok 世界上最夯的 APP 这部电影也可以在公式加免费收看你有在用 TikTok 吗?我个人是没有我目前有固定在使用的社群媒体平台是 YouTube、脸书和 IG 去年 Threads 在台湾莫名爆红的时候为了要证明我自己跟得上时代我也曾经下载过但是不到三天我就决定删除了

至于删除的原因呢后面再跟大家聊聊但今天这集不是社群媒体大评比我没有要去讲哪一个社群媒体比较好比较坏而是想要跟大家谈谈你有没有发现你的注意力都分给了谁你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的控制力有多少你真的可以百分之百选择你想要看的内容吗还是说有谁在引导我们或者是控制我们去看到什么呢

在节目的一开始呢想要先跟大家分享一本我最近很喜欢的韩国散文集叫《剑》看剑的剑作者是金英夏他本身其实是一个小说家后来推出了一系列的散文集我常常觉得说小说家写的散文好像特别好看

一样是在讲一段自己的经历但小说家描绘出来的场景对我来讲就是比较有画面感所以非常推荐大家找来读一读那为什么会跟大家分享这本书这本书的第一个章节叫做《偷时间的贼》让我非常有共鸣跟我们今天的主题也非常相关这边读一小段来给大家听看看小时候自从漫画杂志《宝物岛》创刊以来我的时间便开始以月为单位流逝了

整整一个月我都在等待那本杂志送上门从邮差手里接过厚厚的杂志以后我会窝在房间里一口气读完然后又开始下个月的等乡下地方不要说网路了就连电视讯号也不稳定所以杂志成为一种救赎时间绰绰有余该如何消磨时间变成了我最大的苦恼

岁月流逝我成了大人如今时间变得珍贵了等我缓过神来才发现周围到处都是可看的东西他们都盯上了我的时间电视网络和智慧型手机不仅可以收看直播还可以看到下片的电影以及成为话题的周末综艺节目

讯息和 SNS 都忙着传递着我认识的人我认识他,他却不认识我的人甚至还有我可能认识的人的消息这段文字很写实地反映了时间或者说人的注意力随着个人的年龄增长整体社会的时代演进会变得越来越抢手这件事

但其实这个概念呢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早在 1970 年代就有一个美国的学者同时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注意力经济这个概念他认为说资讯会消耗接收者的注意力所以当资讯越丰富人的注意力就会越匮乏

换句话说在资讯爆炸内容过剩的这个时代人的注意力会变成一种有限值得竞争的资源

那这就让我想到说大学历史课的时候啊老师在课堂上曾经播过一个影片叫火车进站这是 1895 年世界上第一部公开放映的电影全长大概就是五十几秒的时间整部片呢就是一辆火车从远远的地方开进来然后靠站乘客下车一大群人在镜头前走来走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们从现在的角度看会觉得哇这

这电影比现在的行车记录器画面还无聊花钱请你去看你可能都会觉得说这是干什么浪费时间这样但是对当时的人来讲这可能是他们这辈子第一次看到所谓的影像他们会发现说除了真人之外原来还有东西可以在一个平面上让画面动起来当时的观众甚至有人看到一半逃走因为他觉得画面里的火车好像真的会开过来把他拍拍撞到

所以这个在当时是非常轰动然后新奇的事情你是需要付费进场才可以看到这个影片的在资讯量少的时候大家其实要花钱去得到第一手的资讯反过来说当资讯量很大的时候反而是这些资讯的制造者为了要获取大家的注意力必须想尽办法去争夺你愿意停留下来观看的时间当你愿意停留观看制造这些内容的人

譬如说一些网红啊媒体他们的影响力可能就会提升接着就会有所谓的业配来让这些注意力可以变现产生经济效益那在这个注意力经济当道的时代就不能不提到所谓的演算法简单来说演算法是一套被定义好的逻辑规则或是步骤目的是为了要解决某个问题或者完成某一个任务

前面提到的注意力经济它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为了要提升关注度影响力刺激大众消费的欲望以及像 TikTok 这样的社群媒体来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平台方就会用演算法透过各种数据统计分析猜测人喜欢看什么对什么东西有兴趣放什么内容可以让人停留的比较久

在行销的领域我们会常听到一个词叫精准行销相较于传统那种乱枪打鸟一视同仁的广告精准行销呢是透过分析个人的行为帮你量身打造你眼前看到的画面大家应该都有类似的经验当你 Google 了某个东西或是你不小心点了某一个广告链接接着你就会在各种不一样的平台跳出很多同样或是类似商品的资讯这就是一种演算法应用的例子

我们常看到很多人 po 文会把它演算法好像有点迷人化他会说我的演算法今天推了什么什么东西给我这说法其实很有趣本来演算法感觉是一个机械式被预设好的东西

但随着演算法的分析越来越能够克制化每一个人看到的东西都会长得不太一样所以现在大家会有个概念是我们的行为是有可能去影响这个演算法的也就是说这个演算法是会因为我的观看习惯因为我的喜好而产生变化的

那有些人就会觉得说这个演算法的服务其实很贴心啊它也可以让我们更快的找到自己需要的资讯然后很大量的去摄取然后再做一些比较可能我需要买一个东西的时候这个演算法的机制就会让这些商品资讯更快速的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样

但我个人呢其实是比较属于那种喜欢跟演算法作对的那种人就是台语讲很挑缸的那种人啦基本上我很讨厌被精准行销的感觉当我发现某个特定的商品或是广告或者是某一个网红的贴文一直不断地出现的时候我就会故意去按隐藏贴文或类似什么我不想看到这个之类的这种选项

虽然也有一个说法说你越去点它它就越会推给你因为演算法也可能预判你的预判它就是会觉得你可能就是很容易被它诱惑所以才不想看那这种神秘的演算法的部分我们就猜不透啦但我自己的实验结果其实觉得多少还是有点用处至少短时间之内我就真的看不到那些贴文其实我会想要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我的消费习惯就是

大量推送的广告我会觉得说你又想要对我的钱包做什么所以我就想要先发制人阻止他再继续诱惑我这样但另外一方面其实对我来说那可能是一种无声的抵抗我常常觉得说这个社会的资讯已经多到有点疲乏甚至有点让人烦躁的地步

更可怕的其实是那种错失恐惧症社群媒体很容易让人家有一种全世界都知道只有我不知道的这种错觉感觉就是大家都在讨论但是你如果觉得你对这个资讯的掌控度不够高或是知道的量不够多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我好像错过了什么然后你就会有点紧张这时候它就会迫使你要去参与或者去想办法获取更多的资讯

但事实上是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资讯甚至我们掌握的资讯里面很多都是被设计过的假资讯

这样的资讯量越大,查证起来其实是越辛苦的我觉得它就会间接导致一种很想放弃思考因为思考变成一件很累人的事情你越想就越觉得说我看了 A 我就要去想是不是 A 骗我那我看了 B 我就想说是不是还有 C 这件事情其实会让我们觉得有点疲乏感我们对于思考这件事情会开始越来越负面

我常会听到一些长辈喜欢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思考其实我会想要替这些年轻人觉得有点冤枉在以前那个农业或工业化时代就工业化早期的时代思考通常是很有趣的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我们以前都不知道很多的知识都是很新鲜很有趣的而且那时候大多数的工作可能都还是劳力工作相较于纯粹的劳动那种体力上的消耗

思考和学习这件事情其实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但现在的社会好像不是这样资讯的庞大会让我们觉得我们好像什么都知道但是因为大量快速的出现这些不管是影音刺激或是文字的刺激它会让我们的感受变得有点疲劳而且就像刚刚前面讲你怎么查证都不够知道的再多都不够多的时候这其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那在众多的影音资讯里面,让我最戒慎恐惧的其实是短影音。像 TikTok 或 IG 的 Rios 这种影片,我其实是有意识地在过滤或是有点阻止我自己去看的。

内容是一回事其实很多短影音的影片内容是非常厉害的也不是很多人印象中觉得那都很无脑或是很无厘头它其实有很多知识量是很高的一些影片但我真正想阻止的其实是认知控制这件事情

公司有一个节目叫少年愿望事务所主持人是邓慧文医师跟黄豪平在他的第 38 集里面有一个主题是就是停不下来被手机绑架怎么办

里面就讨论到说短影音会不会让人变笨这件事情那邓艺诗提出一个观点我觉得非常关键她说短影音都经过很精密的剪辑所以我们在一分钟之内所听到的都是金句金华但实际上在经过剪辑之前讲的人可能是讲了很久很长一段然后透过很多的准备和思考才产出这些内容

那我们看了这一分钟的影片接收到了他们摘取出来的精华它会让人形成一种幻想在这个幻想世界里面很多事情都是快速美好的但最大的问题是这种快速美好其实让我们的大脑用一种很不实际的方式去扩张去认知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延伸一点来讲你会以为说那个

那个东西可能本来就是这样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认知的偏误比如说我们会以为知识的累积其实就是这样几十秒的事情但事实上如果你要比较能够完整的了解一件事情是需要透过各种管道去获取资讯再透过自己的大脑去架构或是记忆这些资讯进而提出一些你自己赞成或是反对的观点它才会真正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那这个思考的过程其实才是让学习跟摄取资讯变得有趣的地方节目开始有提到说我曾经非常短暂的使用过 Threads 这个社群平台那这个平台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它非常容易影响我的情绪具体的原因我不太确定但是我自己的感受是觉得它太快太及时太多了它让我没有时间去多想很快会一直看到新的论述

当然他其实也有反对立场的言论但是很快会有反驳这个反对立场的言论他就是一直不断的在推送很多很多的资讯

那它制造了一种好像只是讲几句话或是只是看一下的那种短的资讯不会花太多时间这种错觉但事实上可能会因为你关注某个议题你就会不自觉地花很大量的时间去浏览这些碎片化或是片面的资讯夸张一点讲我觉得那有一种大脑被控制住的感觉

当你的大脑被大量的推送某一些特定立场或是比较容易说服你的立场的言论你看越多就会加深一种这才是对的其他都是错的这种印象但其实在智慧型手机还不是这么普及的年代电视节目也给我过一样的感觉以前我家里的长辈很喜欢看政论节目而且只看特定集台

那有一次我就问说那为什么你都只看这几台为什么不看其他某某几台长辈就回我一句说那几台都在欧北说意思就是说那几台都在造谣然后我当时也没有想什么我只觉得哦原来是这样子啊直到有一天我在学校社团跟一个学姐聊天那个学姐就突然跟我说她从来不看某几台的政论节目因为她的立场太偏颇只有某几台的观点比较中立

重点是这个学姐说的跟我家里长辈说的对于这些政论节目的评价刚好是完全相反的这其实是一个很值得反思的现象正常的情况底下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对的或者至少希望自己看到的东西是真的正确的但有没有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期待才让我们更容易陷入某种思考的盲点

世界上的对错通常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期待绝对的正确绝对的真实其实反而是一件危险的事情适度的去承认说我们其实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资讯即使发现自己曾经认同或相信的某个观点或资讯被证明可能是错的我们其实也不用太苛责自己也不要因为这样就觉得对这个环境很失望干脆我这些都不听不看好了

我自己觉得说在接收资讯这件事情其实就跟我们过马路有点像车子就是来来往往偶尔很难免的会发生一些车祸但我们终究还是要走在这个路上只能更小心的去停看听看到资讯像车震一样涌上来的时候我们就隔开一点距离让资讯先过去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说其实延迟一点好像也不会怎么样哦

我会给自己使用社群媒体的一个标准就是说会让我心情起伏太大的或是会让我忍不住一直想去看的我就尽量不去用但如果我发现我觉得很重要的新闻事件或是我突然发现有很多的自媒体同时都在讨论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会主动去找就是我主动搜寻

相关的资讯来关心这件事然后练习让自己有一个立场就我还是会去针对这件事情做一个判断但是我会刻意的去看反对立场的一些管道资讯因为我觉得很多时候是你如果是事后再去追这件事情可能很多人的分析就会更全面一点

那可能如果你一开始看到一个跟你的立场比较接近的后面你再去看到一个反对立场的论述因为两方都有一些足够的资讯可以让你去交叉比对跟判断的时候你可能就可以得到一个稍微完整一点的样貌但你可能会说那为什么要有立场我不能够完全的中立吗这个问题其实就让我想到我研究所的时候曾经修过一个律师开的课

那时候我们都会去他的律师事务所上课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他的事务所摆了很多那个中华职棒统一师队的吉祥物玩偶这样那时候刚好我们有一个同学是兄弟向的球迷有一天呢他就试探性的问老师说哦老师请问你是统一师的球迷吗他可能想说确认一下避免聊天的时候有点擦枪走火这样

结果老师就说他说了一句很有趣的话他说其实我没有真的非常喜欢哪一队球员嘛我也不是很认识但是看球赛这种东西你没有支持的球队就不刺激不好看了

我觉得立场跟观点某种程度上是类似的概念除非你完全漠不关心要不然只要你有在关注某件事或多或少你会有一些自己比较偏向想要相信的观点或是偏向想要站在的立场我觉得这其实是很正常也很必要的事情

但重点是我们有没有尝试去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来让自己的观点有被挑战甚至反驳的机会我觉得这种开放一点的心态其实会让我们有机会更客观的去看待事情

社群媒体要用不用其实完全是个人的选择我也不太赞同有人会说什么抖音一响父母白养这种说法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令人担心的媒体平台我们小时候看电视的时候爸妈也很担心怕我们看电视越看越笨这样每一个时代的媒体都会让新的人觉得害怕就像我们刚才前面讲的第一部电影出来的时候

看到电影的人会以为电影里面的火车要跳出来了这就是一种基于不够理解不够熟悉会产生的一种恐惧感它可能会让人家觉得说哇 世界快毁灭了这样但是我还是觉得说科技终究它还是中立的虽然说因为科技的变化太快了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然后影响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自主权其实会被变相的压缩

但事实上是如果我们学着跟这些科技共存然后也一起成长很多时候这就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动力就是以我个人来讲虽然我已经脱离了那个很需要社群媒体的年纪啦所以我其实不太需要担心说自己没有跟上什么时事啊或是跟同学搭不上话什么的所以我可能可以用一个相对缓慢或是消极的方式在看待这件事情

有些行业比如说如果你今天就是一个很需要知道时事梗的小编啊不得不了解这些资讯或是其实你也没有太真的太担心你也不太介意自己花很大量的时间在社群媒体上甚至社群媒体可能带给你很多的知识啊或是很多的快乐你已经不能没有这些平台但我们至少可以想一件事情是我们有没有可能至少让自己对于这些事情的掌控权更高一点

之前我看过一本书叫《真相制造》作者是刘志欣他本身也是一个记者书里面透过很多的采访跟资料搜集很完整的去描绘这个世代我们所看到的所谓的真相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一般来讲我们认知的真相就是事情真正的原貌

可是事实上除了上帝跟事发的当下那些参与的人之外没有人可以真正知道真相是什么东西所以大多数我们所谓的真相都是已经被制造过它不是一个第一手的资讯所以我们如何判断它是不是真相有没有人刻意的去制造某一些真相来想要让我们相信这件事情其实是很值得思考的

但是看完一开始看的时候其实会有点焦虑啊觉得 God 这个世界上到底还有什么东西是真的这样但是看完之后你反而会有一种我终于搞懂他们在玩什么把戏这种感觉书的最后有介绍一个一分钟清单教我们怎么样尽可能的去检查这些资讯的真实性其实是一本很实用的书虽然蛮厚的但是还是蛮推荐大家去看看最后呢也想要跟大家说

其实生活在这个资讯大爆炸的时代大家都很辛苦但是我们也许可以乐观一点想世界就是一直在进步这个进步也包含反思有一个成语叫做物极必反很多事情走到一个极端时呢就会有人努力去修正回来一点点那当我们每一个人都努力的去修正一点点整个社会可能还是有机会往我们比较期待的方向去前进

所以抱持这种想法可能会让我们自己好过这么一点点这样提供给大家做参考

好的今天的开纲就到这边如果你也想要分享你的故事对公共议题有自己的想法公事主题之夜秀每个月都有公民招募也欢迎一起填写我们的公民问卷大调查相关的资讯都在我们的脸书和 IG 也欢迎大家到 YouTube 收看 TikTok 红什么会被渗透思想改造吗的完整论坛节目如果对本集搭配的纪录片电影 TikTok

拜拜